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川东南有第四纪冰川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正> 关于我国东部第四纪有无冰川问题,从三十年代开始,其争论是很大的。川东南的第四纪冰川遗迹,李四光、侯德封、赵家骧、曹国权、景才瑞等作过研究。都肯定这个地区在第四纪时曾发生过冰川活动,且规模之大,遍及鄂西、湘西及桂北,大大超过庐山冰川。很多地质报告及教科书都沿用这一观点,有的还划了几个冰期。虽有人对此提出过某些质  相似文献   

2.
中国东部中低山区是否存在第四纪冰川的争鸣已经持续了近一个世纪,之所以存在争议,主要是目前发现的大部分冰川遗迹都是零散的、孤立的,具有多解性,不能充分支撑冰川存在的观点.经过对燕山山脉秦皇岛段长期深入细致的考察,发现了大量的、类型齐全的与冰川有关的遗迹,主要类型有冰川漂砾、冰碛、石海、冰臼、冰斗、冰蚀槽、冰擦痕、羊背石、角峰和U形谷.这些遗迹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关联,形成了有力的证据群和证据链条,为中国东部地区第四纪冰期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资料.  相似文献   

3.
一、引言对冰川遗迹的认识,须要了解冰川流行痕迹的特征,欲了解其特征,又须要对冰流痕迹的生成发展及冰期以后的破坏,应有适当的考虑,然后我们对这些被保留下来的冰流痕迹,进行认识与研究,庶可接近客观实际。蓋以各地(例如我国东部)第四纪冰川遗迹,完整形像,已不复存在,多属断简残篇,零星残迹,一下小心,虽久治冰川学者,也不免有所误识。最近两年由于参加野外工作,有些同志曾多次向作者提出:“怎样认识冰川遗迹”,兹就冰川遗迹的一般特  相似文献   

4.
中国第四纪亚冰期划分之商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本文举例概述中国第四纪冰川流行之证据,包括漂砾、冰溜面及冰川刮痕、表皮构造、冰碛和冰水堆积、冰期时期冰川条痕砾和冰蚀地形等以及动植物遗迹。关于亚冰期之划分及其依据,有的地区亚冰期划分次数最多者可有五、六次。主要依据是:冰碛、冰水沉积特征与其所在地层层位以及新、老冰川地貌的叠加与其干扰现象。  相似文献   

5.
青藏高原第四纪冰期序列及其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普兰丁喀里山口和理塘海子山地区第四纪冰川遗迹的研究进一步证实,近2Ma来,青藏高原经历过5次冰期和4次间冰期。青藏高原第四纪冰期序列的研究,对于完善大陆第四纪冰期序列、研究全球变化、认识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作用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第四纪冰川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自从20世纪30年代李四光先生提出庐山和中国东部山地的第四纪冰期理论以来, 关于中国东部山地是否发生过第四纪冰川的问题困惑着国内外的地学工作者, 并为此展开了旷日持久的争论. 20世纪80年代, 经过大量的实地考察和室内分析工作, 在施雅风、崔之久和李吉均等撰写的<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与环境问题>一书中, 对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得到以下基本认识: 1)确认在中国东部有确切证据的古冰川遗迹仅在陕西太白山、吉林与朝鲜接壤的长白山、台湾的雪山和玉山等, 而在庐山及中国东部海拔2 000 m以下的山地在第四纪期间从来没有发生过冰川; 2)"泥砾"是"混杂堆积"的一种, 某些疑似的古冰川地形完全可以用其它非冰川成因予以解释, 所谓的冰川沉积多数情况下是季风气候条件下的古泥石流堆积; 3)中国东部第四纪环境发生过很大变化. 第四纪冰期中中国北方多年冻土南界向南扩展约10°, 到达长城一线, 中国东部地区年平均温度降低10~12 ℃. 喜冷动物群如猛犸与披毛犀则向南分布得更远, 到达长江口一带. 海平面下降约140 m, 古海岸远离现代海岸达600 km. 由于冬季风加强, 气候以干冷为主, 不利于冰川发育; 4)根据过去几十年的资料, 中、晚更新世中国西部山地发生过3~5次冰期, 但不存在统一的大冰盖. 因为青藏高原非常年轻, 只是在0.8 Ma BP之后才抬升到海拔3 000 m以上, 进入冰冻圈并发育冰川. 中国在全球变化研究特别是古全球变化研究中处于得天独厚的地位, 中国学者在黄土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山地冰芯等方面已取得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7.
针对蒙山发育的第四纪冰川遗迹,采用光释光(Optic Stimulated Luminescence)的测年方法,对遗迹较新的冰碛垄进行了采样与测试,首次在我国东部中低山区获得了8.2ka BP与18.2~22.2ka BP两个时间段的冰期年龄值,对应于8.2ka BP早全新世全球冷事件与末次冰盛期。根据冰碛垄的特征与测定年龄值,结合我国以往其他地区冰期的对比研究,在蒙山建立了拦马冰期与蒙山冰期。本项研究,确认并发展了李四光关于我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理论。  相似文献   

8.
青藏高原东部第四纪冰川问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讨论青藏高原东部地区第四纪古冰川遗迹,根据野外实地调查结合卫星影象和航空照片资料,说明末次冰期及倒数第二次冰期中古冰川从未联成M.Kuhle 等所称的大冰盖。各种证据说明,倒数第二次冰期降温最大,冰川、冰缘及河流加积作用明显,相当于深海氧同位素阶段6。在此之前有过漫长的大间冰期,致使倒数第三次冰期冰碛被侵蚀凌夷,表面发育红色风化壳。  相似文献   

9.
青藏高原的隆起和它对冰期之中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处于欧亚大陆东南部的中国由于纬度较低和大陆性气侯的影响,冰期中冰川的规模是有限的。但是,已有的事实说明,冰期气侯仍然在中国的自然环境上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在中国西部高山和高原地区的若干地点,已经查明有不少于四次冰期的古冰川遗迹,全新世冰期的冰川前进也得到证实。在中国东部地区,是否有过第四纪冰川活动及当时冰川规模有多大至今仍在讨论之中,但冰期气侯的影响,特别是晚更新世冰期中寒冷环境的影响是很强烈的。另外,七十年代青藏高原的科学考察说明,高原在第四纪期间的隆升既为冰川发育创造了有利的地势条件,而这种隆升促进了亚洲大陆季风的形成,决定性地改变了整个中国的自然环境。这是研究中国第四纪应当特别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天山托木尔峰-汗腾格里地区第四纪冰期探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天山丰富的第四纪冰川遗迹,表明冰期时天山冰川规模远较今日为大,不少冰川伸展到山麓地带,长达数十公里至百余公里,给新疆的自然环境以巨大影响。由于地壳运动和气候变化,天山经历了多次冰期和间冰期。自二十世纪初B.A.奥布鲁契夫、G.麦茨巴赫等提出天山冰期可分为二至三次以来,中外学者相继注意到这个问题。解放以前,黄汲清对汗腾格里山汇南坡台兰河谷更新世冰期的研究,最有助于我们了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东部(105°E以东)第四纪冰川及其演化可为中国东部乃至东亚地区古气候环境重建提供基础信息及关键证据,正确认知冰川发育条件及正确运用冰川遗迹判别标准又是重建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及其演化的关键。中国东部中低山地第四纪期间冰川发育与否,即泛冰川论与有限冰川论的争议由来已久。近年来,山东与周边地区中低山及沿海丘陵带的"第四纪冰川"研究波澜再起。在较系统地回顾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研究历史及新近出现争议的基础上,结合冰川发育条件、山地冰川地貌组合、判别原则与识别依据、中国东部数座中高山地存在无争议且形态清晰的冰川地形及其测年资料以及东亚古气候环境演化记录等再次指出:中国东部仅有台湾山地、长白山、贺兰山与太白山等数座主峰海拔超过2 500 m的中高山地保存有晚更新世以来的冰川作用地形。其余山地及海拔更低的丘陵带在第四纪期间任何一次冰川作用中均未达到与当时冰期气候相耦合的高度,不存在泛冰川作用。已报道的"冰川遗迹"皆为各种形似地质地貌现象的系统误判,其确切成因及环境意义有待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东部(105o E以东)第四纪冰川及其演化可为中国东部乃至东亚地区古气候环境重建提供基础信息及关键证据,正确认知冰川发育条件及正确运用冰川遗迹判别标准又是重建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及其演化的关键。中国东部中低山地第四纪期间冰川发育与否,即泛冰川论与有限冰川论的争议由来已久。近年来,山东与周边地区中低山及沿海丘陵带的“第四纪冰川”研究波澜再起。在系统地回顾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研究历史及新近出现争议的基础上,结合冰川发育条件、山地冰川地貌组合、判别原则与识别依据、中国东部数座中高山地存在无争议且形态清晰的冰川地形及其测年资料以及东亚古气候环境演化记录等得出:中国东部仅有台湾山地、长白山、贺兰山与太白山等数座主峰海拔超过2 500 m的中高山地保存有晚更新世以来的冰川作用地形。其余山地及海拔更低的丘陵带在第四纪期间任何一次冰川作用中均未达到与当时冰期气候相耦合的高度,不存在泛冰川作用。已报道的“冰川遗迹”皆为各种形似地质地貌现象的系统误判,其确切成因及环境意义有待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3.
大理冰期我国东部多年冻土区的南部界线及其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两个基本问题目前,我国地质、地埋界对冰期认识有着严重分歧。一种意见只要谈到冰期,须承认冰川曾到达这里,冰川没到达的地区不能使用冰期。因此,出现冰缘期、寒冷期、甚至雨期等名词,有的还冠以地方性名称。另一种意见认为冰期冠以地方性名称既有地质时代意义,又有古气候意义;冰期是指特定时期具有寒冷气候的环境,有的地方发育冰川,有的地方发育多年冻土,有的地方只是气温下降,冰川和冻土都形成不了,它们却在同时期不同地区发生。我们同意后一种意见。本文所说我国东部地区大埋冰期,即规定  相似文献   

14.
长白山天池火山喷发活动贯穿整个第四纪,旋回性明显,发育良好的冰川遗迹,为火山喷发与冰川作用的耦合性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文章通过对长白山天池第四纪火山喷发旋回及火山岩分布特征研究,收集火山喷发年代学与冰期-间冰期旋回年代学数据,并利用卫片解译了火山喷发与冰蚀U谷的关系。在年代学数据的约束下,根据天池火山锥体周边广泛发育的U谷遗迹,将研究区冰川作用分为3个冰期:锦江冰期、漫江冰期和二道白河冰期,分别对应中国东部鄱阳冰期、大姑冰期和庐山冰期。长白山天池火山造锥阶段喷发形成的白头山组3个阶段(Ⅰ、Ⅱ、Ⅲ),与上述3个冰期具有良好的耦合关系。天池内部冰斗为白头山冰期(即中国东部东山冰期,MIS4)产物,经黑风口冰期与气象站冰期(即中国东部蒙山冰期,MIS2)、全新世冰川作用及火山作用的双重改造,其基本特征保存至今。长白山天池冰盖消融导致的释压反弹,可能诱发了天池火山呈旋回性喷发。  相似文献   

15.
M.Kuhle把青藏高原外缘山地的山麓泥石洪流堆积误认为冰碛,推算出高原上末次冰期雪线普遍比今降低1100-1500m,已低于高原平均高度,以此推断在青藏高原形成了统一大冰盖。本文根据中国学者大量的研究事实和确凿的冰川作用遗迹,重建冰期雪线分布高度,提出了“分散的山地冰川”的观点,并从古气候学和高原构造隆升等方面分析了原因,以此论证了“大冰盖说”的主观性。  相似文献   

16.
山东蒙山第四纪冰川组合遗迹的发现及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山东蒙山地区南坡保存的丰富而清晰的第四纪冰川遗迹,重点展示了兰溪山谷的冰石河、侧碛堤组合,并对相伴产出的擦痕、磨光面、颤痕等冰川遗迹进行了调查与测量。同时对冰石河、侧碛堤的分布、规模、物质组成、岩石特征进行了介绍。根据侧碛堤的排列位置及砾石的风化程度,初步确定为末次冰期的冰碛遗迹;对山谷两侧磨光面上的擦痕进行了测量统计,显示谷壁磨光面上擦痕的长宽比具有10:1左右的比例规律;根据侧碛最大高度法(MELM),结合对于蒙山侧碛的调查,对蒙山雪线的高度进行了估算,初步估算蒙山南坡末次冰期时的雪线高度约为700 m左右。蒙山地区这些组合冰川遗迹的发现,为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的研究提供了直接的证据。  相似文献   

17.
梵净山第四纪冰川地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屹立在黔东湘西低山丘陵上的梵净山,第四纪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冰川流行,从山上到山下保存有一套完整的冰川遗迹.根据此次所作冰碛物ESR测年资料分析,确认梵净山冰川有过六次冰期(含一次冰缘期),其年代下限依次是133 Ka、236 Ka、392 Ka、654 Ka、960 Ka及1 728 Ka.梵净山地区各冰期的ESR测年数据,与喜马拉雅及青藏高原各冰期的ESR年代十分吻合;同时该区最近两次冰期的年代,还与黔桂地区25万年来两次冰期旋回的铀系法测年数据高度一致.因此梵净山极有可能成为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18.
中国第四纪冰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第四纪冰期是经过极其剧烈的争论才得以确立的。我国卓越的科学家李四光教授早于1922年,就在太行山东麓及大同盆地发现了第四纪冰川遗迹,当时未得到地质地理工作者的承认,他们认为中国没有第四纪冰期。以后又在长江下游相继找到了大量冰川流行证据,又遭到强烈反对。直到三十年代中期,李四光教授在安徽黄山慈光寺U形谷壁上发现了确凿的冰川擦痕的证据,并对江西庐山的第四纪冰川遗迹进行了详细研究,以大量的确凿事实,对中国第四纪冰期进行了探讨,从而为中国第四纪冰川工作奠定了基础,揭开了中国第四纪地质历史新的篇章,但反对者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19.
五十年来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问题的研究及其争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早涉及我国东部第四纪冰川问题的著作是1894年出版的盖克(J.Geikie)“大冰期”一书,距今已近九十年。1922年李四光报道了山西大同盆地和太行山东麓的冰川遗迹,林普瑞特(W.Limplicht)发表了秦岭太白山冰川地貌。此外,施米特赫纳(H.Schmitthenner)虽在1913年提及所见到淮阳和五台山地区的似冰斗地貌,但有关论著至1925年以后才正式刊出。这些都是与东部冰川遗迹有关的早期文献。  相似文献   

20.
徐煜坚 《第四纪研究》1989,9(3):249-253,291
中国西部现代冰川现象和第四纪冰川遗迹,露头清晰,保存完好,中外地学同人多肯定无疑,但对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遗迹,几十年来一直在争论着。这是由于多种地质因素相互交织,致使在识别它们的标志上产生了一定困难,有时令人困惑不解。不过只要我们认真观察、深入研究,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剥蚀和堆积的证据是很多的,且不难识别。作者野外工作经验表明,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遗迹是存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