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少剑  高爽  黄永源  史晨怡 《地理学报》2020,75(6):1316-1330
由CO2排放所引起的气候变化是当今社会所关注的热点话题,提高碳排放绩效是碳减排的重要途径。目前关于碳排放绩效的研究多从国家尺度和行业尺度进行探讨,由于能源消耗统计数据有限,缺乏城市尺度的研究。基于遥感模拟反演的1992—2013年中国各城市碳排放数据,采用超效率SBM模型对城市碳排放绩效进行测定,构建马尔可夫和空间马尔可夫概率转移矩阵,首次从城市尺度探讨了中国碳排放绩效的时空动态演变特征,并预测其长期演变的趋势。研究表明,中国城市碳排放绩效均值呈现波动中稳定上升的趋势,但整体仍处于较低的水平,未来城市碳排放绩效仍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节能减排潜力大;全国城市碳排放绩效空间格局呈现“南高北低”特征,城市间碳排放绩效水平的差异性显著;空间马尔科夫概率转移矩阵结果显示,中国城市碳排放绩效类型转移具有稳定性,且存在“俱乐部收敛”现象,地理背景在中国城市碳排放绩效类型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从长期演变的趋势预测来看,中国碳排放绩效未来演变较为乐观,碳排放绩效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步提升,碳排放绩效分布呈现向高值集中的趋势。因此未来中国应继续加大节能减排力度以提高城市碳排放绩效,实现国家节能减排目标;同时不同地理背景的邻域城市之间应建立完善的经济合作联动机制,以此提升城市碳排放绩效水平并追求经济增长与节能减排之间协调发展,从而实现低碳城市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阐述了我国资源与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的基本思路,即进一步强化国家对自然资源的管理,建立节约和保护资源体系;坚持开发与治理相结合;大力研究开发并推广应用无公害、少污染、低消耗的清洁生产工艺和产品;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和废物资源化;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文章最后探讨了实施上述目标的主要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3.
中国国家地质公园空间结构与若干地理因素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黄金火 《山地学报》2005,23(5):527-532
到目前为止,中国已建立了85处国家地质公园。最邻近点指数判别表明:国家地质公园在空间分布上属于凝聚型,受中国大地构造控制,形成了东部沿海带、武夷山带、太行山一巫山一雪峰山带、环青藏高原带、秦岭带、南岭带6个集聚带。进一步分析国家地质公园与区域经济水平没有明显的耦合关系,但与城市发展水平的空间耦合关系明显。说明国家地质公园的建立不仅依赖于地质遗迹资源,而且还与周边区域的城市发展水平有关。由于我国广大中西部地区地质遗迹资源丰富,因此随着这些区域城市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广大中西部地区建立更多的国家地质公园对大西部开发和中部经济崛起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4.
《地理教学》2008,(4):46-47
昨天,上海社科院举办“2008年上海蓝皮书”发布会。该套蓝皮书收录了上海社会、文化、资源环境发展报告,主要反映2007年以来上海及周边地区的发展态势和绩效评估。报告显示,上海正致力于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着力打造“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5.
开展旅游资源丰度、旅游业绩效和表征旅游接待能力的旅游公共服务能力的量化研究,对三者空间分布特征与匹配关系进行分析,可以揭示地区旅游发展的问题,为旅游发展量化研究提供测度方法。本研究以四川省178个典型区县为研究对象,构建旅游资源丰度指数、旅游业绩效指数和旅游公共服务配套指数指标体系,利用大数据弥补传统旅游统计数据的不足,采用核密度法和空间自相关模型对三类指标空间分布及匹配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旅游资源丰度、旅游业绩效和旅游公共服务能力在空间分布上呈较强集聚性;(2)旅游业绩效受资源丰度和旅游公共服务的影响,资源丰度指数越大,旅游绩效随公共服务能力增长的速率越快;(3)四川省71.91%的区县属于三者匹配不平衡状态,低丰度—高公共服务—低绩效、中丰度—中公共服务—低绩效是匹配不平衡的主要类型。本研究所构建的指标体系及研究结果,能够科学表征旅游资源丰度、旅游业绩效和旅游公共服务配套三者匹配关系,对准确定位旅游资源开发、优化旅游公共服务和推动旅游产业协调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全球主要的人口集聚区和食物生产区,从热量、蛋白质和脂肪营养当量视角开展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可为沿线地区改善食物供给状况提供参考。基于营养素转换模型和土地资源承载力模型,从全域到国别研究了沿线国家土地资源承载力的时空格局。结果表明:1995—2019年期间,(1)沿线国家蔬果和蛋奶类食物增幅超过或接近1倍,3种营养素供给量增幅均超过50%,但动物性食物蛋白质供给比例与发达国家仍有一定差距(;2)土地资源承载力增至50亿~60亿人区间水平,约80%国家土地资源承载力在提高,主要集中于东南亚、南亚地区,而中东欧部分国家可载人口有所下降;(3)沿线国家土地资源整体上转入盈余状态,约60%国家土地资源承载指数下降,50%国家人口超载,超过50%的国家热量和蛋白质供应不足。  相似文献   

7.
区域协同创新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范斐  连欢  王雪利  王嵩 《地理科学》2020,40(2):165-172
区域协同创新有利于促进区域间创新要素流动,优化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提升区域创新绩效。采用改进的DEA模型,在测度中国62个城市2003~2016年创新绩效的基础上,运用门槛回归模型分析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条件下区域协同创新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研究期内62个城市的创新绩效整体上在波动中稳步提升,区域创新绩效存在较大的空间非均衡性。区域协同创新对于区域创新绩效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区域创新绩效与区域协同创新核心解释变量之间存在着非线性关系,专利合作数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呈现正向双门槛特征,科技论文合作数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呈现正向单门槛特征,两者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都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科技人员流动量在跨过经济发展水平第一门槛10.088而低于第二门槛10.255时,对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最明显;科技资金流动量在经济发展水平第一门槛9.427以下时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最显著。  相似文献   

8.
中国耕地资源与粮食供需未来变化趋势预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分析了中国耕地资源,人口,粮食的历史变化特点和规律,利用灰色预测模型预测了中国未来几十年耕地资源的变化趋势,并结合中国人口的增长和粮食的需求,阐述了中国耕地资源未来面临的危机。  相似文献   

9.
李鹏  保继刚 《地理科学》2015,35(7):838-844
资源与权力密切相关,具有政治性。只有提升到社会建构层面来认知旅游资源内涵,才得以洞悉中国旅游资源规制发展演变的本质。以广东南昆山温泉为典型案例,通过实地调查、政府档案梳理和深度访谈等方法对南昆山温泉资源规制的权力和社会过程进行深度考察,以期透过南昆山温泉的典型案例形成对中国旅游资源规制更为深入的理解。研究表明,中国在旅游资源领域的市场化改革在最近30 a时间里建立起一套资本逻辑的话语霸权。在国家拟定的市场化路径下,个人(开发商)逐渐取代国家成为各地温泉资源规制的主角;地方政府与开发商的联合很大程度上主导了温泉资源地方规制的演变过程,进而导致了普遍的社会非正义的现象。要维护旅游资源开发中的正义原则,就需要破除国家与社会对发展的迷思,并借由普遍主义的阶级政治来抵抗不正义的资本积累过程。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谈到中国的国情,听到的都是这些熟悉的字眼:“中国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国土占世界第三位,它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是个美丽富饶的国家。”但是,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情况如何呢?这个问题有时被忽视。事实上,要真正认识国情,就必须正视它。  相似文献   

11.
生态福利绩效是提升人类福祉的生态效率,分析生态福利绩效的时空格局与驱动效应有助于揭示中国人类福祉提升的生态效率地区差异及其原因。论文基于主客观综合福祉视角,对中国生态福利绩效的时空格局演变进行分析,运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LMDI)和随机前沿分析法(SFA)深入揭示中国生态福利绩效变化的驱动效应以及经济增长效应的决定因素。结果表明:(1) 2006—2018年中国生态福利绩效变化主要依赖经济增长效应驱动,但由于环境福祉效应与社会福祉效应的掣肘,中国生态福利绩效整体上从3.052降至2.641。在经济增长效应的决定因素中,技术进步发挥着最主要的促进作用。(2)中国南方省份与北方省份生态福利绩效的平均值差距由2006年的0.762扩大至2018年的1.005,表现出“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异特征。南方地区的经济增长效应值远高于北方地区,是中国生态福利绩效南北差异扩大的主要原因。(3)中国生态福利绩效变化整体显现为经济增长驱动模式,仅北京、天津、上海为“经济增长+环境福祉改善”驱动模式。南北区域及东中西三大区域经济增长效应的决定因素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研究结果可为推进中国生态福利绩效区域协调发展提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基于城市收缩和理性增长良好契合状态的精明发展视角合理测评城市绩效水平,探讨城市自然、经济、社会等子系统之间的综合协调发展路径,有利于激发城市发展潜力并实现健康发展。该文基于2000-2015年统计数据,从空间发展绩效、环境发展绩效、福利发展绩效和管理发展绩效四大目标维度构建精明发展视域下城市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全局趋势分析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探讨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绩效宏观演变趋势和空间相关性规律,结合空间变差函数和城市绩效精明分异指数比较分析精明发展视域下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绩效水平的空间异质性分布和演化成因,并利用多元回归、Tobit模型和地理探测器模型探究城市绩效时空分异格局演化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2000-2015年精明发展视域下中国城市绩效次高值区空间布局由中东部零星分布逐渐过渡为热点式密布聚集,城市绩效水平持续转好并辐射至中国大部分地区,城市绩效东西方向异质性减弱的同时,向南北方向转化增强趋势明显;2)研究期内精明发展视域下中国城市绩效空间相关性不断弱化,区域空间辐射程度逐渐增强,城市绩效水平与空间相关性联动效应在一定程度上未实现良性共振,城市绩效精明分异局部空间演变相对稳定;3)空间发展规模、生态环境保护、社会福利保障、人力资本存量、科技创新发展、对外开放交流等驱动力相互制约关联,形成综合作用机制,显著推动精明发展视域下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绩效时空分异格局的规律性演替。  相似文献   

13.
简述了活化石中国鲎(Tachypleus tridentatus)资源的濒危现状;从鲎试剂所具有的卓越医用贡献角度,阐述中国鲎作为国家重要战略生物资源的重要地位;叙述了2018年6月12日在厦门召开的"中国鲎科学放流与保育海峡两岸研讨会"上发布的"中国鲎资源保护与保育厦门宣言"。  相似文献   

14.
在全球生态超载的背景下,贸易成为弥补国家或区域生态赤字的重要手段之一。本研究以"一带一路"国家为研究区,分析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生态承载力与生态足迹变化特征,从生态承载力视角探究了贸易流动特点,采用虚拟土地的进出口量评估贸易对中国耕地与牧草地的资源缺口的弥补作用。主要结论有:1)2005–2014年绝大多数"一带一路"国家超载程度增大。中国生态承载力占比最大的是耕地,生态足迹以碳足迹为主。2)中国大陆的农牧产品贸易流具有进口量增大、出口量降低的趋势,加大了对特定区域的依赖。3)2005–2014年,中国大陆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谷物和油料作物贸易一般为净进口,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谷物贸易所占比重逐渐提高,油料作物贸易比重迅速降低。4)进口贸易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生态赤字,本研究选择的代表性农牧产品分别弥补了中国1.03倍的耕地赤字和0.65倍的草地赤字。本研究深化了对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地区)土地资源利用与农牧产品国际贸易关系的认识,可为减少生态赤字、优化土地资源利用及推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合作共赢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5.
审美艺术与景观欣赏的合璧──评《中国旅游景观欣赏》王海生(华东师范大学西欧北美地理所上海:200062)旅游是当今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是一个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名种风景名胜蜚声海内外,有关著述颇丰;钱今昔教授所著的《中国旅游景观欣赏》...  相似文献   

16.
地理科学与资源科学的国家智库建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地理科学与资源科学智库建设在地理科学与资源科学发展及学科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建所80年来,地理科学与资源科学智库为传播人类文明、保障国家资源安全和持续利用、维护国家和全球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本文回顾了80年来、尤其是2000年以来地理资源所在高端智库建设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以时间为主线,总结了智库建设的重点领域及特色方向,包括综合科学考察与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国家重大区划与规划、国情分析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新型城镇化与城市群建设、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与美丽中国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与国家安全、生态环境保护与科技防灾减灾等方面研究和决策服务;提出要继续瞄准国家发展战略需求,继续提升智库建设在研究所发展与学科建设的战略地位、围绕国家“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对标SDGs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目标建好智库,围绕美丽中国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和应急重大事件建好智库,强化地理模拟技术和智能化技术对智库建设的技术支撑,以智库建设推动地理科学与资源科学建设。力争通过5~10年努力,把研究所建成最具影响力的国家高端智库,成为生产智库产品和支撑国家发展决策的中坚力量。  相似文献   

17.
廖克 《地理科学进展》2001,20(3):201-208
本文阐述了国家地图集的重要性和中国国家地图集的编制历程,重点论述了中国国家地图集编制的特点与创新:①中国自然、人口、经济、社会与历史信息的完整汇编;②中国地学、生物学、环境科学、经济学与历史学研究成果的系统概括与总结;③国家地图集编制贯彻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突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④国家地图集编制实现了由传统工艺向全数字化、自动化的根本变革,电子地图集与互联网地图形式更满足了信息社会的需求。中国国际地图集的完成,不仅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应用价值与社会效益,而且全面推动当代中国地图学的发展。中国国家地图集这项20世纪中国科技界的重大创新成果,这部凝聚着中国两三代科学家与地图学专家智慧的地图集巨著,不仅在中国史无前例,而且在世界上也实属罕见。中国国家地图集代表当今中国地图学发展的最高水平,在国际上产生了很大影响,在各国国家地图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国家地图集的完成对中国地图学的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巨大贡献,不愧为中国地图学发展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18.
油气资源合作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内容。分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油气资源的分布格局,并采用保障度、依赖度、相互依赖度等指标,对2000年以来中国与沿线国家油气合作中的相互依赖关系进行解析。研究发现:沿线国家的油气资源在空间上形成了以俄罗斯和中东为双中心的分布格局,区域上主要集中在西亚、北非19国和蒙俄地区,国别上的前三位分别是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和伊朗、俄罗斯、卡塔尔;石油合作中,沙特阿拉伯、俄罗斯对中国的保障度较高,而蒙古、阿曼、也门则极度依赖于中国,除沙特阿拉伯与俄罗斯外,其他国家均处于相对被动地位;天然气合作中,土库曼斯坦在对中国高保障度的同时也极度依赖于中国,而除卡塔尔与俄罗斯外,其他国家均处于相对被动地位。由此,中国应采取差异化策略、借力亚投行平台、加强与沿线国家的互联互通、打造油气合作共同体等方式以促进沿线油气合作。  相似文献   

19.
国家公园运动的教训、趋势及其启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周年兴  黄震方 《山地学报》2006,24(6):721-726
国家公园源自美国,100多年来已经扩展到了世界上100多个国家,现已成为人类迈向生态文明时代的国际运动。通过对美国、加拿大等国国家公园发展的历程、经验教训的回顾,阐述了国家公园运动发展的新趋势。针对当前中国的实际提出了应该严格控制旅游设施建设的快速膨胀,加强生态科学在资源管理中的应用,重视景观设计师的参与等建议。  相似文献   

20.
掌握中国湿地中植物资源的现状是植物保护的基础。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整理,系统梳理了中国湿地中植物资源的现状,针对性地提出了湿地中植物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建议。目前,共有369种植物被开发利用;其中,272种为经济植物(包括食用植物47种、药用植物191种、工业用植物100种),89种为环境保护植物,80种为种质资源植物;有30种珍稀濒危植物,有43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包括5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和38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在全球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加剧的背景下,建议继续加强对湿地中的植物资源的调查,建立湿地中植物资源信息库和评价系统,科学有序地开发和利用湿地中的植物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