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塔峰、锥峰和常态山是西南喀斯特地区的三种主要丘陵形态.表层喀斯特带径流溶蚀动力学机制可以较好的解释喀斯特坡地发育.表层喀斯特带的顺坡径流量大的喀斯特地区,坡地溶蚀速率高,易于塔峰和锥峰地貌的形成,反之,易于常态山地貌的形成.降水、岩层组构等环境要素控制了表层喀斯特带的顺坡径流量.西南喀斯特地区的这三种溶丘的空间分布和这些环境要素的区域差异有关.滇东高原、贵州高原和广西丘陵平原的岩性和大地构造条件差异不大,气候是这三地溶丘地貌形态差异的主要原因:滇东高原为西南季风气候区,降水量较低,表层喀斯特带顺坡径流量小,溶丘地貌以常态山为主;其余两地为东亚季风气候区,降水量较高,表层喀斯特带顺坡径流量大,溶丘地貌以锥峰和塔峰为主,其中,广西丘陵平原的降水量大于贵州高原,前者溶丘地貌以塔峰为主,后者以锥峰为主.  相似文献   

2.
中国南方喀斯特地貌分区纲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热带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动力学机制和任美锷先生提出的喀斯特地貌演化理论展开讨论,并遵循地貌类型的地带性和非地带性规律,根据地貌形态和成因的相似性,提出我国南方喀斯特地貌分区纲要。根据喀斯特地貌的气候类型,南方喀斯特地区分为:热带喀斯特地貌类型区和非热带喀斯特地貌类型区。根据喀斯特地貌形态组合,热带喀斯特地貌类型区再分为:黔中高原浅碟型峰丛洼地,黔-桂斜坡带漏斗型峰丛洼地和广西峰林平原等3个亚区。根据区域地貌形态,非热带喀斯特地貌类型区再分为:川西、滇西北中高山,滇东高原盆谷,北盘江高原峡谷,黔渝川鄂湘接壤的中低山槽谷,湘中、湘南、鄂东中低山丘陵区等5个亚区。  相似文献   

3.
贵州喀斯特山区乡村景观生态优化模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根据贵州喀斯特地貌发育广泛,农村生态环境脆弱和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的特点,指出贵州喀斯特乡村景观优化的意义,提出喀斯特地区乡村景观优化的"景观异质性与多样性、尺度性、因地制宜、特色突出和持续性原则",并将景观优化与农业生产、旅游开发、山地开发和石漠化治理相结合,设计出了城郊旅游农业模式、丘陵山地农业旅游优化模式、水域渔业旅游模式和小流域石漠化治理生态农业模式4种贵州喀斯特山区乡村景观优化模式.  相似文献   

4.
近20年来由于封山育林政策的实施和人工乔木林的大面积种植,广西森林面积大幅增加,正在经历深刻的森林转型,森林转型过程中农林交错带和森林内部的结构重组都给生态系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扰动。本文基于2000—2016年MODIS-EVI影像数据、1∶100万地貌图和4期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变化矢量法和Sen+Mann-Kendall对广西进行森林转型背景下的森林转型路径和森林内部扰动特征分析。研究表明:自2000年以来广西森林的EVI变化强度以无变化和低变化类型为主,总体EVI上升趋势略大于下降趋势,EVI显著下降主要分布于十万大山、大瑶山、海洋山和越城岭等山地区域和桂西北的百色水利枢纽和龙滩水利枢纽周围,显著上升部分主要集中于桂中南的左江-邕江-郁江流域平原丘陵区、桂西南喀斯特区和桂东北山地区地势低平的河谷地带。广西森林面积增加的土地来源于耕地和草地,森林转型路径表现为"经济增长型"和"森林短缺型"两种路径并存,或者存在更为复杂的复合型路径。广西森林内部扰动的减少型和扰动型分布于桂西北喀斯特和桂东北山地起伏度较大的陡坡区域,增加型分布于桂中南的平原丘陵地区。由于山地陡坡区域和喀斯特地区的生态敏感性,应更多关注扰动型和减少型在桂西北和桂东北地区的集中分布问题。  相似文献   

5.
基于TM影像的喀斯特山地景观变化研究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针对以往喀斯特山地土地退化研究中对景观整体功能重视不够、缺乏中小尺度上的区域案例研究等问题 ,以 1 :5万TM影像为主要信息源 ,借助GIS技术 ,以景观生态学为主要的理论与方法依托 ,对贵州高原西部喀斯特山地的景观变化进行了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6.
选取广西壮族自治区典型喀斯特丘陵盆地——全州县为研究区,根据景观格局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相关理论,采用2005、2010和2015年TM遥感影像的解译结果及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借助ArcGIS和Fragstats软件,对比分析了2005―2015年全州县喀斯特区和非喀斯特区的农业景观格局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结果显示:1)2005―2015年间全州县农业景观格局发生明显变化,但喀斯特区和非喀斯特区优势景观类型均未发生变化。2)10年间农业景观用地面积喀斯特区减少了472.23 hm2,非喀斯特区减少了476.28 hm2,但喀斯特区的减少率高于非喀斯特区;喀斯特区比非喀斯特区景观更加破碎,斑块形状更加分散、复杂,景观异质程度更高。3)研究期内喀斯特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0.01亿元,非喀斯特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0.04亿元。其中,有林地的减少对2个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的贡献率均为最大,喀斯特区达到78%,非喀斯特区达到83%,水域景观的增加导致2个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  相似文献   

7.
喀斯特高原峡谷与高原盆地区石漠化及变化特征对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贵州典型喀斯特峡谷和高原盆地区为研究对象,以5期卫星遥感影像为数据源,综合运用“3S”技术,辅以其他参考图件获得研究区不同时段石漠化图,通过对研究区石漠化状况及工程治理后动态变化特征作对比分析,探讨不同地貌类型区石漠化及其变化特征的差异性。研究表明:石漠化发生与演变和地貌类型存在一定相关性,花江喀斯特峡谷区和清镇喀斯特高原盆地区石漠化发生率分别为67.4%和31.6%,花江喀斯特峡谷区石漠化面积、石漠化发生率、石漠化强度明显地高于清镇高原盆地区。2000―2010年,花江喀斯特高原峡谷区和清镇喀斯特高原盆地区石漠化面积分别减少2.79和5.04 km2,石漠化年变化率分别为-0.91%和-2.78%,清镇喀斯特高原盆地区石漠化减少更明显。在监测时段内,花江喀斯特高原峡谷区石漠化年变化率先增加后逐渐减少,而清镇喀斯特高原盆地区则一直保持较高的石漠化年变化率,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石漠化越严重,治理越难,治理成效越不明显。当前开展的石漠化治理专项工程应根据不同地貌类型差异合理布设治理工程,先易后难,重点做好轻、中度石漠化地区的石漠化治理工作。  相似文献   

8.
山地景观生态规划--以西南喀斯特地区为例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张惠远  王仰麟 《山地学报》2000,18(5):445-452
综合主观生态规划研究的理论与方法,针对西南喀斯特地区碎裂化的景观特征和严重的水土流失,以及贫困落后的山区社会经济状况,利用遥感资料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空间信息处理技术,采用适宜性评价与景观整体格局优化相结合的方法,探讨山地景观生态规划的实践途径。其中如何将维护山地景观整体生态质量与水土流失的防治相结构,以及如何将贫困落后的社会经济状况纳入规划方案的确定之中,是本研究力图解决的两大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9.
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层薄、地表漏水、旱涝等灾害频繁,生态环境非常脆弱,近现代以来水土流失日益加剧,以"石漠化"为特征的土地退化日趋蔓延.通过喀斯特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分析,认为围绕现阶段生态环境退化加速、土地生产力低、经济发展落后、人口增长与劳动力素质低下等问题,必须正确处理好农村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根据各个地区的生态经济状况,结合不同模式实施所采取主要技术路线的差异,把西南喀斯特地区农村特色生态经济建设实践总结为10种主要模式.并选取广西都安县作为典型研究区,探讨西南喀斯特地区典型农村特色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0.
该文以贵州省绥阳县为例,针对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旅游开发中自然环境的特点,探讨溶洞景观的保护、喀斯特地表生态环境保护、水体的保护与综合治理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在对乌蒙山区社会经济、扶贫现状、自然环境及区域地质背景和岩溶地质特征进行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首先系统探讨了其岩溶景观的类型、发育和分布特征,然后从资源潜力、开发适宜性、区位特性、开发条件、市场潜力等方面探讨和分析其岩溶景观旅游扶贫潜力的大小及其与岩溶特征间的关系,认为:1)乌蒙山区拥有118处不同级别优势(78处省级、32处国家级、8处世界级)的岩溶景观单体或景观区,是全球高原岩溶景观的典型集中发育区和杰出范例,形成并表现出明显的类型、区域优势和特色;2)总体上,随着岩溶景观分布密度的依次降低,以及可溶性特征的减弱和景观区级别的降低,贵州、云南、四川三大岩溶片区以及各县域岩溶区、各类岩溶景观单体或景观区资源的优势性、聚集性、规模性及知名性依次降低,旅游扶贫潜力依次下降;3)观光体验和休闲度假,是乌蒙山区各岩溶区最适宜,且最具优势和开发潜力的旅游产品;4)乌蒙山区的区位特性、开发条件和市场潜力等则明显逊色于其他相似的岩溶地区。最后,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观光休闲旅游、生态旅游、科学旅游、文化旅游、探险科考等5种乌蒙山区岩溶旅游扶贫模式,并从政府、基础设施、区域旅游发展、区域协作、发展理念等方面探讨了岩溶旅游扶贫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2.
中国西南山区资源环境安全态势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继飞  邓伟  刘邵权 《地理研究》2011,30(12):2305-2315
选择西南山区5省市区(广西、重庆、四川、贵州和云南)作为研究区域,遵循“压力-状态-响应”框架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西南山区5省近11年来的资源环境安全总体态势进行了初步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西南山区资源环境安全整体水平较低,但区域内各省的资源环境系统呈现良性发展趋势;资源环境综合安全...  相似文献   

13.
刘梁美子  占车生  胡实  董宇轩 《地理研究》2018,37(12):2433-2446
为科学认识喀斯特山区植被变化及其地形效应,基于MODIS NDVI数据,采用统计学方法,系统分析2000-2016年喀斯特山区植被变化的时空特征及其与海拔、地形起伏度、坡度、坡向的关系。研究表明,黔桂喀斯特山区植被绿度中部高,西北及东南较低,年均NDVI随海拔和地形起伏度的增加呈单峰曲线变化,峰值位于400~600 m,NDVI随坡度和坡向的变化不明显;2000-2016年大部分地区NDVI呈增长趋势,其中超过20%的地区呈显著增长(P<0.05),年均增长率约0.0018。西部和东南部绿化趋势最为显著,仅在东北和中东部,NDVI呈下降趋势;NDVI呈增长趋势的比例随海拔的增加而增加,说明该喀斯特山区近年来植被恢复向着良性化方向发展,高海拔植被恢复速率更快,低海拔缓坡处的植被生态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4.
基于土地类型自下而上的自然区划能够确立更加清晰的自然区划界线,是自然区划研究取得突破的关键。以青藏高原东部山区为研究区,采用神经网络模型与GIS技术,开展基于土地类型自下而上的区划研究。通过计算得到研究区地形综合指数、温暖指数、湿润指数、地被指数和水文指数5个自然指数指标,并将这些指标作为变量输入层,输入到建立的Self-Organizing Feature Maps神经网络模型中,对土地类型单元自下而上合并,生成青藏高原东部山区自然区划图,实现以土地类型单元为控制本底的定量化分区。结果表明:①可以将土地类型单元聚合成高原高寒稀疏植被区、高原高寒草甸草原区、高原高寒灌丛草甸区、高山深谷灌丛草甸区和高山深谷针叶林区5个自然带区域。②分区结果与中国生态地理区域划分的自然界线比较接近,相似性较高,分区结果较理想。  相似文献   

15.
贵州省旅游业区位重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王铮  王莹  李山  翁桂兰  宋秀坤 《地理研究》2003,22(3):312-323
基于王瑛、王铮(2000)提出的旅游业区位模型,在考察了贵州省旅游景观分布后,本文修正了他们的模型,并划分了旅游业区位带:风景名胜带;奇异风光带;特色资源带;差异突出的文化与自然风光带。旅游业的这种空间机构类似杜能模型,但决不是杜能现象而是新地理现象。本文强调,贵州省以舞阳河为代表的喀斯特地貌景观属于青年期,在形态结构上不同于云南以石林为代表的壮年期地貌和广西的以桂林为代表的老年期地貌,是一种新的旅游地貌资源,需要突出资源特点开展营销。根据新的区位模型,本文讨论了贵州省旅游业区位,并且提出3条建议:通过建设高速公路将原来行程9小时的路程缩为6小时的;以舞阳河风景区为中心组织特色资源区;建设航空港发展一些资源条件好的地区为旅游亚中心。  相似文献   

16.
王佳月  辛良杰  戴尔阜 《地理研究》2020,39(8):1879-1891
为了解中国典型山区农业水土资源分布的匹配程度及其格局变化,研究以区域内单位面积耕地拥有的农业水资源量刻画太行山区、横断山区和黔桂喀斯特山区农业水土资源的时空匹配情况。结果表明:① 三大山区耕地分布的集中程度较高。太行山区的耕地主要分布在河北境内的北段地区和山西境内的南段地区,横断山区的耕地主要分布在南段地区,喀斯特山区的耕地分布呈现“南北多中部少”的格局。② 三大山区农业水资源的分布及变化都主要集中在低海拔地区。太行山区的农业水资源主要分布在山西、河南段,横断山区的农业水资源主要分布在四川境内,喀斯特山区的农业水资源较均匀地分布在广西和贵州境内。③ 太行山区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程度较差,横断山区、喀斯特山区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程度较好。2000—2015年间,太行山区中部、横断山区东部、喀斯特山区南部地区的农业水土匹配程度有变好趋势,而太行山区南部、横断山区西南部、喀斯特山区北部地区的农业水土匹配程度有变差趋势。研究时段内,太行山区的水田转旱地情况突出,太行山区也是三大山区中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程度最差的,应该关注太行山区的用水压力,重视农田水利设施维护和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  相似文献   

17.
丁建军  金宁波  王璋  刘超 《地理科学》2021,41(3):522-533
从地市空间尺度出发,应用空间聚类分析方法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研究了2006、2011和2016年湘渝川滇黔桂111个地市城镇化减贫效应的空间异质性及其时空演变趋势。结果表明:① 湘渝川滇黔桂地市城镇化减贫效应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其中,人口城镇化率提升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总体逐步增强,且影响系数最高值区域总体稳定在湖南境内的中东部地市;② 产业城镇化总体具有益贫性,但在部分地区表现为抑制农民增收,其总体正向影响变大的同时差异性也随之扩大。在空间上,产业城镇化的减贫效应最低值区域从湖南、广西境内集中分布及其它省域分散分布向湖南东南部和广西东北部收缩,人口城镇化减贫效应低值区域和产业城镇化的高值区域基本重合;③ 土地城镇化对农民收入影响有正有负,但回归系数的均值一直为负,总体上抑制农民增收,其减贫效应空间上呈现差异扩大趋势,其最高值由四川北部及东北部、重庆东北部、广西东南部等地区逐步向广西境内集中,总体上呈现“南高北低”分布格局;④ 城镇化质量对农民收入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总体减贫效应逐步提升,但这一效应呈现出倒“U”型特征。在空间上,湖南地市城镇化质量减贫效应强于其他省份地市。据此,提出加快推进人口城镇化进程、合理优化二三产业结构、制定科学的征地补偿制度和因地制宜地促进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基于RS和GIS的喀斯特山区景观生态格局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卢远  华璀  周兴 《山地学报》2002,20(6):727-731
喀斯特地区生态脆弱性特征受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影响。本文选取桂西南典型喀斯特山区,集成GIS和RS技术提取景观生态格局信息,运用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在FRAGSTATS*ARC软件支持下,以分维数、形状指数、景观优势度、景观破碎度和相邻指数等景观格局指标,对该区脆弱生态环境的景观格局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石漠斑块已经占据景观的主导地位,景观格局呈现明显的破碎现象,必须采取综合措施进行生态重建。  相似文献   

19.
赵淑玲  丁登山  赵清 《地理研究》2005,24(4):572-580
对山区进行旅游保护性区划,是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时空推进上的具体落实。遵循山区生态系统客观存在的地域分异规律,采用自上而下的自然环境要素宏观分析与自下而上的生态、经济旅游等要素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既避免了仅仅对指标数据的简单聚类,又克服了传统区划中缺乏对人类经济活动影响分析,以及行政区域不完整、可操作性差等问题,使区划的结果综合程度更高,对山区旅游可持续发展更具有指导性。以典型山地县龙门为例,进行旅游保护性区划,确定旅游的重点开发区,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ational resource constraint-region types and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is essential for the continue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Thus, utilizing a series of key indexes including the per-capita potential of available land resources, the per-capita potential of available water resources, the degree of environmental stress, and the degree of ecological restriction, a step-by-step, integrated measuring method is presented here to understand the constrained carrying elements of water and land resources as well as environment and ecology. Spatial differences are analyzed and area types classified at the county level across China. Results reveal that: (1) Almost 90% of China is strongly constrained by both resources and the environment, while nearly 50% of national territory is strongly constrained by two elements, especially in areas of intensive population and industry to the east of the Helan-Longmen Mountain line; (2) Densely populated areas of eastern and central China, as well as on the Tibetan Plateau, are strongly constrained by a shortage of land resources, while North China, the northwest, northeast, the Sichuan basin, and some southern cities are experiencing strong constraints because of water shortages. In contrast, the North China pla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northern Jiangsu, Sichuan province, Chongqing municipality, Guizhou and Guangxi provinces, the northeast plain, and the northern Loess Plateau are constrained by high levels of environmental stress. Areas of China that are strongly ecologically constrained tend to be concentrated to the southwest of the Tianshan-Dabie Mountain line, as well as in the northeast on the Loess Plateau, in the Alashan of Inner Mongolia, in northeast China, and in the northern Jiangsu coastal area; (3) Constraints on nation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are diverse and cross-cut China, meanwhile, multi-element spatial distribution does reveal a degree of relative centralization. With the exceptio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which is resources-ecological constraint , other areas subject to cross constraints are mainly concentrated to the east of the Helan-Longmen Mountain lin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