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A STUDY ON VIBRATION REDUCTION IN HIGH-RISE STRUCTURES BY MULTI-TLD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高层建筑利用调液阻尼器(TLD)减小地震反应的方法。首先探讨了激励频率比、调谐频率比对减震效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具有不同TLD设置方式的高层建筑体系的学模型和运动方程,首次提出了利用多个TLD减小高层建筑多个振型的方法。最后通过数值算例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可调频调液柱型阻尼器振动控制参数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介绍了建筑结构利用可调频调液柱型阻尼器减小结构振动的控制系统,由于增设了频率控制装置,增加了TLCD的应用范围,文中阐述了利用TLCD系统减振的基本原理,确定了有关的影响参数并介绍了建筑结构利用TLCD进行振动控制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3.
设置TMD,TLD控制系统的高层建筑风振分析与设计方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结合我国现行风荷载规范,研究设置TMD、TLD控制系统的高层建筑风振分析与抗风设计的实用方法。首先,TMD、TLD系统的风振控制效果归并到了受控结构的内荷载折减上;其次,导出了满足舒适度标准的结构动侧移界限的相应的计算公式;第三,比较了TMD、TLD系统的控制效果以及分别对高层钢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控制效果;最后,通过大量的计算和分析,分别确定了TMD、TLD系统参数的最佳取值区间以及参数之间的  相似文献   

4.
建筑结构利用TLCD减振的神经网络智能控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提出了建筑结构利用调谐液体柱型阻尼器(TLCD)减振的神经网络智能控制方法。首先阐述了确定TLCD半主动控制策略;然后利用BP人工神经网络方法计算并控制TLCD隔板孔洞的面积,以调节和控制阻尼比&T,实现对建筑结构的智能控制。地震作用下的数值分析表明,本文所述的方法是十分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高层建筑地震反应最优多重TLD控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以坑层建筑地震反应进行了最优多重TLD(MTLD)s控制研究。文中阐述了TLD系统的工作原理笔MTLDs系统的参数;建立了多层结构-TMLDs系统耦联体系的运动方程;分析了MTLDs系统的参数对在谐波作用下多层结构动力反应的影响以及各参数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高层建筑利用悬吊质量摆的减震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研究了高层建筑利用悬吊质量摆的减振作用,首次提出了利用摆减小高层建筑多个振型反应的方法。文中给出了具有不同悬吊方式的摆-高层建筑结构体系的力学模型及振动方程,利用数值分析方法探讨了摆的不同悬吊方式及摆与结构的质量比等因素对结构地震反应的影响,给出了对于实际工程应用具有参考意义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利用调液阻尼器减振的结构控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7  
调液阻尼器(TLD)是一种新型而有效的结构减振装置。本文论述了这方面研究及应用的进展情况,内容包括:一、TLD的优越性和发展历史;二、理论计算模型;三、试验研究;四、TLD在实际结构中的应用及测试;五、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TLD结构减震体系的简化计算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本文提出了TLD结构减体系的简化计算方法,并与数值计算方法进行了比较,通过对TDLD结构系振动控制仿真计算结果的分析, 结论;两种计算方法的结果比较吻合。  相似文献   

9.
调频液体阻尼器(TLD)的等效力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根据流体力学理论,建立了圆柱形TLD中晃动液体的势流场,并从液体晃动的动力效应等效原则出发,导出了晃动液体的等效力学模型,并阐明其适用范围。文量计算的结果表明,在工程应用中,仅用TLD的一阶晃动等效力学模型就能满足工程需要。  相似文献   

10.
桩箱基础与地基相互作用高层建筑抗震性能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伟  王俭 《世界地震工程》2001,17(4):128-134
桩箱是基础整体刚度大,可大大改善高层建筑的横向整体倾斜,有效的调整或减小不均匀沉积,在高层建筑基础中应用得越来越多,桩箱基础,地基与上部结构相互作用共同工作的抗震性能是人们关注的问题,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1.
针对带转换层复杂高层建筑抗震性能较差的缺点,提出新型的分段隔震体系.本文从随机振动理论和能量平衡原理出发,建立了基于能量的分段隔震结构被动控制参数优化方法.通过MATLAB编程对算例进行多工况参数分析,获得了控制参数对隔震层与地震总输人能量的比值的影响规律:中间隔震层位于结构中部附近时,存在最优频率比和阻尼比使得隔震层...  相似文献   

12.
共和地震前后中小地震的波谱变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CDSN兰州台的短周期(SP)地震记录资料,对1990年4月26日青海共和7.0级地震前后发生在该地区的35个前,余震作了波谱分析工作。结果表明,主震前,共和地区小地震的纵,横波位移谱的拐角频率比值fc(P)/fc(S)为1.8左右。主震后,拐角频率比下降到1.3左右,1995年以后,拐角频率比值又上升到1.5左右,拐角频率比值有可能成为监测孕震区内应力状态变化的测振学指标。  相似文献   

13.
磁流变阻尼器对高层建筑风振反应的半主动控制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21  
本文探讨了磁流变阻尼器在高层建筑风振控制中的应用,在经典线性最优控制理论的基础上,根据磁流变阻尼器的特点,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半主动控制策略,应有该方法对一40层的钢结构的风振反应进行了计算机模拟,结果表明,采用磁流变阻尼器对高层建筑进行半主动控制的能够有效减小结构的风振反应。  相似文献   

14.
高层建筑地震反应全反馈主动TMD控制理论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本文应用最近提出的全反馈主动控制法对高层建筑地震反应进行了全反馈主动TMD(调谐质量阻尼器)控制的理论研究,考虑了实时控制过程中控制力的时间滞后效应,并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不同的反馈形式以及不同的时间滞后量对主动TMD控制效果的影响。最后得出结论:对高层建筑地震反应实施全反馈主动TMD控制,既能更有效地降低结构的位移反应和速度反应,又能大幅度地降低结构的加速度反应;且当控制力时间滞后量较大时,对主动  相似文献   

15.
华北地区地震时间结构的多分形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刁守中  蒋海昆 《内陆地震》1996,10(2):103-112
利用固定半径法和直接计算法系统研究了华北地区(N30°~43°,λE106°~125°)13个K表性子区地震时间结构的广义维数Dq—q及标度指数谱f(a)—a的特征,并与单—Dq—t曲线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1)华北地区地震时间结构为多分形结构,单一分形不能完整地描述其分形特征,应该用Dq—q或f(a)—a来加以分析;(2)华北强震前的0.5~2.0年.周围地区地震活动的时间多分形结构出现异常,主要表现为q为负时Dq增大、q为正时Dq减小,或f(a)两端点下降,a跨度增大及顶点右偏等现象,这是对地震密集—平静现象的另一种描述;(3)华北地区地震时间多分形方法回顾性预报评分R=0.47,说明其有一定预报效能,是有前景的预报方法。  相似文献   

16.
风荷载是高层建筑设计的控制荷载之一,来流湍流对结构风荷载分布和风致响应有很大的影响,研究来流湍流对高层建筑风荷载的影响有很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主要研究来流湍流强度对高层建筑风压幅值特性的影响。为形成不同的湍流强度,本文采用风洞试验的方法,共模拟了五种风场,对2种不同断面相同高度共2个模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湍流强度比我国D类风场的湍流强度明显增大时,模型的四个侧面的平均风压系数在数值上是增大的,但是在背风面和侧面的平均风压系数绝对值是减小的;在D+风场中,背风面和侧风面出现了小正压。特别是背风面平均风压系数增加量比迎风面前后对应位置增加量更大,从而使整个结构所受的平均风阻力减小。高湍流强度对高层建筑表面风压有明显影响(如小正压),可为高层建筑抗风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考虑地基土液化影响的高层建筑地震反应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研究地基土液化对高层建筑地震反应的影响,本文简要介绍了分时段等效线性有效应力动力分析方法,且将其中的等效线性化方法改进为逐步迭代非线性方法,并利用ANSYS程序的参数化设计语言将这一分析方法并入ANSYS程序中,最后分析了考虑液化时桩基-高层建筑体系的地震反应。认为对于单层砂土-桩基-高层建筑体系来说,砂土的液化对上部结构地震反应有较大的影响;而对于本文采用的上海土-桩基-高层建筑体系来说,砂土层的液化未对上部结构的地震反应产生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高层建筑利用TLD减震的实例计算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本文进行了高层建筑利用调频液体阻尼器(TLD)减震的实例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对高层建筑而言,同时控制结构多振型反应比只控制结构第一振型反应效果好。  相似文献   

19.
应用分数维理论与方法,对地震活动时间分布不均匀结构,建立自相似分形集。利用其相似维数D的变化特征,来研究辽宁省中强地震前后和显著地震活动的时间结构。发现中强地震前D值随时间系统减小,余震序列的D值变大,前震序列的D值明显偏低。对震群活动的研究表明,一般震群活动的D值均较高,而前兆震群活动的D值也明显偏低。  相似文献   

20.
主次结构减震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本文探讨了主次结构的减震特性以及土-结构相互作用对减震效果的影响,在一定条件下,次结构对主结构有减震作用,其减震效果与主次结构的刚度比和质量比、次结构的阻尼和输入地震动的特性有关,对于多层建筑,次结构既可能减小主结构的加速度,也可能减小其相对位移,对于高层建筑、则主要是减小主结构的相对位移,对于中软至弱地基条件,SSI效应明显降低高层建筑的加速度反应;对于中等地基条件,SSI效应显著降低次结构对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