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统计分析了渤海气温异常月份与埃匀-尼诺过程的关系,结果得出:在埃尔-尼诺年及其前后一年,渤海气温异常冷月占优势;在埃尔-尼诺持续期内,春季渤海气温出现异常冷月的百分率高达73%。  相似文献   

2.
文中统计分析了1949~1991年西北太平洋近赤道地区(0°~10°N,125°~180°E)和热带地区(10°~25°N,125°~180°E)的台风日数。发现埃尔-尼诺年上述两地区的台风日数明显偏多。因此,冬、春各季该地区的台风日数、可作为该年是否可能发生埃尔-尼诺的一个预报指标。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本世纪以来所出现的埃尔-尼诺现象和太阳活动资料。分析了太阳活动11年周期单周和双周内埃尔-尼诺现象的发生频数及其差异,并分析了单周和双周内埃尔-尼诺现象的形成与太阳活动11年周期位相的关系,以期对埃尔-尼诺现象的预测提供太阳活动的背景.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2000~2004年连续5年冬季渤海逐日冰面积与营口日均气温积温的相关分析,发现二者相关关系较好,同时获得了逐日冰面积与营口日均气温积温的线性回归方程,并用此方程对2005~2006年冬季渤海的冰面积进行了预报试验,试验结果证明该方程具有一定的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地磁指数的长序列资料,提出了一个段因子的普查方法,建立了地磁指数与渤海冬季气温的预报关系。多年来对渤海冬季气温长期预报的应用结果表明,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等在渤海冬季气温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对渤海冬季温分为冷年的暖年,而后对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下同)强度指,亚洲极涡面积指数,赤道东太平洋海温与冷,暖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得出:当渤海冬季气温属暖年时,其前期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亚洲极涡面积指数偏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偏高,属冷年时,情况相反。  相似文献   

7.
陈锦年  乐肯堂 《海洋学报》1993,15(3):126-132
近年来,海气相互作用研究已成为世界性重要探讨课题之一,尤其是在海气相互作用对大气环流及天气过程方面的研究更为突出.但是由于海洋自身的特性,它在海气相互作用过程中,将扮演着重要角色.为此,重点研究海洋的变异特性及其受外来因素的可能影响和机制,对海气相互作用方面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是非常有益的.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分析黄、渤海水温场的变异状况,探讨对其产生可能影响的因素及其物理过程.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统计渤海海域自1924年以来沿岸台站冬季的平均气温和相应年份渤海各海区的冰期、范围、冰量和冰密集度等要素的基础上,探讨渤海冰惰的轻冰年、常年、重冰年份产生与沿岸台站冬季的平均气温,并给出了必要的分析和说明。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美国NCEP/NCAR逐月的再分析资料、HadISST海温、中国160台站气温和反映渤海冰情轻重的渤海冰情等级资料,研究了前秋巴伦支海海温异常对后期渤海冰情和东亚冬季风的影响,并对相关的物理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前秋巴伦支海关键区海温与该区域海冰密集度呈显著的负相关,且具有较好的持续性,通过调节随后冬季向大气释放的热通量,引起后期环流变化。偏高(偏低)年冬季亚洲纬向环流偏弱(偏强),东亚大槽加深(减弱),东亚冬季风加强(减弱),我国东北、华北及西北地区地区显著偏冷(偏暖),这与冬季渤海海冰异常的强度和范围都偏大(小)及与之相联系的环流异常相一致。进一步的分析揭示了联系上游关键区海温变化与后期东亚地区气候异常的重要途径,前秋巴伦支海海温偏高会导致200 hPa高度场形成一个自西向东的波列形式,在东亚局地Hadley环流异常的作用下,加强了我国北方地区地表的北风异常。因此,前秋巴伦支海海温异常可以作为冬季渤海冰情的预报因子。  相似文献   

10.
陈锦年  乐肯堂 《海洋学报》1993,15(3):126-132
近年来,海气相互作用研究已成为世界性重要探讨课题之一,尤其是在海气相互作用对大气环流及天气过程方面的研究更为突出.但是由于海洋自身的特性,它在海气相互作用过程中,将扮演着重要角色.为此,重点研究海洋的变异特性及其受外来因素的可能影响和机制,对海气相互作用方面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是非常有益的.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分析黄、渤海水温场的变异状况,探讨对其产生可能影响的因素及其物理过程.这对深入了解海气交换过程  相似文献   

11.
海洋岛海域水温异常波动与养殖栉孔扇贝死亡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海洋岛海域水温异常波动,与该海域养殖栉孔扇贝大批死亡的关系,进行了研究。首先,总结了几年来海洋岛海域养殖栉孔扇贝死亡的特征。其次,结合水温观测数据分析了水温异常波动与栉孔扇贝大批死亡的关系。得出的结论是:大幅度、跳跃型水温异常波动是导致扇贝死亡主要原因。最后,通过生物试验证实了上述观点。  相似文献   

12.
利用渤海中部海域泥温实测资料,计算出该海域海底热扩散率及恒温层深度。结果表明,8#平台处的热扩散率为0.001~0.005cm2s-1,A(B)平台处为0.002~0.010cm2s-1。恒温层深度8#平台处为8m,A(B)平台处10m,也有差异。与陆地比较,海底恒温层深度较浅,且水深越深恒温层深度越浅。  相似文献   

13.
渤、黄、东海水温日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57-1989年渤,黄,东海水温周日连续观测资料,分析了水温日变化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就平均状况而言,不温日变幅以渤海为最大,北黄海次之,南黄海和东海最小;在1a中,夏季最大,秋季最小,研究海域水温日变化大致可分为太阳辐射,潮流和内振动3种主要类型。  相似文献   

14.
渤海中部海底恒温层温度及泥温相位随深度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渤海中部两点一年中4个季节泥温观测资料,近似确定两测点海底恒温层泥温分别为11.0℃和11.7℃。认国泥温随深度变化可视为一垂向波-泥温波,并利用这一概念分析了泥温相位随深度变化特征,8^#,A(B)平台测点泥温波波长分别为l8=8m和lA(B)=10m。研究建议,以0.5m处多年泥温平均值作为海底恒温层温度。  相似文献   

15.
近30 年渤海水文和气象状况的长期变化及其相互关系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利用线性回归方法对渤海和北黄海西部沿岸 7个海洋站 1 965— 1 997年实测海洋表层水温和盐度及地面气温和降水等 4个水文气象要素的长期变化趋势作了分析 ,得出渤海在这 32年期间海表温度年变率为 0 .0 1 5℃ /a ,由此推算得出 32年升高 0 .48℃ ;海表盐度年变率为 0 .0 4 2 /a ,32年升高 1 .34;气温年变率为 0 .0 34℃ /a ,32年升高 1 .0 9℃ ;降水年变率为- 2 .73mm/a,32年减少 87mm。这 4个要素之间及其与厄尔尼诺指数之间的超前 /滞后线性回归分析表明 ,海温与气温的年际变化相关关系最密切 ,相关系数达到 76.5 % ,置信度高于0 .99。其次是盐度与降水 ,它们之间亦有良好关系。同年盐度和降水之间的相关系数为- 43.6% ,盐度落后降水一年时相关系数为 - 39.2 % ,置信度均高于 0 .95。由此可推知 ,盐度变化平均落后降水约半年。渤海水文气象状况变化与厄尔尼诺有一定关系 ,其中以降水与厄尔尼诺关系最密切 ,1 982— 1 983年厄尔尼诺期间渤海气温和水温较高 ,降水显著偏少且海水盐度显著偏高。  相似文献   

16.
1994年6,7月,调查了广州、深圳、珠海及珠江口海区的空气微生物粒子沉降量状况。发现空气微生物粒子总量、真菌粒子量、真菌粒子数/总菌粒子数百分比在三市中不一致。这三种数据一般是陆上的高于海上。随着距陆的增加,都市影响的减弱和海面的开阔,空气微生物含量呈减少之势,显示出海洋新鲜空气对陆上污染空气的调节、净化作用。文中还分析了空气微生物有关参数与气温、风力或相对湿度间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7.
刘文通  宋珊 《海洋与湖沼》1993,24(6):584-591
于1991年8月-1992年5月对渤海两个测点水温和泥温进行观测,对泥温的铅直分布特征、季节变化以及与水温间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结果表明,泥温(指0-2m)的变化是由海水热含量的变化引起的,而后者又与太阳辐射有直接关系;泥温的变化幅度和位相一民水温和水深有密切关系。泥温几乎无日变化,但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其变化幅度远小于水温,且随深度的增加迅速减小;与水温比较,泥温变化相位随深度增加依次滞后,至2m  相似文献   

18.
渤海三维海洋温度和海流数值预报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十·五"期间,我国开展了三维海洋温度和海流数值预报的业务化研究工作.经过3年的努力,渤海三维海洋温度和海流数值预报系统研制完成,并于2003年10月,开始试预报.本文对该预报系统以及运行情况进行了介绍,并分析了所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海洋上层平均温度的上升将可能导致更频繁的极端高温事件。渤海生态系统将会面临更大的风险和挑战,了解海洋极端高温事件的发生过程,可为应对将来气候变化和防灾减灾提供有力支撑。通过长期现场观测和卫星遥感数据,发现渤海8月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在2013年发生温度跃迁,并利用regional ocean modeling system(ROMS)物理模型分析了2013年之后渤海夏季升温的影响因素。2013~2019年阶段8月的SST,比1994~2012年阶段整体高1.37℃。在空间分布上,表层水体升温较大区域主要集中在3个海湾及渤海中部浅滩。在水体温度结构上,2013年之后夏季上混合层温度整体升高,上混合层厚度变薄,温跃层整体变浅;表底温差增大,水体层结增强约17.5%。2013年之后渤海表层水体的升温现象总体上存在于春季和夏季,升温幅度在春季呈线性增强趋势,而在夏季处于稳定的状态。春季的热量累积为夏季升温提供了一个较高的温度初始值,是导致近年来渤海连续多年夏季高温现象的主要因素。春季升温受春季云量减少和短波辐射增强的影响。渤海春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