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泰青威天然气管道临朐段地质灾害发育特征进行调查研究发现,临朐段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水毁灾害,具体可分为坡面水毁、河沟道水毁和台田地水毁。野外地质灾害实地调查临朐段管道沿线共发现地质灾害15处,其中坡面水毁点6处,河沟道水毁点4处,台田地水毁点5处。采用定性与半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对其进行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结果表明: 地质灾害风险等级较高的有1处,占6.66%; 风险等级中等的有4处,占26.67%; 风险等级较低的有10处,占66.67%。根据管道沿线地形地貌、地质灾害发育密度、风险等级等因素,划分地质灾害中易发区61 km,低易发区10 km,管道沿线以地质灾害中易发区为主。最后,针对不同类型、不同风险等级地质灾害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消减措施,为后期管道安全运营和风险整治决策提供了有效的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2.
西南管道公司辖区内管道沿线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地质灾害频发,由此导致的事故时有发生。以西南管道沿线119处典型河(沟)道水毁灾害为例,通过灾害影响因素分析,初步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备选指标因子,利用贡献率模型,通过样本统计、分析,完成河(沟)道水毁灾害影响因子的因子间与因子内部敏感性分析。按照敏感性高低将影响因子划分为高敏感、中等敏感、低敏感三个级别。最终保留中等、高敏感因子中可以通过野外调查手段获取的洪水位变幅、岩土类型、土体状态、岸坡类型、河沟纵坡降、河沟道变形、河岸坡度等7个因子,作为油气管道河(沟)道水毁灾害危险性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3.
地质灾害是天然气管道建设及运营来的一个重大风险因素,通过对山东泰青威线天然气管道实地调查,发现89处地质灾害点以及台田地水毁、坡面水毁、河沟道水毁灾害、不稳定斜坡、崩塌(危岩体)和人类工程活动等6种地质灾害;通过分析沿线各类地质灾害特征、分布规律,以保护管道安全为根本,同时考虑经济节约和新技术应用,提出了相应、可行的监测预警和削坡、挡墙、回填、喷浆等具体工程治理措施,对管道安全运营及施工具有较大的意义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长距离输油管道穿越鄂尔多斯丘陵地区,管道水毁地质灾害有独特的发育类型和危害特征。论文结合呼包鄂管道沿线地质灾害调查结果,总结了该区管道水毁灾害的发育特征,半定量分析了水流在各类水毁中对防护工程的冲刷破坏作用。根据已有防护工程的变形破坏模式,对鄂尔多斯地区管道水毁灾害的防护措施提出了优化建议,同时提出采用土工格栅护坡对管道过崾岘进行防护。为长输油气管道穿越鄂尔多斯地区的建设和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黄土地区降雨导致的水毁灾害常有发生,造成严重的工程灾害和人员伤亡。对已有水毁灾害的调查和成因分析,可为防治区灾害提供经验。2021年8月中旬至10月初,在陇东陕甘边界黄土地区持续了50多天降雨,引发了大量水毁灾害,导致G211国道中断两周。文中介绍了这次降雨在G211沿线及其附近的村镇引起水毁灾害的现场调查情况,发生在村镇的水毁灾害有黄土窑洞塌陷、土质房屋和夯土围墙倒塌;发生在道路上的水毁灾害有路基外缘沉陷开裂,路基内侧边坡崩塌、斜坡浅层滑移及滑坡泥流等地质灾害。这些灾害规模小、影响范围不大;但数量多、致灾性较为普遍。文章还调查了植被对黄土斜坡稳定性的有利和不利影响。针对水毁灾害,分析其原因并提出了村镇和道路建设中针对此类水毁灾害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6.
中巴公路盖孜河段水毁灾害频发且危害严重, 文章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 对沿线水毁灾害进行成因分析和典型防护工程优化方案设计, 从而达到控制水毁灾害的效果。实地调查发现, 盖孜河段公路水毁工点共计18处, 类型多样且呈段落性分布; 宽谷段和窄谷段发生水毁的工点共计13处, 峡谷河段为5处。结果表明:工点水毁的形成和发展受盖孜河水文和地形条件共同控制, 其中水动力条件为最主要控制要素, 河谷地形控制水毁的分布特征与破坏形式, 水文和地形条件的共同作用促成了当前盖孜河段水毁工点分布现状。通过水工模型试验验证了当前水毁特征和防护结构水毁存在的问题, 文章基于对实地水毁灾害特点和防治工程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因地制宜开展水毁优化设计, 提出典型水毁防治工程优化设计方案, 实践证明在工程后期运行中防护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7.
叶思源  吴树仁 《地质通报》2010,29(203):463-468
重大城市线性工程施工可能会诱发或面临一系列的地质灾害,对其灾害特征、危害及防治方法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南水北调工程北京段PCCP管道施工为例,在分析其地质环境背景、地质灾害类型、基本特征、危害性及影响范围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针对不同类型地质灾害所采用的施工防治措施和方法。重点对施工沿线主要地质灾害如边坡崩塌、特殊地基处理和地面沉降做了深入的探讨。研究成果对PCCP管道后续工程建设和工程运营维护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是对线性工程地质灾害防治进行的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8.
重大城市线性工程施工可能会诱发或面临一系列的地质灾害,对其灾害特征、危害及防治方法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南水北调工程北京段PCCP管道施工为例,在分析其地质环境背景、地质灾害类型、基本特征、危害性及影响范围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针对不同类型地质灾害所采用的施工防治措施和方法.重点对施工沿线主要地质灾害如边坡崩塌、特殊地基处理和地面沉降做了深入的探讨.研究成果对PCCP管道后续工程建设和工程运营维护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是对线性工程地质灾害防治进行的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针对闽东南丘陵山地农村公路水毁灾害成因分析以及风险定量评价的问题,本文对风险评价体系进行了论述。以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农村公路作为研究区,将农村公路水毁按照承灾体划分为5个类型,并对各类型的水毁成因进行关联系分析,得出农村公路水毁是一个综合的系统。通过对研究区内水毁灾害点的分析,将农村公路水毁风险划分为4个等级,选取降雨量、降雨强度、降雨历时、边坡土质等10个评价因子,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每个评价因子的权重,结合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对评价因子的打分值,计算得到德化农村公路典型水毁灾害点各风险等级的易发值,进而判断该点的水毁风险等级,评价结果与现场调查相符合。结果表明:层次分析法在农村公路水毁风险评价中的应用效果良好,该评价体系为闽东南丘陵山地类似的农村公路水毁风险定量评价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中俄原油管道漠河-加格达奇段多年冻土区的现场勘查研究, 统计了管道运营以来出现的冻土次生地质灾害主要有冻胀、融沉、水毁、冻胀丘、冰椎等. 在研究区域特定的气候背景下, 管道的修建和季节性变化的正油温运营, 破坏了管道周围冻土的水热平衡, 使得管道周围土体出现差异性冻胀和融沉, 这种差异性位移量的累积对管道安全稳定长期运营造成了威胁. 以管道里程MDX364处的冻胀丘为例, 利用探地雷达进行了现场探测. 结果表明: 管道周围存在的融区为冻胀丘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水源补给通道, 管道的热影响加速了冻胀丘的发展和消融, 2014年3-10月管道周围地表产生的差异性位移超过了1.1 m. 针对该次生开放型季节冻胀丘, 提出了修筑或疏通管道附近的排水通道、钻孔放水和保温排水渗沟等防治措施. 研究成果能为中俄原油管道的安全稳定运营提供技术支撑, 为其他冻土区管道设计施工和运营维护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1.
针对西气东输工程(甘肃段)管道沿线地质灾害现状,本文重点论述了影响管线施工及运营安全的崩塌(不稳定斜坡)、泥石流、洪水冲蚀、风蚀沙埋、特殊岩土灾害的分布和发育特征,并结合线状工程的特点及各种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和危害程度,提出了防治措施,为管道沿线防灾、减灾及灾害治理提供一定的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12.
大小兴安岭多年冻土区是中国重要的地理区域之一,特殊的高冰低温环境,使油气管道铺设方式的选择和由其引发的地质灾害治理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该区多条输油管道沿线不同季节的监测勘察,提出冻土区管道敷设方式优选地上式、地面式和廊道式。地埋式易诱发冻胀丘、冰椎、冻土沼泽、热融滑塌、水毁等不良地质现象,从而导致管道不均匀抬升下降,翘曲变形、露管或悬管等灾害多发。针对输油管线已发生的地质灾害,对比前后期不同的防治工程措施,提出了混凝土桩连系梁支撑架空治理管道融沉、截水墙结合植被护坡等更为有效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3.
统计分析研究区2014、2015年度管道地质灾害调查结果,得到黄土湿陷最为发育,占灾害总量的58%。黄土湿陷形成的碟形地、裂缝、落水洞、陷穴、暗穴等轻则造成管区填土不均匀沉降或局部塌陷,重则导致管道出露或暗悬。长距离暗悬管道,在自身重力和外加荷载作用下,可能发生弯曲变形、甚至断裂,严重威胁管道运营安全。本次研究依据实际情况构建管道暗悬受力模型,合理选取模型参数,计算得到在强度和挠度条件下暗悬管道的极限跨度依次为15.41m、14.69m,并确定管道的安全跨度9.54m,为管道的应急抢险和安全运营提供依据,为管道黄土湿陷灾害防治提供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4.
黄玉华  张睿  王佳运  武文英 《地质通报》2008,27(8):1223-1229
窑洞是陕北黄土丘陵区民居的一种主要形式。在介绍区内窑洞的类型、分布的基础上,阐述了滑坡、崩塌、塌窑、窑洞透水等主要窑洞民居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从沟谷发育期、斜坡结构类型、地形特征等方面分析了窑洞灾害形成的主要原因,认为黄土的工程地质特性是灾害发育的物质基础,人类工程活动和降雨是灾害形成的主要诱发因素。最后从窑洞的选址、斜坡的设计、窑洞的防水等几个方面提出了灾害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5.
窑洞是陕北黄土丘陵区民居的一种主要形式.在介绍区内窑洞的类型和分布的基础上,阐述了滑坡、崩塌、塌窑、窑洞透水等主要窑洞民居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从沟谷发育期、斜坡结构类型、地形特征等方面分析了窑洞灾害形成的主要原因,认为黄土的工程地质特性是灾害发育的物质基础,人类工程活动和降雨是灾害形成的主要诱发因素.最后从窑洞的选址、斜坡的设计、窑洞的防水等几个方面提出了灾害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6.
滇西山前地带广泛分布着一层具有弱膨胀性的粉质粘土,在降雨条件下常诱发滑坡灾害,成为当地一种典型的滑坡灾害类型。从土体非饱和特性出发,通过土体吸力测试,提出了基质吸力-含水量土水特征关系,确定了饱和含水量在37%左右,残余含水量约3.5%,进气值约190 kPa;三轴力学试验取得了非饱和土强度参数,土体吸力内摩擦角为4.3°;建立了饱和—非饱和渗流数值模型,对不同雨强条件下的滑坡失稳过程、机制进行了模拟。模拟结果为:强降雨引起滑坡稳定性明显降低的时间效应为2 d左右,雨强16 mm/d以上,持续降雨3 d后滑坡失稳滑动,雨强6 mm/d以下的降雨对滑坡稳定性没有明显影响。为该类型滑坡灾害的防治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北京地区地裂缝灾害的分布特征及其成因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地裂缝灾害是地质灾害中的一种地面变形灾害,它隐蔽性强,危害性大,不仅会造成各类工程建筑,如城市建筑、生命线工程、交通、农田和水利设施等的直接破坏,而且还会引起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构成极大威胁。本文在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大量的地质、物探等资料,对北京地区地裂缝的分布特征及其成因类型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探讨,并就如何防治地裂缝灾害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8.
基于世界上几条多年冻土区修建输油气管道的经验,结合我国境内的中俄原油管道漠河-大庆段(漠大线)现场调查、油温监测和探地雷达等勘察结果,研究漠大线运营后可能面临的主要冻害问题、形成过程、影响因素、成灾机制、管道影响,提出预防和防治措施建议及进一步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研究发现,目前漠大线面临的主要冻害问题包括融沉、冻胀丘、冰椎、冻土斜坡、冰刨蚀和潜在冻胀等,在管道持续运行和环境条件改变下,这些冻融灾害可能对管道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甚至破坏。现场油温监测显示,在2011年和2012年最低和最高油温分别为0.42 ℃和16.2 ℃,全年的正油温运行是造成目前管道周围冻土融沉的主要原因。冬季部分地段出现的冻胀丘、冰椎以及浮冰对管道形成一定的潜在威胁。研究成果为中俄原油管道漠大线以及规划建设的中俄原油管道二线、中俄输气管道、格尔木-拉萨输油管道改造工程以及其他多年冻土区输油气管道设计、施工、运营和维护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9.
云南公路的环境地质灾害及工程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章论述了云南公路建设中的环境地质灾害,主要包括自然原因所产生的地质灾害: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水毁、岩溶和特殊性土灾害以及人为原因所产生的地质灾害:截断含水层、降低地下水位、破坏边坡稳定、破坏植被、水土流失、淤积和侵蚀等,并提出了防治公路环境地质灾害的工程对策。  相似文献   

20.
汶川震区狭陡型泥石流典型特征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汶川MS 8.0强震发生6年来,震区暴发了数量众多、类型多样的泥石流灾害,其中一类可总结为"狭陡型泥石流",其特征指标及防治对策与震前常规泥石流存在显著差异,给灾后重建和灾害防治技术提出了新的命题。在对(极)重灾区泥石流活跃的五大片区(汶川、都江堰、绵竹、北川、安县)进行大量现场调查和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强震区狭陡型泥石流的概念并给出定义,提炼了其在形成、活动及危害等方面的典型特征;通过工程实践,分析了其独特的治理难点及相应的防治对策,介绍了几项极具适应性和有效性的防治新技术,可为强震扰动区泥石流治理研究和工程设计提供一类新的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