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东滨海的风沙灾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克明 《海洋科学》1982,6(2):68-68
胶东半岛北岸的风成沙丘,自莱州湾至荣成县成山头,断续250公里,象一道屏障,高及几十米,宽达3公里,主要发育在低平的海岸上。黄县、牟平近海平原上及港湾附近更为发育,当地社员有所谓“有港必有珠”的说法(珠指孤立的风成沙丘)就是概括了这一现象。荣成县的朝阳港、威海市的双岛港、牟平县的金山港近旁都有孤立的沙珠。沿海沙丘主要形成于全新世。上更新世沙丘也零星可见,分布位置较高,且微有胶结。现代沙丘向陆地移动直接威胁着沿  相似文献   

2.
根据2003和2004年冬季风之后的2次侧扫声呐调查结果,解释了湄公河水下三角洲上5个区85个水下大沙丘。沙丘尺度,高1.4~13.2m,长72~672m的属于Ash-ley(1990)分类的大和特大水下沙丘。沙丘普遍具有不对称的外形,陡坡指向W—SW。南海冬季季风引起的冬季环流汇同黑潮(分支)逆流是塑造沙丘的主要动力,据实测,金兰湾外冬季环流表层流速达1~1.4m/s。水下沙丘形成于冰消期低海面时期,如今仍然顺南海冬季环流西侧自N向W—SW迁移,沙丘迁移速率约为2.78×10-5 m/s量级(按流速1.1m/s计算)。  相似文献   

3.
河北省昌黎黄金海岸已被国家批准为第一批国家级海洋类自然保护区。这个保护区以壮丽的沙丘海岸景观为主体,宽1~2公里的沙丘连绵30公里,高一般20~30米,最高点大圩顶达45米。沙丘带的外侧是宽敞的海滩,沙细、坡缓、潮差小。沙丘的内侧有面积8.5km~2的七里海泻湖以及茂密的刺槐、小叶杨人工林带和以砂苫台草、芦苇为主的野生沙生和湿地植物。区内有鸥类、鸭类、鹬类等鸟类168种。浅海水域桡足类等浮游动物53种,鳀鱼、黄鲫等游泳生物78种,文昌鱼、毛蚶等浅海底栖动物150种。黄金海岸自然保护区具有较高的生态  相似文献   

4.
昌黎黄金海岸沙丘的规模、气势和连续性在我国独树一帜,是世界上罕见的海岸地貌景观,也是研究海洋动力和海陆变迁等海岸地貌过程的天然实验室。本研究利用TM遥感影像和Google Earth数据,采用遥感技术对秦皇岛市昌黎黄金海岸典型海岸沙丘的移动变化做了系统的研究,得到近32年昌黎黄金海岸沙丘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新开口以北研究区的沙丘经过32年的变化大多转化为其他地物;以南的沙丘在32年间面积急剧减少,形状上由"狭长"型变化为"矮胖"型,重心由西南向东北转移。沙丘变化受自然和人为两方面的影响,人为因素起着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山东半岛海岸的风成沙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前言我国的风积地貌,不仅分布面积大,且形态多样;从内陆的巨大山间盆地或高原上的内陆盆地中(主要集中在东经75-125度,北纬35-50度之间的西北、华北北部和东北西部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那里有丰富的第四纪松散砂土层物质,加之我国北方内陆干燥的气候条件,在强劲的风力作用下就形成各种沙丘地貌),一直到地处海洋性气候条件、景色秀丽的滨岸地带都有风成沙丘.  相似文献   

6.
河北昌黎典型海岸沙丘的沉积构造及其发育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探地雷达探测了昌黎海岸沙丘区典型横向沙脊和新月形沙丘的沉积构造,据此初步揭示了研究区海岸沙丘的沉积序列特征和发育过程。结果表明,昌黎海岸带在2 000 a BP波浪作用下发育滨岸沙坝,沙坝主要以向海向陆缓倾斜的沉积构造为主,现今的风成沉积发育于滨海相沙坝之上。海岸带向海一侧经历了潮上带前丘到横向沙脊的过程,横向沙脊在东北风的作用下主要发育向陆倾斜的高角度交错层理,同时由于向岸合成风力的阶段性变化,这些层理的倾角略有差异,记录了海岸带风沙活动的周期性变化;内侧新月形沙丘由4组倾角不同的层理组成,被较大规模的二级界面分隔,复合新月形沙丘(链)经历了由盾状沙堆到典型新月形沙丘的加积发育并遭受风蚀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粤东及琼东北第四纪老红砂分布于全新世和现代海岸风沙强烈作用带,其野外产状、沉积构造与海滩砂不同,粒度、石英砂磨圆度、石英砂表面微结构统计、孢粉和硅藻等分析证明这些老红砂与海岸沙丘砂有着成因上的联系,热释光年代为距今1.62—5.19万a,故它们是毗邻海滩的海岸风成砂,形成于未次冰期的低海平面期,其形成和分布与盛行风和向岸风的共同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8.
陆架沙丘(波)形成发育的环境条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陆架大、中、小、巨沙丘(沙波)发育的动力机制与河流沙波有相似之处,也有许多差异,前者含定时多向的潮流、持续定向的洋流和偶发性的暴风浪流,后者为单向持续水流。20~100cm/s的底流速是发育沙丘的动力因素,水流的多向性和浪流的偶发性又常常制约沙丘发育的强度和迁移的速度;陆架浅水区(小于18m)受破浪的影响,沙丘尺度与水深呈微弱负相关,深水区水深的影响甚微。陆架输沙量是沙丘发育的物质条件,特别是细、中砂底质,在此粒度范围内沙波尺度与粒径呈微弱正相关,平缓广阔的地形在沙丘发育中也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根据2008年7月对从前湖湾古树林埋藏剖面和钻孔连续采集的142个样品进行粒度参数测量,分析了古树林成因和埋藏地的沉积环境变迁。用前湖湾周边已知沉积相:海滩、入海河流、河口浅滩、海岸沙丘以及滨海沼泽样本作为目标判据,将平均粒径Mz、标准偏差σ1和峰态Kg设为判别参数,与剖面和钻孔样品进行聚类判别,结果表明,42KaBP前湖湾古树林被海湾—河口相变过程埋藏,经历了6个阶段:河口浅滩阶段、浅滩—沙丘交替阶段、浅滩—河流演变阶段、淡水沼泽阶段、海滩沙丘阶段和现代风沙阶段,是气候—环境演变导致了前湖湾沉溺古树林的埋藏。  相似文献   

10.
通过2007年7月至2010年2月对福建沿岸25个主要沙丘岸段的调查,以及代表性海滩-沙丘地貌系统地形变化的重复观测,针对福建海岸海滩类型和前缘沙丘地貌组合,从海滩动力地貌特征、沙丘形态及其变化角度出发,分析了海滩-沙丘地貌体系的变化特征,并进一步探索海滩动力地貌与沙丘地貌及其变化之间的关系模式。结果为:(1)福建沿岸海滩-沙丘系统的地貌变化可以归纳为3种类型:①海滩稳定-沙丘变化型;②海滩侵蚀-沙丘稳定型;③海滩侵蚀-沙丘后退型。(2)福建沿岸海滩-沙丘系统的动力地貌关系可以归纳为6种基本模式,主要表现为完全耗散型、过渡型和低潮阶地型3种海滩地貌与沙丘规模和形态的对应关系,海滩的沉积状态与海滩-沙丘系统内部的相互作用,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其动力地貌关系模式。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1981年6—8月间,由本所、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及东海分局联合使用《实验2》号调查船对南海东北部海区所做的地球物理测量资料整理、分析而成。 使用仪器是国产CHHK-2型海空核子旋进式磁力仪,配备美制双频道卫星导航仪及完整的测深系统。 有效磁测剖面为2323公里(主测线2719公里,联络测线604公里,图1)。实测数据经过正常地磁场、地磁日变化场及船体磁方位三项改正。  相似文献   

12.
对福建长乐东海(DH)海岸沙丘剖面加密采样,通过光释光(OSL)测年分析确定了DH海岸沙丘的发育年代。在统一的时间标尺上,以粒度参数作为主要代用指标,综合对比东亚和北半球其他地区小冰期(LIA)风沙沉积记录,以及东亚冬季风变化序列、北半球温度变化序列、北大西洋涛动指数(NAO)、福建海岸线历史变迁等记录,探讨长乐海岸沙丘发育过程及其环境意义。结果表明:(1)DH沙丘砂以中砂和细砂为主,总体分选极好,负偏至近对称和中等峰态,基本符合现代典型海岸风成砂的特征;(2)OSL年代学分析表明,DH沙丘是近300年来的小冰期中后期发育的,这一时期总体气候特征是冬季风偏弱条件下的干冷多风,叠加频繁的人类耕作活动,海岸沙丘广泛发育;(3)LIA晚期以来,DH沙丘平均粒径代表的风沙活动强度与东亚冬季风和北半球温度变化序列对应较好,但是与欧亚大陆西海岸的NAO位相变化晚期序列的相关性不明显。区域台风、风暴潮可能在短时间内在海岸带产生快速的风沙侵蚀和堆积,造成粒度记录信号的局部缺失或突变;(4)以DH沙丘为代表的海岸沙丘演变过程与区域海平面变动密切相关,可能记录了晚全新世海平面总体下降背景下的次级波动信息。自汉代以来,长乐海岸线逐渐后退,至今向东推进约5—10km,海退过程有效的促进了海岸沙丘向海进积发育。  相似文献   

13.
七里海有中国第一大潟湖之称,多数学者认为七里海外的海岸沙丘群是在滨外沙坝的基础上发育形成的。研究认为,七里海外的海岸沙丘群是在末次冰期时期风成沙丘群的基础上演化形成的继承性沙丘综合体。七里海也不是科学意义上的潟湖,它没有形成海岸沙坝这一潟湖形成的过程,其前身是晚更新世末期由风暴活动形成的风蚀洼地。应加强七里海外海岸沙丘群的形成、发育类型及演化过程的研究,从多角度探究七里海外海岸沙丘群的演化机理和发育趋势。  相似文献   

14.
基于对海岸沙丘风暴侵蚀研究的简要回顾,概括了我国海岸沙丘风暴侵蚀概况,以及国外近期在海岸沙丘侵蚀机理、海岸沙丘风暴响应过程等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提出了存在的科学问题。针对我国海岸风暴侵蚀研究的不足之处,应及时开展海岸沙丘资源现状调查与评估、典型岸段的风暴侵蚀机理拓展研究,以及海岸沙丘功能维持和生态养护技术示范和应用等,探究海岸沙丘风暴侵蚀机理,建立一套海岸沙丘风暴侵蚀评估和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岬湾海滩、岬角沙丘以及岬角沙丘过路输沙的概念出发,引出岬角沙丘过路输沙的概念模式,总结岬角沙丘过路输沙的常用研究方法和研究现状,指出岬角-海滩-沙丘系统在海岸带输沙中的重要作用;针对我国海岸风沙地貌研究的现状,提出应加快海岸风沙资源现状调查、加强海岸风沙地貌过程研究以及协调海岸风沙地貌资源开发利用与修复保护,为我国海岸沙丘相关研究明确方向。  相似文献   

16.
华北滨海平原大清河入海口西侧的渤海中,有一个美丽的海岛——石臼坨。它位于北港南4.5公里处,周围分布着打网岗岛、月坨岛、西坨、腰坨等岛坨,以石臼坨为中心,形成河北省最大的岛屿群,与正在施工建设中的唐山港(王滩港)相距不远。石臼坨南北长3公里,东西宽1公里,全岛面积约3平方公里,是本岛群中岛坨之冠,也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海岛,隶属河北省唐山地区的乐亭县所辖。乐亭县东隔滦河与拥有黄金海岸的昌黎相对,  相似文献   

17.
河北昌黎黄金海岸是我国海岸沙丘的集中分布区,选择其中形态典型的新月形沙丘,分不同部位采集了42个沙丘表面沉积物粒度样品,通过对采集样品粒度及其参数的分析与计算,研究了其表面粒度分异。结果表明,昌黎黄金海岸新月形沙丘两翼、迎风坡脚、迎风坡、沙丘顶部、背风坡、背风坡脚的粒度总体上是中砂、分选好、偏度近对称和中等峰态,只有平均粒径在新月形沙丘表面的不同部位存在一定的差异,自迎风坡脚到沙丘顶部粒径变粗,背风坡粒径相对变细,到背风坡脚粒径又变粗,整个沙丘表面粒径顶部最粗、背风坡最细,其分布可以归入沙丘顶部砂物质最粗的分布模式。该粒度分布模式是本区域主风向与强风向交替变化及其风力差异、沙丘两侧不对称和凹型迎风坡形态等组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古香半岛是中国海岸最大的连岛沙坝,它位于台湾海峡西岸的南部.连岛沙坝的北段为北东走向,南段向南.组成连岛沙坝的沉积物几乎全是中—细砂,只在海滨沙堤的表层才有簿层的粗砂.在优势的东北风作用下,堤脊上的砂被风吹向堤后洼地并大范围地超复在潮坪之上.从北部上岸的砂向西南吹运堆积成沙丘、沙坪、沙堆和小山.连岛沙坝的南部,海滩细砂登岸后一部分从杏仔经过山谷和冲积扇吹向汕尾,而另一部分则直接吹向汕尾.风沙一旦吹到汕尾海滩,就在波浪作用下搬向汕尾沙咀,然后在强潮流的作用下向东山湾扩散并进行再沉积.  相似文献   

19.
广东省深圳大鹏湾沿岸沙堤粗颗粒石英热释光测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卢演俦  张景昭  谢军 《海洋学报》1991,13(4):531-539
用粗粒(90-125μm)石英热释光技术对深圳大鹏湾沿岸沙堤和沙丘的10个砂样作年龄测定.初步结果表明,各小湾外缘白色拦湾沙堤形成于中全新世,约4.5ka-7.5ka B.P.;白色沙堤后侧和下伏的黄棕色老沙堤形成于晚更新世,约30ka-40ka B.P.;大鹏半岛南端西冲湾的沙丘形成于晚全新世,约1.5ka-2.7ka B.P.,沙丘后侧古潟湖前缘的洁白色石英砂层形成于60ka-70ka B.P.这些沙堤和沙丘除受波浪作用外,主要是风积成因的,其高程与海平面升降变化可能无大关系.  相似文献   

20.
基于GPS RTK技术的海岸沙丘动态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沙丘地形的特点,探讨并实践RTK测量沙丘的基本方法与步骤,同时利用精度为毫米级的全站仪对RTK进行高程精度评定,其误差范围为2~7 cm,证明RTK精度能够满足沙丘动态监测的要求。数据结果分析表明昌黎新开口南侧沙丘高度降低,且整体向西南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