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张北6.2级地震与强震成组活动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张国民  李丽  焦明若 《地震》1999,19(2):107-117
通过利用构造块体或组孕震、成组活动模型及理论方法分析和研究了华北北部自80年代以来发生的大同-阳高6.1级、包头6.4级和张北6.2级强震成组活动特征,结合地质构造特点及一该区历史强震活动特征的地比研究,探讨了张北地震孕育,发生的物理模型和某些震兆特征。指出,1998年1月张北6.2级地震是80年代末以来华北北部强震成组活动中-重要事件。与1989年大同6.1级、1996年6.4级地震构成一个强震  相似文献   

2.
强震成组活动与潮汐力调制触发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本文应用构造场体成组震模型的研究结果,探讨了中国大陆Ms≥7.0地震的成组活动的引潮力的调制触发关系。研究表明:我国陆区7级以上强震明显受潮汐力的调制触发,且主要表现为对活跃期内(即成组发生的)7级强震的调制触发。平静期内的7级以上地震基本不受潮汐力触发,而活跃期内82.4%的7级强震发生在受潮汐力触发的月相期,比本底概率高出36.4%。因此,潮汐力的调制触发对于强震活跃期的判断和活跃期内强震的临震(时间)预测有实际意义。文章还分析了潮汐力触发与强震活动的区域动力学环境之间的关系,并用构造场体成组孕震模型讨论了潮汐力对强震活动触发作用的力学机制。  相似文献   

3.
强震成组孕育,成组发生过程中相互间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5  
张国民  李丽 《地震》1997,17(3):221-231
中国大陆地震具有成组活动的特征,成组强震活动之间有增震和减震作用,本文应用构造块体成组孕育的理论模型讨论了成组强震活动间的相互影响及其物理机制,通过强震成组孕育,成组发生的理论模型分析了一次地震发生对其它震源区应力变化的影响,对前兆复杂性的影响,及此类模型在地震预报工作中的应用。把强震成组孕育和活动的模型应用到危险性分析和地震长期预报研究领域将对地震预报实践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云南地区强震前孕震系统的非线性阶段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蔡静观  许昭永 《地震研究》1993,16(4):329-337
本文以降维减熵增能的地震学方法,讨论了强震前复杂孕震系统的非线性阶段,云南地区1976年以来6级以上的强震震例表明,强震前复杂孕需系统的非线性阶段是普通存在的。但从不同震例。不同方法反映出来的非线性阶段起始时间是有差异的,本文进行了综合判断的尝试,得出孕震系统在强震前1-3年进入非线性阶段。结果还表明,蠕变曲线和累计频度的速率增加比具有普适的特点,前者为2.4左右,后者为1.7左右。  相似文献   

5.
华北强震地形变及重力前兆特征与孕震机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车兆宏  范燕 《中国地震》1999,15(1):46-53
通过分析华北地区强震地形变及重务前兆特征,发现震前在较大范围内存在与构造密切相关的动力不过程;在震中区介质状态发生变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进的组合-硬化模式:调整单元的运动,牵动较大范围构造运动的加及断层两侧深层介质密度变化;应力集中单元由于能量的不断积累,介质出现硬化过程。上述机理形成了前兆的各个阶段。  相似文献   

6.
综述了成组地震以及地震静应力触发方面的研究现状,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如何应用震后静应力变化研究成组地震前兆;如何区分地震组的前兆和组中单个地震的前兆。  相似文献   

7.
现有孕震模式的研究及其修正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国内外现行的主要孕震模式的基础上,得出了一个较为合理的说细阐述了孕震过程的模式。该模式由(Ⅰ)弹性变形、(Ⅱ)扩容、(Ⅲ)前兆蠕动、(Ⅳ)地震、(Ⅴ)震后调整等阶段组成,主要强调液体存在;发生大小地震的断层均由积累单元和调整单元组成,余震是大震后构造剪切应力重新调整以及主断层未破裂区和位于它两侧尺度小、长度短的断层未破裂区共同破裂的结果。最后,运用断裂力学理论对该模式的孕震过程进行了比较圆满的解  相似文献   

8.
电磁辐射与孕震过程的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1994年青海共和的几次强余震和1999年河南县Ms5.1,玛沁Ms5.0,以及2000年甘肃景泰Ms5.9,兴海Ms6.6级地震前后平安电磁波资料的分析,总结了电磁辐射在进入短临阶段后的一些特征,得出了在孕震过程中电磁辐射异常与地震的关系,并初步探讨了地震电磁辐射源的形成与影响电磁辐射的可能因素。  相似文献   

9.
10.
毛德培 《地震研究》2001,24(1):82-87
研究了1995年10月24日云南省武定6.5级强震前的地震活动性参数、空间分布图象、距震中135km的巧家台振幅比、波速比演化特征,结果表明武定6.5级地震孕育发生有明显的阶段性变化,经历了早期(1988年4月-1992年7月),中期(1992年8月-1995年3月),晚期(1995年4月-1995年10月)阶段的发展,最终发生了强震。最后应用岩石破裂实验结果,分析了武定6.5级地震孕震过程。  相似文献   

11.
2014年2月12日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Ms7.3地震发生在塔里木盆地的南边,昆仑山区海拔4500m左右地带,青藏高原边界的阿尔金断裂带。阿尔金断裂带属于大陆内巨型断裂带,绵延1600km,此次地震位于阿尔金断裂带的西南段,震区内断裂带呈放射状,由多条断裂构成,规模较大,根据震源机制解得到本次地震为左旋走滑破裂形式。结合GF-1高分辨卫星数据,对比震前、后影像,在硝尔库勒盆地南缘断裂带发现一系列新的地表破裂带。  相似文献   

12.
A deterministic-cum-probabilistic tectonophysical method is used to estimate the hypocentral parameters and seismogenic probabilities of the potential hypocenter regions before and after the Nov. 5. 1988 earthquake (Ms =7) west of Tuotuoheyan in terms of the tectonic feature, stratigraphic structure, geoth-ermal environment, and driving background in the central Qinghai-Tibet plateau. As a result, the earth-quake risk tendency of this area i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3.
青藏高原北部地震区地震活动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郭大庆  石特临 《内陆地震》1994,8(4):323-332
以多年来对青藏高原北部地震区(ψN32°~43°,λE92°~110°)地震活动的研究结果为基础,阐述了该区地震活动的周期性、丛集性和有关预测数学模型;探讨了7级强震前中强地震活动的图象特征及具有预报意义的模式识别结果;并对甘肃东南部地区近期地震活动的特征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结果对地震中期预报研究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
乌鲁木齐城市活断层发震构造模型初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沈军  宋和平  李军 《内陆地震》2007,21(3):193-204
根据地表活断层资料、深地震反射剖面资料、石油地震剖面资料、流动地震观测和小震精确定位资料,通过与北天山山前典型发震构造的对比及逆断裂-褶皱与推覆构造的基本结构特征,初步建立了乌鲁木齐目标区发震构造模型。乌鲁木齐目标区可分为2个主要的地震构造,它们均是逆冲推覆构造。西侧为北天山山前逆冲推覆构造,由根部逆断裂、中部滑脱面和前缘挤压褶皱隆起带组成,根部逆断裂及前缘挤压褶皱带上发育全新世活断层,滑脱构造具有自南向北扩展的特点,未来的7级强震可能发生在根部断裂附近,而前缘挤压褶皱隆起构造,即西山隆起及其相伴生的西山断层和王家沟断层组、九家湾断层组,不具备发生大于6.5级地震的条件。东侧为博格达弧形推覆构造的西翼,其发震构造也由根部逆断层、中部滑脱层和前缘挤压褶皱隆起带组成,推覆构造具有自南向北扩展的特点。现今的推覆体前缘为阜康南断裂和古牧地背斜。该推覆构造带内部的雅玛里克断层、白杨南沟断层、碗窑沟断层和八钢-石化断裂,不是全新世活动断层,不具备发生大于6.5级地震的条件。  相似文献   

15.
青藏高原北部地区地震频度短期异常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青藏高原北部地区活动地块划分的基础上,以地块为研究单元,对1970年以来的小震频度进行了全时空扫描,以研究其短临时间特征.结果表明:虽然受地域和地质构造的影响,各地区小震频度的短临异常与5级地震的对应率不相同,但绝大多数地区的小震频度正、负异常的起始时间、最大(最小)值时间和结束时间均出现在中强地震前的l~6个月.对结果统计检验,本区R≥R97.5%的合格率为69%,内、边邻地区合计R值合格率为94%.  相似文献   

16.
青藏块体近期地震活动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研究了青藏块体近期地震活动两个显著的现象;中强地震自印度板块北部由南向北的地震扩展迁移现象和中强震空间分布的北东向地震条带及其相关现象,探讨了其形成的物理机制,分析了它们的发展趋势,据此对本区地震活动趋势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7.
赵瑞斌  沈军  李军 《地震地质》2001,23(4):493-500
在收集、分析前人资料及野外考察的基础上 ,重点研究了 190 2年阿图什 8 级地震形变特征与区域地震构造环境的关系 ,并结合震中区的地球物理探测成果 ,对该地震的发震模式进行了探讨。认为 ,阿图什大震的发生是塔里木与南天山两大块体相向对冲挤压的结果。较大的震源深度 ,使得震中区变形以较大规模和范围的崩塌、滑坡、地裂缝等重力地质现象为主 ,浅部薄皮活动构造亦发生了同震破裂及褶皱变形  相似文献   

18.
鲁南地区地磁场近期变化与地震活动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郭玉莲  佟瑞清 《地震研究》1997,20(3):286-291
本对鲁南地区15例流动地磁复测资料和周围有感地震活动的关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研究,并根据震例和近期地磁场的异常变化,讨论了该区未来地震趋势。  相似文献   

19.
澜沧—耿马地震发震构造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澜沧—耿马地震形变带、极震区及余震序列分布特征,分析了7.6和7.2级地震的发震构造,认为北北西向旱母坝断层是7.2级地震的发震构造,7.6级地震的发震构造不是一条单一的断层,北西向木嘎断裂和北北西向澜沧—勐海断裂均有明显破裂表现,这一特点与震区复杂的地质构造背景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20.
中国西部强震构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治平 《内陆地震》1991,5(3):258-266
以地震破裂带,极震区长轴及发震断裂等为基础资料,统计了中国西部的强震构造。结果表明,其走向和长度均服从正态分布,并存在线性相关关系。为此,建立了构造走向与长度之间的回归方程。分析了破裂带与地震构造类型、发霉构造与区域应力场之间的关系,讨论了北西向发震构造在中国西部占主导地位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