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海南建省以来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南建省以来,海南经济快速发展.在分析海南建省以来区域经济发展变化的基础上,对建省初期和当前县(市)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数量分析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海南建省以来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进一步增强,海口、三亚、琼海、东方、儋州等5市已发展成为海南经济的增长极,县(市)经济的发展水平与优势产业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正阳春三月,随"诗乡风采,春意儋州"采风团到儋州峨蔓镇海滨龙门山龙门激浪,那相守百万年的"山海之恋",厚重的文化和充满了野性的魅力,令我流连忘返。前几年参加省作协组织的采风活动,曾到这里。此次故地重游,便多了几分亲切与欣喜,别有一番感触。龙门激浪的形成,缘于百万年前的一次火山喷发。火山岩浆突破地壳,喷涌流向大海,冷却后的岩石,历经万年海浪撞击、冲刷,留下了奇异的火山海岸,嶙峋怪石和浅海中的巨礁绵延起伏  相似文献   

3.
海南岛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以海南岛为例,在区域层面上选择高度、地形坡度、土地覆被等影响工业用地的关键因子,构建工业用地的生态适宜程度评价模型,并在G IS技术支持下进行工业用地生态经济适宜性评价,为将来区域工业开发区及重点工业项目布局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海南工业用地生态适宜性呈现出由中部山地向四周逐渐增强,限制利用区占25%,不适宜利用区占28%,基本适宜区占41%,优先利用区占5%。其中优先利用区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北部沿海地带,海口、儋州和东方及其连线一带应成为海南省未来工业用地布局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4.
苏轼一生至少曾有四次到过湖州。第一次在熙宁五年(1072)冬通判杭州时,受江南转运司差遣,为湖州知州孙觉相度湖州至松江(今吴江松陵镇)的堤堰;第二次在熙宁七年(1074)九月离杭州到密州任知州时路过湖州,曾与当时的湖州知州李常、诗人张先等六人聚宴,张有《六客词》记叙了这次雅会;第三次是元丰二年(1079)四月,他从徐州调知湖州。到任仅三个月,七月底就因“乌台诗案”被御史台派人逮捕进京;第四次是元四年(1089),苏轼由杭州知州升迁吏部尚书翰林学士,进京途中奉旨视察湖州、苏州水灾,与曹子方、刘景文等文人在湖州欢聚,苏轼有《定风波·后六…  相似文献   

5.
边缘化是一个过程,有其自然地理基础和社会历史基础.海南西部地区是海南开发较早的区域,但唐代以后海南开发逐渐向东部和南部地区转移,西部地区出现被边缘化现象.自然机制和社会机制是促使西部地区边缘化的双重机制.西部的干旱缺水、植物资源不够丰富、不适宜农业耕作和生活促使西部居民不断往海南其他地区迁移.促使西部地区边缘化的社会机制主要来自两方面:(1)历史上来自于大陆的高级官员贬谪到海南西部的少,他们对西部地区的带动作用比较小;(2)自明朝到1980年代海南岛在行政上隶属广东,省内移民登岛后沿东海岸线南下.东部南部地区成为开发的重点地区.未来海南西部地区发展的关键是找出逆边缘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海南旅游客流量年内变化与气候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吴普  葛全胜 《地理研究》2009,28(4):1078-1084
气候是旅游资源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影响旅游地开发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到旅游季节的长短及旅游客流的年内变化。利用海南9个气象站点自建站以来的气候资料及近5年旅游统计资料,通过特吉旺气候舒适指数、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海南气候舒适度及其与旅游客流量年内变化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1月~3月是海南旅游的最适宜期;气候对海南旅游客流量有显著影响,以气温为主导的气候舒适度是海南旅游客流年内淡旺季变化及游客旅游决策的主要影响因素;温度与海南旅游客流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海口比较而言,三亚旅游业对气候更加敏感。本项研究对更好地将气候整合到旅游产品中进行宣传促销、提高产品吸引力,对海南旅游业发展规划,对提前预判游客规模尽早做出对策安排及旅游投资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近20年海南岛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   总被引:49,自引:2,他引:49  
曹军  张镱锂  刘燕华 《地理研究》2002,21(5):551-560
热带森林在碳循环研究中有重要作用。根据目前森林碳储量的计算方法和海南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 ,估算了不同时段的碳储量 ,并分析其动态变化特点。结果表明 :海南森林碳储量从 1979年的 30 4 5TgC增加到 1998年的 37 74TgC ,年均增加 0 36 4 5TgC ,增长率为1 19% ,是全国平均增长率的 2 5倍 ;海南森林在碳循环中起不断增强的碳汇作用 ;森林碳密度呈加速减少趋势 ,储碳潜力将很大 ;随着海南全面禁止采伐和封育等林业措施的实施 ,森林面积扩大 ,林龄结构改善 ,储碳能力将进一步提高 ,海南森林在全国或全球碳循环中的作用和社会价值与意义将日渐突出。通过对碳储量计算不确定性的分析和讨论 ,提出应加强对森林群落各层次生物量的实测与实地监测研究 ,统一计算方法 ,以提高碳储量计算的精度  相似文献   

8.
开疆文化在海南的地域扩散与整合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朱竑  司徒尚纪 《地理学报》2001,56(1):99-106
在界定海南文化是一种开疆文化的基础上 ,对其地域扩散与整合进行了研究。指出 ,开疆文化在海南岛的传播扩散有别于大陆文化传播中占主流的沿江河、沿平原扩散的模式 ,而呈现出以移民和传染方式为主 ,先西后东 ,先北后南按海拔从沿海向腹部五指山 ,从低到高渐次推延的文化传播特点。此外 ,海南文化的形成 ,实际上是各种形式的开疆文化在海南地域上的一种文化长期作用的结果。即是在黎族文化本底的基础上 ,经历史时期汉、苗、回等民族文化 ,以及近代华侨文化、农垦文化等多种文化长期影响 ,并经相互碰撞、彼此融合等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后 ,在海南这一地域环境下整合生成的一种海岛文化。  相似文献   

9.
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是党中央在新时代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一项战略举措。论文基于列斐伏尔的空间三元辩证法,结合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主要内容及其空间生产的特征,构建“资本—权力—战略”三维逻辑框架,以解析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空间生产逻辑:从资本逻辑看,海南自由贸易港具有资本空间化与空间资本化特征,在流动空间的作用下,其资本三级循环过程有利于推动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和开放型经济新高地;从权力逻辑看,海南自由贸易港构建了制度空间,能形成对政府权力的规训,推动海南建设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试验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从战略逻辑看,海南自由贸易港是新时代背景下“新国家空间”的一种形态,表征了国家重大战略服务保障基地、南海海洋命运共同体、全球治理中国方案等战略意义。论文运用空间生产框架从理论层面分析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地理学逻辑,能增进人们对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的理解,对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刘烜 《中国地名》2014,(6):68-68
城郭山川两奇绝先人敝庐在其下巷口乔木柴门开山东诸城有著名的“十景”,其中“超然四望”居十景之首,苏轼在《超然台记》中有一段精彩的描述:“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现,若近若远,庶几有瘾君子乎?而其东则卢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超然台”因为大文豪苏东坡而名扬四海,可谓台以人显,“台下街”因处超然台下得名,则是街以台显。民国时的台下街,南起西市街(今人民东路),直抵超然台下,游超然台经此处最便捷。此台建于北魏永安二年,筑城时北城墙内侧建有东西两台,苏轼的超然台借用了西面的台子,从建台至今约1480年,“超然台”是由苏轼弟苏辙命名的,苏轼欣然同意,名称取自老子《道德经》“虽有荣观,燕处超然”。超然台得名至今有八百七十多年。苏轼在诸城虽只有短短的一年多,却留下了数百首诗词,千古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是在超然台上的即兴之作。直到调离诸城往别处赴任的路上,他还念念不忘“超然台上雪,城郭山川两奇绝”。  相似文献   

11.
海南交通可达性的测度与空间分异格局分析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宋洁华  李敏纳  蔡舒  王平 《地理科学》2017,37(10):1507-1516
设定交通可达性指数及交通区位优势度、内部交通连通度和对外通达性3个分指数,全面测度海南各县级行政区的交通可达性,在此基础上,采用Global Moran’s I和Getis-Ord Gi*指数分析与全局趋势分析方法,从多个维度系统研究海南交通可达性空间分异现状格局。结果显示,目前海南各县级行政区交通可达性差异很明显;海南岛交通可达性总体呈沿海内陆分异与北南方向类似U型分异格局,交通可达性的3个分指标均存在鲜明的空间分异特征,即交通区位优势度与交通可达性总体分异格局基本一致,内部交通连通度呈北部较高、中部内陆到西南沿海较低而东南沿海居中的分异格局,对外通达性呈沿海内陆分异及北南和东西方向双重类似U型分异格局;三沙市是海南一个特殊的沿海地级市,其交通可达性很差。地形地貌、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和政治因素对海南交通可达性空间分异产生了明显的影响。推进海南经济发展需要充分利用交通条件进行经济空间布局引导,并逐步增强交通布局的空间均衡性。  相似文献   

12.
谢国干  李泱凡 《热带地理》1995,15(3):244-251
本文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分析了海南发展Mang果生产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论证了进一步发展海南Mang果生产,把海南建成我国最大的Mang果生产基地的可行性,并提出了进一步发展海南Mang果生产的布局、规模与对策,为进一步发展Mang果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朱竑  许然  韩亚林 《热带地理》2007,27(1):86-91
明清是大陆文化在海南迅速扩散和产生巨大影响的时期。明代将海南划归广东和将琼州升格为府,建置的提升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土官制度、卫所制度和屯田制的实施,在客观上也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和大陆先进文化的推广。置驿开道、兴修水利、移民、文化教育等则是大陆文化在海南传播的最直接表征。这种以政治为目的、军事为保证、经济为手段、文化为结果的文化扩散直接导致海南在地域分布上具有明显环带状海岛型文化的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14.
从海南高考试题看日出日落时的太阳方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出日落的方位,既是贴近生活的自然现象,也是地理学科需要探讨的问题之一。今年高考海南卷涉及到了这一问题。本文作者对海南卷中的相关试题提出了,不同看法,并对日出日落的方位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地球上除极昼极夜地区外,其余地区同一天日出、日落太阳方位都是一样的”“赤道地区冬至日和夏至日两天是日出物影与正午物影夹角的最小值(66″34′)”等结论。高考海南卷中的相关题目是不是有问题?本文作者的相关分析及其结论是不是有道理?为了搞清楚这些问题,欢迎读者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来稿请注明“问题讨论”。  相似文献   

15.
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土地名源流及其历史文化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南威  张争胜 《热带地理》2015,35(2):162-169
中国海南渔民在长期的渔业生产和航海实践过程中,以海南方言命名了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内的岛礁,这些土地名多以书面或口头形式记载于《更路簿》及相关图籍中。文章分析了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土地名产生的文化背景,阐述土地名是海南渔民对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岛礁的称谓,厘清了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具体岛屿、沙洲、暗礁、暗沙和暗滩等141处土地名的来源,从土地名与古地名的历史渊源论证了土地名起源于明朝初期。详细阐明了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土地名具有历史悠久、全面系统、乡土气息浓郁、分类科学和方便实用等特点。最后指出,土地名是由海南渔民创造的,保存了大量历代海南渔民耕耘和管理西沙、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的文化信息,是西沙、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主权属于中国的铁证。  相似文献   

16.
<正>近日,海南省省长蒋定之在海口市会见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局长、党组书记库热西一行,双方就进一步加强测绘地理信息工作、助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等话题进行了交流。库热西表示,海南测绘地理信息局作为全国4个直属局之一,在完成好国家安排的重大测绘任务的同时,积极投身海南经济建设发展,先后启动或完  相似文献   

17.
海南旅游资源持续利用探讨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刘小航  唐卉 《热带地理》2002,22(2):151-155,170
海南是一个具有独特旅游资源的胜地,集热带海岛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名胜古迹于一岛。文中评价了海南旅游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从资源景观、旅游产品、旅游设施、生态环境等方面对海南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了分析,并总结了实现海南旅游资源持续利用的有利条件,并从三个方面(资源开发、资源管理、资源建设)提出了保证海南旅游资源保持利用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8.
生物与土壤     
X144,P595 2003010211近20年海南岛森林生态系统碳储t变化=Changes info二tbiornass earl刃n storage in Hainan Island over the Iast 20y~/曹军,张德锉…//地理研究一2002,21(5)一551一560 根据目前森林碳储量的计算方法和海南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估算了不同时段的碳储量,并分析了其动态变化特点.结果表明:海南森林碳储量从1979年的so.45TgC增加到1998年的37.7们,蔡,年均增加0.36451,gC,增长率为1.19%,是全国平均增长率的25倍;海南森林在碳循环中起不断增强的碳汇作用.通过对碳储量计算不确定性的分析和讨论,提出应加强对森林群落各…  相似文献   

19.
1988年4月全国人大七届一次会议通过了设立海南省、建立海南经济特区的决定和决议,揭开了海南发展的新篇章,要求海南确定新的开发目标,制订新的产业政策。 一、海南经济的现状与特点 海南岛面积33920平方公里,人口605万人,仅决于台湾岛,为我国第二大岛。海南近傍香港、东望台湾、西视印支、南对东南亚,处于  相似文献   

20.
海南岛的湿地类型及其特点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海南岛为我国的第二大岛, 地理位置独特, 有丰富的湿地类型及资源。本文用遥感技术, 把海南岛的湿地分为4 个大类, 20 个类型。海南岛以近岸及海岸湿地为主, 占海南湿地总面积的50 % , 其中的浅海水域占海南湿地总面积的25 % 。海南的珊瑚礁湿地、红树林湿地在全国同类湿地中发育最好。本文还对海南岛湿地的生物多样性进行了描述及概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