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洞庭湖湿地资源退化的生态经济损益评估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洞庭湖湿地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湿地生态系统之一,湿地资源十分丰富,但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导致湿地生态系统严重退化,湿地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受损,制约了湖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实地调查和试验的基础上,依据生态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洞庭湖湿地因资源退化引起的一系列自然灾害和生态灾害所造成的湿地生态功能损失进行了价值损益评估,由此得出湿地资源退化对湖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所造成的损失;并指出只有恢复洞庭湖区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好洞庭湖区湿地资源,才能实现洞庭湖区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证湖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杨宇  张小雷  雷军  董雯 《地理科学》2010,30(3):363-369
围绕资源规模和供给能力,资源开发对经济的支撑力、人类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力3个维度,构建基于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模型,将可持续发展的程度分为可持续发展、基本可持续发展、基本不可持续发展、不可持续发展4个类型,并提出了评价模式与评价方法,通过指标体系对乌昌地区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乌昌地区总体上处于可持续发展类型的结论。对以资源开发利用为支撑的区域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思考,认为优势资本转换是其可持续发展的最终途径,并从规范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体、发展循环经济、引导资源型产业郊区化、培育接续产业4个方面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生态环境的组成要素和控制性因素。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是维持生态系统健康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而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关键是水资源的科学管理。水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使水资源短缺问题成为限制内陆河流域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瓶颈问题。研究和完善水资源管理制度和相关的管理机制,是水资源管理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前沿方向。对西北地区黑河流域历史时期的水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进行系统梳理,总结流域水资源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以便从中汲取经验教训,转变水资源管理理念,完善水资源管理制度,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4.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的主调,资源与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结果,然而要带来这个结果就首先必须做到区域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作者针对区域的特征,从区域社会经济与区域资源和环境的相互关系出发,从可持续的本质概念进行分析,拓展认识和界定了区域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区域环境承受能力的内涵意义。基于区域自然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程度的功能过程,考虑区域社会调节活动对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过程的影响,构建了一个以指标层变量、分类层指标和目标层指数3个等级层次体系的、并适用性较强的区域自然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5.
柳河县地处吉林省东部长白山向松辽平原的过渡地带,加强湿地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是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从湿地类型、面积及其比例构成等方面介绍了柳河县湿地资源现状与基本特征;根据近20年来湿地面积的动态变化及其产生原因,探讨了湿地资源变化特点及其未来发展趋势;在分析湿地保护与利用现状的基础上,认为湿地资源的利用率和生产力都较低、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缓慢以及泥炭地开发利用过度等方面,是目前柳河县湿地利用与保护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实施柳河县湿地生态保护工程、建立湿地生态农业模式等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6.
银川城市湿地的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探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城市规划建设中,保护和开发利用好城市湿地对创造城市优良人居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以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银川市为例,阐述了城市湿地开发保护要以维护湿地系统生态平衡、保护湿地功能和生物多样性、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基本出发点,合理进行多方面开发利用,充分发挥城市湿地在城市建设中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等指导思想和原则,介绍了针对银川城市湿地特点所设计的挖掘"生态"和"游憩"两大主题的保护利用方法.  相似文献   

7.
生态足迹模型在我国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中的应用及启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近年来,我国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给生态环境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这使开展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成为当务之急,而科学发展观和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开展,为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生态足迹模型是目前可持续发展评价领域的研究热点,为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提供了重要途径。该文分析生态足迹模型在我国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中的研究现状,指出研究中主要存在评价精度较低、研究内容不全、应用方法单一等不足,并从研究尺度、研究精度、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对土地利用相关政策启示等角度,提出需进一步改进的方向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切入点和实施途径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王凯  鲁西奇 《热带地理》2003,23(1):71-74,79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在确保满足社会需要,以及旅游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谋求旅游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旅游环境保持良好循环发展;其战略实施的切入点是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实现旅游资源的价值化与产业化;具体实施途径则是在完善市场机制的同时,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公众参与,并导入相应的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激励机制等.  相似文献   

9.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盐湖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越来越高,为我国西部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由于人们对盐湖生态价值缺乏认识,盐湖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先开发后治理的趋向,使盐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逐步下降,严重阻碍了盐湖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盐湖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对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环境保护及实现可持续利用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系统回顾各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方法,结合盐湖生态系统服务的特点,对比分析其适用性及优缺点。结果表明,采用CE法对盐湖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评估具有很大的优势,能较好且全面地体现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盐湖资源的保护及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盐碱地可持续利用研究综述   总被引:80,自引:0,他引:80  
盐碱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对粮食生产具有重大贡献。但水资源的缺乏、气候变化使盐碱地开发利用工作更具挑战性。文章系统总结了近年来盐碱地可持续利用研究取得的重要进展:(1)盐碱地可持续利用的技术研发、排盐水环境安全处理及技术配套管理研究;(2) 盐碱地可持续利用的农户技术选择行为研究;(3) 盐碱地可持续利用的科学研究方法。提出盐碱地可持续利用进一步研究的建议:加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强调农户技术选择行为研究;增强研究方法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1.
中国西北“水三线”空间格局与水资源配置方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邓铭江 《地理学报》2018,73(7):1189-1203
水是西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中国西北地区占国土总面积35.9%,水资源约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5.7%。从水文气象、生态景观与社会经济的演变角度,面向水资源优化配置、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探索提出西北“水三线”的划分格局,即“胡焕庸线”“阳关线”和“奇策线”。“水三线”是西北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优化配置线、西北生态文明与环境保护的特征分区线、“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制导线和边疆长治久安、社会稳定的国家安全线。针对西北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面临的挑战以及西北稳定发展的地理与历史之忧,本文通过对西北调水方案的初步分析,提出了西北“水三线”建设的空间格局与水资源配置方略,即通过建设南水北调大西线这一重大的基础工程,跨越“胡焕庸线”,促进中国东西部地区间适度均衡发展;跨越“阳关线”,促进河西走廊社会经济发展;跨越“奇策线”,增强新疆水资源及环境承载能力,建设和谐美丽、长治久安的西北边疆,形成以西北“水三线”建设为构架的水资源梯度配置格局,支撑西北地区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国土资源、人口分布、产业经济的空间均衡、优化布局、协调发展,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水资源保障。  相似文献   

12.
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32,自引:19,他引:13  
贡力  靳春玲 《中国沙漠》2004,24(4):513-517
通过水资源特征分析及水资源利用的评价, 论述了水资源持续利用可持续发展存在的水资源紧缺、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提出了水资源利用可持续发展对策: 开源节流、以节水为主, 坚持水费改革, 改善生态环境等措施。认为西北地区社会经济要发展, 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是前提,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关键。只有珍惜、保护、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水资源, 重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解决好生态环境建设的体制、机制和投资, 提高其效益, 才能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促进西北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广州市水资源持续开发的理想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晓琴 《热带地理》1998,18(3):261-265
在论述广州市水资源开发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广州市水资源持续开发的理想模式-需水量零增长的极限模式,并对此模式进行了分析,进一步提出了广州市水资源持续开发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湿地农业发展历史悠久,是世界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农业文明的见证.湿地农业随着社会发展,不断调整和适应,形成不同的功能类型和产业模式.以松嫩平原西部盐碱湿地苇-鱼-蟹-菌模式为例,凝练了湿地生态恢复和资源合理利用的关键技术,分析了该模式显著的生态和经济效益,总结了该模式逐渐形成和发展的经验,提出了未来湿地...  相似文献   

15.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technolog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soil and water loss control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vulnerable areas. Here,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technology use over 70 years for the Zhifanggou watershed is summarized and ecological, economic and social backgrounds are determined through consultation with experts and reference to published literature. We found that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technology use includes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engineering technology,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cultivation technology and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biotechnology.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technology utilization varied with people’s demands and core problems at different developmental stages of the agricultural eco-economic system. The coupling process of the agricultural eco-economic system at Zhifanggou went through three stages. In stages I and II,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cultivation technology was applied to meet farmers’ basic life demands. In stage III, all three technologies were applied comprehensively to solve eco-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adjust industrial structure. To facilitate region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ecological economy and society, more emphasis should be given to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mplementation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technology, stand structure improvement, forest grass quality enhancement, biodiversity, ecosystem functional improvement, development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ecological resources, the coupling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and agricultural industry-resource optimization.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资源、环境和经济格局,认为该格局有利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之间开展多领域、多层次的经济合作;在此基础上,论文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主要经济合作模式和可持续发展道路,包括生态文明模式,区域经济一体化模式,交通经济带模式,国际旅游带合作模式;最后,论文总结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并提出了几个优先行动计划: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科学家联盟和思想库,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国际信息共享中心和科学决策支持系统,启动丝绸之路跨国科技交流合作与人才计划,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可持续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建立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跨国共建、合作共赢机制。  相似文献   

17.
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初探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文章围绕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深入探讨了袂施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最后提出了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措施,即加强区域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管理,走生态旅游之路,利用旅游产业政策作保障,依靠科学技术及公众的积极支持,充分发挥民主、法制及计算手段的宏观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亚咸海流域地处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中心,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紧缺,过去百年来中亚咸海流域气候、人类活动、生态环境均经历了较为显著的变化,分析中亚咸海流域气候-水-生态-人类活动的关系,对自然与人文相近的新疆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以最新收集的资料为基础,对比研究近50 a来新疆及近80 a来中亚咸海流域的气温、降水和主要河流的径流变化情况,结合二者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演变历程,分析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研究区生态环境与持续发展的影响,最后借鉴中亚咸海流域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生态环境的综合关系,讨论气候变化下新疆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适应性对策。结果表明:近80 a来,新疆与中亚咸海流域气候呈现较为一致的变暖趋势,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二者绝大部分地区气候呈现“暖干”向“暖湿”转型迹象,河川径流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但由于人类活动规模与强度的迅速、持续增强,研究区生态环境呈现尚未得到有效遏制的恶化趋势。立足于有利的气候时期,强化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加快关键水源工程建设,完善水资源配置网络体系的建设,是未来一段时期内应对气候变化下新疆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适应性对策。  相似文献   

19.
石羊河流域水资源与生态环境变化及其对策研究   总被引:16,自引:6,他引:10  
通过对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认为流域水资源已经严重超载,进行流域综合治理已刻不容缓。针对流域面临严峻的水资源及生态环境问题,提出分抢救和治本两个阶段来解决问题,近期以抢救为重点。按照南护水源、中建绿洲、北防风沙的治理思路,实行治理上游、改造中游、拯救下游的流域综合治理,以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为目标,以提高用水效率为核心,以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为保证,实现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20.
珠江三角洲丘陵赤红壤开发中的问题与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恬  朱照宇 《热带地理》2007,27(5):395-399,404
丘陵赤红壤是珠江三角洲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土壤资源,但是长期以来的人为干扰和不合理利用使土壤性能退化,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影响了丘陵赤红壤的可持续利用。文中总结了丘陵赤红壤的基本特性及利用现状,探讨其生态环境重建及实现可持续利用的途径。认为丘陵赤红壤面临的主要问题有:水土流失、养分贫瘠、表土砂质化、土壤结构退化、土壤水分性能退化、酸雨和重金属造成的污染等。指出实现其可持续利用的途径主要有:加强水土流失的治理;培育土壤肥力,调节土壤水分;增加生物多样性,建立良好的生态结构;防治"三废"污染,使用清洁能源;发展绿色农业与观光农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