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邢台震源区及相邻地区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祝治平  张先康 《地震学报》1995,17(3):328-334
通过邢台震源区的两条相互垂直的折射剖面所揭示的壳幔速度结构和深部构造显示出的异常变化,Pg波在震区表现出随距离的强烈衰减;隆尧至太行山山前地带观测到21.0 km深度上的一组强反射,而通常以强振幅出现的Pm波在该段不明显.震区的下方及其西侧,地壳呈高低速相间的结构特征;上地幔顶部的速度由华北平原向山西高原递减.地壳厚度由华北平原向山西高原加厚了11 km.莫霍面在震区局部隆起.震区的超壳断裂和莫霍面不连续地段可能是岩浆入侵的通道和区域.上地幔的隆起和岩浆的侵入是形成震区异常壳幔结构和产生扩张盆地及发生邢台地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近期完成的北北东向的繁峙~太仆寺旗宽角反射/折射剖面,由山西断隆进入内蒙地轴,它穿过了山西地震带的大同~阳高震区和北西西向张家口~渤海地震带的西北缘。其主要目的是探测研究张~渤地震带及其两侧壳幔构造与速度结构的差异及其与地震活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张~渤地震带壳内界面及莫霍面较其两侧有1.0~2.0km的不同程度的上隆;在阳原~张家口之间地壳结构纵向与横向非均匀性明显,上地壳和下地壳上部有局部的速度逆转,下地壳下部的低速层由山西断隆一直延伸至内蒙地轴,上地幔顶部的速度梯度明显增大;在阳原、怀安和张北附近分别存在着延伸至莫霍面的地壳深断裂带;在内蒙地轴一系列壳内界面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聂文英  祝治平 《地震研究》1998,21(1):94-102
近斯完成的北北东向的繁峙-太仆寺旗宽角反射/反射剖面,由山西断隆进入内蒙地轴,穿过了山西地震带的大同-阳高震区和北西西向张家口~渤海地震带的西北缘。其主要目的是探测研究张~渤地震带及其两侧壳幔构造与速度结构的差异及其与地震活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张~渤海地震带壳内界面及莫霍面较其两侧有1.0~2.0km的不同程度的上隆;在阳原~张家口之间地壳结构纵向与横向非均匀性明显,上地壳和下地壳上部有局部的速  相似文献   

4.
大同 阳高震区及其邻区壳幔速度结构与深部构造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成科  张先康 《地震地质》1998,20(4):104-398
利用通过本区6条宽角反射/折射剖面资料对大同 阳高震区及邻区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与构造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与构造在纵向和横向上具有明显的不均一性。浅部基底断裂发育,而在其深部,根据波组特征、壳内界面及速度等值线起伏变化和低速异常体的边界等推测有3处地壳深断裂带。本区最明显的上地壳低速体位于大同—阳原附近,其南界存在地壳深断裂,大同 阳高地震群与该低速异常体和深断裂有关  相似文献   

5.
大同—阳高震区深部构造背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通过本区的宽角反射/折射剖面资料对大同-阳高震区及邻区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与构造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与构造在纵向和横向上具有明显的不均一性,浅部基底断裂发育,对应其深部,根据波组特征,壳内界面及速度等值线起伏变化和低速异常体的边界等推测了地壳深断裂带,区内最明显的上地壳低速体位于大同-阳原附近,其南界存在地壳断裂,大同-阳高地震群与该低速异常体和深断裂有关。  相似文献   

6.
利用北京—丰镇及其邻区三分向宽角反射/折射DSS剖面(总长340.0km)所获信息和利用数字处理技术,充分识别、提取了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的多种S波折射、反射震相(波组).结合P波解释结果,计算了包括S波速度vS和泊松比μ在内的二维物性结构,并综合近垂直反射、地质及其它地球物理等资料,给出了该区内深部构造轮廊和相应的解释推断:该剖面的地壳厚度由东边顺义的35.0km左右向西呈增加之势,至丰镇以东为42.0km左右,壳内于延庆以东的下地壳和延庆至涿鹿间的中地壳以及天镇以西的上地壳内各存在一低速体;地壳中由东向西有一厚约5.0~9.0km的壳幔过渡带;大部分地区上、中地壳的μ值为0.25,下地壳的μ值一般为0.27,上地幔顶部的μ值为0.28.表明了该区上、中地壳整体呈脆性,下地壳和上地幔顶部整体呈塑性的特征;延庆至涿鹿间,上地壳的低μ值,可能反映该处岩体裂隙(孔隙)发育且呈干燥充气状态,而中地壳的高μ值,则可能反映该处岩体充液(或呈部分熔融状);根据震相特点、μ值的横向变化特征,确定了该区数条深部断裂.地震大多发生在断裂附近,即μ值显著变化处,并集中于μ值较低一侧的脆性岩体中.  相似文献   

7.
利用文安~蔚县~察右中旗深地震测深剖面的资料,进行了一维,二维射线追踪时拟合与合成地震图计算,获得了本区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结果表明,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在纵向和横向上具有明显的不均一性,M面起伏较大,其埋深由冀中坳陷的31.0km向西至山西隆起区北部天镇达42.0km左右。浅部断裂较发育,根据对应其地壳深部界面及速度等线在起伏变化程度和反映断裂带附近各波组特征,推测了地壳深部断裂。  相似文献   

8.
大同阳高震区及其邻区壳幔速度结构与深部构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通过本区6条宽角反射/折射剖面资料对大同阳高震区及邻区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与构造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与构造在纵向和横向上具有明显的不均一性。浅部基底断裂发育,而在其深部,根据波组特征、壳内界面及速度等值线起伏变化和低速异常体的边界等推测有3处地壳深断裂带。本区最明显的上地壳低速体位于大同—阳原附近,其南界存在地壳深断裂,大同阳高地震群与该低速异常体和深断裂有关。  相似文献   

9.
太行山东缘石家庄南部地壳结构及断裂活动性探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深、浅地震反射和钻孔地质剖面相结合的方法,对太行山东缘石家庄南部的地壳结构和隐伏断裂的活动性进行了研究.深地震反射探测结果表明,该区地壳厚度33~38km,莫霍面从华北平原向太行山下倾伏.石家庄—晋县凹陷是受拆离断层控制的盆岭构造,太行山山前断裂为凹陷的西边界断裂,表现为上陡下缓的铲形断裂.石家庄—晋县凹陷中还发育北席断裂和栾城断裂,它们与太行山山前断裂一样受拆离断层的控制,未错断早更新世晚期以来沉积的地层不属于活动断裂.深地震反射剖面的中部还揭示了一个近垂直的穹窿状反射异常体,它可能起源于莫霍面,向上,穿过上、下地壳分界面,并延伸至上地壳.穹窿状反射异常体内部反射波视频率随深度增加而降低,在莫霍面附近的壳幔过渡带也出现明显的频率降低、界面扭曲和变形现象,推断它可能是上地幔岩浆上涌到地壳内部的侵入体.结合电磁测深结果可以发现,上地幔热物质的上涌和东、西向拉张可能是形成石家庄—晋县凹陷的动力学机制.探测结果为深入理解石家庄地区的深部地球动力学过程、华北克拉通破坏机制、深浅构造关系和地震构造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秦岭─大别造山带及其南北缘地震层析成像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秦岭─大别造山带及其毗邻地区310个地震台站记录到的区域地震23600条P波到时数据,重建了该区地壳和上地幔三维速度图像。结果表明:1.秦岭─大别造山带及其毗邻地区地壳和上地幔存在显著的横向不均匀性,直至110km深度处依然明显。2.地壳上部的速度图像与地表地质构造密切相关:造山带隆起区显著高速;盆地及坳陷区明显低速。由速度鲜明对比勾勒出的秦岭─大别造山带南界基本上位于扬子北缘主边断裂带上。3.中地壳的速度图像表明,造山带内部的一些低速区对应于一些大型推覆构造。4.40+0km深度处的速度图像反映了该区莫霍界面深度的起伏。大致以107°E为界,以东地区地壳厚度小于40km,以西地区大于40km,且呈现出往西地壳逐渐加厚的趋势。5.位于滦川、商县、丹凤的北秦岭构造带,上地幔顶部出现低速异常,异常速度值约为7.39—7.55km/s。结合地球物理测深的结果,可能是由下地壳、上地幔顶部的热过程所致。  相似文献   

11.
太行山东缘汤阴地堑地壳结构和活动断裂探测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深、浅地震反射和钻孔地质剖面相结合的探测方法,对太行山东缘汤阴地堑的地壳结构和隐伏活动断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地壳厚度约36~42 km,莫霍面从华北平原区向太行山下倾伏.汤阴地堑是一个受汤东断裂控制的半地堑构造,其基底面形态与莫霍面展布呈"镜像"关系.汤东断裂是1条继承性的隐伏活动断裂,该断裂向上错断了埋深约20 m的中更新世晚期地层,向下延伸至上地壳底部.综合分析深地震反射和已有深地震宽角反射/折射剖面结果,发现深地震反射剖面上的中-下地壳强反射层和壳幔过渡带反射,与深地震宽角反射/折射剖面上出现的中-下地壳正负速度梯度变化层有着较好的对应关系,这表明本区中-下地壳和壳幔过渡带可能为一系列速度递变层或高低速物质的互变层,埋深约15~16 km的强反射带为上地壳与中-下地壳的转换带,壳幔过渡带的底界为地壳与地幔的分界.研究结果为深入理解该区的深部动力学过程、分析研究深浅构造关系、评价断裂的活动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INTRODUCTIONThe Zhangzhou basinislocated onthe southeast coast of Fujian Province .Interms of geotectonicunits ,it lies in the east Fujian volcanic fault-depression zone between the Wuyi-Daiyun mountainupheaval zone and depression zone of Taiwan Straits of the south China block. In terms ofseismotectonics ,it islocatedinthe middle sectionof the southeasterncoastal seismic zone .In history,the area was influenced by repeated destructive earthquakes , and the seismic activity was closely…  相似文献   

13.
川滇地区地壳上地幔三维速度结构研究   总被引:95,自引:22,他引:95  
根据云南和四川地震台网174个台站记录的4625个区域地震初至P波和S波走时资料,并结合其它深部地球物理资料,确定了川滇地区地壳上地幔三维速度结构.在上地壳速度异常分布中,四川盆地为正异常,川西高原为负异常,龙门山断裂带为正、负异常的边界.龙门山断裂、鲜水河断裂以及红河断裂等,在下地壳和上地幔的速度异常中仍显示出构造分界特征,说明它们可能穿透了莫霍界面.腾冲火山区和攀西构造带在50km深度上呈现负速度异常,与上地幔温度和物质组成的差异相联系.川滇地区地壳结构的总体特征是:地壳和上地幔的低平均速度,地壳厚度变化剧烈,地壳和(或)上地幔存在高导层、高热流值.这些同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构造背景有关.川滇菱形块体在地壳内总体上为正常或正异常速度,而其边界的深大走滑断裂存在负速度异常,它有助于地壳块体沿断裂的侧向挤出.在主要的地震带上,中下地壳的负速度异常与地震活动性相关.多数强烈地震发生在具有正速度异常或正常速度分布的上中地壳深度上,而其下方则通常是负速度异常带.   相似文献   

14.
太行山断裂带东南缘地壳三维P波速度结构成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多年地震台网观测数据,使用多震相走时成像方法获得了太行山断裂带东南缘地壳的三维P波速度结构模型。结果表明:速度结构图像在浅部较好地反映了地表地形、地质构造的特征,深部显示地壳速度具有明显的横向变化特征。12km深度以上显示研究区北部太行山隆起区地壳主要呈现为高速区,南部沉降区为低速区,而12km深度以下具有反转的特点。整体显示速度异常的走向大致与邻近活动断裂走向一致。垂直速度剖面显示研究区地壳具有分层特征,上地壳厚约10km,速度横向变化较小;中、下地壳的界面呈现局部上隆或凹陷状,横向起伏变化较大。通过分析速度、断裂与中强地震发生的关系推测研究区具备发生中强震的深部孕震条件。  相似文献   

15.
渡口及其邻近地区地壳浅层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攀枝花-西昌构造带的地壳与上地幔顶部结构,在西起丽江东至者海全长350km的测线上进行了爆炸地震探测。本文利用所取得的六条地震记录剖面的Pg波组,研究测线下方地壳浅层结构。采用层状垂直梯度和横向不均匀模型,用理论走时和射线追踪方法来拟合实测Pg走时资料。得到深度为10km范围的地壳浅层结构和速度分布。 结果表明,该区地表P波速度以渡口至华坪一带为最高,达6.00km/s。向东西两侧逐步减小,东至者海为5.20km/s,西至丽江降为3.50km/s。局部地段因构造影响速度值有些起伏。从浅层结构和速度分布可见,该区存在箐河-程海、绿汁江、安宁河和甘洛-小江等深断裂带,并向地壳深部延伸。等速度线图表明,该区上地壳中有一高速岩体存在。攀枝花钒、钛、铁矿的富集以及其他热液型矿床的分布很可能与此有关。  相似文献   

16.
香港地区海陆地震联测及深部地壳结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探明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带的深部地壳结构,我们在香港外海域进行了一次海陆地震联洲的实验,利用固定地震台网远距离接收海上气枪信号,接收距离远达200多km,并利用此次实验的测线1剖面模拟得到了海陆过渡带的深部地壳速度结构.速度结构模型表明:研究区海陆过渡带的地壳结构非均匀性较明显,由陆至海沉积层有一个突然增厚的特点;莫霍面深度约为26~29 km,上地壳P波速度约为5.5~6.4 km/s,下地壳P波速度为6.5~6.9 km/s.在担杆列岛往海方向有一个低速破碎带,其上地壳P波速度为5.2~6.1 km/s,下地壳P波速度为6.2~6.4 km/s,结合野外地质调查的结果,推测它可能为滨海断裂带.在担杆列岛往陆方向香港和深圳之间的研究区域,莫霍面有较大起伏,可能与此处发育的海丰断裂有关.  相似文献   

17.
长白山天池火山区及邻近地区壳幔结构探测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长白-敦化深地震测深剖面资料利用二维射线追踪程序包进行走时拟合及地震图计算,得到了长白山天池火山区及邻近地区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和深部构造. 结果表明,以C2界面为标志,研究区地壳可分为上部地壳和下部地壳. 上部地壳厚1-23km,P波速度为6.00-6.25km/s;下部地壳厚12-17km,它是由一个较均匀的速度层和一个厚6-km的壳幔过渡层构成. 地壳厚度由敦化一带31-33km向东南逐渐增厚,至天池火山区最深达3km. 在天池火山区地壳存在低速体,其速度较周围介质低约为0.15km/s. 利用地震剖面探测、地震CT和大地电磁测深等结果显示,在天池火山区地壳内存在低速、低密度及低阻异常体,该异常体可能表明壳内岩浆囊的存在.  相似文献   

18.
攀西地区的深部地壳结构与构造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1984-1985年地震测深资料,论述了攀西地区的深部地质特征。该区地壳厚50-60km;具高、低速相间的多层结构及断块构造;五个主要速度界面中,界面R4稳定且清晰,为上、下地壳的分界面,R6稳定并有较强的能量反射,为壳、幔之间的界面(莫霍面),莫霍面沿构造带北深南浅(56-50km),横穿构造带西深东浅(60-48km)。构造带内的上地壳较薄,纵横速度变化均较大,而下地壳较厚,速度较均匀,上地壳底部的低速层,在构造带内较带外薄而浅,Pn速度较低,为7.54-7.80km/s,属壳-幔过渡带,厚13-22km。小江、四开、安宁河及金河等断裂为超壳型或壳内断裂,多为逆冲断层。该构造带的各种深部特征表明它为大陆高原型年轻构造带。  相似文献   

19.
~~Joint exploration of crustal structure in Fuzhou basin and its vicinities by deep seismic reflection and high-resolution refraction as well as wide-angle reflection/refraction1.Ma,X.Y.,The Atlas of Lithospheric Dynamics of China(in Chinese),Beijing:Atlas Publishing Company,1989,1-68. 2.Liao,Q.L.,Wang,Z.M.,Wang,P.L.et al.,Explosion-generated earthquake study on crustal deep structure in Fuzhou-Quanzhou-Shantou region,Acta Geophysica Sinica(in Chinese),1988,31(3):270-280. 3.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