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报导应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研究中国对虾(Penaeus orientalis Kishinouye)成虾正常复眼内外部组织的细微结构和瞎眼病的病因。结果表明正常复眼由数千小眼集合而成,小眼面为正方形,呈网格状整齐排列,表面清洁饱满,没有任何毛状突起。小眼由屈光器、感光器、色素细胞组成。屈光器由角膜、长正方形晶体和圆锥形晶体柄部构成,感光器包括感杆和视网膜细胞,感杆不具裂隙。自然与人工感染的病眼表面和视网膜细胞及色素细胞内有细菌、杂质、孔洞、缝隙和覆盖物,而正常复眼内没有上述情况。细菌学鉴定和人工感染试验证明该病的病原为非01群霍乱弧菌[Vibrio cholerae(non-01)],这为该病的防治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2.
中国对虾复眼的研究 Ⅰ.解剖与组织结构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中国对虾具一对有眼柄的复眼,复眼约由55000个小眼构成。每个小眼由角膜,成角膜细胞、晶状体、晶状体束、小网膜细胞及其细胞膜突出的微绒毛汇合而成的感杆束等部分组成,在复眼中还有起调节进入小网膜光量的远端色素和近端色素。小网膜细胞形成轴索,穿过基膜上的网眼,联系神经节瓣。  相似文献   

3.
罗氏沼虾幼体个眼外形及生长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rosenbergi各期氵蚤状幼体复眼的个眼面均呈正六边形,个眼透镜面为圆形,其表面光滑。个眼的数量在幼体期不恒定。经计算机方程选优,复眼个眼面直径、矢状面个眼数量和色素细胞层宽度与幼体体长之间呈幂函数关系,而复眼矢状面个眼数量与色素细胞层宽度之间呈直线相关。  相似文献   

4.
中国对虾复眼的研究Ⅱ.亚显微结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中国对虾的复眼为反射型重叠像眼。角膜、成角膜细胞、晶状体细胞、晶状体和晶状体束构成屈光系统。小网膜细胞膜突出的微绒毛汇合而成感杆束,微绒毛沿感杆束的纵轴方向上,排列交替出现两个相互垂直的方向,外观上感杆束呈现出明暗相间的带状结构,为典型的“十足目型”。复眼中有调节进入小网膜光量的远端色素、近端色素及反射色素。  相似文献   

5.
中国对虾复眼的研究Ⅱ.亚显微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对虾 ( Penaeus chinensis)的复眼为反射型重叠像眼。角膜、成角膜细胞、晶状体细胞、晶状体和晶状体束构成屈光系统。小网膜细胞膜突出的微绒毛汇合而成感杆束 ,微绒毛沿感杆束的纵轴方向上 ,排列交替出现两个相互垂直的方向 ,外观上感杆束呈现出明暗相间的带状结构 ,为典型的“十足目型”。复眼中有调节进入小网膜光量的远端色素、近端色素及反射色素。  相似文献   

6.
中国对虾第一触角由三个触角节和内、外两触鞭构成,化感刚毛着生于外鞭基部片状隆起的腹面,成横排排列,每环节两排。化感刚毛壁薄、中空、末端开孔通外界。第一触角外鞭神经有分支分布于化感器,支配化感刚毛的是多神经元组成的感觉细胞丛,其神经元细胞体集中处成纺锤状,树突轴突集中成索状,皆由围鞘包被。树突集合体从管孔穿入化感刚毛腔,轴突与外鞭神经连接。内鞭基部约33节具羽状刚毛,徒腹面覆盖化感刚毛,具保护化感刚毛作用。  相似文献   

7.
利用解剖和石蜡切片技术对驼背鲈(Cromileptes altivelis)嗅囊及嗅板细胞进行形态学和组织学研究。结果表明,驼背鲈具有2对鼻孔,前后鼻孔紧相邻,前鼻孔小,圆形,具瓣膜;后鼻孔大,为垂直长裂孔。驼背鲈嗅囊椭圆形,其长径与眼径之比为0.16,长径与短径之比为1.29。嗅囊由20~22个初级嗅板构成,嗅板辐射状,呈菊花瓣图案。嗅板游离端边缘为非感觉区,顶部上皮为单层扁平上皮。感觉区嗅上皮含有4种细胞,可大致分为感觉细胞层、支持细胞层和基细胞层,其中感觉细胞层由感受细胞和纤毛非感觉细胞构成,感受细胞在嗅板上不连续分布,嗅板感觉细胞层表面具较发达的纤毛。驼背鲈应属于以视觉为主进行活动的鱼类。  相似文献   

8.
王艺磊  郑微云 《热带海洋》1995,14(1):77-81,T001
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研究显示:牙鲆Pardlichthys olivaceus嗅上 皮的边缘为非感觉区,内侧为连续的感觉区,属嗅觉鱼类。非感觉区由表皮细胞、粘液细胞及基底细胞等组成,表皮细胞在游离面相互连接形成似指纹状的的结构,感觉区由纤毛毛感觉细胞、毛感觉细胞,纤毛非感觉细胞、支持细胞及基底细胞等组成。  相似文献   

9.
牙鲆嗅上皮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研究显示:牙鲆Paralichthysolivaceus嗅上皮的边缘为非感觉区,内侧为连续的感觉区,属嗅觉鱼类。非感觉区由表皮细胞、粘液细胞及基底细胞等组成,表皮细胞在游离面相互连接形成似指纹状的嵴的结构。感觉区由纤毛感觉细胞、微绒毛感觉细胞、纤毛非感觉细胞、支持细胞及基底细胞等组成。  相似文献   

10.
罗钷沼虾 Macrobrachiumrosenbergii各期蚤状幼体复眼的个眼面均呈正六边形,个眼透镜面为圆形,其表面光滑。个眼的数量在幼体期不恒定。  相似文献   

11.
观察中国对虾蜕皮间期皮肤与外骨骼的组织学构造。指出外骨骼分为表层和里层,表层由较薄的外表层和较厚的内表层组成。里层又分为外层和内层:外层由平行于表面的纤维小板组成(暗板带),平行的纤维小板之间有抛物线状纤维联系(明板带);内层纤维小板比外层小。内层与外层之间有一结晶钙薄层,是两层之间临界面。表皮为单层细胞,有基膜衬托。皮肤腺和色素细胞位于表皮层之下,分布全身。  相似文献   

12.
鱼类白化现象病因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鱼类的载色素细胞包括众所周知的、不发光的褐色素细胞、黑色素细胞,红色素细胞、黄色素细胞。而在动物王国最普遍的黑色素的沉着常出现异常现象,这包括色素沉着过度和白化现象。白化现象可能遍及整个身体组织表面,或只局限于皮肤。白化现象只是  相似文献   

13.
鱼类的体色图案作为外部形态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在动物生存与物种间的交流中起着重要作用。为探究金钱鱼(Scatophagus argus)体色发育及黑斑的形成过程,首先对成年金钱鱼鳍条中色素细胞进行显微观察,采用Olympus体视解剖镜观察了金钱鱼从胚胎色素形成期到仔鱼后期体表色素细胞的种类与分布特征,并跟踪观察了金钱鱼从稚鱼期到成鱼期主要图案黑斑的形成过程,同时对成年金钱鱼的黑斑和非黑斑皮肤进行透射电镜切片观察。结果显示,构成金钱鱼体色共四种色素细胞,分别为:黑色素细胞、黄色素细胞、虹彩色素细胞和红色素细胞,黑色素细胞在胚胎发育阶段最早发生,黄色素细胞和红色素细胞次之,而虹彩色素细胞发生最晚,直到仔鱼后期阶段才观察到。金钱鱼体色仔鱼期(0-24 dph)出现了有趣的变化过程:在0 dph(day post hatching)仔鱼体色较浅到1 dph仔鱼体色明显加深,而2-7 dph仔鱼的躯干部体色出现明显的褪黑现象,在8-24 dph阶段金钱鱼体色又出现了明显的复黑现象,并且在24 dph时通体发黑,在30 dph时虹彩色素细胞在皮肤中的大量出现并形成隐约可见的色素条带,直到幼鱼阶段(50 dph)形成清晰的黑色纵带条纹后不断演变成多个黑斑并在成年金钱鱼中稳定沉积的过程。透射电镜结果发现皮肤中黑色素细胞和虹彩色素细胞数量最多,分布最广。黑斑形成的关键原因是黑素小体和黑色素细胞大量聚集,虹彩色素细胞在其周围大量聚集并形成明显的包围界限。追踪观察了金钱鱼从胚胎色素发育、前期仔鱼、后期仔鱼、稚鱼、幼鱼和成鱼共六个阶段的色素沉积和体色变化过程,为金钱鱼野生群体的年龄鉴定提供了参考,并为进一步的金钱鱼体色改良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4.
黑鲷嗅上皮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艺磊  张子平 《台湾海峡》1994,13(2):129-132,T001
通过扫描与透射电镜观察了黑鲷嗅上皮的超微结构,嗅上皮内侧是感觉上皮区,其主要的细胞类型是:纤毛感觉细胞,微绒毛感沉细胞,柱状细胞,支持细胞和基细胞,非感觉上皮分布在嗅上皮边缘及点缀于感觉上皮区,似指状结构,具有粘液细胞,支持细胞,基细胞等,根据上述观察结果,可认为黑鲷属以视觉为主进行活动的鱼类。  相似文献   

15.
利用模板法合成 1种新的含醇羟基西佛碱型大环冠醚 L (7,11-二氮杂 - 3,15 -二氧杂 - 4 ,5 ;8,10 ;13,14-三苯并环十六 - 6 ,11-二烯 - 1-醇 )的铜、锌配合物。经元素分析 ,IR、MS分析确定配合物的组成 M(L2 ) (NO3 ) 2 及其配位情况 ,由模板反应得到 [1+ 1]型西佛碱大环化合物。 DMF溶液中的电导数据证实它们均属非电离型 ,并运用 TG- DTA分析比较铜、锌配合物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眼斑双锯鱼(Amphiprion ocellaris)属于鲈形目、雀鲷科、双锯鱼属, 是热带珊瑚礁观赏鱼类的首选品种。不同体色和花纹与色素细胞相关基因的表达直接相关, 在其胚胎发育的过程中, 色素细胞的形态和数量一直在变化, 但不同发育时期各种色素细胞的动态变化及其控制基因表达情况等仍需明确研究。记录了眼斑双锯鱼胚胎时期色素细胞变化较为明显的6个发育时期, 观察了不同时期的体色及色素细胞的变化特点, 并利用荧光定量PCR检测了各发育时期的10个体色控制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 在胚胎发育阶段, 整个胚胎的颜色从橙黄逐渐转变为暗红、黑红、黑色到最终透明, 观察到卵黄囊表面幼体黑色素细胞到成体黑色素细胞的转变过程, 鱼体表面在翻转期出现成体黑色素细胞、在器官形成期出现红色素细胞, 眼睛及腹部在孵化期出现虹彩色素细胞。结合荧光定量PCR结果分析发现: 卵黄囊表面幼体黑色素细胞推测是外胚层中的神经嵴细胞直接发育而成, 不需要迁移过程; EdnrbTYRTbx2b基因对幼体黑色素细胞的形成和发育有重要作用, Pax3DctAim1基因与成体黑色素细胞的分化、迁移、形成过程密切相关; 其中TYR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在体节期出现显著增加, 说明TYR基因在胚胎发育初期就参与黑色素细胞的形成; Tbx2b基因不仅对黑色素细胞形成有影响, 对眼斑双锯鱼心脏的形成也有一定作用; Fms基因对红色素细胞形成有重要作用; Ltk基因的表达要早于虹彩色素细胞的出现; 相关性分析发现各基因之间存在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以成因矿物学的理论和方法,运用电子探针、中子活化、常规化学分析和稳定同位素分析等多种地球化学实验测试技术,较系统地研究了太平洋三区四地热液烟囱物的地球化学组成和变化,揭示了研究区不同热液喷发类型中的地球化学标型特征。高温热液类型的硫化物,由高温热液矿物组成,除本身富合Fe,Zn,Cu,Pb等金属元素外,氧同位素换算温度也表现最高或中高;中低温热液类型的烟囱物,金属元素合量较低,氧同位素换算温度也表现较低。由此论证了不同标型特征的热液矿物地球化学特征与热液喷发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的紧密关系。  相似文献   

18.
珊瑚价更高     
珊瑚属腔肠动物门花虫纲,珊瑚是由珊瑚虫组成的一簇簇不定型的群体结构,珊瑚虫各自固定在一个石灰质的“体房”中。珊瑚虫是终生水熄型,只有幼虫可以自由游动,发育成熟后则固定在海底。水螅型分为基部、体部和末端的触手部,基部一般略扩大为圆形;体部大多数为圆柱形;触手部的触手是其捕食器官,上面有刺胞,能刺入微小的动物体内,麻醉或杀死猎物,然后用触手部的口吞入腔  相似文献   

19.
青岛海域小眼绿鳍鱼耳石形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2002年6~12月期间采自青岛海域商业渔获的286尾小眼绿鳍鱼(Chelidonichthys spinosus)标本,以耳石长、耳石宽、周长、面积、矩形趋近率、充实度为基本形态学参数,结合其中傅里叶变换获得的形态特征变量,研究了小眼绿鳍鱼幼鱼生长过程耳石形态的逐月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小眼绿鳍鱼耳石为不规则卵圆形或近四边形,背部弧状隆起,腹部相对略平,前部有一明显缺刻,后部常呈锯齿状尖突.小眼绿鳍鱼耳石长、耳石重、耳石面积皆与体长呈显著相关,耳石长宽比与体长不呈显著相关.随着小眼绿鳍鱼生长,该鱼耳石形态特征随月份变化差异显著;经多因子方差分析和判别分析表明,研究期间小眼绿鳍鱼耳石形态可分为3个特征区间:6月份与其他月份间形态差异显著;7~9月耳石形态特征处于变化间状态;10~12月各方面形态特征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20.
鱼鳔的功能     
正绝大多数硬骨鱼类在肠胃的背方、脊柱和肾脏的腹部有一个大而中空的囊状物,里面充满了空气,这就是鱼鳔。鱼鳔俗称鱼肚,它的壁主要由结缔组织弹性纤维组成。石首鱼类的黄唇鱼的鳔,又大又厚,富含蛋白质、脂肪和胶体物质,被认为具有治疗肝肾虚损和滋补身体的功效,列入我国海八珍之一,价格十分昂贵。鳔的形状有圆形、圆锥形、心形、马蹄形和管形等,其内部一般分为两室(也有一室或三室的),前后室的隔壁上有孔,便于两室间气体流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