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运用标准差、变差系数对我国三大地带及地带间地面交通线路密度的绝对差、相对差进行测度,发现三大地带内部及地带间交通线路密度的相对差和绝对差都很大且存在继续扩大的趋势。区位熵大于1的省域集中在东部,区位熵按东、中、西三大地带呈优势递减。地面交通线路密度与多数经济、社会因子的相关性都很强,与城市化水平的正相关性最强,与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工业化水平及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呈负相关。主成分回归分析表明:三大主成分与地面交通线路密度具有很强的线性关系,各因子的作用大小不同。针对地面交通线路密度与城市化水平、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工业化水平及第二产业产值比重等典型影响因素的正、负相关性,探讨其成因。  相似文献   

2.
将信息熵指数分解为相对信息熵指数和绝对信息熵指数,以利于不同时空尺度横向差异与纵向差异的有效比较,并构造聚集度指数来直观反映中国农林牧渔业均匀分布状态所占的比例。20余年中,除个别年份外,全国、地带内和地带间农林牧渔业的绝对信息熵指数和相对信息熵指数起伏都不大,保持了较平稳的态势;全国、地带间及地带内的聚集度皆在70%以上,中国农林牧渔业呈现出小集中大分散的格局,而产值分布比从业人口分布更均衡。最后,通过劳动生产率区位商来描述从业人口与产值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3.
陈科比  杨成凤 《热带地理》2016,36(5):815-822
采用Gibbs-Mirtin 多样化指数和区位熵、产值贡献率,对福建省2005―2013 年20 个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进行了测算,并从产业部门多样化和优势产业专业化2 个角度对福建省制造业产业结构特点及演变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福建省制造业产业多样化水平逐年提升,全省产业朝多部门均衡发展;各个制造业专业化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化学纤维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行业专业化水平高,行业优势明显;全省20 个制造业总体产业优势不明显,研究时段内区位熵始终≥1 的行业仅占35%,对全省20 个制造业产值贡献达46.71%;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及农副食品加工业等新的优势产业及潜力产业涌现,关联产业优势程度成对上升,产业专业化发展形势良好。  相似文献   

4.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实证研究与R/S分析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文章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介绍了吉尼系数,区域经济区位熵和Hausdoeff Index的计算方法。采用GDP指标,运用吉尼系数和区域经济区位熵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三大地带之间,省区之间的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的变化趋势,而且还运用分形理论和R/S方法研究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收敛性,得出的结论如下:(1)无论从绝对差距还是从相对差距上看,自改变开放以来中国三大地带之间或省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都在扩大。(2)1995年所实施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在近期内并没有缩小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3)R/S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在未来20年内将继续扩大。  相似文献   

5.
中国房地产业发展迅速,房地产业的产值规模、产业人口规模、开发企业数量、利润总额、净资产等都在大幅增长,并且彼此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对省域尺度的中国房地产业综合发展水平的测度结果表明,区域差异十分突出,东部极化效应依然明显,东、中、西部的梯度优势依次递减。最后依据不同年份的省域面板数据,进行了差分GMM和系统GMM回归分析,解释了房地产业综合发展水平的主要影响因子的作用性质。  相似文献   

6.
区域经济发展与旅游产业集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利用区位熵公式构建旅游区位熵指数体系,对湖南武陵山区4个地市的旅游产业集群形成与否进行鉴别,而后进行横向比较分析。借鉴柯步-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利用Eviews 8.0进行处理分析,廓清旅游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探明湖南武陵山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市域差异。结果表明:1)湖南武陵山区总区位熵指数大于1,张家界旅游产业集群程度最高,湘西州其次,怀化及邵阳相对最低;2)4个地市的旅游收入区位熵指数及旅游要素区位熵指数均大于1,张家界的旅游辅助要素机构区位熵大于1;3)旅游产业集聚程度存在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7.
旅游产业集群形成条件与识别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产业集聚"和"产业联系"两个识别旅游集群存在的标准,结合旅游业的特点,从旅游资源空间集聚条件、旅游要素集中度和集聚效果3个方面构造区位熵指数,再根据投入产出表,用主成份分析法,确定旅游产业联系,计算产业联系密度,最后结合区位熵指数和产业联系密度,得出旅游产业集群度,同时分析旅游产业集群的形成条件,有利于制定政策引导促进旅游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8.
针对省域小尺度资源环境研究领域对空间型社会经济数据的需求,以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为依据,采用GIS与SPSS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广西生产总值、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工业和第三产业分别与夜间灯光指数的相关性,构建广西2010年GDP统计数据的空间化模型,并制作广西1km*1km GDP密度专题图。结果表明,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与省域GDP的空间分布相关性明显,相关系数为0.9755。估算得到的GDP密度能够完整地反映广西GDP宏观分布现状,可为今后经济决策和产值估算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豫皖湘赣四省是新一轮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利用标准差、变异系数、赫芬达尔指数、聚类分析、ESDA及空间计量经济模型等方法对四省承接产业转移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表明:豫皖湘赣四省承接产业转移的总量和绝对差异都在拉大,相对差异和集中程度都在降低后,有趋于稳定趋势; 空间分布上大致形成以省会城市为核心、中间高四周低的圈层等级结构; 空间格局上,空间集聚态势进一步强化,逐步形成以郑州市和南昌市为核心的两大高高集聚区; 空间交互作用是四省承接产业转移空间差异形成的重要因素; 劳动力成本对产业转移有负向作用,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吸引力、技术创新能力、集聚效应、成本因素、对外开放度、区位条件及产业结构对产业转移具有正向作用,市场吸引力、集聚效应及对外开放度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0.
外部环境变化促使中国制造业空间格局不断演变.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运用改进的偏移—份额模型,将1998-2008年中国地级单元的制造业增长量分解为国家分量、省域分量、行业分量和区位分量.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宏观政策推动产业增长,促进产业转移;省域政策和邻域的制造业布局影响本地产业结构;行业的要素密集类型和垄断水平导致空间布局差异;区域经济、区域政策以及城市群内部的联系影响制造业空间格局变化.进一步选取代表性行业对偏移—份额模型中的行业分量和区位分量的组合情况进行研究,认为行业特征与区位特征需要相互匹配才能形成合理的城市产业结构,进而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相似文献   

11.
中国土地利用的分区优势及其演化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会义 《地理学报》2007,62(12):1318-1326
为了揭示不同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之间的空间联系,借鉴经济学中的区域优势理论,提出了区域土地利用优势的概念及其度量方法;进而利用该方法以及国土资源调查数据和统计数据,分析了中国1996-2003 年间土地利用的分区优势以及分区优势的演变。研究发现上海、 天津、北京、江苏、浙江、山东、广东等建设用地具有明显优势的地区,建设用地优势指数快速上升,上升幅度在0.17 以上,使得这些省区建设用地的优势越发明显,而农地优势有所下降;河北、福建、海南、吉林等原本就具有农地利用优势的区域,农地优势上升较大,而广西、云南、宁夏、甘肃、新疆、内蒙等省区农地优势则略有上升。同时河南、安徽、湖南、 黑龙江、四川林草地优势明显上升。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土地利用的分区优势在其演化过程中存在高端极化机制、梯度外推机制和生态阻拦机制。这三大机制在全国尺度上不仅主导中国土地利用分区优势的演化过程,同时也主导中国近期土地利用格局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基于2018年多时空高分辨率全球城市边界解译数据,从省域、市级和县区级3个尺度测算黄河流域城镇土地经济密度,并综合应用泰尔指数、空间自相关分析、地理探测器探等方法探讨其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① 黄河流域城镇土地经济密度总体不高,在县区尺度上68.3%的县区土地经济密度低于平均水平,空间分布总体上呈东高西低的态势,高土地经济密度的县区主要集中在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和山东沿海地区;在市级尺度上,57.5%的城市土地经济密度低于平均值,空间分布上集中在中下游地区,空间分布不均衡,以河南省最为显著。② 黄河流域城镇土地经济密度在地市尺度和县区尺度都表现为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其中高值集聚区(HH)集中在中原城市群和山东半岛城市群,低值集聚区(LL)集中在陕、甘、宁等西部地区,低值异质区镶嵌分布在中原城市群和山东半岛城市群周围。不同尺度上的空间集聚区的空间分布范围也表现一定的差异,在县区尺度表现出了局部性和分散性特征。③ 人均GDP、人口规模、地方财政科技教育投入、二三产业劳动力密度、区位质量指数等对黄河流域城镇土地经济密度影响较大。同时在黄河流域上游、中游和下游地区表现一定的差异性,总体来说,资本投入强度、人均GDP和区位质量指数对于上游、中游和下游的城镇土地经济密度都有较高的解释能力。  相似文献   

13.
黄河流域旅游经济的时空分异与R/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黄河流域为主要案例区,采用标准差、基尼系数、变差系数、区位商等指标,分析了1996~2010年黄河流域旅游经济时空分异的发展演化过程,运用分形理论中的R/S分析方法,预测了黄河流域未来旅游经济差距的发展趋势。结果显示:黄河流域旅游经济的绝对差距是逐年增大,相对差异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各省发展差异明显。如果在原有条件下继续发展,未来黄河流域旅游经济的差距将继续增大。最后为缩小黄河流域旅游经济差距,促进流域旅游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张旭亮  宁越敏 《地理科学》2010,30(4):481-488
区域内实体经济的发展差异是最终导致并形成中国区域经济的总体发展差异的原因,研究区域协调发展势必要对诸多实体经济差异进行深入分析。利用2000~2009年间的相关统计数据,借鉴并融合不同学科的经典研究方法,对中国总体及省际层面的商品交易市场发展差异进行了测度。结果表明,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相对差异先增大后稍收敛,但总体呈增大的趋势;省际发展空间分布呈似"胡焕庸线"弱带,即呈东西两头较强的哑铃状。并着重从核心因素、主要因素和助推因素等三大方面7个影响因素对产生差异的机理进行了深入地分析。  相似文献   

15.
近10年中国省际经济差异动态变化特征   总被引:84,自引:9,他引:84  
本文以大陆 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研究的区域单元、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测度区域经济差异的总体指标 ,从各区域人均GDP的标准差、标准差系数等角度定量测度了 1990~ 2 0 0 0年省际经济差异的总体水平及其变化特征 ,从各区域与全国平均水平的比率的变化、各区域相对发展率的差异等定量测度了省际差异变化的空间结构特征。文章建立了全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与区域人均GDP的标准差之间的回归模型 ,据此确定了省际差异警戒水平。  相似文献   

16.
Ecological land rent is the excess profit produced by resource scarcity, and is also an important indicator for measuring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effects of resource scarcity. This paper, by calculating the respective ecological land rents of all the provinces in China for the years 2002 and 2007, and with the assistance of the software programs ArcGIS and GeoDA, analyzes the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ecological land rent; the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ecological land rent differentiation among the provinces are examined using the methods of traditional regression and spatial correlation analysis. The following results were obtained: First, ecological land rent per unit of output in China shows stabl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being low in the southwestern and northeastern provinces, and high in Hebei and Henan provinces. There is also an increasing tendency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provinces, and a decreasing one in the eastern provinces. In general,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ecological land rent per unit of output in China is quite scattered. Second, the total ecological land rent shows significant spatial aggregation characteristics, in particular the provinces in China possessing high total amounts of ecological land rent tend to be adjacent to one another, as do those with low total amounts, and the spatial differenc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astern, central and western provinces are distinguished. The Bohai Rim, Yangtze River Delta and Pearl River Delta are shown to be highly clustering regions of total ecological land rent, while the western provinces have very low ecological land rent in terms of total amount. Third,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economic level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were all important influencing factors influencing ecological land rent differentiation among provinces in China. Furthermore, population density, urbanization level, economic density, per capita consumption level and GDP per capita were all shown to be positively related to total ecological land rent, which indicates that spatial clustering exists between ecological land rent and these factors. However, there was also a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ecological land rent and agricultural output percentage, indicating that spatial scattering exists between ecological land rent and agricultural output percentage.  相似文献   

17.
广东省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差异时空特征及影响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广东省21个地级市的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数据,利用ArcGIS空间分析、泰尔指数、重心模型等方法分析了1996―2008年广东省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差异的时空特征,并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对其影响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1996―2008年,广东省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总体差异波动增大,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重心向西北偏移;2)广东省各城市之间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差异显著,空间格局上存在较明显的集聚和峰值效应;3)广东省各城市之间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的相对发展速度差别较大,按基础水平和提高速度的差异划分为4种类型区,其中基础高密度提高较慢类型区和基础低密度提高较慢类型区涉及城市数量较多;4)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资本与劳动力投入规模的增大、交通区位的改善和科技水平的提升,广东省城镇建设用地的经济效益将会得到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8.
方嘉雯 《干旱区地理》2017,40(2):477-484
采用交通网络维数法、相关系数法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分析法等定量统计方法,系统分析了自1998-2015年丝绸之路经济带九省区交通运输投资额、交通网络发育程度、交通运输能力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丝绸之路经济带九省区交通运输投资额总体呈增长趋势,交通网络密度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交通网络发育程度不高,但增长发育速度较快,道路密度和网络维数均有很大幅度的提升,公路网的通达性水平及增速明显优于铁路网;交通设施建设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显著,对国民生产总值的促进作用时滞长度为两年左右,但各省区之间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造成了不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体现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各省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尚处薄弱阶段。  相似文献   

19.
杨奎奇  汪应宏  张绍良  赵清 《地理研究》2012,31(9):1652-1660
选取超大型综合性城市以外的全国不同区域和职能类型的33个城市为样本,采用地价密度梯度曲线模型,对其进行曲线回归分析,得出各城市商业、住宅地价的中心值和曲率系数。分析发现现阶段我国城市地价密度梯度曲线总体上符合城市地价变动的一般规律:城市中心地价与城市规模呈正相关关系;曲率系数与城市规模呈负相关关系;商业地价曲线曲率系数比住宅地价曲线曲率系数高。再此基础上对地价梯度曲线曲率系数进行聚类分析,总结出中国城市地价的不同类型特征。另外通过对我国东中西部30个城市样本的地价梯度系数的统计分析,从空间差异角度发现三类地区的地价呈现不同特征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