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徽州文化景观初步研究   总被引:40,自引:6,他引:34  
黄成林 《地理研究》2000,19(3):257-263
研究了徽州聚落和民居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因素,探讨了徽州文化景观与徽州地理环境、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认为徽州文化景观与徽州自然环境协调和谐,人文环境特别是徽商的经济实力和徽人传统观念,是影响徽州文化景观表现形式和文化底蕴的主要因素。徽州文化景观再现了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2.
2010年11月26日,经过国务院批准,襄樊更名为襄阳。襄樊改名了有人说是改名,也有人说是复名。不管怎么样,最近几年,类似城市更名、复名的事件太多太多,如徽州更名为黄山、大庸更名为张家界、淮阴更名为淮安等等。还有一些城市也在酝酿改名。城市更名已经不是新鲜事了。但究竟改何名?如何改?改了之后怎么办?……这一系列的问题,与城市的品牌建设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3.
徽州古村落的演化过程及其机理   总被引:32,自引:6,他引:26  
古时徽州景色秀美、地形闭塞 ,是历史上因战乱等原因中原人口三次南迁的重要迁徙地。南迁人口不乏世家大族 ,他们聚族而居、举族迁居在徽州境内形成众多的古村落。中原人口三次南迁至晚清 ,徽州古村落经历了形成期、稳定发展期、勃兴鼎盛期和衰落期。徽州古村落鼎盛期的经济基础是徽商 ,在徽商的支持下形成许多至今仍有影响力的古村落 ,晚清徽商失势徽州古村落趋于衰落。呈坎、棠樾、宏村和西递 4处典型古村落的发展验证了徽州古村落的演化过程与演化机理。  相似文献   

4.
徽州古村落的景观特征及机理研究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陆林  凌善金  焦华富  王莉 《地理科学》2004,24(6):660-665
富接江南、文风昌盛和秀丽山水是明清时期徽州地理环境的主要内涵,创造了灿烂的徽州文化。古村落是历史上徽州人生产生活的中心之一,是徽州文化的主要载体。聚族而居、宛如城廓的村落以及村落中众多高大的祠堂、牌坊形成直观可视的文化景观,极大地渲染了古时徽州的宗法观念和宗法制度。文风犹存的书香村落拥有大量的书院、私塾等文化建筑,淡雅明快的居民等建筑大多饰以典雅工丽、寓意深刻的雕刻和楹联,体现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园林化是徽州古村落人居环境的主要特征之一,园林化村落拥有的水口园林、书院园林和宅院园林等多种园林烘托了徽州古村落的园林情调。  相似文献   

5.
徽州传统村落的时空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卢松  张小军  张业臣 《地理科学》2018,38(10):1690-1698
以徽州地域119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用GIS技术与方法,从时间和空间两个尺度揭示徽州传统村落的分布特征,探讨影响徽州传统村落时空分布的因素。研究发现:徽州传统村落空间上呈现集聚型分布,沿盆地、邻水及边缘化分布特征明显,表现出“边缘多核心少”的分布格局。黟县遗存的传统村落数量最多,分布密度最高,形成徽州传统村落的主要集聚区,其次是徽州区和歙县,形成徽州传统村落集聚的次级核心区。宋朝(北宋和南宋)和唐代是现存徽州传统村落形成的主要时期,这两个朝代保留下来的古村落最多,分布范围最广。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人口、交通、城镇化、经济、政策)等方面分析这些分布特点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为什么老奶奶说香山“香炉峰”没有557米呢?用同样的方法测得老奶奶家的高度是126米,老奶奶认为的香山高度从哪里测量呢?  相似文献   

7.
刘晖 《中国方域》2004,(2):15-20
1987年,徽州的一些人为了抢夺省辖黄山风景区的管辖大权和黄山市的牌子,提出了几条理由,制造“大黄山”舆论,鼓吹撤销徽州搞大黄山市。在撤销徽州设立大黄山市后的十几年实践中暴露出一系列严重弊端,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严重危害后,全国上下、安徽省上下一致呼吁恢复徽州、恢复原省辖黄山市时,有些人又抛出这么几条理由,拒不恢复徽州和原省辖黄山市,这几条理由究竟是什么,能否成立,请看:  相似文献   

8.
寻梦渔梁街     
正在皖南歙县以西,一处古镇,依山傍水,因坝而得名,人称渔梁。歙县,明清时期为徽州府所在地,徽州与杭州、南京、上海等外界的联系全靠新安江这条唯一的黄金水路。渔梁古镇因紧靠新安江应运而生,成为当时徽州最繁华的水运商埠。曾辉煌一时的徽州商人抵钱塘、下扬州都要从这里起步。如今,古镇蜿蜒的青石街巷、孤寂的粉墙黛瓦,两边鳞次栉比的老宅,都印证着这座水运商埠昔日的繁华。鱼梁坝·渔梁街古徽州府和歙县同城。隋末统一歙、宣、杭、饶、婺、睦六州的"吴  相似文献   

9.
地球自转线速度的纬度分布规律复习,教师提出“坐地日行……”,学生立刻有了共鸣,想到“坐地日行八万里”。教师提出问题:该诗句反映的是不是地球自转呢?为什么?学生想到“日行”为地球的日运动,所以体现地球的自转运动。教师再提出问题:已知地球赤道周长约四万千米,那么该诗句所描述的地点在哪里最合适呢?为什么?学生得出该地点位于赤道上,  相似文献   

10.
华南虎漫话     
2008年9月,沸沸扬扬的“华南虎照”事件尘埃落定,造假者得到应有的处罚,这一事件引发了人们对濒临灭绝的华南虎的高度关注。那末,华南虎这一中国特有物种是如何走向濒临灭绝道路的呢?人类对于濒临灭绝的华南虎又能做些什么呢?  相似文献   

11.
徽州改名(大)黄山之荒唐之举,引起全国上下惊奇和议论纷纷。看了《中国方域》2003年第5期发表国家一级美术师刘晖义正辞严、一片丹心的《徽州改名黄山之谜》一文之后,心潮起伏,久久难平……我们都是历史见证人,曾对黄山与徽州地区进行过采访,亲眼目睹和调查了徽州改名(大)黄山市的前前后后,并且一直密切关注着各方面对  相似文献   

12.
正徽州古城,又名歙县古城。位于安徽黄山市歙县徽城镇,古城始建于秦朝,自唐代以来,一直是徽郡、州、府治所在地,故县治与府治同在一座城内,形成了城套城的独特风格。徽州古城是中国三大地方学派之一的"徽学"发祥地,被誉为"东南邹鲁、礼仪之邦"。徽州,也是江南省分割后安徽之"徽"的命名来源。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改歙州为徽州,府治今歙县,从此历宋元明清四代,统一府六县,明清时徽商称雄中国商界500余年,有"无徽不成  相似文献   

13.
徽州村落人居环境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村落是我国广泛存在的一种人居环境类型。徽州由于受特殊的自然、社会条件和历史发展的影响,村落层面上的人居环境表现出与其它地域显著不同的特征,文章以徽州古村落为对象,对其选址、空间特征、形成机制及存在的合理性进行分析,旨在为徽州文化研究、现代人居环境建设的健康发展和古村落开发利用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4.
1987年12月,地级黄山市成立以来,一场源自对徽州改名黄山是否妥当的争议一直持续至今,文化、历史、地理、旅游界的人士对黄山市的区划、地名现状所起的批判之声响至今日而不绝。1994年,当荆州市被改名荆沙后,由于一场对于荆州地名复归的讨论使得在两年后“荆州”之名又重新出现在地图上。“徽州”之名所产生的影响是决不逊于荆州的,但对于黄山改名徽州的争论至今已持续了16年之久,却还是未见黄山有重新改名徽州的迹象。  相似文献   

15.
吴明  跃辉 《中国地名》2014,(5):53-53,57
人有年龄,那么树木呢?树有年轮。树在被锯倒之后,人们从树墩上可以看到许多同心轮纹,一般每年形成一轮,故称“年轮”。年轮是怎么形成的?它又是怎样把大自然的变化记录在身的?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名初入门的地理教育工作者,我的耳畔时常响起"没有教不会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一口号,它不停地鞭策着我改善教学。但面对千差万别的孩子,我犯了难。孩子们的个体差异显著,甚至是迥然不同,老师到底应该如何有效教学呢?教育的目标是将孩子培育成何种模样呢?为了寻求答案,我翻开了多元智能理论之父霍华德?加德纳的著作(Howard Gardner)《智能的结构》(Frames of Mind)一书。  相似文献   

17.
言论     
《西部资源》2013,(1):56-56
什么是工作?工作只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而不能称其为事业。什么是事业呢?事业就是当你什么也不做,在家睡觉,依然有钱进入你的银行账户。  相似文献   

18.
赖才炎  赵国  赵燕铭  赵红 《地理教学》2012,(4):F0002-F0002,F0003
1沙漠玫瑰产自新疆,形成在蒸发作用强烈的盐湖沉积物中。"我是结晶的结果还是风蚀的产物呢?" 2镜铁矿产自四川,标本布满了白色水晶小晶柱,形似菊花,与镜铁矿晶体相映成趣,晶莹透亮,极具观赏价值。"我为什么称为'镜铁'呢?" 3蛋白石产自浙江德清,是天然的二氧化硅胶凝体,姿色貌似蛋白。色美者可作宝石或工艺品材料。"知道我是如何'蛋'生的吗?"  相似文献   

19.
《中国地名》2011,(4):22-22
汉口以前并不叫汉口,而叫江夏。那么,“汉口”这个叫法又是么样来的呢?  相似文献   

20.
学生的反馈信息源很多。怎样收集、梳理和利用学生的反馈信息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