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96·7”桂北致洪暴雨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姚才 《广西气象》1996,17(4):20-21
“96·7”桂北大暴雨具有雨势猛,强度大,雨区集中,持续时间长的特点,通过天气分析发现其产生原因有:稳定少变的西风槽是该过程的直接影响系统,而由强大的副热带高压和高原高脊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强的偏南急流不断向暴雨区输送水汽和不稳定能量是这次暴雨得以加强和维持的重要分析。  相似文献   

2.
天气形势调整过程中连续暴雨的个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本文在分析了天气尺度背景及形成连续暴雨的物理量条件的基础上,找出连续三天暴雨的成因:由于大范围形势调整过程中同一低压系统在不同的环流形势配置下造成的,是天气形势调整过程中产生的,而不是通常概念上由于大范围环流形势稳定、有利降雨的系统得以持续影响造成的。  相似文献   

3.
1996年8月3日-5日,山西省南部和东部出现了暴雨、大暴雨天气,造成严重洪涝灾害。本文对这次暴雨成因进行了探讨。认为,“96.8”大暴雨过程是在稳定的大心度五流形势下中低纬度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副高稳定形势是产生这场大暴雨的基础;9608号台风低压北上为暴雨区提供了充沛水汽和不稳定能量。  相似文献   

4.
广东致洪特大暴雨的综合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对广东1949年至1994年发生的12场造成较大洪涝灾害的特大暴雨进行分析,发现广东的致洪特大暴雨基本上可以分为3类,并具有不同的环流和物理量特征:西北江并发洪水的特大暴雨一般发生在前汛期,暴雨持续时间长、范围广、灾情重,暴雨期间环流稳定,锋面降雨系统完整,暴雨层结不稳定面积大;沿海诸河及小支流洪水致洪暴雨多发生在后汛期,暴雨突发性强、持续时间短、雨强大,暴雨主要是由于热带气旋的入侵而造成,只在暴雨区附近有明显的层结不稳定,对流现象非常强烈;造成东江及其它主要支流洪水的暴雨则可能是锋面雨也可能是热带气旋雨,稳定度指数及分布状况介于二者之间。  相似文献   

5.
2003年江淮梅雨暴雨与湿位涡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统计了2003年发生在江淮地区的梅雨暴雨,根据暴雨中心对流稳定度及降雨性质将暴雨分为4种类型。分析湿位涡与梅雨暴雨中的惯性不稳定、对称不稳定、对流不稳定的关系发现:第1类暴雨往往与对称不稳定有关,第2类暴雨与对流不稳定有关,且这两类暴雨高层多具有强惯性不稳定,降水相对较大;第3、第4类暴雨是稳定性降雨,高层一般不具备惯性不稳定,雨量一般较小。高层的惯性不稳定对降水的加强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94·6”大暴雨的逐日水汽输送,大气层结稳定度、大气能量等方面的9个物理量进行计算分析,发现这次大暴雨过程对应的大气层结随着降水过程的开始、维持、结束而由中性或弱的不稳定到不稳定最后处于稳定,水汽通量大,水汽饱和层很厚,大气能量充沛;地面静止锋稳定少动,本地区为辐合上升气流控制,造成了持续稳定,强度大,范围大的暴雨天气。  相似文献   

7.
利用常规资料、诊断分析资料和卫星云图资料对2002年渤海中北部地区一次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暴雨过程是在天气尺度大槽前稳定降水区中由于超低空急流扰动产生的中尺度低涡和地面低压造成的。不同高度的急流对暴雨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渤海低涡是本次暴雨过程的触发系统。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北京45个日雨量大于100毫米暴雨的探空,发现在暴雨出现时各层空气异常潮湿而不稳定,并且风有一定强度的垂直切变,尤其是边界层有强切变。当暴雨临近时,R_i数变小,湍流发展,这也是形成暴雨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还发现暖湿空气活动是暴雨形成的有利条件,在暴雨形成过程中是否容易发生不稳定能释放,不在于是否大,而在于低层暖湿空气能否及早抬升达到自由对流高度,以及600毫巴是否足够高。文中所给定量结果为理论工作和预报工作提供了依据或参考。  相似文献   

9.
1引言暴雨是我省夏季的主要灾害性天气,它给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的巨大影响和损失是众所周知的,其中强对流暴雨国降水强度大、突发性强、预报难度大、防御困难而常常造成更为严重的灾害。1989年7月22日,我省中西部地区出现强对流大范围暴雨,死亡叩余人,直接经济损失达20亿元。1991年7月22日,长春市双阳区出现百年一遇的强对流暴雨,日降水量160毫米,最大一小时降水量达91.9毫米,城区房屋全部被淹,三万多人无家可归。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强对流暴雨造成的灾害损失越来越严重,强对流暴雨预测和预防工作的重要性也日…  相似文献   

10.
一次暴雨过程降水强度“双峰”结构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利用LAPS再分析高分辨率资料,对2008年6月9—11日浙、赣、皖地区一次具有"双峰"结构的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中低层切变线和低空急流是此次暴雨过程的直接影响系统,为暴雨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动力抬升机制。暴雨过程中暴雨中心区域水汽一直比较充沛且变化较小。对不稳定机制的分析表明,10日03时降水第一峰值可能是由低层对流不稳定和中层条件性对称不稳定机制的共同作用下形成,而条件性对称不稳定可能是10日09时降水出现第二峰值的主要成因,而绝对动量距平调整,则是条件性对称不稳定形成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11.
一次强暴雨形成的动力机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析了1998年7月武汉强暴雨的天气演变特征,并从理论上探讨了强暴雨形成的动力机制。结果表明:低空急流先于暴雨生成,暴雨最强时低空急流也最强;高空急流入口区右侧及低空急流左侧非热成风梯度的存在,使得中尺度不稳定波的波振幅出现空间不稳定现象,高空急流右侧不稳定波的波振幅和低空急流左侧不稳定波的波振幅向暴雨区增加,暴雨区恰为这两支波叠加后振幅最大的区域,高低空急流耦合下的非热成风、中尺度对流-对称不稳定可能是这类强暴雨产生的动力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长江流域不同区域暴雨发生机理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对发生于1998年7月21日长江流域不同区域同时次的两个暴雨个例发生的机理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长江上游的贵州思南暴雨受西南涡、低空急流及南亚高压的影响,雨区位于低空急流的左中侧,水汽主要来源于孟加拉湾。而长江中游的武汉暴雨不受西南涡的影响,主要是边界层偏南风急流、低空西风急流、高空西风急流三者上下耦合的结果,其水汽来源主要是南海,暴雨区上空低层为非热成风的对流不稳定,高层为非热成风的对称不稳定。  相似文献   

13.
利用2005—2008年5月和6月的NCEP 1 °×1 °分析资料和气象台站常规气象资料,对我国华南地区的暖区暴雨进行了统计分析,并且以θse场与暖区暴雨的不同配置进行了分类,将华南暖区暴雨划分为三种类型,在分类的基础上进行了合成分析。统计及合成分析得出5月和6月的暖区暴雨有明显的差异:5月1型暖区暴雨出现最多,6月2型暖区暴雨出现最多,3型暖区暴雨仅发生于6月;5月暖区暴雨受高空急流的影响比较大,多发生于高空急流的右后方,离南亚高压脊线较远;6月形成暖区暴雨的高空急流较弱,暖区暴雨多发生在南亚高压脊线附近;5月形成暖区暴雨的南部系统相对稳定,而6月南部系统尺度变化较大。其相同点为:5、6月各类暖区暴雨多发生于850 hPa低空急流的后部(包括左后、右后),且均发生于850 hPa左右的南风辐合区中,因此低层南风辐合是产生暖区暴雨的重要机制之一,除6月1型暖区暴雨外,其他类暖区暴雨区的南侧中层均有干区配合。5、6月2型暖区暴雨相似度最大,1型暖区暴雨的相似度最小。  相似文献   

14.
一次切变线暴雨过程的诊断研究和数值试验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郑钢  张铭 《气象科学》2004,24(3):294-302
本文对1998年6月12~13日的一次长江中下游切变线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研究并使用一个η坐标细网格暴雨数值模式对其作了数值试验。结果发现,与该暴雨过程相联系的β中尺度系统主要表现在低层的切变线及地面的β中尺度气旋,气旋的东移和发展引起长江中下游大范围强降水,在启动该场暴雨过程中,位势不稳定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深厚的β中尺度“涡柱”是该暴雨雨团的明显特征;地形对暴雨的强度和范围均有重要影响,该切变线强度对暴雨过程的降水量也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5.
山东暴雨天气学预报指标的统计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周雪松  吴炜  孙兴池 《气象》2014,40(6):744-753
采用山东省2000—2011年逐日、逐时降水资料和NCEP最终分析资料,研究了山东省暴雨天气学指标物理量的时空分布,获得了不同季节、区域和范围的暴雨预报指标特征。研究表明:山东暴雨有明显的夜间增强趋势。业务中常用的暴雨指标物理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季节性变化特征,一方面表现在指标物理量的阈值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例如暴雨的850 hPa比湿指标在4、5月仅为10 g·kg~(-1),而7月则可达14 g·kg~(-1);另一方面不同季节的水汽、动力和热力不稳定等因子对暴雨贡献也不尽相同,通常盛夏季节暴雨的水汽因子较高,而动力因子偏低,而且对流不稳定性较强,但斜压性减弱,其他季节的暴雨则相反。山东暴雨指标物理量的区域性差异没有季节性差异明显,同时各因子的区域差异也并不一致,具体来说鲁南暴雨需要更强的水汽,同时热力不稳定性因子也较高,K指数比其他区域约高0.5℃,而半岛地区暴雨动力因子更强。同时,大范围暴雨和区域暴雨需要更好的水汽条件、更强的动力条件,但对流不稳定条件较低,而局地暴雨则与此相反。  相似文献   

16.
针对2007年7月30日发生在山西省南部的区域暴雨局部特大暴雨天气过程,利用多种资料,计算了多种物理量,分析了其演变特征,指出a)前期500 hPa阻塞高压和切断低压的形成和长期维持以及副热带高压的稳定加强、维持,是造成山西大范嗣降水和区域暴雨天气的特殊环流背景.b)特殊背景下形成的MCS是造成此次南部区域暴雨的直接影响系统,强烈而持续的水汽夹卷作用、对流层高层强抽吸作用使得MCS维持和加强.c)地形性辐合的存在使得垂直上升运动加强,而高位势不稳定能量的释放与低层迎风坡面上低云的相互作用,使得MCS不断发展,使雨强出现了3次强烈增幅.  相似文献   

17.
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MM5模拟产品和CINRAD/SC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05年9月20日一次鲁南地区大范围的切变线暴雨过程进行分析,表明,稳定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的纬向切变线是产生暴雨的天气尺度系统,切变线上多个中小尺度气旋性涡旋使降水强度增大,造成局部特大暴雨;对流层中低层稳定维持的西南气流为强降水提供了水汽和不稳定能量,并造成大气层结对流性不稳定,也使降水得以持续;强降水区上空存在正涡度柱、散度柱、上升运动柱,涡度和上升运动柱中在高、低层各存在一个大值中心,散度场低空辐合高空辐散明显,当低层上升运动中心降低到850hPa以下和涡度、散度柱发生倾斜时,雨强则迅速减小。  相似文献   

18.
“海棠”影响河南降水雷达回波和中尺度雨团对比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使用郑州714CD雷达观测资料,以及2005年刚建立起的河南省乡镇雨量站网资料,配合河南省自动站资料,对0505号台风海棠造成的河南省大范围暴雨、局部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总结出强降水回波区早于中尺度雨团1个小时左右生成,中尺度雨团早于降水回波减弱消失,稳定少动的强降水回波有利于中尺度雨团的产生和发展;多普勒速度场上,中尺度系统存在的地方有利于强降水回波发展和维持,也有利于中尺度雨团产生和发展;受持续不断45dBz左右强降水回波影响,构成“列车效应”,可造成暴雨甚至是大暴雨过程;对于大范围降水回波,依据乡镇雨量图上中尺度雨团活动规律,分析速度场上中尺度系统如逆风区、辐合区、大风区(低空急流),可以准确预报暴雨落区,发布暴雨预警信号。  相似文献   

19.
杨洋 《贵州气象》1994,18(2):13-16
本文从地面场及物理量的角度出发,对1992年4月发生在贵州省的三次大范围冰雹及一次暴雨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发生大范围冰雹必须有适当的天气,水汽条件及零度层高度。大范围冰雹通常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地面中高压之间,大气处于强对流不稳定或中性以及大气中有较强的正不稳定能量,是大范围冰雹区别于大范围暴雨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运用常规高空观测资料、地面加密观测资料、EC-interim高分辨率(0.25°×0.25°)再分析资料对2018年8月21—22日(简称"8·21")陕西中北部暴雨过程进行综合分析,对模式的降水量预报进行检验,重点对比陕北和关中西部环流条件、水汽条件、能量条件、强降雨的不稳定机制等方面。结果表明:在陕西中部地区交汇的由高原槽带来的冷空气和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外围的暖空气,为暴雨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700 hPa切变线为降雨提供了动力抬升条件,受河西地区西北路冷锋南压,陕北以冷锋后部的稳定性降水为主,而关中为冷锋触发的对流降水。暴雨过程中水汽输送弱,本地水汽含量大,关中西部比湿垂直梯度大,有利于对流增强、雨强增大。暴雨发生前,关中西部中低层存在显著的对流不稳定,对流有效位能(CAPE)较大,弱冷空气触发关中不稳定能量释放,产生对流暴雨,而陕北为中性层结,不稳定能量弱,中低层有条件对称不稳定,其造成较强的斜升气流,产生大到暴雨。冷暖空气交汇在关中产生锋生,是该地区产生对流暴雨的触发机制。模式对于大尺度降水预报偏强,而对于对流降水预报偏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