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癸丑(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之三月晦,自宁海出西门。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这是《徐霞客游记》开篇第一句。从此他开始了长达28年的纪游历程。然而,他为何要选择浙江宁海来开篇纪游呢?近日,有专家学者称已揭开了谜底。 吴振亚、童章回等专家认为,徐霞客纪游之所以从宁海开篇,就是他解读中国“南龙大脉”宏愿使然。他  相似文献   

2.
明朝同名异地再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的同名异地问题十分普遍,在《明史·地理志》中存在大量的同名异地现象。这对于学术研究,尤其对明代人物籍贯研究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例如“方克勤,字去矜,亍海人”,并没有标注是哪里的宁海,是宁海州还是宁海县都没有写清楚。就拿宁海为例,明朝时就有山东登州府宁海州和浙江台州府亍海县。  相似文献   

3.
新昌县位于浙江东部、曹娥江上游,县境东邻宁海、奉化,南接天台,西南毗连磐安、东阳,西北与嵊州市接壤。目前,新昌已经成为中国轴承之乡、全国医药强县、纺机基地、冷配大县和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是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县,  相似文献   

4.
黄河三角洲的地貌结构及发育模式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三角洲的建造是流域系统内侵蚀,搬运和沉积过程的有机部分。对以多沙特性著称的黄河来说,这个地质作用尤其显著,每年几乎有五分之三的泥沙沉积在河口区,致使三角洲迅速地向渤海大陆架推进。 现在的黄河三角洲为1855年铜瓦厢决口,夺大清河入海以来发育起来的堆积地貌,其范围西起宁海,西北至套尔河口,东南达淄脉沟口,呈扇状向渤海倾伏,面积5,450平方  相似文献   

5.
基于泸沽湖摩梭人的历史与现实,阐明其母系文化所内蕴的超越“母系”意义的“重屋尊女”本质内涵及其具体表征;并运用人文哲学视野中的“文化生态”理念和分析框架,从文化与文化、文化与政治、经济、社会等的多元互动态势中,对泸沽湖摩梭母系文化及其“孤岛”现象的形成、维护与强化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和剖析,认为摩梭本族人口的低速抑或负增长趋势,“计生”、外出打工、旅游经营制度及过度旅游开发等文化生态因子正在对摩梭母系文化的存续构成潜在威胁,进而从文化主体、文化客体及其生态建设等层面,针对性地提出了泸沽湖摩梭母系文化保护与调适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市场经济下民族文化与经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具有一定的地域性特征,同时作为一种社会资源,它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能动作用。文化经济区概念提出,有助于揭示区域文化、经济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其朝文化经济一体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7.
邓庆 《中国地名》2014,(9):50-51
近年来,随着文化旅游越来越热,传统的地名文化为旅游经济的发展贡献越来越大。而表现在“名人故里”的追逐方面,尤为突出。炎帝、黄帝、尧帝、舜帝、老子、诸葛亮、赵云、李白、曹雪芹、孙悟空等等,都成为了热点。在振兴城市的文化产业方面,文化旅游业已被列为蘑点。而在这一背景下,发掘“名人故里”之文化资源,就成为城市文化开发的必不可少的项目之一。  相似文献   

8.
沈陆澄  陈中  侯璐璐 《热带地理》2022,42(10):1628-1639
以文化城市群为角度、潮汕文化为切入点、粤东文化城市群为案例,系统梳理其城市群发展脉络并分析其动力机制。研究发现:1)粤东城市群的空间形态随潮汕文化发展和社会生产生活实践而发生改变,呈现从西北逐渐向东南拓展的特征,单个城市空间形态表现为精细化、密布局的特征,城市群空间格局则经历了“带状—人字状—梳状—圈层式”的演变;2)“精细、重商、外向、融合”等潮汕文化要素分别在粤东城市群发育的4个阶段发挥着不同影响力,其中,“精细”和“重商”深刻影响着城市群个体化发展阶段的空间特征,“外向”和“融合”引领城市群集团化发展结构;3)文化城市群的演变实际是农耕文化、商业文化、工业文化、信息时代复合型新文化等多种要素在不同空间尺度下实现梯度式推演的结果;4)在不同时期,文化要素作用尺度从微观建筑建设层面逐渐扩大至中观城市景观层面,最终形成基于地方文化认同的城市群层面。  相似文献   

9.
随着海峡两岸交流日益加深,大陆与台湾关系日益成为研究热点。从行政关系、人口迁移、文化融合等方面梳理了闽台文化区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依据海洋文化学的理论,分析其形成的原因,结果表明:闽台区域文化的形成过程伴随海洋文化的发展,特殊的地脉条件是闽台海洋文化和闽台文化区形成的共同基础,船政文化、海神信仰文化和海商文化等海洋文化特质共同推动了闽台文化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吴宇薇 《西部资源》2014,(5):199-200
文章通过分析会计文化的定义、特征,来正确认识会计文化的内涵,提出会计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展望。  相似文献   

11.
粤港澳区域文化综合体形成刍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区域文化综合体作为文化存在的一种空间形式,由文化景观结构、文化区域结构和文化中心等有机结合而成。本文根据文化梯度概念,运用文化空间演化的原理和方法,在分析粤港澳文化形成的地缘、史缘、族缘关系及其文化作用的基础上,阐述珠江三角洲广府文化核心区、香港区域文化、澳门区域文化形成的历史演变过程及各自特质和风格,通过三地长期文化互动,包括城市建筑、风俗、语言、文学艺术、思想、宗教、价值观念等文化要素不断交流、碰撞和创新,形成以中西文化交融和三地空间有机结合,穗港澳三个文化中心并立为特征的区域文化综合体。  相似文献   

12.
湖北文化和湖南文化都源于荆楚文化,两者有许多共同的特征,但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地理环境、传统文化、社会发展模式等一些因素的影响,出现了不同的特征与发展趋势。如湖北文化比较开放和兼容;湖南文化比较务实和进取;湖北人智慧灵秀,但行为过于谨慎;湖南人以天下为己任、敢为人先;湖北人机会主义思想比较严重,创新常会变成流星;湖南人容易走极端,有时过分倔强和激进。通过对两湖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的差异比较及其文化地理原因分析,得出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些启示。认为湖北文化和湖南文化可以互补发展,以引领中部崛起。  相似文献   

13.
全球眼界下妈祖文化旅游发展新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金波 《热带地理》2007,27(2):175-179
中国大陆妈祖文化的热涨是传统妈祖文化复兴与现代旅游发展结合的产物。源于中国的妈祖文化历经宋代的闽粤海洋女神崇拜,元明时期成为多元复合海神,自清以来走向全球,越来越具有全球化意义,传达出中华民族开拓进取的精神价值、包容大方的为人之道以及善良平和的处世哲学,这使妈祖文化旅游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中国妈祖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出现旅游产品开发严重的低质和异化现象、旅游活动单调和参与性差、旅游商品少、缺乏系统专项规划等问题,亟需以全球视野、整合提升文化品味进行新一轮的开发。  相似文献   

14.
通过实地调研、观察、访谈及问卷调查,获取大量关于丰都鬼神文化和文化旅游的信息。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划分出丰都鬼神文化发展的四个阶段,阐明了当前丰都鬼神文化旅游的困境与趋势。在此基础上得出丰都鬼神文化旅游衰落的原因:一是鬼神文化载体的结构性解体;二是政府组织不力。最后探讨了重振丰都鬼神文化旅游的可能性,提出重新构建鬼神文化的物质载体和完善其空间结构、处理好旅游利益相关者之间关系等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为了贯彻民政部《关于加强地名文化建设的意见》、《关于印发〈全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矢酚的指示精神,四川省全面启动了千年古城(都)、千年古县、千年古镇、千年古村落、甲骨文和金文地名、少数民族语、著名山川、近现代重要地名等8类地名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根据发展规划,四川省以巴蜀文化、三国文化、红军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等文化发掘为契机,全面开展地名文化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相似文献   

16.
地名,是特定地理实体的指称,不仅代表命名对象的空间位置,指明它的类型,而且还反映当时的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特征。地名文化,就是由某地事物的命名及其演变过程,所反映出的该地域的社会形态、历史文化、伦理道德、民俗风情、自然风貌等文化现象。著名历史地理学家、现代地名学的开拓者之一谭其骧先生曾说:“地名是各个历史时代人类活动的产物,它记录了人类探索世界和自我的辉煌;记录了战争、疾病、浩劫与磨难;记录了民族的变迁与融合;记录了自然环境的变化,有着丰富的历史、地理、语言、经济、民族、社会等科学内涵,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人类历史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17.
区域旅游发展理论视角下的妈祖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瑜 《世界地理研究》2006,15(3):107-111
文化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原动力。妈祖文化的挖掘和传播对于促进福建莆田地区乃至福建省旅游业的发展、促进祖国和平统一、促进世界和平与文化交流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本文从妈祖文化、妈祖文化旅游资源等主要概念入手,探讨妈祖文化旅游资源的形成与发展,提出以区域旅游发展理论为指导,加强妈祖文化旅游产品整合,塑造妈祖文化旅游产品的品牌。  相似文献   

18.
文化生态学视角下的南海诸岛地名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静  张争胜  陈冠琦  南文龙 《热带地理》2016,36(6):1045-1056
地名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正日益受到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是中国政治敏感地带,多国为主权归属问题摩擦不断,研究其地名文化历史演变问题可为维护中国领土主权提供有力证据。基于南海诸岛地名命名、变更和演变等资料,采用文本分析方法,分析《更路簿》和不同时期公布的南海诸岛命名资料,并利用 GIS 将地名的演变情况进行地理可视化表达,同时对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的开发者--渔民和老船长等进行深入访谈。研究发现:南海诸岛的土地名主要依据岛礁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而命名,地名的更替、消亡与社会文化环境紧密相关;1935 年公布的地名以音译英文地名为主,1947 年更名以去外国化、美化、纪念地名为主,1983 年对 1947 年所公布的标准地名更改很少,在这 118 个地名中,增加了前几次未公布地名 39 个,这些地名几乎都沿用渔民命名的土地名。  相似文献   

19.
闽南文化是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其文化特征既不同于闽中的三山文化、闽西的客家文化 ,又不同于闽北的理学文化、闽东的畲族文化 ,是一种独具特色、山海兼备的区域文化。本文正是从闽南的特殊地缘背景来论述其所具有的诸如冒险性与保守性并存、开放性与封闭性兼备等一系列文化特征的  相似文献   

20.
孙平 《中国地名》2010,(2):25-27
本文从地名文化视角分析了兴山县昭君镇命名的背景、作用和影响。昭君出塞的传奇逐步演变成深受社会大众推崇的和美文化,符合时代发展要求。通过昭君镇命名,对于传承昭君精神、宏扬和美文化、扩大地方知名度、提升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软实力发挥了积极作用,对于推进地方经济开发、促进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