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吉平  李纲  刘杰  倪四道 《中国地震》2011,27(1):103-110
1 全球地震活动概况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2010年全球共发生7级以上地震28次(表1),最大地震为2月27日智利8.8级地震(图1).与2009年相比,全球地震频次和能量释放明显增加.2010年全球7级以上地震活动有以下特点: 2010年全球共发生7级以上地震28次,明显高于1900年以来的平均水平(18次/年),与2009年(20次)相比,地震频次明显增加.2010年南美板块西边界和印度-澳大利亚板块活跃,全球28次7级以上地震中有16次分布在印度-澳大利亚板块的北边界和东边界上,5次在南美板块西边界,4次在菲律宾板块边界,2次在北美板块边界,1次在中国青藏块体边缘地区,显示出空间分布相对集中的特点(图1).  相似文献   

2.
李纲  刘杰  余素荣 《中国地震》2005,21(1):130-137
据我国地震台网测定,2004年全球共发生7级以上地震19次(表1),最大地震为12月26日印尼苏门达腊岛西北8.7级(据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测定)地震。2004年全球地震活动仍维持前几年的活动格局,全球7级以上地震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地震带西部,印度一澳大利亚板块和日本地区的强震活动显著(图1)。2004年全球7级以上地震活动有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3.
2001年以来全球8级地震呈现新的活跃态势, 7.5级以上强震在空间上呈优势分布, 强震相对集中在西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 印度—澳大利亚板块的汇聚边界带上尤为突出。 2009年全球发生20次7级以上强震, 其中有15次发生在印度—澳大利亚板块, 近期仍具有延续全球强震活动优势空间分布。 本文在以往关于印度—澳大利亚板块运动方式以及相关地震活动研究基础上, 将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分为印度亚板块和澳大利亚板块, 依据强震应变释放资料分析中国大陆西部、 印度板块边界和澳大利亚板块边界之间强震活动可能的相关性。 结果表明, 中国大陆西部地区与印度板块边界的强震活动有较好的相关性, 印度板块边界与澳大利亚板块边界活动也有一定的相关性。 1914—1993年时段的中国大陆西部地区5个完整强震释放时段与印度板块地震活动表现出很强的相关性, 且中国大陆西部地区强震活动相对印度板块边界地区滞后0~5年, 这对于中国大陆地区强震趋势跟踪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
地震消息     
新西兰发生两次强烈地震据惠灵顿电台1990年3月22日广播,新西兰北岛当天发生两次强地震。第一次地震发生在早晨4时50分(当地时间),震级为里氏6.7级。第二次地震是当天中午12时01分(当地时间)发生的,震级为里氏6.2级。据新西兰科学和工业研究部门说,这两次地震是太平洋地壳板块向澳大利亚运动的迹象。(董泰)哥斯达黎加沿海发生强烈地震1990年3月25日晨哥斯达黎加太平洋沿岸的尼科亚湾发生里氏5.2级和6.5级的两次地震,造成人员受伤和不同程度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5.
印尼苏门答腊9.0级地震前地震活动图像异常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薛艳  宋治平  梅世蓉 《中国地震》2005,21(3):311-319
通过对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9.0级大震前不同时空尺度地震活动性异常特征分析发现:①大震前10年,澳大利亚板块北部边界带深源地震活动显著增强,表现为频度增多、强度增大、震源深度增加等,特别是震源深度分布的非均匀性增大(即地震集中分布在500~689km深度间);同期,苏门答腊岛及其附近肘≥7.0浅震活动也异常显著,形成长约1000km、宽300km的集中区。②震前1年全球肘≥7.0地震活动出现明显的平静一密集现象,且在密集阶段强震沿澳大利亚板块北部边界带呈带状展布;这时主震震源区附近出现5级地震空区。③震前半年澳大利亚板块北部边界带的东、西两端先后发生2次7级以上深震,其中1次发生在罕有深震活动的苏门答腊岛。④震前3天,澳大利亚板块北部边界带上4级以上地震呈带状展布。⑤震前4年澳大利亚板块北部边界带火山活动增强,特别是震前1年火山活动异常显著。  相似文献   

6.
东亚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及其与区域应力场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纪人  赵志新 《地震学报》1991,13(3):287-294
来自板块之间相对运动的构造力可以传递到大陆地壳,从而形成了大陆内部的地震应力场.在某一地区,包括小地震在内的地震活动性的分布可以反映该地区的应力场的变化.根据这一观点,本文根据大量的震源机制解的结果以及最近500年的地震活动资料,详细地研究了东亚地区内几个地区的区域应力场的特征.其结果表明,来自太平洋板块相对欧亚板块的俯冲所形成的构造力,控制了从华北地区到南北地震带北段的应力场.本文根据小震的地震活动变化的特征,讨论了日本一部分地区由地震活动性的变化所反映的区域应力场的变化.中国西部以及印度-澳大利亚和欧亚大陆板块边界地区,最近大约100年地震活动性的同步变化表明,来自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所产生的构造力,传递到了中国西部.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和欧亚大陆板块边界,以及中国西部的地震活动,现在依然处在地震活动高潮期.   相似文献   

7.
东亚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及其与区域应力场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来自板块之间相对运动的构造力可以传递到大陆地壳,从而形成了大陆内部的地震应力场.在某一地区,包括小地震在内的地震活动性的分布可以反映该地区的应力场的变化.根据这一观点,本文根据大量的震源机制解的结果以及最近500年的地震活动资料,详细地研究了东亚地区内几个地区的区域应力场的特征.其结果表明,来自太平洋板块相对欧亚板块的俯冲所形成的构造力,控制了从华北地区到南北地震带北段的应力场.本文根据小震的地震活动变化的特征,讨论了日本一部分地区由地震活动性的变化所反映的区域应力场的变化.中国西部以及印度-澳大利亚和欧亚大陆板块边界地区,最近大约100年地震活动性的同步变化表明,来自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所产生的构造力,传递到了中国西部.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和欧亚大陆板块边界,以及中国西部的地震活动,现在依然处在地震活动高潮期.  相似文献   

8.
中国大陆地震活动受到周围板块运动的影响,通常主要考虑西南印度板块的碰撞与青藏高原的隆升的影响,实际上其他方向的板块也有影响,本文主要讨论东南部澳大利亚等板块活动对大陆地震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地壳物质组成、特定地壳结构或地震构造是地震孕育的母体,区域动力作用环境(力源)是地震孕育、发生的必要条件。在活动板块边缘(如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带、菲律宾海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带),地震活动较强,地震密集,在板块内部或不活动板块边  相似文献   

10.
据檀香山夏威夷大学的地球物理学家们认为,在世界海洋的海底,地震活动可能远比通常所认为的要活跃得多。这些研究人员说,太平洋发生着地震,而世界地震台网却一直未检测到这些地震。这些地震之所以未被检测到,可能是因为它们未产生正常类型的地震波。夏威夷大学地球物理研究所的沃克(Da-niel Walker)说,“海洋被认为是无震的,但我们相信,如果在深洋盆地放置地震仪器,那么就会出现一个完全不同的图像。”他说,板块运动施加给海洋岩石圈板块的应力远比通常所认为的大得多。岩石圈是地壳的外部刚性部分。沃克和该研究所的另一位地球物理学家克  相似文献   

11.
1 基本参数  中国地震台网测定,2004年10月23日16时56分(北京时间)日本新泻县发生70级地震,震中位置:373°N,1390°W,震源深度33km。据美国地质调查局NEIC测定,此次地震震级为69级;日本气象厅测定的震级为68级。目前已发生有感余震共计440多次。2 构造背景  日本位于著名的环太平洋——被称为火环的地震活动板块边界上。日本经常发生地震与几个不同尺度的构造板块相互运动有关,包括太平洋板块、菲律宾板块、鄂霍次克海板块以及阿穆尔河板块。10月23日的强烈地震发生在日本海沟东大约350km的鄂霍次克海板块内,在该海沟处,太平洋板块…  相似文献   

12.
据塔斯社莫斯科1979年8月23日电,强烈的地震可以根据太阳预报。据来自列宁格勒的苏联科学家塞京斯基(Alexander Sytinsky)的假设,这样的地下风暴发生的时间取决于太阳的活动过程,而地球的总的地震活动性则取决于太阳活动十一年周期的阶段。塞京斯基肯定地说,太阳通过地球的大气层来影响它的地震活动性。他以1960年5月的智利地震为例证明了这一点。地震发生的那  相似文献   

13.
统计分析了1962~2016年菲律宾海板块与欧亚板块挤压带俯冲带强地震活动与地球自转角加速度变化间的关系。结果显示,研究时段菲律宾海板块西边缘带的25次强地震活动(MS≥7.5)有21次都发生在地球自转角加速度上升期,表明该地区强地震活动与地球自转角加速度之间存在相关性,最后讨论了这种相关性可能的力学机理。  相似文献   

14.
孙文斌  和跃时 《地震地质》2004,26(1):122-132
分析中国东北地区深震 (mb≥ 6 .0 )及浅震 (MS≥ 5 .0 )的成组性活动特征 ,研究了深震“强震组”与浅震“强震组”的时、空相关性。着重探讨了西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带的地震分布特征及其与西太平洋俯冲带形态的关系 ,并着重分析了西太平洋板块对欧亚板块地震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 :西太平洋板块俯冲倾角小的地区 ,板块碰撞带地震活动强烈 ,板块俯冲对欧亚大陆的影响也较强 ,俯冲带处于较强的挤压应力状态 ;西太平洋板块俯冲倾角大的地区 ,板块碰撞带地震活动较弱 ,板块俯冲对欧亚大陆的影响也较弱 ,深部俯冲带引张应力增强。分析认为 ,未来 10年中国东北地区将进入浅震“强震组”活动时段 ,期间可能发生MS≥ 5 .0地震 6次左右 ,应加强东北地区的地震监测预报工作  相似文献   

15.
本文研究全球已经划出的大中小板块之间分界线的表现特征并从地震活动特征出发,分析中国板块(又称东南亚板块)中与我国地震活动有密切联系的部分,划分出了“华东南——印尼板块”和“青藏蒙古板块”。对这两板块分界线附近的地震活动特征与火山活动等地质标志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地震是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最多的自然灾害之一.2010年的地震活动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很多人在问,全球地震活动增强了吗?地震活动与板块运动有关吗?研究表明,自1994年以来,全球地震活动与以前的18年相比明显增强,特别是自2001年以来的10年中全球地震活动水平有较大增强.自1997以来,3个海洋板块(太平洋、澳大...  相似文献   

17.
据美联社东京1978年5月31日电,一位政府专家在星期三说,日本已研制成功了世界上第一套探测大震震前微震活动的水下电缆系统。气象厅首席地震研究员田望对美联社说,他的研究室在最近五年为研制海底地震探测器已经花费了六百七十万美元。他说  相似文献   

18.
对美国地质调查局国家地震资料中心和国际地震中心地震目录的研究表明:要研究全球规模大型构造上m_b<5地震分布的时空规律性,美国地质调查局的地震目录必须是比较完整的。研究结果是:在研究构造板块边界(俯冲带、中海岭系和大陆造山系)的地震活动性中发现了负相关现象,它揭示了“表面”(<400 km)地震的存在。对上述地区,在地震活动的平均曲线中,强震(m_b>5.4)和最深震(>400 km)几乎经常显示出很高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据塔斯社报道,苏联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的专家们认为,国际地震资料交换系统能促使监督核武器试验系统发挥更大的作用。今天,他们与美国、澳大利亚和瑞典的地震学家一起,已开始检验国际地震资料交换系统各组成部分作用的国际试验。此项国际试验的技术负责人拉图什内向塔斯社记者说,“苏联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已在奥布宁斯克建立了国际资料中心,该中心通过瑞典地震中心与华盛顿(美国)、斯德哥尔摩(瑞典)和堪培拉(澳大利亚)的此类地震中心保持联系。今天,此类工作的任务之一就是检验计算机的工作状态,这些计算机  相似文献   

20.
<正>构造应力场是构造地质学、地震学、地球动力学等学科的重要研究内容,本研究聚焦于澳大利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汇聚边界——新不列颠海沟及其附近区域的的构造应力场。新不列颠地区(150°E~155°E,3°S~7°S)位于澳大利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汇聚边界,复杂的板块构造使该地区衍生出多个次级板块:北俾斯麦次级板块、南俾斯麦次级板块、所罗门海次级板块、伍德拉克盆地。2015年3月至今已经发生多次强烈地震。我们搜集了哈佛大学矩心矩张量目录所收录的震源深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