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高山林  林晋炎  陆彦俊 《岩石学报》2013,29(8):2676-2684
对华北克拉通西缘贺兰坳拉谷南段泾源县石咀子花岗斑岩进行了岩石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石咀子花岗岩体具有高硅(SiO2=72.28%~76.69%)、富钾特征,Na2O+ K2O平均值7.61%,K2O/Na2O为2.17 ~7.39,Al2O3 =10.59%~11.84%,A/CNK为0.86~1.11(平均为1.01),低钙镁,岩石为高硅准铝质-弱过铝质A型花岗岩;稀土元素总量较高,为340.4×10-6~468.9×10-6,轻稀土富集,具有中等的负Eu异常,配分曲线呈典型的右倾“海鸥型”;高场强元素Ta、Nb、Ti具有明显的负异常,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Th等相对富集,花岗岩具有造山后岩石地球化学特征.锆石的LA-ICP-MSU-Pb年龄为1803±15Ma,为古元古代晚期,表明贺兰坳拉谷形成于古元古代晚期,其形成与华北克拉通古元古代晚期大陆裂解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2.
<正>扬子陆核崆岭地区的圈椅埫钾长花岗岩岩体是目前崆岭构造穹窿区唯一已有相对可信同位素年代学研究基础的古元古代晚期酸性岩浆作用的产物,因此成为了解扬子克拉通核部元古宙早期岩浆事件的代表性地质单元之一。本文以其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了其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并据此对岩石成因和扬子陆核古元古代构造演化过程进行了探讨。锆石LA-ICP-MS U-Pb定年结果表明,圈椅埫花岗岩形成年龄为1822±44 Ma,说明其为扬子陆核典型的元古宙早期岩浆活动产物。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该花  相似文献   

3.
扬子陆核崆岭地区的圈椅墒钾长花岗岩岩体是目前崆岭构造穹窿区唯一已有相对可信同位素年代学研究基础的古元古代晚期酸性岩浆作用的产物,因此成为了解扬子克拉通核部元古宙早期岩浆事件的代表性地质单元之一。本文以其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了其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  相似文献   

4.
太古代-古元古代地壳在扬子克拉通的出露极为有限,且成分主要为TTG质片麻岩,本文报告了大别山南缘地区新发现的2.5~2.0Ga钾质花岗岩。为明确该陆壳岩石的性质,揭示扬子克拉通的早期演化历史,对花岗岩及同期基性岩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元素-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及对比研究。两期钾质花岗岩的形成年龄分别为2443~2463Ma、1995~2048Ma,其中前者的Sr含量和Sr/Y值中等,具有-0.1的εNd(t)值和略早于成岩年龄的2.87Ga模式年龄;后者的Sr含量和Sr/Y值相对前者降低,K、Rb、U、∑REE含量和LREE/HREE值升高,具有明显的Nb、Ta亏损,以及-6.8~-9.4的εNd(t)值和远大于成岩年龄的3.03~3.24Ga模式年龄。研究表明,前者代表的地壳成因主要受地幔垂向添加的模式主导,而后者可能已转变为横向增生的板块构造模式,反映了扬子克拉通的主要生长期在太古代,而元古代以后代之以俯冲碰撞导致的壳内重熔和再造。对比显示,大别山南缘所在区域于新太古代-古元古代已经出现相对成熟的大陆地壳,钾质花岗岩的出现表明此时的扬子...  相似文献   

5.
位于秦岭-大别造山带东段的北淮阳地区分布有众多的斑岩型钼矿床,其成矿与岩浆作用紧密相关。对该区与斑岩型钼矿床密切相关的岩浆岩进行了系统的岩石化学、微量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深入探讨了其成因。研究认为,成矿岩体规模较小,岩性为花岗(斑)岩类,受北东向与北西向区域性断裂的次级构造控制。岩石化学成分以高硅、高钾、富碱为特征,为高钾钙碱性钾玄岩系列、准铝过铝质岩石。岩石微量、稀土元素特征相似并显示壳源特征。岩石Sr Nd Pb Hf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这些花岗质岩浆与整个大别地区白垩纪花岗岩的成岩物质来源一致,源于新元古界北大别片麻岩和扬子克拉通北缘TTG型岩浆,并混入一些古元古代扬子克拉通古老地壳物质(如崆岭杂岩)。在白垩纪发生的下地壳拆沉、软流圈上涌及大规模地壳伸展等机制下,扬子克拉通北缘的地壳熔融并提供了主要的成岩物质,幔源岩浆的上涌可能提供了热源,其物质的加入是次要的。该区与斑岩型钼矿床相关岩浆岩与东秦岭地区类似,属深源浅成型花岗岩类。  相似文献   

6.
艾磊  平先权  郑建平  苏玉平 《地球科学》2020,45(6):2044-2058
华北克拉通南缘古元古代发育有多期次的岩浆活动和变质事件,记录了南缘基底和构造演化过程,但古元古代中-晚期的岩浆记录却相对较少.对华北南缘信阳地区古元古代中-晚期花岗岩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学、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及Lu-Hf同位素研究.信阳地区花岗岩主要包括潘庄钾长花岗岩和陈庄黑云钾长花岗岩,其岩浆锆石结晶年龄分别为1 868 Ma和1 955 Ma,即形成于古元古代中-晚期.所有的岩石样品具有高SiO2、富碱、低CaO、P2O5、MgO等特征,且A/CNK介于1.12~1.28,属过铝质岩石.同时它们富集LILEs(如Rb、Th和K),贫HFSEs(如Nb、Ta和Ti)、亏损Sr、P等元素,并具有中等-弱的负Eu异常.此外,潘庄岩体和陈庄岩体整体具有相似的锆石εHf(t)值(-0.6~+2.6),两阶段Hf模式年龄(Tcrust)范围为2.40~2.64 Ga.表明信阳地区太古代末-古元古代早期地壳在古元古代中-晚期经历了强烈的改造.结合华北克拉通南缘的岩浆活动和变质事件记录,认为信阳地区花岗岩的形成可能与华北东、西陆块的碰撞有关,且该区频繁的古元古代岩浆活动(2.24~1.85 Ga)可能是东、西陆块间古大洋及西部陆块东向俯冲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扬子陆块西缘康滇南北向构造带内发育大量古元古代基性岩脉(墙),它们对于认识扬子陆块早期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对四川会理地区侵入到元古界通安组内的辉长岩进行LA-ICP-MS锆石U-Th-Pb同位素测定,获得的207pb/206Pb加权平均年龄为1694Ma±16Ma(MSWD=0.9),代表了该辉长岩的形成和侵位时代,这一结果指示会理地区通安组应为古元古代地层.辉长岩全岩地球化学具有类似于N-MORB的特征.辉长岩锆石初始(176H f/177Hf)i值为0.281881~0.281982,对应的εHf(t)为6.2~9.8,单阶段亏损地幔Hf模式年龄tDM1为1738~1883Ma,平均值为1803Ma.这些数据表明古元古代辉长岩来源于亏损地幔,指示古元古代晚期扬子西缘之下存在亏损地幔.结合扬子西缘大量古老的碎屑锆石,推测扬子陆块西缘存在太古宙—古元古代的结晶基底.与扬子陆块西缘古元古代晚期基性侵入岩形成有关的幔源岩浆事件明显晚于扬子陆块古元古代碰撞造山及造山后的伸展作用,记录了扬子陆块古元古代晚期一次伸展过程,可能是Columbia超大陆裂解作用在扬子陆块的响应.  相似文献   

8.
天水地区北秦岭造山带花岗岩地球化学及构造环境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区域地质调查及综合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详细的岩石学、接触关系、同位素年龄及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对位于天水南部地区的晚加里东期百花岩体、熊山沟岩体,早华力西期党川岩体、火炎山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形成的构造环境进行了讨论.百花岩体岩石化学低钾(K2O/Na2O=0.13~0.91)、低铝(A/CNK=0.74~0.78),微量元素相对富集Cr、Ni、Y、Rb、Sr,贫Nb、Zr,稀土元素丰度较低(∑REE=107.71 × 10-6~191.13×10-6);熊山沟岩体早期岩石化学成分低钾(K2O/Na2O:0.33~0.42),晚期岩石相对富集钾(K2O/Na2O=1.01~1.43),微量元素富集Th、Hf、Nb、Zr等元素.晚加里东期岩体的共同特点是岩石属拉斑-钙碱性系列,稀土元素以富集轻稀土元素、无铕负异常或铕负异常不明显为主要特征,氧同位素值较低(δ18O: 3.32‰),岩石具Ⅰ型花岗岩的特征.熊山沟岩体物质来源于下地壳,百花岩体形成于岛弧构造环境.党川岩体富集SiO2(SiO2=72.29%~73.40%)、K2O(K2O/Na2O=0.86~2.01)、Al2O3(A/CNK=1.05~1.20);火炎山岩体岩石总体SiO2含量较低(平均69.70%),但K2O(K2O/Na2O=1.14~1.88)、Fe2O3 FeO、MgO较高.早华力西期岩体的共同特征是岩石具钾玄质系列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为过铝质岩石(A/CNK>1.0),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Ba、zr、Rb、Sm、Ta及Rb、Ba、Th、Nb等,稀土元素丰度较高,轻稀土元素富集,铕亏损强烈,铕负异常明显,δEu值较低(δ Eu=0.36~0.61),(87Sr/86Sr)0大于0.7070,氧同位素δ18O较高(δ18O= 8.89‰~ 11.08‰),物源为上地壳物质,属壳源花岗岩类,岩石具S型花岗岩的特征,形成于后碰撞构造环境或后造山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9.
为阐明扬子地块西缘中元古代大地构造演化特征,本文对扬子地块西缘苴林地区花岗岩展开了系统的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全岩地球化学和Sr-Nd同位素研究.两个代表性花岗岩样品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分析分别给出了1063±9 Ma和1064±6 Ma的年龄.全岩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苴林地区花岗岩具有高硅钾、贫镁钙、低磷钛特征,其A/CNK平均值为1.37,属于高钾钙碱性过铝质岩石;稀土元素配分曲线表现为右倾"海鸥"型,具负Eu异常,富集高场强元素Zr、Th、Hf和大离子亲石元素Rb、K,亏损Ba、Sr、P、Ti等元素;样品具有相对富集的Nd同位素组成,其εNd(t)值为-9.90~-4.53.综合研究表明,苴林地区花岗岩形成于中元古代晚期,表现出A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结合前人研究认为,苴林地区花岗岩是古老地壳物质重熔的产物,形成于后碰撞或后造山的拉张环境,其形成与Rodinia超大陆的聚合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为阐明扬子地块西缘中元古代大地构造演化特征,本文对扬子地块西缘苴林地区花岗岩展开了系统的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全岩地球化学和Sr-Nd同位素研究.两个代表性花岗岩样品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分析分别给出了1063±9 Ma和1064±6 Ma的年龄.全岩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苴林地区花岗岩具有高硅钾、贫镁钙、低磷钛特征,其A/CNK平均值为1.37,属于高钾钙碱性过铝质岩石;稀土元素配分曲线表现为右倾"海鸥"型,具负Eu异常,富集高场强元素Zr、Th、Hf和大离子亲石元素Rb、K,亏损Ba、Sr、P、Ti等元素;样品具有相对富集的Nd同位素组成,其εNd(t)值为-9.90~-4.53.综合研究表明,苴林地区花岗岩形成于中元古代晚期,表现出A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结合前人研究认为,苴林地区花岗岩是古老地壳物质重熔的产物,形成于后碰撞或后造山的拉张环境,其形成与Rodinia超大陆的聚合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中国花岗岩地貌景观若干问题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安泽 《地质论评》2007,53(B08):227-228
中国的花岗岩在地理分布上遍及全国,在地质构造分布上遍及所有的造山带,在产出时代上从太古宙到新生代均有发现,在岩石类型、成因类型上,世界上已知的类型中国几乎都有。特别是中国的花岗岩地貌景观类型,不仅多样化程度高,而且美学观赏价值优于世界其他各国。因此,中国是世界上拥有花岗岩景区(包括世界遗产、国家公园、世界地质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及旅游区)最多的国家之一。花岗岩景区已成中国最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在中国旅游业发展上起着重要作用。花岗岩地貌景观已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本文试从中国花岗岩地质地理分布、地貌景观类型划分、旅游开发价值、花岗岩景区建设及今后研究方向等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以期引起地学界、旅游界及到花岗岩景区游览的广大公众对花岗岩地貌景观的关注,从而把花岗岩地质地貌景观研究、应用工作推向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2.
A型花岗岩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7  
本文总结和评述了A型花岗岩典型的微量元素特征,如富集Ga、稀土元素(除Eu外)和高场强元素,亏损Ba、Sr和明显的Eu负异常。分别讨论了影响微量元素特征的多种制约因素,主要包括源区性质、岩浆的物理化学条件、岩浆作用过程和络合作用。通过对比世界范围内几个地区相伴生的碱性A型花岗岩和铝质A型花岗岩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发现前者Ga、F含量更高,而轻重稀土比值小,Eu、Ba、Sr等元素含量更低,显示了前者的岩浆分异作用更强,同时说明了碱性A型花岗岩可以由与之伴生的铝质A型花岗岩分异而来。  相似文献   

13.
北山花岗岩S型/I型空间变化规律及含矿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北山地区花岗岩十分发育, 出露面积接近总面积的30%, 形成时代以华力西期为主, 约占80%以上。笔者根据岩石化学判别统计, 本区花岗岩的S型/I型个数比例, 北带0.33, 中带0.54, 南带0.59, 说明从北向南, I型花岗岩逐渐减少, S型花岗岩逐渐增多。区内花岗岩类为重要的含矿岩石, 其中典型斑岩铜矿床与I型花岗质斑岩有关, 当出现铜铅组合时则与S型花岗质斑岩有关; 钼矿床有关花岗岩一般属I型, 当出现钨钼组合时则向S型花岗岩过渡; 钨锡矿床主要与S型花岗岩有关; 金矿床有关的花岗岩既有I型, 也有S型, 专属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再论花岗岩按照Sr-Yb的分类:标志   总被引:41,自引:14,他引:27  
张旗  金惟俊  李承东  王元龙 《岩石学报》2010,26(4):985-1015
2006年作者曾经按照Sr=400×10~(-6)和Yb=2×10~(-6)作为标志将花岗岩分为埃达克岩、喜马拉雅型花岗岩、浙闽型花岗岩和广西型花岗岩,在浙闽型中又分出南岭型(Sr100×10~(-6)和Yb2×10~(-6)),于是花岗岩被分为5类。Sr=400×10~(-6)和Yb=2×10~(-6)是根据阿留申群岛中的Adak岛的资料得出来的。本文统计了全球花岗岩6000多个数据(其中,埃达克型花岗岩为2810个,喜马拉雅型花岗岩636个,浙闽型花岗岩1183个,南岭型花岗岩1518个,广西型花岗岩142个,总共6289个),统计的结果,各类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大致如下:(1)埃达克型花岗岩富Al_2O_3和Sr,贫Y和Yb,具较高和变化的铕异常,绝大多数样品的Sr300×10~(-6),Yb2.5×10~(-6)(当Sr=400×10~(-6)~600×10~(-6)时Yb值最大,Sr超过600×10~(-6),Yb降低至2×10~(-6)),Al_2O_3在14%~18%之间,Eu/Eu~*大多在0.6~1.2范围;(2)喜马拉雅型花岗岩贫Sr和Yb,具中等的Al_2O_3和变化的Eu/Eu~*,Sr300×10~(-6)和Yb2×10~(-6)(少数Sr300×10~(-6)),Al_2O_3为13%~17%,Eu/Eu~*为0.2~1.0;(3)浙闽型花岗岩贫Sr富Yb,Sr在40×10~(-6)~400×10~(-6)之间,Yb1.5×10~(-6),Al_2O_3和Eu/Eu~*的变化类似喜马拉雅型花岗岩,Al_2O_3为12%~17%,Eu/Eu~*为0.4~1.0;(4)南岭型花岗岩以很低的Sr、Al_2O_3和Eu/Eu~*以及很高的Yb而不同于上述各类花岗岩,通常Yb1.5×10~(-6),Sr100×10~(-6)(Yb变化大,绝大多数2×10~(-6);当Yb在2×10~(-6)~8×10~(-6)时,部分样品Sr可100×10~(-6),但很少200×10~(-6));Al_2O_314%,集中在11%~13%之间,Eu/Eu~*0.7,大多0.4;Yb越大,Sr越低,负铕异常越明显。文中讨论了花岗岩Sr-Yb分类的意义,指出本分类适用于产于大陆和海洋的绝大多数中酸性岩浆岩(可能不适用于一部分特别富铁和钾的花岗岩,如具有高Sr和Yb特征的广西型花岗岩)。不同类型的花岗岩主要反映了源区压力的不同,而源区成分、温度、部分熔融程度、水和挥发分的加入以及岩浆混合等的影响可能是次要的。文中指出,该分类的依据、其实质,是熔体与残留相平衡的理论。与浙闽型花岗岩平衡的残留相是斜长石,与喜马拉雅型花岗岩平衡的是斜长石+石榴石,与埃达克型花岗岩平衡的是石榴石,与南岭型花岗岩平衡的是富钙的斜长石。文中指出,加强实验岩石学研究,将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密切结合起来是深化花岗岩研究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花岗岩地貌及其旅游景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岗岩地貌是最重要的自然旅游资源,其形成主要取决于花岗岩体出露地表后上升和剥蚀的速度。当花岗岩体慢速上升,形成花岗岩石蛋地貌;当花岗岩体快速上升时,形成花岗岩峰林地貌;当花岗岩体以较快的速度上升时,则形成以上两种地貌的过渡类型。花岗岩地貌的旅游景观可归并为石蛋及其垒砌造型、石峰及峰林、绝壁及陡崖、一线天、洞穴和石窟、泉和温泉、瀑布等类型。  相似文献   

16.
滇西镇康木厂A型花岗岩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木厂A型花岗岩是由钠闪英碱正长岩、钠闪花岗岩,霓石花岗岩组成的复式岩 体。其形成与裂谷作用有关。岩体分异程度高,以高碱、高铁,贫镁、钙,稀土元素丰度高,轻稀土强烈分馏和明显的负铕异常为特征。 木厂A型花岗岩与上二叠统火山岩系具同源性,乃玄武岩浆与陆壳局部重熔岩浆的混合物。  相似文献   

17.
崂山花岗岩山脊壶穴的特征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银奎 《地质论评》2014,60(2):397-408
关于中国北方地区花岗岩山脊壶穴(有报刊称之为冰臼、冰川壶穴、A型风化穴、岩臼、锅穴、坑穴等)的争论一直不断,通过对青岛崂山花岗岩山脊壶穴的形态及分布特征的实地仔细观察和分析研究发现,青岛崂山花岗岩山脊壶穴同其他北方地区花岗岩山脊壶穴一样,具有口小、肚大、底平、内有水平纹理的特征。山脊壶穴有一出水口,以出水口水平面为界,以上为"口小"的部分即本文称之为壶檐,以下即"肚大"的部分为壶穴的主体。根据山脊壶穴的这些特征认为,崂山花岗岩山脊壶穴是由于壶穴内冬季水面的结冰对壶穴内壁的冰蚀作用所形成的,每年冬季在不同的水位结冰,便在壶穴内不同的部位产生冰蚀,由于壶穴内最高水位与出水口持平,故其上部分不发生冰蚀,便形成壶檐即"口小",其下部分不断被冰蚀扩大便形成"肚大"的特征。同时,崂山花岗岩山脊壶穴的生长发育必须满足这样的条件:位于山顶部位,没有外来流水、沉积物及生物枝叶等落入壶内。本文用冰蚀作用解释了崂山花岗岩山脊壶穴的基本特征,对花岗岩山脊壶穴发育过程进行了探讨,并指出崂山花岗岩山脊壶穴的产生—发育—消亡是现代花岗岩冰蚀作用的产物,而且这种过程目前仍在进行中,与第四纪冰川无关。  相似文献   

18.
S型与I型花岗岩体在河北省境内广泛分布,前者含矿性不好,后者与成矿关系密切,普遍矿化。通过分析河北省高精度航磁资料,总结对比了S型与I型花岗岩体的航磁异常特征,并分析了它们磁性差异的原因,以便于在航磁资料的研究中圈定这两类花岗质岩体,区分矿与非矿异常,间接圈定找矿靶区。  相似文献   

19.
西昆仑大红柳滩地区相继发现了众多伟晶岩型锂铍矿床,已成为我国新的锂资源基地。目前关于这些锂铍花岗伟晶岩的成因多强调其源于地壳深熔形成的二云母二长花岗岩的结晶分异,但研究区出露的同时代的黑云母花岗岩与成矿的关系没有被讨论和关注。为了探讨黑云母花岗岩与成矿的关系,作者对龙门山矿区黑云母花岗岩、二云母二长花岗岩、花岗伟晶岩以及与成矿相关的细晶花岗岩开展了详细的地球化学及年代学研究。结果显示:1)黑云母花岗岩与二云母二长花岗岩具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富集Rb、La和Nd,亏损Ba、Nb、Sr、P和Ti元素,均表现出S型花岗岩的特征;2)从黑云母花岗岩→二云母二长花岗岩→细晶花岗岩,表现出连续分异演化的特征;3)黑云母花岗岩的锆石LA-ICP-MS U-Pb年龄为216.8±0.85Ma,二云母二长花岗岩的锆石SIMS U-Pb年龄为216.0±1.5Ma,细晶花岗岩的锆石LA-ICP-MS U-Pb年龄为209.5±1.2Ma,花岗伟晶岩的锡石LA-MC-ICP-MS U-Pb年龄为211.3±5.0Ma,这意味着从黑云母花岗岩到二云母二长花岗岩与细晶花岗岩的形成时间是连续的并且是接近的。基于此...  相似文献   

20.
大埠加里东期花岗岩富硅(SiO2平均含量为74.68%)、富钾(K2O/Na2O平均值为1.53),属髙钾钙碱性过铝质花岗岩(A/CNK=1.00~1.22,平均值1.10);稀土总量较低(平均值为145.98×10-6),配分模式为轻稀土相对富集的右倾型,轻稀土分异较明显,重稀土无明显分异,具强烈的铕负异常(δEu平均值为0.24);以相对富集大离子元素Rb、Th、U、Zr、Hf和稀土元素Ce、Nd、Sm、Y,明显亏损Ba、Sr、P、Ti为特征。研究表明:大埠加里东期花岗岩为上地壳以泥质岩为主、含少量砂质组分的物源区在后碰撞伸展构造环境下经部分熔融而形成的S型花岗质岩浆,在伸展构造体制下上升侵位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