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西静乐观测井具有含水层系统对地壳应力—应变响应灵敏的优势,其水位变化对应地震,可间接反映地壳应力—应变特征。2015年7月以来,静乐井水位快速上升,对观测环境、仪器及人为干扰进行分析,并进行同层地下水开采及抽水试验,分析该井水位异常原因,结果发现,降雨量、抽水试验对静乐井水位变化影响不大,而生产用同层地下水开采量减小是该井水位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列车荷载作用对某些前兆观测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万登堡  王家彬 《地震》1994,(3):91-94
本文针对列车荷载作用对地震前兆观测的影响,在野外开展了水位,测震,水温,地电等多项目的对比观测,结果表明:列车荷载作用是确实存在的;水位,测震对地壳应力-应变反映是灵敏的。  相似文献   

3.
朱梅武  刘亚辉 《地震》1994,(2):92-96
井孔水位对地壳应力应变的反映能力取决于井-含水层系统的多方面条件,观测井的直径大小是其中之一。在云峰井进行的变径观测结果。水位变动段的直径由118mm缩至80mm之后,水位固体潮井系数明显变大,水位记震能力有显著提高,水位气压系数也有所增大。这样的事实表明,缩小水位变动段的井径是提高水位映震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4.
震前井孔水位异常的报道,国内外已屡见不鲜,本文介绍的是1984年11月北京塔院井捕捉到的一组典型的异常实例,包括水位的趋势异常,水位与气压的正相关异常、短临突降及水位固体潮畸变等。 塔院井位于著名的深大断裂—黄庄—高丽营断裂带的中段,井深361米,观测层为中侏罗系凝灰岩裂隙承压含水层。通过近十年的观测,已查明其正常水位变化的规律,即多年趋势性下降的背景上年变规律清晰,较清楚地记录到水位固体潮、水震波、气压效应及降雨荷载效应等多种地壳应力应变微动态信息。表明,该井井位好,对地壳活动的反映能力较强,已弄清正常动态特征,具有捕捉地震前兆异常信息的可能性和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5.
2013年7月4日永安地震台观测井进行数字化改造,安装了福建省首台SWY-II型数字式水位仪,并且同步安装了SZW-1AV2004数字式温度计和WYY-1型气温、气压、降水量综合测量仪。以2014、2015、2016三年数字化观测资料为研究对象,对水位资料的年、月、日动态特征及主要干扰因素等进行分析,研究数字化观测水位在地震前兆监测中的效能情况。结果表明:水位数字化观测资料连续可靠,对大地震有明显的同震效应,地壳应力-应变响应灵敏度高。观测资料年变规律明显,有望在破坏性地震的中期或中短期前兆监测中发挥一定的效能。  相似文献   

6.
井孔水位可以较灵敏地反映出地壳应力-应变动态的问题,已被大量的事实所证实,引起了地震、地质、地球物理与水文地质工作者的越来越大的注意,这可能为监测现代地壳活动和地震预报提供出某种途径。然而,对井孔水位反映地壳应力-应变动态的机理研究,至今仍然是一个十分薄弱的领域。单从地震地下水位观测井网得到的资料中进行研究,常常遇到两大困难,一是力源的特征不清楚,二是作为响应机构的井孔——含水层  相似文献   

7.
单修政  张惠玲 《地震》1995,(1):79-82
西影井自1974年观测以来,动态比较稳定,干扰很明显,反映地壳应力变比较灵敏,但从1989年10月中旬开始,出现了大幅度,长时间的复杂多样的异常变化。经过研究,初步认为,这是一次大区域地壳构造运动引起的水位异常。  相似文献   

8.
印尼苏门答腊8.7级大震对中国陆区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发生在2004年12月26日的印尼苏门答腊8.7级地震,是全球有地震台网以来100多年中记录到的少数几次特大地震之一。初步汇集了在中国陆区观测到的地震活动、地壳形变、地下流体等多学科震时和震后效应的异常变化,包括地震活动性(特别是云南地区)的显著增强;地壳形变观测,尤其是钻孔应变观测记录到地壳应力-应变的震时和震后显著变化,以及地下水温度、化学成分、特别是水位的突出变化。同时,还从库仑破裂应力触发、动态应力触发以及下地壳和上地幔流动变形机制等方面,对这些大震效应作了一些成因机理讨论。  相似文献   

9.
几次地震前峰峰地震台记录的体应变异常及其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观测概况峰峰地震台位于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处于晋、冀、鲁、豫四省交界的重点监视区内。1984年3月国家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在该台安装了TJ—1型体应变仪。其钻孔位于厚层灰岩中,岩石致密完整,孔深70.36m,孔底标高163.04m。当地承压水位标高  相似文献   

10.
引言 众所周知,井泉的水流量是流体前兆观测中最重要的测项之一。地下水流量变化不仅直接反映着地下应力的变化情况,而且是动水位、地热、水氡等其他地下流体测项动态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 大量震例总结与现场观测试验表明,中强地震前井泉流量有明显的异常变化。车用太等研究了国内外震例剖析及试验观测结果,认为地下水流量观测无论是对地壳应变的反映还是对地壳破裂的反映,都优于地下水压力与温度的观测,也优于地下水化学组分的观测,可能是映震灵敏的地下流体观测项目。张潮明等总结了1990年7月16日菲律宾8.0级和1994年9月16日台湾…  相似文献   

11.
地电阻率年变化与气象因素及水位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消除ds 观测资料中的年周期变化,对宝坻、塘沽地震台的地电阻率观测资料与台站附近地区的气压、气温、相对湿度、水位及海水水位的同期资料进行了相关处理分析, 并对地电阻率年周期变化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产生地电阻率与气象要素年周期变化的外因是同一源场作用的结果。 而地电阻率变化的内因,则是基于地下咸水层厚度的改变及地壳应力场的变化。 采用最小二乘法由气象参量和水位变化拟合出地电阻率模型值, 并计算出观测值与拟合值的残差,以消除电阻率观测资料中的年周期变化。结果表明, 近年来华北地区发生的 6级左右地震前,在宝坻、塘沽地震台的观测资料中均存在明显的短期前兆异常。  相似文献   

12.
张立  赵洪声  陈静  刘耀炜 《地震》2008,28(4):52-58
通过对2000年以来云南地区MS≥6.0强震震中区(大姚、 永胜、 宁洱)水位观测资料的分析, 发现震中区水位在强震发生前具有一种共同变化特征, 即强震大多发生在水位上升至最高水位后的反向下降过程中。 震中区水位的这一异常共性, 有助于今后对云南强震的地点判定。 而强震震中区这种震前高水位的形成, 借助统计分析确定为降水所致。 水位上升使地壳构造应力得以积累, 水位下降使积累的应力骤然释放, 导致强震发生, 该项研究也为地球表层水运动的致震机制提供了一种解释。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山东地球物理台网地下流体测网及数据跟踪分析概况,对2017—2020年数据跟踪分析工作产出的6大类事件记录归纳和梳理,并对地球物理事件中的同震效应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影响山东流体跟踪分析质量的主要原因在于观测系统;跟踪分析中存在的质量问题可以通过相应措施加以解决;极少数水位观测井具有同震效应,多数观测井监测地壳应力变化的能力较弱。  相似文献   

14.
气压变化及其对地壳形变和深井水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北京塔院地区1984和1985年的微气压计记录采用频谱分析和调和分析两种方法得出了大气潮谱的详细结构;用负荷勒甫数代替潮汐勒甫数,仿照固体潮的有关公式,导出了大气潮引起的地壳应变和地倾斜公式;使用北京塔院井的水位观测资料结合当地的气压资料,分析了气压变化对深井水位的影响.理论计算和实测资料的分析结果基本相符,特别是两种结果都得出S_2大气潮引起的体膨胀约为S_2固体潮体膨胀的20%.  相似文献   

15.
我国地震井水位观测网监测效能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五"数字化网络项目完成后,我国地震井水位观测网已颇具规模。为了摸清其监测现状,为未来台网优化改造、仪器更新提供依据,开展了观测网的清理和监测效能评估。评估结果显示,总体上,观测网中有61.8%的水位观测站监测效能良好。有73.5%的观测站的观测环境符合地震井水位观测要求;观测网的运维状态总体趋好,有75%的观测仪器的运行率在95%以上;大部分的水位观测站监测地壳应力变化、地震活动的能力较强。但仍然有些观测站,因观测井先天不足、环境干扰、仪器老化、运维水平低等问题,亟待通过观测环境改造、仪器更新、运维管理培训等措施来提高监测效能。大约有6.5%的观测站因观测环境不合格需要停测。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蚌埠监测中心井水位长时上升的研究基础上,对蚌埠监测中心井2017—2020年水位出现的59次短时间升高进行分析。通过选取不同时段的降雨参数,建立多元回归方程,研究显示,水位59次短时升高与降雨部分参数有一定的影响关系。结合蚌埠周边ML2.0以上震例和13次无降雨事件分析结果认为,蚌埠周边以ML2.0—3.0地震为主,地壳应力释放稍弱,且对蚌埠地下流体的影响幅度不大。ML3.0以上地震主要发生在皖西部和郯庐断裂带附近,地震活动性强,对蚌埠地下流体观测数据的变化幅度大,且持续时间更长。由此得出水位短时上升在排除降雨因素影响的同时还与蚌埠地区地壳应力变化有关系,可见蚌埠监测中心井具有一定的预测效能,能够反映蚌埠周边地区地震应力场变化,对于地震前兆观测数据的分析预报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关于天津地下水动态观测井网的地震监测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熙铭  黄振义 《地震》1989,(4):58-65
本文通过模糊数学方法、水位变化速率分析方法、加速度计算法、相关分析方法以及典型震例分析方法,全面探讨了天津井网中30余口井孔水位的映震能力及反映地壳应变的能力。结果是:Ⅰ类井占井孔总数的8.6%,Ⅱ类井占井孔总数的20%,其余均为Ⅲ类井。Ⅰ、Ⅱ类井具有较高的映震能力和反映地壳应变的能力,是今后地震监测和科研的主要依靠,Ⅲ类井则主要用于强震的宏观前兆观测。因此,拟将对不同类型的井孔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18.
以频谱分析方法作为理论基础,采用周期图法计算汶川地震前后距震中500 km以内10口观测井水位(包括动水位与静水位)的功率谱,对比分析2009年无大震年份同时期的数据,研究结果表明:水位的频域特征受制于观测井的地质构造背景、观测方式和观测深度;水位的波动能量主要集中于大于4天与小于0.5天周期,震后水位波动能量则集中在大于8天的周期;动水位频谱更加丰富.另外,不同井水位的频域响应特征与该井观测层岩性有关,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在山西静乐观测井水位原始记录图纸中,发现一些大震前的水位慢波动现象.一些学者认为这一现象可能反映大震前的震源破裂过程.统计静乐井1999年观测资料,一些大震前几小时至几天可记录到长周期异常,其周期多为十几至几十分钟,幅度为几至十几毫米,车用太等人把这种水位慢波动异常归属于前驱波.地震波引起水位振荡记录的44次.其中水震波前后无前驱波记录的有26次,占59.1%;水震波前有前驱波记录的有18次,占40.9%.由于井-含水层系统象一个长周期记录仪,它对地壳中应力应变的响应频率较广,可记录地震波中的瑞利波、潮汐波动、气压波动、风的波动等,要准确地判别前驱波是否反映大震的震源过程,就必须排除上述干扰因素.  相似文献   

20.
依据邯郸地区地质构造及20多年的观测资料,系统研究了地下水位、地壳形变的正常与异常动态变化及其相互关系.本区地形变的主控因素是西部太行山隆起和东部华北平原大幅度沉降的继承性运动,造成地形变向东南方向倾斜;在大区域的周期性强降水后由于地质构造因素地形变向西北向倾斜,形成水位和形变的正常动态变化.采用有效的定量方法提取异常,显示一部分反向西北倾斜的异常与华北的中强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故强降水引起的地倾斜变化不应看作干扰,而是一种引起地壳变形地震前兆的外动力因素,应予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