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江西修水地区中元古界双桥山群修水组内波内潮汐沉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详细论述了江西修水地区中元古界双桥山群修水组中的深水牵引流内波内潮汐的沉积特征及形成环境。深水牵引流内波内潮汐沉积具双向递变、单向递变和对偶层递变层序;其岩相可划分为双向交错层理砂岩相,单向交错层理砂岩相,砂岩、板岩薄互层相,波状、脉状、透镜状细砂岩、粉砂岩、板岩相;发育双向和单向交错层理、曲线型和干涉波痕及波状、脉状、透镜状层理;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该区水道型和非水道型内波内潮汐沉积模式。  相似文献   

2.
深水内波、内潮汐沉积类型及其油气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深水内波、内潮汐沉积可归纳为水道型和非水道型两种基本沉积类型。水道型沉积常发育双向递变层序和单向递变层序,单砂层较厚,它不仅是油气的良好储层,而且常与深水重力流沉积和深水背景泥岩沉积一起构成有利的地层或岩性圈闭,应当列为深水沉积区油气勘探的重点目标。非水道型深水内波、内潮汐沉积一般发育由砂泥频繁薄互层所构成的对偶层双向递变层序和对偶层单向递变层序,单砂层很薄,油气勘探意义可能不大。广泛分布的大型沉积物波(分为粗、细粒两种)和水道口附近的内潮汐砂坝,是两种比较特殊的内波、内潮汐沉积建造。根据现有研究实例和沉积成因水流理论分布范围等,建立了深水内波、内潮汐综合沉积模式。  相似文献   

3.
本文论述了在世界范围内首次鉴别出的新的沉积类型--内潮汐沉积,发现于美国弗吉尼亚州芬卡苏地区奥陶纪深水海底水道充填沉积中。已识别出两种相:①双向交错纹理极细砂岩相,以发育分别向古水道上方和下方倾斜的双向交错纹理为特征,被归因于内潮汐作用沉积的产物。②单向交错层和交错纹理中至细砂岩相,发育向古水道上方倾斜的低角度板状交错层和交错纹理,被解释为叠加有内波的内潮汐沉积物。据沉积相层序分析,内潮汐沉积形成于海平面上升、粗屑重力流受到抑制的时期。  相似文献   

4.
浙江桐庐上奥陶统堰口组岩石特征及沉积环境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浙江桐庐地区上奥陶统堰口组主要为一套灰色细砂岩、粉砂岩与深灰色-灰黑色泥岩、粉砂质泥岩的韵律性薄互层, 底部发育2~3层灰色中-厚层的砾岩, 其砂泥岩薄互层中发育有典型的脉状、波状和透镜状层理及韵律层理。这种砾岩过去一直被认为是底砾岩, 其上的砂泥岩韵律性薄互层被认为是典型的古代潮坪沉积。野外调查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分析结果表明, 堰口组沉积环境应为较深水斜坡环境,而非浅水海岸环境;其底部的砾岩应为富基质的碎屑流沉积,而不应是底砾岩;中上部的砂泥岩韵律性薄互层应为较深水斜坡上的内潮汐沉积,而不是浅水潮坪沉积。这一内潮汐沉积具有典型的对偶层双向递变层序, 可能为内潮汐的大潮和小潮周期性变化的结果,这是在中国首次识别出的古代内潮汐沉积。  相似文献   

5.
赣西北前寒武系首次发现内波内潮汐沉积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详细论述了赣西北前寒武系首次发现的深水牵引流内波内潮汐沉积特征的沉积构造、岩石组合和沉积序列。沉积构造主要发育双向和单向交错层理、曲线型和干涉波痕及波状、脉状、透镜状层理;常产于深水重力流之上或与之共生。岩石粒度结构特征为明显的牵引流性质。共划分出双向交错层理砂岩组合,单向交错层理砂岩组合,薄层砂岩——板岩组合和波状、脉状、透镜状细砂岩——粉砂岩——板岩组合;可识别出双向递变、单向递变和对偶层递变序列。在综合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内波内潮汐沉积与浊流沉积的异同点和相互关系以及内波内潮汐沉积的保存条件、沉积环境和控制机理。深水牵引流内波内潮汐沉积学特征的系统研究,对正确阐明沉积盆地的大地构造背景及形成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滇东黔西晚二叠世聚煤区为整个华南地区重要的成煤区域。根据地质资料及工作实践,论述和总结了该区潮坪沉积特征及成煤规律。结果显示,本区潮坪体系特有的沉积构造十分丰富,主要有潮汐作用形成的单粘土层、双粘土层和潮汐周期层序、涨落潮沉积的二元韵律结构、扁平状和浑圆状泥砾、双向泥砾、递变式的潮汐周期层序和泥冲槽等;潮坪体系的沉积层序和平面砂体特征明显,潮沟砂体一般垂直于海岸展布,且常朝陆地方向分岔尖灭;潮坪环境在相对稳定的构造条件下,多形成广泛稳定的优质煤层,但潮沟或泻湖海湾等长期被海水侵漫的区域,常使下伏煤层的含硫量变高。指出潮坪体系是该区富集优质煤层的重要成煤环境之一。  相似文献   

7.
西秦岭古代地层记录中内波、内潮汐沉积及其成因解释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内波、内潮汐沉积是近十年来在古代深海环境中新发现的一种具牵引流性质的沉积相类型。西秦岭海西-印支造山带深海沉积中发现了多种样式的内波、内潮汐沉积,据沉积构造特征归纳为 7种微相类型 :1)具双向交错层细-中砂岩;2 )羽状交错纹理粉砂岩;3)束状透镜体叠加的交错纹理粉砂岩;4)复杂交织的双向交错纹理粉砂岩;5 )双向交错纹理粉砂岩;6 )波状、脉状和透镜状复合层理砂泥岩互层;7)波浪波痕细砂岩。研究表明,它们分别形成于 3种不同环境的深海浊流沉积体系内。内波、内潮汐沉积在深海环境中的分布特点 :一是具有普遍性;二是数量不够丰富;三是在层位上具有明显的选择性。通过研究说明,这些分布特点是与其形成和保存条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宁夏中奥陶统香山群徐家圈组内波、内潮汐沉积类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内波、内潮汐沉积是深水沉积研究中一个非常年轻的研究领域,自发现到现在仅仅20年时间,对其沉积类型的研究目前尚未涉及。以宁夏香山群徐家圈组中的内波、内潮汐沉积为对象,详细描述了深水环境中形成的双向交错层理、单向交错层理、复合流层理及具有波状纹层、束状纹层和交错纹层透镜体的交错层理,并探讨了其成因机制,识别出了短周期内波沉...  相似文献   

9.
浙江桐庐晚奥陶世晚期沉积层序和沉积环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昌组上段顶部是一套潮汐层理非常发育的泥质砂岩或砂质泥岩,存在双向交错层理,层面有雨痕,应为潮坪沉积。潮坪沉积由小型层序构成,小型层序又是由砂、泥质单层组成。砂质单层底部通常为岩性突变面或侵蚀面,砂质纹层较厚,其中可见对称波痕或泥砾;向上砂质纹层变薄,过渡到泥质单层。砂质单层形成于暴风浪时期,泥质单层是风浪衰减后恢复正常的潮汐沉积。因此,小型层序从成因上说是一风暴层序。碎屑成份、砾石成份分析表明沉积物均来自华夏古陆的沉积岩和变质岩基底。物源一致,岩层产状变化不大,反映文昌组沉积环境稳定。岩性、粒度分析表明文昌组是一向上变细、由浅海高能环境向近岸低能环境过渡的沉积层序。文昌组下段为浅海砂岩沉积,上段顶部为潮坪沉积。二者之间是一套夹砾岩透镜体的泥质粉细砂岩,其沉积环境应介于浅海和滨岸之间,为水下岸坡沉积。砾岩层只是大的沉积旋回中出现的事件性水下冲积物。  相似文献   

10.
中国地层记录中的内波及内潮汐沉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内波及内潮汐沉积是深水沉积研究中的一个非常年轻的研究领域,从首次发现内潮汐沉积至今仅 20年时间,中国学者在这期间做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简要地论述了中国在内波及内潮汐沉积 研究方面的历程和取得的主要成果;重点介绍了已发现的内波及内潮汐沉积的特征、沉积层序、微相类型和沉 积模式;指出了当前该研究领域中存在的问题,认为应及时并尽可能地将海洋物理学的相关研究成果应用在内 波及内潮汐沉积研究中,进而利用地层记录中内波及内潮汐的沉积特征反演内波及内潮汐的物理特征,同时尽 可能地开展内波及内潮汐沉积的水槽实验研究,探索其沉积机理。  相似文献   

11.
塔里木盆地塔中32井中上奥陶统内潮汐沉积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塔里木盆地塔中32井的中、上奥陶统钻遇厚度为1 462 m。它是一套巨厚的深灰色泥岩、页岩与灰色砂岩、粉砂岩互层夹少量灰岩的地层。其中深灰色泥岩、页岩最多;砂岩和粉砂岩主要分布于上部和下部,中部砂岩和粉砂岩较少;鲕粒灰岩数量少,主要夹于深灰色泥页岩中。这些砂岩和鲕粒灰岩既可单独成层,但更常见它们与深灰色泥页岩组合成薄互层。薄互层中发育脉状、波状和透镜状层理,并普遍发育交错层理和双向交错纹理。这些特征表明砂岩和鲕粒灰岩为深水斜坡上的内潮汐沉积的产物。这些内潮汐沉积进一步划分为4种类型:双向交错纹理细砂岩型、单向交错层和双向交错纹理中-细砂岩型、韵律性砂泥岩薄互层型和鲕粒灰岩型。它们具有5种垂向沉积层序,在剖面上常形成多旋回韵律性沉积组合。  相似文献   

12.
塔中地区中晚奥陶世内波、内潮汐沉积   总被引:35,自引:7,他引:28  
现代海底普遍发育由内波、内潮汐引起的深水牵引流,内波、内潮汐不仅可形成各种厘米级的深水牵引流沉积构造,还可建造千米级的大型沉积物波。这种大型沉积物波既可沿斜坡向下迁移,也可沿斜坡向上迁移。在古代地层记录中已发现各种厘米级的内波、内潮汐沉积单元,但尚未发现内波成因的大型沉积物波。塔中地区中上奥陶统碎屑岩段内发育内波及内潮汐形成的各种牵引流沉积构造单元。通过详细的岩心观察,识别出 4种内波、内潮汐沉积微相类型及 5种基本垂向沉积层序。此外,通过地震剖面分析,在研究区中上奥陶统陆坡相中识别出顺坡向上迁移的大型沉积物波,该沉积物波的特征与现代海底发育的沉积物波的特征类似,运用内波理论可对其成因进行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3.
塔中地良奥陶系地层格架与沉积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塔里木中部地区奥陶系大致以Ⅰ号断裂为界分东北和西南两个地层分区,自下而上分白云岩段、灰岩段、泥质灰岩段、泥岩夹灰岩段、泥岩夹砂岩段、砂砾岩段、泥岩夹砂岩段、泥岩灰岩互层段和砂岩段等9个岩性段。早奥陶世,塔中地区以碳酸盐岩台地相为主,自西向东为局限台地相、开阔台地相、台地边缘相和深水斜坡相。中——晚奥陶世,塔中地区西部以混积陆架相为主,东部以深水斜坡相为主。中—晚奥陶世,塔中东部及塔东地区在构造上具弧后前陆盆地性质。中—上奥陶统地层完整地记录了该盆地从形成发展到消亡的过程,即早期为深水斜坡相复理石活动沉积,晚期演化为浅海陆架相稳定沉积。  相似文献   

14.
塔中地区中—上奥陶统内波内潮汐沉积与油气勘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海底普遍发育由内波、内潮汐引起的深水牵引流,内波、内潮汐不仅可形成各种小规模、分散的深水牵引流沉积,而且还可建造千米级的大型沉积物波。在古代地层记录中已发现各种厘米级的内波、内潮汐沉积单元,但尚未发现内波成因的大型沉积物波。通过对塔中地区中—上奥陶统碎屑岩段岩心观察和地震剖面的系统分析,发现了该岩段内由内波和内潮汐作用形成的各种牵引流沉积构造单元。已识别出4种内波、内潮汐沉积微相类型及5种基本垂向沉积层序,同时还在研究区中一上奥陶统陆坡相中识别出了内波成因的大型沉积物波。这些内波、内潮汐沉积具有较好的油气潜能,是该区中—上奥陶统潜在的油气勘探新领域。  相似文献   

15.
珠江口盆地荔湾3-1气田珠江组深水扇沉积相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根据已钻井取芯段岩相分析,从荔湾3-1气田珠江组深水扇沉积体系中划分出巨厚层和厚层块状砂岩相、厚层正粒序砂岩相、厚层逆粒序砂岩相、平行—板状斜层理砂岩相、滑塌变形砂岩相、薄层砂岩夹层相、薄层(粉)砂岩与泥岩互层相、厚层粉砂岩相、厚层泥岩相和层状深水灰岩相等10种岩相类型和识别出砂岩相组合、泥岩相组合、(粉)砂岩与泥岩互...  相似文献   

16.
The Upper Cretaceous part of the Great Valley Sequence provides a unique opportunity to study deep-marine sedimentation within an arc-trench gap. Facies analysis delineates submarine fan facies similar to those described from other ancient basins. Fan models and facies of Mutti and Ricci-Lucchi allow reconstruction of the following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s: basin plain, outer fan, midfan, inner fan, and slope. Basin plain deposits are characterized by hemipelagic mudstone with randomly interbedded thin sandstone beds exhibiting distal turbidite characteristics. Outer fan deposits are characterized by regularly interbedded sandstone and mudstone, and commonly exhibit thickening-upward (negative) cycles that constitute depositional lobes. The sandstone occurs as proximal to distal turbidites without channeling. Midfan deposits are characterized by the predominance of coarse-grained, thick, channelized sandstone beds that commonly are amalgamated. Thinning-upward (positive) cycles and braided channelization also are common. Inner fan deposits are characterized by major channel-fill complexes (conglomerate, pebbly sandstone, and pebbly mudstone) enclosed in mudstone and siltstone. Positive cycles occur within these channel-fill complexes. Much of the fine-grained material consists of levee (overbank) deposits that are characterized by rhythmically interbedded thin mudstone and irregular sandstone beds with climbing and starved ripples. Slope deposits are characterized by mudstone with little interbedded sandstone; slumping and contortion of bedding is common. Progressions of fan facies associations can be described as retrogradational and progradational suites that correspond, respectively, to onlapping and offlapping relations in the basin. The paleoenvironments, fan facies associations, and tectonic setting of the Late Cretaceous fore-arc basin are similar to those of modern arc—trench syste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