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广东基督教文化与岭南文化之整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熙明  魏雷 《热带地理》2008,28(1):86-91
文化整合是文化冲突与融合交错的过程.鸦片战争之后,基督教在广东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但作为一种外来宗教文化,它与岭南文化的冲突在所难免,教案正是这种冲突的直接表现.由于广东不同民族、不同民系地域文化的差异,这些地区教案的规模和激烈程度不一.在文化冲突过程中,教会也进行了一系列本土化实践工作,同时广东各民系地区文化也深深烙上了基督教的印记.1920年之后,基督教与岭南文化的整合基本得以完成.  相似文献   

2.
珠三角岭南文化与主要外省人原籍文化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分析珠三角地区岭南文化与主要外省人原籍文化之间的共同性和差异性特征。研究表明:珠三角六大主要外省人文化与岭南文化具有共同的文化基石和文字表达方式,在文化传统和文化特征上也有一定程度的共同性;受地理环境、历史发展等因素的影响,中原文化具有浓厚的北方旱作农耕文化的特色,长江流域荆楚文化具有显著的稻作农耕文化的特色,而岭南文化则具有明显的南方海洋文化的特色;具体在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等物质形态文化领域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正确认识各种文化之间的异同点,能有助于实现文化的趋同和融合,发展有利于现代化的文化要素,逐步革除不利于现代化的文化要素,在文化互动中实现文化的现代化和文化大省的建设。  相似文献   

3.
全球化背景下由于人口移动而产生的文化碰撞与冲突及一系列社会问题备受关注。聚焦珠三角这一典型区域,基于"人口数量、文化背景、职业地位"等统计数据指标,构建外来文化影响力模型,推算外来文化高潜在冲突城市依次为东莞、深圳、广州、佛山和珠海。结合外来民工的问卷调查,构建基于个体感知的外来文化冲突测度体系,综合解读外来文化与岭南文化的空间冲突分异,对文化影响力模型进行实证。有利于通过人口统计数据预测外来文化潜在冲突区域,有效地规避文化冲突,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4.
试论具有岭南文化特色的广州城市森林的建设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粟娟  孙冰  黄家平  谢左章 《热带地理》1998,18(3):216-220
岭南文化作为一种地域文化,其标志和典范是广东文化,广州是岭南文化的中心,其特色须由岭南文化铸就,广州城市森林如何渗透岭南文化,具有独特的岭南风格,对于振兴岭南文化,塑造广州新的形象和风格,形成广州城市特色,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分析了广州城市森林实现具有备岭南文化特征的途径,认为根据文化内涵,表现形式和手法,具体体现为五个方面:(1)以营建岭南乡土树种片林为主体;(2)发展岭南园林;(3)引进抽象式园  相似文献   

5.
刘益 《热带地理》1996,16(3):276-282
本文从旅游开发的角度,分析了广东省文化资源的特点和优势,并对岭南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从文化视角探讨广东经济困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文化作为物质和精神的集合,不能与上层建筑完全等同,它对现代社会尤其是经济发展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同理,岭南文化与广东经济的近年回落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南粤历史上远离中原,缺乏懦家人文文化的熏陶,当今盲目模仿港澳又妨碍了西方批判精神的渗透。这些历史和现实的因素使得岭南文化有忽略儒家文化对理想人格追求的同时,又没有建立起像西方人文传统中文化所应有的批判力度,而具有庸俗性、肤浅性和短期性不足,造成广东经济发展缺乏企业文化、科技动力和诚信环境,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知识经济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该文运用定量分析方法和比较分析方法,探讨珠江三角洲外省文化与岭南文化冲融的地域差异,发现从文化差异类型来讲,除了广州和珠海的广东群体属于倾向岭南文化型外,其余地区不论广东群体还是外省群体都属于中间型;从冲突类型来讲,除广州和珠海属于弱同化型外,其余都属于整合型。产生这些地区差异的关键在于:内资经济与外资经济的此消彼长改变了外省群体与广东群体在数量、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力量对比,外来人口越多或比重越高的地方,整合作用越大,外来人口越少或比重越低的地方,同化力量越强。  相似文献   

8.
课程思政有效融入研究生课程体系,对提升研究生综合素质和思想政治修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宁波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地理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为例,探讨课程思政的课堂教学设计,融入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和价值观目标,深挖地理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课程教学中的思政育人元素,探讨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施方案与效果。  相似文献   

9.
罗秋菊  丁绍莲  潘珂 《地理研究》2018,37(9):1762-1774
伴随着地理学的文化转向以及“身体”“情感”视角的引入,饮食文化的空间问题开始引发人文地理学界的关注。借助身份建构过程模型理论(identity process theory, IPT),依托对38位广州本地人的深度访谈,阐释外来饮食文化对其身份建构过程的影响及代际差异。研究发现,外来饮食文化的涌入引发了老一辈广州人多重的身份危机感,激发他们投身于地方传统饮食文化复兴实践,以对传统的忠诚和坚守来建构其地方身份。而自幼就被外来及本土饮食文化共同包围的年轻人则善于在不同情境下采纳不同文化态度和策略来建构其地方身份,缓解身份危机。该代际差异折射出饮食文化空间政治结构的轮回,而恰恰是这一空间政治的轮回孕育了地方饮食文化的继替。  相似文献   

10.
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耦合已成为区域发展的一种趋势.文化对区域的影响是深刻而广泛的.通过对湖湘文化与岭南文化的文化内涵比较分析,指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湖南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耦合的路径:整合区域传统文化,强化内生型发展的文化支持力;整合区域间文化,利用区位优势,面向泛珠三角经济合作区,加强经济协作能力;创新企业文化,强化区域投入经济全球化的文化支持力;加快体制创新,弱化路径依赖的消极影响;发展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11.
中西规划与建筑文化在广东五邑侨乡的交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介绍广东五邑侨乡自然和人文历史地理背景基础上,阐述以华侨为纽带引进近代西方城镇规划布局制度,营建具有岭南区域特色的骑楼、碉楼等所体现中西规划与建筑文化融合的历史过程、特质和风格,尤其是其中的文化创新,说明华侨文化是一种时代先进文化,应予继承、弘扬和发展,为今天现实服务。  相似文献   

12.
论地理环境对潮汕饮食文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潮汕饮食文化作为岭南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以丰富多样,无所不食而名震南粤,享誉全国。它的形成既有历史文化的影响,也与独特的地理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湿热的气候、濒临大海、水网密布、人多地少和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百越之族与中原文化的碰撞交融等孕育了注重饮食口味“清、淡、甘、和”,汤水讲究原汁原味,小吃多样、原料丰富、佐料齐全以及工夫茶等饮食特色,在中华饮食文化中形成了潮菜流派。  相似文献   

13.
从岭南园林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入手对岭南园林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和探讨,分析了岭南园林形成的地理背景、岭南园林的地域特征及岭南园林的时空发展特征,得出地理环境对岭南园林的形成与发展变迁起决定性作用的结论.提出当代岭南园林应以地方文化为底蕴,以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进行因地制宜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根据人类服饰与环境感应相协调的原理,分析岭南服饰文化风格形成、变迁与自然、人文地理环境同步发生的对应关系,指出适应自然是岭南服饰文化一个基本要求,而岭南边缘化政治区位、经济发展水平时代差异、多次移民高潮和多元民族分布格局才是服饰文化丰富多彩和与时变化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5.
赵焕庭 《热带地理》2005,25(3):289-292,F0003
自秦朝至宋朝(221BC~1279AD),古广东经济与文化发展深受中原与海外的影响,利用本地的地理位置、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交通业和文化事业,在中国占有重要的地位。粤中广州地区的经济与文化发展在广东乃至岭南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促进广东乃至岭南其他各地区的发展,而粤北自宋至隋经济文化处于广东领先地位说和唐宋时期除粤北外岭南大部分地区还比较荒凉落后之说都不能令人信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