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根据东太平洋海盆PC5794柱状样147—695cm(早中新世早期)的氧同位素、生物CaCO3、古温度及成矿元素等的研究结果表明,该区早中新世早期沉积物的δ18O大致可分为五组,所反映的气候变化存在三个暖期和二个冷期的冷暖交替。氧同位素与生物CaCO3呈正相关关系;无生物CaCO3条件下的成矿元素与古温度的变化趋势具三种情况:Mn、Fe、Co含量变化趋势与古温度呈正比;Cu含量与古温度呈反比;Ni介于上述两种类型之间。PC5794早中新世早期的硅钙质软泥与钙硅质软泥为寒冷气候下的沉积物,有利于沉积型多金属结核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本文结合浮游有孔虫氧同位素地层学和不平衡铀系测定沉积速率的方法来确立取自南沙海域的沉积物柱样(NS90-103)的时间坐标、根据连续取样获得的δ(18)O曲线可以将该柱划分为7个主要气候期次,底部(550cm)相当于氧同位素第7.4阶到第7.5阶之间,年龄约238ka;而根据不平衡铀系的过量(230)Th方法获得2.3cm/ka的沉积速率,计算出底部年龄为239ka;两个结果在误差范围内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3.
塔里木盆地凝析油单体烃碳同位素特征与成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文正  李先奇 《沉积学报》1995,13(4):109-115
对采自塔里木盆地不同地区和层位的14个凝析油样进行了GC/C/MS在线(Online)碳同位素分析,获得了液态烃系列单分子碳同位素组成资料。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不同时代凝析油的单体烃碳同位素特征,并进行了油-油的对比与成因分类。结果表明,塔里木盆地存在煤成油、油型油与混合成因油三种类型。其中油型油又可按母岩的时代划分为奥陶系(寒武系)、石炭系、三叠系三种类型。煤成油的源岩为佛罗系煤系源岩。佐证了该盆地存在四套现实的烃源岩(即奥陶-寒武系、石炭系、三叠系和侏罗系)。  相似文献   

4.
孟加拉湾晚第四纪浮游有孔虫及其古海洋学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丁旋  方念乔 《现代地质》1999,13(1):37-42
对北印度洋孟加拉深海扇远源区水深约3800m的MD77190岩心进行了有孔虫定量统计,CaCO3质量分数分析和敏纳圆幅虫壳体氧、碳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该区近130ka来的浮游有孔虫组合面貌、表层海水古温度、CaCO3质量分数变化的总体趋势与各大洋资料可以对比。CaCO3质量分数曲线表现为间冰期升高而冰期降低,反映了研究区陆源碎屑物质对CaCO3浓度具有明显的稀释效应。溶解度曲线也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同样与陆源物质输入量的变化有关。研究区氧同位素3期各种沉积特征与北印度洋区的季风活动有关,表现出明显的高频气候旋回变化特点。  相似文献   

5.
长江三角洲东缘地区全新世孢粉与古环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长江三角洲东缘地区南汇鹤鸣孔、东海1井、高桥G2孔3口钻井全新世地层的孢粉研究,划分出了5个孢粉组合带和3个亚带,恢复了本地区植被演替、气候波动的5个阶段:第1阶段为针阔叶混交林一草地,反映气候温凉略湿(前北方期);第2阶段为含常绿阔叶树的针阔叶混交林,反映气候温和略干(北方期);第3阶段为以常绿栎类、栲属、杨梅等为主的常绿阔叶林,反映气候热暖潮湿(大西洋期);第4阶段是以栎、松、禾本科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反映气候温暖略干(亚北方期);第5阶段是以落叶栎类、常绿栎类、松为主的落叶阔叶、常绿阔叶、针叶混交林一草地,反映气候温暖湿润(亚大西洋期)。这种气候波动与世界性气候变化相一致,为本地区的地层年代划分和对比提供了可靠的证据,为全新世古植被、古气候、古环境的重建提供了重要的孢粉学资料。  相似文献   

6.
全球气候变化第二次评估报告即将问世由联合国环境署(UNEP)和世界气象组织(WMO)设立的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撰写的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第二次评估报告将于1995年底问世。该委员会于1990年发表了第一个评估报告,1992年公布了补充报告...  相似文献   

7.
泥盆纪海相碳酸盐岩碳同位素组成及演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对六景泥盆系碳酸盐岩碳同位素组成的系统分析表明:从落霍柯夫期到布拉格期海洋中的δ~13C是逐渐变重,埃姆斯期明显变轻.艾菲尔期又开始变重,特别是基维特期有较明显的正向偏移,并继续向上变重,至弗拉斯期与法门期之交达到最大,尔后逐渐变轻,反映了泥盆纪海洋碳同位素组成的演变趋势.这和泥盆纪(二级)海平面的变化趋势是基本一致的,反映海洋碳同位素组成与海平面变化及相关的气候和海洋、大气中CO_2含量的成因联系。弗拉斯阶-法门阶界线附近δ~13C的变化型式表明其间发生的生物绝灭事件是海平面升降和缺氧环境的周期性扩展等因素的累积效应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华北地下水古环境意义及古气候变化对地下水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华北地下水的同位素和化学组分受补给时期的气候影响指示了过去3.5万a的气候变化,其δ18O的变化反映出了晚更新世向全新世转变时期的气候变化和晚更新世气温的波动;而在全新世则反映了夏季风带来丰沛降水的湿度变化。据地下水14C年龄统计特征结合其它地质记录划分出了地下水的补给期。全新世以来对地下水补给有意义的补给期是6kaB.P.左右和4kaB.P.左右,而3kaB.P.左右地下水补给明显间断,钻孔土壤水ωCl变化说明3kaB.P.左右气候干旱对地下水产生重要影响,可能是后期浅部水咸化的主要时期。  相似文献   

9.
珠江三角洲全新世环境演变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根据23个钻孔的约200个岩芯样品和6个露头剖面的20个样品的孢粉分析,划分了11个孢粉带和8个亚带以及相应的气候期。以多种喜热与喜凉植物孢粉含量的比值作为温度变化的半定量指标,绘成珠江三角洲全新世气候变化半定量曲线,并用历史时期气候记载检验该曲线。认为存在多次约1000a 尺度的气候变化。用107个已测年的古海面标志物绘制了珠江三角洲全新世海平面变化曲线,并用古文化遗存的性质和区域分布检验该曲线。初步认为,气候曲线与海平面变化曲线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海平面升降是本区环境演变的主导因素,并制约先民的生产和栖息。  相似文献   

10.
古里雅冰芯氧同位素地层学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姚檀栋 《第四纪研究》2000,20(2):165-170
在冰芯研究中,氧同位素比率不仅是气温的一种代用指标,而且其变化又是冰芯年层划分的依据之一。本文着重阐述了青藏高原古里雅309m冰芯中δ18O记录研究的一些结果。对于该冰芯上部120m,根据δ18O等的季节变化特征可划分出2000多个年层,这是该冰芯高分辨率气候环境记录恢复的基础。借助于放射性物质(36CI)测年等手段,建立了该冰芯下部的时间标尺。据此恢复了0.125Ma以来古里雅冰芯中18O记录,将其与深海沉积中的氧同位素变化相比较,可划分出阶段 1,2,3,4和5,其中阶段5又可划分出 5个业阶段,即a,b,c,d和e亚阶段。古里雅冰芯18O记录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其升高和降低的幅度都很大,这反映了青藏高原对于气候变化的响应是极为敏感的。5e时古里雅冰芯中δ18O所记录的升温幅度达5℃,高于全球平均升温值2~3℃。  相似文献   

11.
根据内蒙古伊克昭盟5个盐湖中6个钻孔岩心的340件氧碳稳定同位素样品测试数据,分析了该区的古气候变化特征。氧碳同位素记录的研究表明,盐湖水体的δ13O变化主要是受湖水的蒸发作用和淡化过程所控制,而δ13C值的波动主要受湖泊水体中TDIC变化以及湖泊水体与大气间碳交换的制约。盐湖的水体环境在过去23ka之中经历了17次明显的波动变化,揭示了晚更新世冷湿—早全新世暖湿—中晚全新世暖(偏冷)干的晚第四纪气俟变化规律及3个重要的气侯事件(10.80~10.50kaB.P.新仙女木事件,7.50~5.00kkB.P.重要降温事件和7.37~6.35kaB.P.大暖期高湖面事件),并预测未来全球长周期(1000a以上)气候演变趋势─—渐冷。  相似文献   

12.
内蒙古盐海子盐湖Ya02孔元素聚散与古气候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内蒙古伊克昭盟Ya02孔35件样品Al、Fe、K、Na、Ca、Mg、F、Cl以及Ti、Mn、Ba等22项元素测试结果的研究表明,元素组合与含量变化过程严格受气候因素的控制,并反应敏感。据此将该湖自下而上划分了13个气候期,揭示了自成湖(23kaB.P.)以来冷暖与干湿的气候环境变化模式:晚更新世主要以冷湿气候为主,并伴有多次相对温干偏湿的气候波动;早全新世为暖湿气候;中全新世以温暖干气候为主,伴有冷湿气候;晚全新世以来,所测各元素含量趋于增高趋势,反映了气候由温暖干向冷凉湿方向渐变  相似文献   

13.
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环境演变   总被引:60,自引:2,他引:60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在10~8.5kaB.P.经历了三次阶段性增暖后进入全新世暖期。8.5~8.0kaB.P.和4~3.5kaB.P.暖期的开始与结束事件中降水变化落后于温度变化300~500a;暖期盛期时的年均温较现代高2~3℃,降水多100mm左右;暖期中存在多次短期寒冷事件,年均温最冷时较现代低3℃以上。3.5kaB.P.以来冷干趋势之上叠加着大致由300a稳定与500a波动构成的约800a的周期性变化。全新世暖期原始农业文化的阶段性发展与暖期内环境波动相对应;暖期结束时发生了由农业向牧业文化转换的事件;暖期以后的冷干期为农牧交错文化时期,农业经济随冷干程度的变化而兴衰  相似文献   

14.
长江三峡中坝遗址是我国目前仅有的、世界上也罕见的“通史式”遗址。它不仅蕴藏大量的文化内涵,而且包含极其丰富的自然环境演变信息,是研究三峡地区全新世环境演变的理想剖面。文章对遗址地层中的铷(Rb)、锶(Sr)值进行了测试和分析,结果显示:剖面地层中的Rb含量偏低,而Sr含量偏高,Rb/Sr比值变化较大。Rb/Sr比值已成为区域环境演变研究中较理想的替代指标,根据Rb/Sr比值的环境指示意义发现,长江三峡地区全新世中晚期以来气候环境总体上逐渐趋于恶劣;气候冷暖湿热变化剧烈;寒冷期长于温暖期,并没有明显地向湿热方向发展趋势。与长江下游等东部其他地区相比,长江三峡地区也存在明显不同之处:隋唐暖期不明显,而中世纪暖期表现显著。  相似文献   

15.
长江三峡中坝遗址是我国目前仅有的、世界上也罕见的“通史式”遗址。它不仅蕴藏大量的文化内涵,而且包含极其丰富的自然环境演变信息,是研究三峡地区全新世环境演变的理想剖面。文章对遗址地层中的铷(Rb)、锶(Sr)值进行了测试和分析,结果显示:剖面地层中的Rb含量偏低,而Sr含量偏高,Rb/Sr比值变化较大。Rb/Sr比值已成为区域环境演变研究中较理想的替代指标,根据Rb/Sr比值的环境指示意义发现,长江三峡地区全新世中晚期以来气候环境总体上逐渐趋于恶劣;气候冷暖湿热变化剧烈;寒冷期长于温暖期,并没有明显地向湿热方向发展趋势。与长江下游等东部其他地区相比,长江三峡地区也存在明显不同之处:隋唐暖期不明显,而中世纪暖期表现显著。  相似文献   

16.
新疆罗布泊地区近3.2万年沉积物的气候环境记录*   总被引:5,自引:16,他引:5  
文章对新疆罗布泊地区罗北洼地CK-2钻孔自顶部到10.35m的岩芯,按5cm间隔取样,进行了磁化率、粒度、色度、碳酸盐、有机质含量和pH值的12项环境代用指标的测定,以及相关样品的质谱-铀系法定年,得出了近32000年以来在该地区经历的4个冷湿和暖干变化的气候-环境序列:阶段Ⅰ(31.98~19.26kaB.P.),处于晚韦克萨尔冰期的早期,经历了全球变化的未次盛冰期(23~19kaB.P.),12项环境指标的统计平均值为-0.8773,是本序列的最低值,对应为最强的冷湿期;阶段Ⅱ(19.26~13.53kaB.P.)为继后的间冰期,相应环境指标的统计平均值为+0.5233,环境转为暖干期;阶段Ⅲ(13.53~12.73kaB.P.)为晚韦克萨尔冰期的晚期和得里亚斯冰期,也是全球未次冰期的晚期,其环境指标统计平均值为-0.1075,环境转冷湿;阶段Ⅳ(12.73kaB.P.~近代)为全新世温暖期,其环境指标统计平均值为+1.275,是本序列的最高值,气候转为强暖干期。在阶段Ⅳ,12.08~11.80kaB.P.处出现了新仙女木(YD)的冷事件,10~9kaB.P.为全新世期内最早出现暖事件的时间。从冰期与间冰期的旋回分析,本区的气候-环境变化与全球同步,反映出受到全球变化的主旋律制约。从区域的特征分析,由于受到青藏高原的隆升、西风的加强,而西南和东亚季风的减弱,出现了冷/湿和暖/干的气候-环境变化的大格局,其不同于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区的冷/干、暖/湿变化的大趋势。从环境代用指标的统计值(从-0.8773到+1.275)表明,本地区的干旱化进程是自然变率的必然结果,到全新世温暖期间更为突出。而近数千年或近数十年的人类活动营力只起到了叠加或促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对点苍山海拔3820m冰水沉积剖面的粒度参数、磁化率、氧化铁含量和有机质含量的综合实验分析,并讨论了这些指标的相互关系及其环境意义。实验结果表明,磁化率的强度与粗砂组分的含量成正相关,而与粘土等细粒组分含量成负相关;同时与有机质含量成负相关,与氧化铁含量成正相关。矿物组分分析实验表明,沉积物主要磁性来源于磁化铁。根据以上结果,结合冰川湖泊流域面积小、高寒环境的特点,其磁化率的影响因素与一般湖泊不同,认为冰川湖泊沉积中,因为物源较近导致外源磁性矿物主要赋存于粒度较粗的碎屑颗粒中,而高寒的环境条件使得有机质对沉积物的磁性矿物起到了稀释的作用,而很难有积极的贡献。根据磁化率的环境意义,恢复了全新世以来点苍山的古气候,从中可以划分6个不同的气候阶段:11.5~10.6kaB.P.,10.6~8.9kaB.P.,8.9~5.5kaB.P.,5.5~3.3kaB.P.,3.3~0.8kaB.P.和0.8kaB.P.至今,代表了末次冰期结束以后湖泊从产生至消亡的全过程。根据与其他相关地区的对比,分析了西南季风演变的一些规律。  相似文献   

18.
内蒙古伊盟地区哈马尔太碱湖沉积特征和孢粉组合特征反映了该区近5ka以来的古植被古气候变迁。研究表明,此期间该区植被由阔叶、灌木草原变为疏树灌木草原,最后变为荒漠草原。在这5ka中存在两次暖期两次冷期,近1.6ka以来以冷干为主。湿润气候只存在于4.5~5.5kaB.P.,气候总的趋势是由较湿润变干旱直至干燥。  相似文献   

19.
云南点苍山冰川湖泊沉积物磁化率的影响因素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文章通过对点苍山海拔3820m冰水沉积剖面的粒度参数、磁化率、氧化铁含量和有机质含量的综合实验分析,并讨论了这些指标的相互关系及其环境意义。实验结果表明,磁化率的强度与粗砂组分的含量成正相关,而与粘土等细粒组分含量成负相关;同时与有机质含量成负相关,与氧化铁含量成正相关。矿物组分分析实验表明,沉积物主要磁性来源于磁化铁。根据以上结果,结合冰川湖泊流域面积小、高寒环境的特点,其磁化率的影响因素与一般湖泊不同,认为冰川湖泊沉积中,因为物源较近导致外源磁性矿物主要赋存于粒度较粗的碎屑颗粒中,而高寒的环境条件使得有机质对沉积物的磁性矿物起到了稀释的作用,而很难有积极的贡献。根据磁化率的环境意义,恢复了全新世以来点苍山的古气候,从中可以划分6个不同的气候阶段:11.5~10.6kaB.P.,10.6~8.9kaB.P.,8.9~5.5kaB.P.,5.5~3.3kaB.P.,3.3~0.8kaB.P.和0.8kaB.P.至今,代表了末次冰期结束以后湖泊从产生至消亡的全过程。根据与其他相关地区的对比,分析了西南季风演变的一些规律。  相似文献   

20.
Several lines of evidence concur to explain the climatic fluctuations that occurred in the central region of Argentina during the last millennium. The investigation was advanced in two ways: on the one hand, a geographic model was elaborated; and on the other, a temporal sequence for various climatic situations was developed. During the last 1000 yr, two significant events related to global changes occurred: the Medieval Warm Period (MWP) and the Little Ice Age (LIA). The Medieval Warm Period was characterized by a humid and warm climate in the plains and recession of the Andean glaciers. In contrast, during the Little Ice Age the plains had temperate, semi-arid to arid climates, and Andean glaciers advanced. In the western region, the fluvial-lacustrine systems were more extensive during cold events (LIA) and contracted during warm events (MWP). In contrast, in the eastern region the fluvial-lacustrine systems showed a diminution during cold events and increased their extent during warm episodes. During the LIA, the occurrence of two cold pulses separated by an intermediate period has been established. The first cold pulse extended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XV century to the end of the XVI century; the second cold pulse (the main one) began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XVIII century and lasted until the beginning of the XIX century. Both cold pulses can be related to the Spörer and Maunder Minimums respectively. These climatic changes modified the landforms, influenced the vegetation distribution and were one of the main factors for control of human activities during the last 1000 y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