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糜棱岩是一种在固态下发生流动和动态重结晶的强烈变形岩石,是韧性变形的产物,其分类应以糜棱岩化基质与碎斑的比例为主要标志。当前,国内外在对糜棱岩的显微构造及宏观特征、变形机制、变形环境、空间展布的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同时也提出了有待深入探讨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2.
洛基韧性剪切带岩石有糜棱岩化花岗岩、初糜棱岩和糜棱岩,为中浅层次中低温中高应变速率变形的产物.岩石物质组分交换强烈,随变形程度增强,微量元素由亲石、亲硫元素的富集向贫化方向转变,亲铁元素则相反;对环境具指示作用的FeO/ Fe2O3比值逐渐增高,反映岩石变形由氧化环境向还原环境转化.以Al2O3守恒为限制条件,从原岩→糜棱岩化花岗岩、糜棱岩化花岗岩→初糜棱岩、初糜棱岩→糜棱岩,质量和体积变化分别是:+6.54×10-2、-1.19×10-2、-5.43×10-2,表明岩石变形过程中质量和体积基本守恒;糜棱岩化花岗岩和初糜棱岩的变化过程表现为基性成分迁入、酸性成分带出,糜棱岩则相反.构造作用加剧了稀土元素的分馏,降低了δEu亏损.  相似文献   

3.
阿比金金成带产于上泥盆统卡希翁组及江孜尔库都克组中基性火山岩带中。岩石遭受强烈挤压,具极强征理化,糜棱岩化,形成千枚岩及糜棱岩。石英细脉及石英网脉发育特别是与主构造线成锐角的细石英脉,网脉发育,具一定含矿性。  相似文献   

4.
与韧性剪切带有关的金矿化类型主要有蚀变糜棱岩型、构造蚀变岩型和石英脉型。不同金矿化类型具有不同的控矿构造类型,蚀变糜棱岩型金矿化受韧性变形带控制,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化受脆性碎裂岩控制,石英脉型金矿化则受浅部裂 隙带控制;未矿化糜 棱岩变形越强,金元素含量就越低,超糜棱岩明显低于粗糜 棱岩,但强烈变形的糜 棱岩容易叠加后期的矿化蚀变;在时空关系上,同一厉矿期内石英脉型金矿化稍晚于构造蚀变岩型和蚀变糜棱  相似文献   

5.
四川甘孜嘎拉金矿地质特征与找矿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光富  毛英 《矿床地质》2006,25(Z3):395-398
甘孜嘠拉金矿床为位于甘孜—理塘断裂带内的韧性剪切带型金矿。该矿床受断裂带内的韧性剪切带控制,金矿化主要发生在韧性剪切带中的糜棱岩中,金矿体主要赋存于韧性剪切带中的糜棱岩带中央部位。含矿岩石主要为糜棱岩和糜棱岩化岩石。金矿化与碳酸盐化、硅化、铬水云母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毒砂化和辉锑矿化蚀变有关。本文在详细研究矿床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主要找矿标志和找矿方向,为区内找矿突破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资料。  相似文献   

6.
谢荣 《广东地质》2002,17(1):19-26
资源卫星镶嵌图能较清晰地反映出区域构造轮廊,吴川-四会韧性剪切带,在卫星图像上密集线性影像呈特征束状波形弯曲,山脊,沟谷及蠕虫状影纹顺带发育,剪切带内岩体和地层都发生了韧性变形,形成了以糜棱岩为中心的动热变质带。糜棱岩化,片理化,碎裂岩化发育,沿断裂带岩性具有强烈揉皱的韧性剪切特征,并发现了大量的多金属矿床,多数矿产与环形影像与韧性剪切带关系密切,故构造带具有动力再造的成矿特点。  相似文献   

7.
对糜棱岩的一些新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糜棱岩一词,是由C.Lapworth于1885年描述苏格兰高地莫因断层中的岩石时首先提出的.他认为,糜棱岩是一种细粒的,具强烈页理化的岩石,是在脆性破碎及研磨作用下形成的,不伴有组分的重结晶作用.后来,J.Christie(1960)虽指出莫因断层中的糜棱岩具普遍的重结晶现象,但却认为后构造重结晶作用所形成.这种将糜棱岩归于脆性变形产物的观点至七十年代初仍很流行.  相似文献   

8.
前河地区正长斑岩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围岩及容矿岩石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长斑岩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容矿岩石和近矿围岩的原岩属正长斑岩,它先后发生糜棱岩化,角砾岩化,碎裂岩化,加上后期多种蚀作用的叠置,使其变得较为复杂,成矿早期蚀变为黑云母化,钾长石化,成矿期主要是黄铁绢英岩化,黄铁萤石泥英岩化;而成岩作用后期主要为碳酸盐化,由于多期构造和蚀变的叠置,容矿和近矿糜棱岩外观很难辨认,只有据显微镜下见以的一些残迹和变余的糜棱岩残体来恢复原岩,矿体间接围岩为玄武安山岩,早期曾受  相似文献   

9.
糜棱岩韧性变形发生的应变局部化过程,尤其是多相糜棱岩第二相对基质相变形的影响一直是显微构造研究难点.研究表明糜棱岩借助颗粒边界滑移实现多相混合,形成多矿物相集合体.在多相糜棱岩内,第二相在基质相颗粒边界施加齐纳阻力,牵制基质相颗粒边界的迁移速率,破坏基质相颗粒的动态平衡过程,使基质相颗粒位于古应力计对应的颗粒粒度以下,导致基质相整体的表面积增大,促进扩散交换过程,提高了扩散蠕变,降低了基质相位错蠕变和结晶学优选方位(CPO)形成的效率,使变形机制从颗粒粒径不敏感蠕变机制(GSI)过渡为颗粒粒径敏感蠕变机制(GSS).另外,多相糜棱岩内的第二相具有诱导应变局部化的效应,使塑性应变局部化更为强烈,引起物质强度的变化,进而引起岩石变形过程和岩石圈流变行为的改变.选取秦岭群花岗质糜棱岩进行多相矿物糜棱岩定量化研究,结果显示花岗质糜棱岩伴随着云母含量的增多以及各相混合程度的增大,石英的颗粒粒度明显减小,CPO强度显著降低,基质相显微变形受第二相控制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10.
江西金山金矿韧性剪切过程中物质的迁移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孙承辕  张金春 《矿床地质》1994,13(4):371-379
金山金矿属韧性剪切型金矿床,矿床规模大,矿区发育有一定完整的糜棱岩带,在糜棱岩化过程中伴有流体相的参与。根据Gresens的成分-体积关系式所获得的计算结果表明:SiO2-FeO随着糜棱岩化程度加强而带入量增加,在地质上表现为硅化、黄铁矿化加强;Na2O与K2O表现出相反的迁移趋势,即随着糜棱岩化程度加强,Na2O迁入量增加,而K2O迁出量增加;CaO与SiO2有着基本一致的变化趋势,MnO,Mg  相似文献   

11.
流体是地球各圈层之间相互作用的纽带,在成岩、成矿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流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流体对先存矿物岩石进行的交代作用方面,而对流体直接结晶形成的矿物领域研究较少。文中根据作者近几年的研究成果对从流体直接结晶而成的矿物——流体晶以及流体晶矿物组合、流体岩等的定义、特征进行了归纳总结。最新的研究结果显示:岩浆中可以含有大量的流体,这些流体来源既可以是岩浆演化富集、岩浆与围岩相互作用产生,亦可以是外部来源。因此,流体晶矿物、流体岩在自然界应该是普遍存在的。流体晶矿物的提出将深化人们对地质过程的理解,发展岩石学及矿床学的研究新领域,有利于矿床勘探和成矿预测。  相似文献   

12.
辽宁高家堡子银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高家堡子银矿床经历了沉积—变质期和热液叠加期。包裹体岩相学研究表明,沉积—变质期不发育可供研究的流体包裹体,热液叠加期发育大量原生流体包裹体,其中石英—黄铁矿阶段主要发育型气液两相、型含CO2三相、型单CO2及型单液相包裹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36~359℃,盐度为3.1%~15.9%NaCleq,成矿流体属NaCl-H2O-CO2体系;独立银阶段主要发育型气液两相和型单液相包裹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盐度分别为114~190℃,2.0%~5.5%NaCleq,属低温、低盐度NaCl-H2O流体体系。通过与矿区新岭岩体中流体对比研究发现,两者存在一定的相似性,表明成矿阶段流体主要来自岩浆热液,在成矿过程中,成矿流体经历了早期阶段不混溶作用到晚期阶段地下水的混合过程。流体的不混溶作用到混合过程对银的沉淀成矿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贵州水银洞金矿床成矿流体不混溶的包裹体证据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水银洞金矿床中流体包裹体的观测和热力学参数计算,探讨了成矿流体不混溶的热力学条件。研究结果表明,该矿床石英中的流体包裹体分为H_2O包裹体、CO_2包裹体和CO_2-H_2O包裹体三大类,并以富含CO_2-H_2O包裹体为特征,CO_2-H_2O包裹体可进一步划分为富H_2O相CO_2-H_2O包裹体和富CO_2相CO_2-H_2O包裹体。加热时富H_2O相CO_2-H_2O包裹体完全均一成H_2O相;而富CO_2相CO_2-H_2O包裹体完全均一成CO_2相,而且二者的完全均一温度和完全均一压力一致,说明它们是同时期捕获的CO_2-低盐水不混溶流体包裹体组合。它们形成时的热力学条件是:形成温度236℃,形成压力324 bar(1bar=10~5Pa);共存两相流体密度:低盐水相0.900 g/cm~3,CO_2相0.314 g/cm~3;共存两相中CO_2的摩尔分数:低盐水相0.0376,CO_2相0.7337;水溶液含盐度w(NaCl)约为1.3%。  相似文献   

14.
张振亮  吕新彪  饶冰 《地球科学》2008,33(2):259-265
为详细了解流体的形成机制, 对系统的流体包裹体合成实验进行研究.研究表明, 在合成流体包裹体实验中, 广泛存在流体的均一化和沸腾作用; 流体的均匀与否, 与流体p-t轨迹在TP (H2O)-CP(H2O)-CP(NaCl-H2O) 曲线的部位有密切的关系.p-t轨迹在曲线上部的流体为均匀流体, 反之则为沸腾流体.但也有例外, 如在溶解曲线上被主矿物捕获的流体.这为本次研究一定条件下流体的形成机制、探讨成矿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石窑沟钼矿床的矿床成因,本文开展了系统的地质及成矿流体特征研究。根据矿脉穿切关系,将热液成矿过程分为早、中、晚3个阶段,其矿物组合分别为石英-钾长石-黄铁矿-辉钼矿、石英-多金属硫化物和石英-方解石±黄铁矿。研究发现,成矿早、中阶段产出的石英中有水溶液包裹体、纯CO2包裹体、H2O-CO2类包裹体和含子晶多相包裹体,而成矿晚阶段产出的石英中仅有水溶液包裹体;对不同阶段包裹体的显微测温和激光拉曼测试结果显示,成矿早阶段成矿流体以高温、高盐度、高氧化性、富CO2为特征;中阶段流体发生沸腾,导致CO2逃逸,还原性增强,成矿物质沉淀;晚阶段流体以低温、低盐度、贫CO2为特征。流体沸腾可能是引起辉钼矿沉淀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流体底辟构造及其成因探讨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以莺歌海和渤海盆地为例,总结了新的构造类型-流体底辟构造的特点;根据流体底辟破碎带中泥质混入程度,将它分为断裂破裂带、混杂破裂带、混合岩带和泥火山4种类型;并在综合分析国内外流力破裂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论述了流体底辟形成的和地质背景。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含金石英脉中流体包裹体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主阶段石英中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为 1 2 2~ 30 6℃ ,存在两个区间分别为 1 30~ 2 2 0℃、2 5 0~ 2 70℃ ,均一温度在水平和垂直方向存在规律性变化 ,盐度主要集中在3%~8%NaCl范围内 ,密度为 0 .80~ 0 .95g/cm3 ,流体包裹体具有相对稳定的气液比 ,流体包裹体气液相成分与典型的岩浆水和大气降水不同。结合氢氧锶和稀有气体同位素研究 ,认为墨江金矿成矿流体曾发生过部分地幔流体、大气降水等多种类型水不充分的混合 ,水岩反应和多种流体混合可能为墨江金矿矿质迁移沉淀主要机制。结合哀牢山金矿带成矿流体类似性和流体包裹体特征分析认为墨江金矿深部可能存在有含金石英脉型矿体。  相似文献   

18.
向阳  向丹 《矿物岩石》2001,21(4):71-74
本文通过矿物使用的钻井液和酸化解堵液对储层岩石所作的损害评价试验证实,该区储层产能低的原因之一是钻井液和酸化解堵液使储层渗透率损害达35%-75%造成。针对该区储层实际,采用作者研制的酸液解堵模拟试验证实,可使储层渗透率恢复到原始值的89%-185%,平均恢复至原始值的110%,适用于该区储层的酸化解堵。  相似文献   

19.
地层流体受两大流体系统的控制:压实流和重力流。利用流体势分析系统(简称FPAS)研究地下流体势及压力分布可克服井资料不系统的局限性,有效地进行油气资源的预测评价。由于琼东南盆地地质务件极其复杂,海洋油气勘探程度很低,勘探成本高,石油地质研究水平也比较低,分析认为区内有巨大的油气资源前景,但油气运移方向和路程均不清楚。用地下流体力场和势分析的方法可以统一处理和定量解释油气的运移和聚集规律,明确预测油气运移的主通道,确定有利的油气勘探靶区,显著提高钻探成功率。综合本区剖面、平面流体势及压力特征,结合其他有关地质资料,找出最有利的勘探目的层位。该方法在琼东南盆地松东地区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成矿流体及成矿机制   总被引:49,自引:0,他引:49  
张文淮  张志坚 《地学前缘》1996,3(4):245-252
根据成矿流体样品——流体包裹体研究资料,目前已知的成矿流体主要有下列四种类型:(1)硅酸盐熔融体+M(金属);(2)H2O+NaCl+M;(3)H2O+CO2+M;(4)H2O+有机质+M。这里所说的H2O,实际上是含有一定溶质的盐水;CO2则还包含有CH4、CO、N2、H2、H2S等等其它组分。不同的矿种、不同成因的矿床与一定种类的成矿流体有关,也就是说,成矿流体具有一定成矿专属性。通过成矿流体研究,我们认为成矿作用主要有下述几种形成机制:(1)不同种类流体混合成矿机制;(2)单一流体不混溶分离成矿机制;(3)流体+有机质成矿机制;(4)水—岩交换成矿机制;(5)流体物-化条件改变成矿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