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冰芯δ^18O气候意义的再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侯书贵  秦大河 《地球化学》1999,28(5):438-442
根据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冰芯δ^18O记录与大西沟气象站实测的气温资料,进一步系统地探讨了所研究区域冰芯δ^18O记录的气候意义。结果表明,冰芯δ^18O记录与夏半年平均气温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正相关关系,而与冬半年平均气温不存在稳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冰芯δ~(18)O记录气候意义的再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乌鲁木齐河源1 号冰川冰芯δ18 O 记录与大西沟气象站实测的气温资料, 进一步系统地探讨了所研究区域冰芯δ18 O 记录的气候意义。结果表明,冰芯δ18 O 记录与夏半年(5月~10 月)平均气温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正相关关系,而与冬半年(11 月~次年4 月) 平均气温不存在稳定的相关性。该结果拓展了中、低纬主地区山地冰川冰芯δ18 O 记录作为温度指标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3.
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pH和电导率记录的现代环境过程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侯书贵  秦大河 《冰川冻土》1999,21(3):225-232
根据天山乌鲁木齐河源地区的一个完整年周期的大气降水样品、1号冰川连续雪坑样品及浅冰芯样品的pH和电导率资料,初步探讨冰芯pH和电导率记录的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降水沉积后的粒雪化过程和成冰作用过程中样品的pH和电导率有较大的变化。但两者之间仍基本保持正相关关系。这说明在消融率较大和融水渗浸作用较强的内陆地区。仍可以根据冰芯的pH和电导率记录合理地区地反演沉积时的大气环境状况。  相似文献   

4.
青藏高原达索普冰川浅孔冰芯中δ^18O值与大尺度海表面温度(SST)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显著相关工主要分布在海洋的洋流区,不同海区SST通过对大气环流的作用影响 川的陈水和水汽来源,当大气环流呈出现有利于海洋水汽向青藏高原南部冰川输送的形势时,冰芯中δ^1O值减小,当大气环流呈出现不利于海洋水汽却有利于内际水汽向青藏高原南部冰川输送的形势时,冰贳 中δ^18O值增大,相关分析表明,在诸多影响δ  相似文献   

5.
王晓军 Llube.  A 《冰川冻土》1996,18(4):337-346
对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积累区一支深达91.64m的透底冰芯进行了详细的层位及冰结构分析,结果表明,在20m深度以内,很好地保存了原始沉积的特征,但在70 ̄80m深处还发现小密度的乳白色冰占优势的冰层,可能形成于小冰期,中层具有动力变质及再结晶作用共存及反复消长的结构特征(冰晶尺寸、气泡),未见单极大型组构,但出现弱竖环形组构,底层出现弱宝石状的多极大组构。  相似文献   

6.
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夏季积雪中δ18O的时空变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利用实测资料分析了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东支表层和浅层粒雪中δ18O的变化, δ18O与温度的关系以及消融和蒸发对粒雪中δ18O的影响. 分析表明: 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无高度效应, 受消融的影响, 且有时出现反高度效应; 消融和蒸发的结果使得来自同一降水的表面粒雪易发生稳定同位素的富集, 下伏层中δ18O的变化受上覆雪层中消融水的影响. 采样期间发现, 不同时段采样系列中的δ18O与降雪初始平均温度存在一定程度的正相关关系. δ18O/温度梯度随采样时间的滞后逐渐变小.  相似文献   

7.
侯书贵  秦大河 《冰川冻土》1999,21(4):371-379
Analyses of pH and conductivity in precipitation sampled during June 1995 to June 1996, in snow pits sampled during the winter of 1995-1996 and during the summer of 1996, and in shallow ice core retrieved in May 1996 from the headwaters of the rmqi River are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Though a certain degree of shift appears for pH and conductivity in the post-deposition and firnification processes, a relationship between pH and conductivity is still preserved in the ice core records, which validate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ice core pH and conductivity records from the areas with strong melting for paleoclimate reconstruction.  相似文献   

8.
ENSO事件对青藏高原古里雅冰芯中现代δ18O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对1951~1992年青藏高原古里雅冰芯中δ^18O与I(南方涛动指数),δ^18O与赤道东太平洋SST(海表面温度)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在E1Nino年,无论是隆冬还是盛夏,古里雅冰芯中δ^18O均减小。表现为明显的降温,平均降温幅度分别为1.2℃和0.45。在特强E1Nino年,平均降温幅度分别为2.03℃和1.46℃。在LaNina年,盛夏古里雅;冰芯中δ^18O增大,表现为明显的增温,平均  相似文献   

9.
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物质平衡过程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0,他引:11  
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1958-1959~1991-1992年度,以负物质平衡状态为主,累积负平衡量达851.9×104m3,冰川平均亏损4562mm水层,与中亚山地冰川物质平衡的变化趋势相似,均是由夏季平均气温升高和年降水量减少引起的。分析17a的物质平衡实测资料表明,净物质平衡与平衡线高度,以及平衡线高度与夏季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存在着密切关系,夏季平均气温变化1℃,平衡线高度变化102m,年降水量变化100mm,平衡线高度波动58m。  相似文献   

10.
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2号冰洞的冰川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8,他引:3  
黄茂桓  周韬 《冰川冻土》1994,16(4):289-300
在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东支末端开挖了2号冰洞。观测表明,冰温接近且略低于冰的融点;冰晶粗大,平均直径一般达十余毫米;大都具有多极大型组构;冰川底部含岩屑层的变形对冰川运动的贡献显;冰川末端是一个应力剧变区,应变大,纵向压缩和竖向上升明显。主应变率在10^-^1a^-^1的数量级。洞壁上应变椭圆主轴的伸长,缩短和旋转均自洞里向洞外增加。  相似文献   

11.
秦翔  林舒 《冰川冻土》1999,21(3):237-241
1997 年希夏邦马峰达索普冰川冰芯科学考察中发现, 在海拔5 800 m 和7 000 m 降雪中δ18 O 值同时在9 月9~19 日有一个很大的突变, 这主要是由不同的类型降水气团产生的当时海拔7 000 m 实地观测和天气图都表明这一时期正好是西南季风和西风环流的转换时期 由西南季风引起的海洋气团因沿途多次降水过程的分馏,使水汽中δ18 O 含量已经很低,所以海洋气团在希夏邦马峰凝结后降雪中的δ18 O 必然也很低; 而由西风环流带来的降水气团主要为青藏高原内部湖泊、河流水汽蒸发所产生的, 这些湖泊、河流, 特别是湖泊正好是δ18 O 富集之处 因此, 从这些水面蒸发所产生的水汽, 携带的δ18 O 含量亦很高另外, 样品中的阳离子浓度大小顺序和 Ca2+ 离子浓度在9 月9~19 日前后降雪中显著的差别,也进一步证实了上面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物质平衡特征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统计了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自1980年以来冰川表面的单点物质平衡,分析了不同季节物质平衡及其冰川变化特征。研究表明,1号冰川厚度较之1959年平均减薄了9 599 mm;1997—2002年为实际观测以来连续的强负物质平衡时段,平均物质平衡为-739.6 mm /a。物质平衡与气温、降水的相关分析显示:1号冰川物质平衡主要取决于夏季平均气温的高低,二者具有较好的反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72),而与降水的关系相对较差。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1号冰川退缩速度明显增大,尤以2000—2002年为甚,西支冰川退缩速度为连续的高值(退缩速度分别为6.92 m/a、6.95 m/a和6.25 m/a);东支冰川的退缩速度与高度大于4 200 m的高度带区间的平均物质平衡值有较好的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65),表明了1号冰川进退的动力主要源于冰川积累区的物质平衡大小。  相似文献   

13.
李纲  王茂海 《冰川冻土》1994,16(4):351-356
在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度部取冰样12个,加工成直径113mm,长200mm的试样,在-1±0.3℃和0.42MPa(其中一试样为0.84MPa)的条件下,作恒应力单轴压缩蠕变试验,试样岩屑含量为0.01-2.50%的体积比。试验得出最小应变率出现在变为1%左右,流动参数A与纯冰实验结果相近,未发现岩屑含量对冰的蠕变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4.
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度日因子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度日模型是估算冰川消融的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度日因子是该模型的重要参数,反映了单位正积温产生的冰雪消融量,其时空变化特征对不同模型模拟冰雪消融过程的精度有较大影响.根据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22a的物质平衡花杆观测资料和大西沟气象站气象资料,分析了该冰川度日因子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时间尺度上,融雪度日因子年际变化不大,融冰度日因子随年际变化有增加趋势,且这种增加趋势在冰川中下部要比冰川上部明显;空间尺度上,随海拔升高,度日因子具有明显的下降趋势;2000-2004年与1983-1989年相比,1号冰川东、西支夏季物质平衡变化量分别为-240mm和-290mm,其中气候变化直接引起的变化量为-206mm和-175mm.  相似文献   

15.
姚檀栋 《冰川冻土》2000,22(1):15-22
研究了乌鲁木齐河流域从下游乌鲁木齐站、中游跃进桥站和源头大西沟站降水中稳定同位素与温度的关系。揭示了内陆域系统降水中稳定同位素的变化规律。在乌重木齐河流域,降水中的δ^18O随海拔增高而减小,δ^18O与温度有密切的正相关关系,说明δ^18O是温度的可靠指标,在乌鲁木齐河流域,局地性降水的增加影响单个降水事件中δ^18与温度的关系。在是桥站和大西沟站,因局地性降水增加,所以单个降水事件中δ^18O  相似文献   

16.
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新近出现大的物质负平衡   总被引:21,自引:9,他引:12  
郑本兴 《冰川冻土》2000,22(1):62-64
以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1996/1997年度和1997/1998年度实测物质平衡资料为基础。利用等直线法计算出1号冰川年物质平衡分别为-853.0mm和-780.9mm,相庆的AAR植分别为0.25和0.33自1959以来,1996/1997年度1号冰川物质负平衡值最大,1997/1998年度次之,根据该地区气温和降水记录资料分析,造成这 结果的主导因素是气温,尤其是夏季消融期气温,其次是降水  相似文献   

17.
利用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2001-2005年消融期的水文气象实测资料,分析了河源区径流量的昼、夜变化特征,并对径流变化过程与气温、降水等关系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从5月份消融初期开始,昼、夜平均流量都较小,随着强消融期的到来,迅速增大,到消融期后期(8月份末),又逐渐变小.就年际相同月份昼(夜)平均流量相比而言...  相似文献   

18.
祁连山老虎沟12号冰川浅冰芯记录的气候环境信息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2006年6月在祁连山西段大雪山的老虎沟12号冰川钻取了一支20.12m的浅冰芯,对冰芯中化学组成成分的浓度变化特征和来源分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冰芯中δ18 O和可溶性离子含量变化均显示了明显的周期性变化,δ18 O与祁连山西段温度有很好的正相关关系.通过相关分析和HYS-PLIT后向轨迹分析表明,老虎沟12号冰川...  相似文献   

19.
基于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4 130 m处的雪冰化学资料,探究了气温和降水与冰芯记录形成过程及其分辨率的关系,并通过建立温度参数的淋溶模型,探讨了夏季消融期雪坑离子浓度与正积温的关系。结果表明: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Mg2+离子以1年为分辨率形成冰芯记录,其浓度仅保存了初始值的30%。春季,化学离子浓度峰值受到离子来源和降水的影响而增大,这种增大趋势随着深度的增加明显弱化。淋溶模式显示,雪坑离子浓度是关于消融量与离子损失率的指数函数,随正积温的增大表现出指数衰减的规律。该模式基本能反映不同离子的淋溶过程。  相似文献   

20.
消融期冰川反照率特征研究对于深入理解冰川消融过程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理具有重要意义。利用Landsat卫星影像反演反照率数据,MODIS逐日反照率产品数据以及野外观测反照率数据,分析了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2016年消融期(5—8月)反照率时空变化特征。研究表明:消融早期,冰川反照率空间变化不明显;消融中后期,总体上呈现随海拔的升高而增大的趋势,在平衡线附近增速最快。消融期冰川反照率整体呈下降趋势,而且在6—7月份变化最为剧烈。平衡线附近反照率时间变化尤其显著,积累区次之,消融区最弱。冰川反照率的时空变化主要由冰面特征决定。气温和固态降水是其驱动因素。冰川反照率随气温的升高而降低,但固态降水会打破其随气温的变化趋势,引起反照率的增加。污化物显著降低冰面反照率,尤其在可见光波段(380~760 nm)。此外,即使冰面特征相对均一,反照率还呈现随太阳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的趋势,主要由冰川局部地形(坡度与坡向)差异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