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云南小江流域土地荒漠化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循谦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9,10(4):56-60,46
云南小江流域是我国南方土地荒漠化的典型地区,是第四纪地质环境人工再造作用的结果。主要表现为土壤退化,土地沙石化,石质化和劣地化,面积达7000hm^2,造成土壤肥力下降,土地资源,生物资源遭到破坏,制约社会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2.
甘肃地区土地荒漠化成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仓钰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2,13(4):6-8
从甘肃地区荒漠化(沙漠化、盐渍化)土地分布特征入手,分析了该地区土地荒漠形成的内、外因素,从而阐述了人为强度的经济活动——不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土地荒漠化最根本、最主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3.
土地荒漠化是当今全球关注的重大社会、经济和环境问题。以吉林西部乾安县为例 ,阐述了研究区土地荒漠化的现状及成因 ,首次在该区建立了土地荒漠化的评价指标体系 ,并采用综合模型进行评价。最后提出对荒漠化土地进行综合整治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5.
河西走廓地区土地荒漠化问题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介绍了土地荒漠化的概念和类型以及河西走廓地区土地荒漠化的分布特征和危害特征,着重分析了该地区土地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人口与畜牧的巨增,植被的惨遭破坏,水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1)流域中上游用水过量导致下游缺水,荒漠化发展;(2)过度开采地下水资源造成天然植被退化甚至死亡;(3)灌溉方式的不合理引起土壤盐渍化的发生和发展;(4)农业过多地占用水资源而不考虑周济树林,草地,致使生态平衡失调等。 相似文献
6.
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土地荒漠化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当前 ,土地荒漠化正困扰着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并被列为影响全球环境的十大问题之首。在不计极端干旱区的情况下 ,目前全球有 3 6× 10 9hm2 干旱区土地直接受到荒漠化的危害 ,约占全球干旱土地的 70 %,接近全球陆地面积的1/4 (宁大同等 ,1996 )。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估算 ,目前全球荒漠化每年仍以 5 0× 10 4 ~ 7 0× 10 4 hm2 的速度不断扩展(周欢水等 ,1998) ,由此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 4 2 3× 10 1 0 美元 ,其间接经济损失是直接经济损失的 2~ 3倍 ,甚至 10倍(杨朝飞 ,1997)。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危害范围最广、程度最深的地区之… 相似文献
7.
甘肃省沙质荒漠化现状及开发治理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肃省地处我国西北内陆腹地 ,由于自然及人为因素的作用 ,造成省内沙质荒漠化土地广泛分布。近半个世纪以来 ,沙质荒漠化加剧 ,荒漠化土地面积迅速扩展 ,生态平衡失调 ,环境恶化 ,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针对甘肃省沙质荒漠化扩展的原因和防治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8.
我国北方土地荒漠化形成的地质环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依据土地荒漠化的概念,从地质环境及其演化理论出发,提出了土地荒漠化发展的阶段性,论述了我国北方土地芒漠化发生、发展和演化的地质背景,分布规律的宏观控制因素,形成的地质、水文地质环境,环境地质条件的经趋势及土地荒漠化扩展的影响,提出了土壤荒漠化防治工作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9.
荒漠化土地的景观生态建设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应用理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潘玉君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7,8(2):1-7,39
面向21世纪的人类的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荒漠化土地的综合整治与建设性开发,本文在应用理论层面上系统地阐述了荒漠化土地的景观生态建设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0.
潘玉君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7,(02):0-0
面向21世纪的人类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荒漠化土地的综合整治与建设性开发,本文在应用理论层面上系统地阐述了荒漠化土地的景观生态建设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1.
基于遥感技术的中国北方沙质荒漠化防治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中国北方地区人类活动对地表组成物质的扰动特征,将中国北方沙质荒漠化土地治理区划分为绿洲周缘农业型沙质荒漠化、农牧交错带农牧型沙质荒漠化、草原牧业型沙质荒漠化三种类型;利用1975年M SS卫星图像数据和2000年ETM卫星图像数据为信息源,在M APG IS软件支持下,采用人机交互方法对沙质荒漠化土地类型进行信息提取,编制研究区1975年和2000年沙质荒漠化土地类型分布图,在根据沙质荒漠化土地类型的变化幅度确定沙质荒漠化土地变化类型的基础上,通过1975年和2000年沙质荒漠化土地类型分布图的叠加分析,查明了中国北方近25年来沙质荒漠化土地的时空演化规律,结合中国北方不同沙质荒漠化土地治理区的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特征,提出了中国北方沙质荒漠化土地治理建议。 相似文献
12.
第四纪地质环境的人工再造作用是一个新概念。文章在回顾人类文明历史发展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近50年来全球土地荒漠化发展的严重趋势。人工再造作用是人类过量的经济活动对岩石圈与生物圈接触介面产生的一种破坏作用,其动力是不断增长的世界人口及其巨大的物质需求。可将人工再造作用看作是第四纪中最新的一个地质事件。研究发现,这一破坏作用过程符合Logistic曲线的变化规律,因此可以采用Logistic数学模型开展深入研究。第四纪地质学家、环境地质学家对资源、环境、人口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应给以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
呼伦贝尔地区土地荒漠化动态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呼伦贝尔地区是中国重要的天然草原和畜牧基地, 随着该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及人类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土地荒漠化现象加重。笔者应用RS和GIS技术, 以1970 年MSS、2000 年ETM和 2007年CBERS数据为数据源, 主要采用人工目视解译方法, 并辅助野外调查验证, 获得三期解译数据, 并利用空间分析、网格剖分方法, 对呼伦贝尔地区荒漠化的时空变化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近40年来, 该地区土地荒漠化总面积不断增加, 1970 年该地区土地荒漠化面积为7408.76 km2 , 2000年为7 539.52 km2 , 2007年增加到7 852.12 km2 , 共增加面积443.36 km2。1970-2000年间, 沙漠化减轻、盐碱化加重的面积为134.09 km2 , 沙漠化加重、盐碱化减轻的面积为53.35 km2 ; 2000- 2007年间, 沙漠化减轻、盐碱化加重的面积为41.71 km2 , 沙漠化加重、盐碱化减轻的面积为172.8 km2。 相似文献
14.
15.
中国东部在全新世气候时为草原或森林草原环境,并广泛发育了富含有机质和养分的黑土层,但这层黑土层之下,即为厚层的沙层,从而构成了上述地区潜在荒漠化的沙源.上述地质特点注定了东部的黑土地地区,并非宜农区,而应当为载畜量有限的牧业区.但是,历史时期,特别是清朝光绪年间以后及民国时期,东部的黑土地被大量放垦,草场退化和土地沙化加剧.建国后的“大跃进”及“文化大革命”时期,在错误理论指导下,东部的草原地区再次掀起了史无前例的垦荒种地,及至现在,很多地区仍在进行大面积的垦荒.长期的垦荒,已经使东北的黑土地在风力的吹扬下,被剥蚀殆尽,其下的厚层第四纪沙源活化,从而使东北黑土地地区成为中国目前荒漠化危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事实上,东北草原地区的自然条件良好,水分充沛,只要政府采取措施,当地的植被是比较容易恢复的,也是治理荒漠化最为经济和现实的地区,这是干旱的西北地区所不能比拟的.但是,倘若不及时采取措施的话,中国东北的黑土地地区将沦为第2个西北. 相似文献
16.
根据影响沙漠、沙质荒漠化土地的地质地貌、植被、气候和人类活动等特征,通过确定地域分异、发生学、多级序列等区划原则,建立了以地质地貌类型组合、气候为沙漠、沙质荒漠化土地区(Ⅰ级区)划分和以沙质荒漠化土地类型空间分布特征为沙漠、沙质荒漠化土地亚区(Ⅱ级区)划分的指标体系。采用遥感方法,将中国北方沙漠、沙质荒漠化土地划分为贺兰山以西干旱沙漠、沙质荒漠化区;贺兰山-大兴安岭干旱、半干旱沙漠、沙质荒漠化区和大兴安岭以东半干旱、半湿润沙质荒漠化区等3个区和17个亚区。并对沙漠、沙质荒漠化土地区进行了现状分析。 相似文献
17.
根据近10年国际荒漠化概念的演化及我国官方和学术界对荒漠化的新认识,并在前人有关荒漠化土地分类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尝试对我国荒漠化土地的类型按主营力(表1)和地表组成物质(表2)两种系统进行分类。 首先我们力图准确体现荒漠化概念的以下内涵:1)以土地退化为本质、因为土地退化本身是一个包括了土壤退化、植被退化和地表状况恶化在内的综合概念,所以不宜再单独将“土壤的理化性退化”或“植被的长期退化”作为荒漠化土地类型;2)与人类活动相关联。 相似文献
18.
19.
为了查明额济纳盆地荒漠化的发展趋势及其成因,通过野外调查、遥感解译、样品测试及资料收集对比,从环境地质学的角度对额济纳盆地荒漠化的发展态势和成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目前额济纳盆地土地荒漠化呈发展态势,环境在进一步恶化。认为荒漠化过程主要受区域地质环境条件变化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青藏高原隆升所引起的西北地区的干旱化趋势,是研究区荒漠化发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盆地内的构造沉积背景决定着荒漠化的类型,水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着额济纳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速度。同时,当前人为因素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很大,人类对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加速了荒漠化的发展速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