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世界上抽汲地下水或石油引起地面沉降正越来越普遍。大江大河防洪能力降低是地面沉降灾害现象之一。上海因地面沉降产生严重的洪涝灾害,上海外滩防汛墙高度的主要决定因素是地面沉降。沙市、武汉、哈尔滨和大庆等城市和地区是我国1998年夏特大洪水的重灾地区,这些城市和地区实际上已存在地面沉降问题。几十年来产生的地面沉降很可能已降低了这些地区江河大堤的防洪能力,从而加重了这次洪涝灾害。建议在确定大江大河防洪堤高度应考虑地面沉降因素,并尽快对重点城市和地区进行地面沉降调查与预测研究。  相似文献   

2.
2001-2020年上海市地面沉降灾害经济损失评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面沉降是加速潮灾、涝灾等自然灾害的风险源.由于上海市市政建设和高层建筑的建设以及周边地区继续抽取地下水的影响,地面沉降趋势仍在继续.这使上海市在未来必将遭受地面沉降灾害所产生的巨大经济损失.分析了上海市未来地面沉降灾害产生经济损失的可能性、损失程度等.通过对影响未来地面沉降灾害经济损失不确定因素的分析,运用统计方法评估了2001-2020年间上海市地面沉降灾害风险的经济损失.经评估,2001-2020年上海区地面沉降灾害风险经济损失总额为245.7亿元.  相似文献   

3.
上海地面沉降与城市防汛安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根据上海黄浦江最高潮位与地面沉降的历年变化发展情况,结合城市防汛工程的沉降现状,分析了地面沉降对上海城市防汛安全的影响。指出地面沉降的长期危害是影响上海城市防汛安全的重要因素,地面沉降的监测与防治是城市安全设防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4.
上海地面沉降及其对城市安全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地面沉降是上海最主要的地质灾害.半个多世纪以来,地面沉降已使上海区域地貌形态发生显著变化,目前中心城区高程普遍小于3.5m.监测资料表明,累计地面沉降总量对城市防汛产生重大影响,而地面沉降在空间上的发育不均匀性,对穿越不同地面沉降速率空间的线性城市基础设施的安全运营影响是严重的.  相似文献   

5.
地面沉降是我国东部沿海平原地区城市化进程中资源与环境由对立走向统一的焦点之一。上海市区地面沉降系统的监测、研究与防治工作起步较早,所取得的成果与经验需要认真的总结与深刻反思。本文仅对其中的部分现象与问题提出了个人意见。 上海市地下水与地面沉降的动态监测已四十年,对地面沉降规律、机理与防治措施的研究取得显著的成果。现在,上海市地  相似文献   

6.
地面沉降是上海地区最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对上海市经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造成了较为明显的影响。解放后.上海市不断探寻科学有效的地面沉降防治措施。1965年,通过大规模压缩地下水开采、开展地下水人工回灌、调整地下水开采层次等措施,有效的控制了地面沉降的发展。但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发展,地下水的开发利用规模不断加大,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地面沉降又呈现出微量增长的态势,为此,“十五”期间,上海市进一步采取措施,开展地下水专门回灌工作,并针对工程建设对地面沉降影响开展研究,进一步拓展了地面沉降研究领域并加强了地面沉降防治管理。要使地面沉降防治工作得到全社会的重视,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是难以实现的,“上海市地面沉降防治管理办法”的正式出台,标志着地面沉降防治工作将有法可依,将进一步规范地面沉降防治与管理工作。本文将结合“上海市地面沉降防治管理办法”,回顾上海市地面沉降防治管理措施开展所取得的效果,并对进一步加强地面沉降管理与法制建设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上海外滩防汛墙的高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提出上海外滩防汛墙的建立及以后几次加高主要是上海城市地面沉降引起的。防汛墙安全递增率随时间、地点而不同,其决定性因素为地面沉降率和海面上升率。祗有在地面基本稳定的条件下,上海市区防汛墙的高度才主要取决于气象、风暴潮引起的高潮位。  相似文献   

8.
外滩防汛墙二期工程防御能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依据外滩防汛墙多年的沉降观察资料,对外滩防汛墙由地面沉降和结构沉降而出现的防汛能力降低的问题进行研究。综合结构沉降与地面沉降因素,分析了1984年和2002年黄浦江潮位标准下外滩防汛墙二期现有防御能力及其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9.
地面沉降研究的新进展与面临的新问题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刘毅 《地学前缘》2001,8(2):273-278
通过国内外地面沉降研究历史概述 ,介绍了多方面的地面沉降原因。由于地下支撑物的移动导致地面标高损失是目前对地面沉降概念或原理的最新概括和总结。文章从监测技术、信息系统、图件编制、预测计算、损失评估和防治措施等方面概括了中国近年来地面沉降研究取得的新进展。同时提出淤泥质软土沉降问题、深部土层沉降问题、工程性沉降问题、长江三角洲地面沉降的严重性和系统性问题、地面沉降引起的全国性防汛能力降低问题和干涉合成孔径雷达 (InSAR)探测技术是中国当前地面沉降研究面临的新问题。最后指出 ,在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高速发展的 2 1世纪上半叶 ,中国东部的地面沉降问题将更大、更多、更复杂 ,需要认真规划和控制。  相似文献   

10.
水溶法开采地下岩盐已有很长的历史。采盐形成的地面沉降虽然报道不多,但沉陷形成的原因和机理已研究得比较清楚。随着井口涌水的增大,地面沉降加剧,当地面沉降达到一定程度时,空洞逐渐被充填,当应力重分布使岩土体达到新的平衡时,沉陷趋于稳定。同时,由于浅部岩土体的结构被破坏和软化,强度降低,压缩性增大,在岩土体的压密过程中,  相似文献   

11.
封面及目录     
《地球学报》2008,29(2)
  相似文献   

12.
封面及目录     
《地球学报》2008,29(3)
  相似文献   

13.
封面及目录     
《地球学报》2008,29(6)
  相似文献   

14.
News & comment     
《Geology Today》1996,12(3):88-95
  相似文献   

15.
封面及目录     
《地球学报》2002,23(1)
  相似文献   

16.
封面及目录     
《地球学报》2002,23(3)
  相似文献   

17.
18.
封面及目录     
《地球学报》1997,18(4)
  相似文献   

19.
封面及目录     
《地球学报》2007,28(1)
  相似文献   

20.
封面及目录     
《地球学报》2007,28(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