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用双目镜观察了卡子湾黄土样品,发现大量流水沉积微构造,提出该区黄土的搬运介质是流水而不是风。结合重矿分析和宏观地貌认为其物质来源为乌鲁木齐河上游冰川研磨作用产生的细粒物质。  相似文献   

2.
克里雅河流域黄土的性状与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克里雅河流域黄土的物质组成与分布,探讨了黄土的来源与沉积环境,认为克里雅河流域的黄土物质:(1)是全新世堆积物;(2)粉砂与细砂占优势,级配特征反映堆积时强烈的混合作用;(3)地球化学成份及矿物组合反映出比洛川更干燥的沉积环境。pH值、有机质与CaCO_3含量均支持这一点;(4)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粉尘是其物源区,风尤其是尘暴气流是主要搬运营力;(5)分布高度介于2600-4100m,自低而高,黄土物质的厚度变薄,颗粒变细,分选变差,峰区变窄;(6)黄土化过程微弱,CaCO_3及易溶盐基离子均无明显移动。  相似文献   

3.
甘肃陇西盆地的黄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陇西盆地黄土的研究系于1978年配合工程任务开展的,重点研究了文峰镇东南暖泉沟剖面,分析项目有古地磁、C~(14)年龄,孢子花粉、重矿物,粘土矿物、化学成分等。本文系对该剖面所做各项分析的总结。工作中得到甘肃省物资局和省地质局所属部门的大力协助和支持,谨致谢意。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导研究细粒粉尘物质(黄地)在对称丘陵背风区沉降特征的风洞实验。注意力集中于黄土顺风越过丘陵的沉积模式是否具有波动的问题(可与著名的Karman 涡旋尾流相比较)。实验结果表明,虽然再生沉积的最大值出现在紧接丘陵背风坡的下游一带,却未见沉积尾流。  相似文献   

5.
雅鲁藏布江河谷黄土的沉积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在野外调查和室内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对西藏雅鲁藏布江中部流域河谷地区黄土的形成时代、物质特征及成因进行了研究,认为该黄土是近源黄土,形成时代与青藏高原东缘武都黄土相近。黄土的重矿物组成明显受到雅鲁藏布江河谷第四纪碎屑物质的影响,其地球化学元素构成与黄土高原北部榆林剖面相近,粒度组成以100~50μm和50~10μm的颗粒为主,为沙黄土。该黄土是在雅鲁藏布江河谷丰富碎屑物质、宽谷与峡谷相间地貌特征的基础上,受冬季或寒冷时期西风急流和河谷与山地间热力差异产生的谷风搬运堆积,并在温暖时期经历生物、化学、粘化作用等过程共同形成的。  相似文献   

6.
对长江中游地区定山-太平断面上砂山砂与下风向5个黄土剖面黄土进行了详细的粒度分析,并与其他地区黄土进行对比。结果表明:(1)粒度象和粒度参数特点显示赣北定山-太平断面砂山下风向的黄土状土为风积成土;(2)定山-太平断面的砂山砂-砂山淤泥-黄土粒度特征的渐变过渡,指示了其沉积上的渐变过渡关系。结合区域各沉积相的年代序列认为,末次间冰期以来,长江河谷、漫滩等松散碎屑物在冬季风分选下,粗颗粒物质以砂山形式在其下风向不远处沉积,而剥离出的细颗粒物质则被颠扬到较远的下风向以黄土的形式堆积,从而在区域上形成一个以砂山砂和黄土为主的风沙-风尘沉积体系。  相似文献   

7.
筛析法是测定沉积物颗粒组分的简单便捷方法,但关于振筛机对不同物料颗粒的最佳筛析时间少有报道。采用顶击式标准振筛机、1/2Φ间隔的套筛,开展了以风成沙为筛析样品、以筛析时间为变量的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筛析时间增加,粒度参数的平均粒径和分选系数有增加且趋于平稳的趋势,但参数级别未发生改变;随筛析时间的增加,个别样品的偏度和峰度级别发生改变,其余均未改变;整体上,≥35目的筛网是决定1/2Φ间隔套筛最佳筛析时间的主要标准筛,但不同特性的风成沙颗粒对不同筛网的最佳筛析时间存在差异;为保证在筛析时间增加的过程中,粒度参数级别不再发生改变,且各筛网上的沙物质颗粒质量变化较小或趋于稳定,选取供试样品的平均最佳筛析时间作为风成沙颗粒筛析的最佳时间,建议风成沙颗粒的最佳筛析时间为14min。  相似文献   

8.
陆架沉积环境研究的若干新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全球变化的观点,重新认识和探讨第四纪以来、特别是晚更新世以来全球气候变化、中国大陆环境变化对于陆架沉积环境的影响,将是十分必要的。按照这一设想,今后可望在以下三方面获得新进展。1 青藏高原“大冰盖”的形成与长江三角洲沉积的关系:尽管冰川地貌学家对于冰期时期中国大陆环境的特征,特别是古冰川的分布范围、规模等还有不同的意见。无论如何,冰期、间冰期时期长江流域自然环境的变化,有可能会控制长江径流量的变化,影响长江三角洲的发育与成形。2 黄土的亲沙漠性:把黄土与沙漠的分布进行比较,就可以发现两者之间存在密切关系:黄土总是伴随着沙漠而存在;在陆架区,几乎遵照同样的演化规律,在陆架黄土的上风向,总可以找到大范围的沙漠分布区。3 晚更新世末期陆架干旱化、沙漠化的新证据:(1)漫长的风蚀界面;(2)厚层的混杂堆积;(3)典型的休止角结构;(4)统一海相地层的解体;(5)重叠的海底沙丘群;(6)辽阔的残留沉积;(7)海底、近岸和岛屿上的黄土沉积;(8)苏北浅滩的东部砂岩砾石分布区的研究;(9)岩芯中某些干旱化环境特征的研究;(10)陆架上其它风暴沉积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采自中国、法国、比利时等国43块黄土样品进行实验室处理后,分析对比了它们在碳酸盐含量、粒度组成、重矿物组成及粘土矿物成分方面的共同特性及差异性。结果表明,中国黄土碳酸盐含量稳定,西欧不同类型的黄土碳酸盐含量差别很大。在粒度组成上,欧亚黄土并没有本质的差别,但西欧不同层位的黄土粒度组成呈有规律变化。对西欧重矿物的分析可以追溯黄土的物质来源,粘土矿物含量在欧亚不同黄土中也有差别。比较结果说明,欧洲的黄土堆积受第四纪冰期、间冰期的气候波动影响较大,中国黄土在堆积期间始终处在干旱、半干旱的气候条件下。  相似文献   

10.
柴达木盆地表土与大气降尘粒度Weibull组成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柴达木盆地北部现代地表不同沉积环境沉积物粒度分析结果显示,多数盆地地表沉积物质呈Weibull三峰分布,具有超细粒、细粒、粗粒3个组分,个别样品包含沙粒组分,绝大多数的样品匮乏细粒-超细粒组分,以高含量分选性较好的粗粒组分和低含量分选性差的细粒-超细粒组分为总体特征。现代沙尘暴天气降尘粒度分布模式较为单一,以高含量窄峰态的粗粒组分为显著特征。依据含量最高主峰所在Weibull粒度组分,本研究将全部粒度分布分为3种类型:以高含量细粒组分主导的F型、以高含量粗粒组分主导的C型和以高含量沙粒组分主导的S型。比较沙尘暴降尘、季节降尘和年降尘粒度分布模式的结果表明,研究区全年和季节大气降尘主要由沙尘暴天气降尘贡献,在细粒和超细粒组分上,同时混合有尘暴释放和正常天气条件下大气本底粉尘沉降两种来源的风尘成分。分析冬季研究区湖泊(苏干湖)冰层粉尘粒度分布模式发现,细粒组分含量显著偏高,可达70.6%,明显有别于其他沉积环境粒度组成,对比年降尘细粒-超细粒组分成因我们初步认为,细粒组分可用于指示冬季风盛行季节近地面大范围风场搬运风尘物质的状况。  相似文献   

11.
罗马尼亚Mircea Voda剖面黄土粒度特征及其成因指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ircea Voda剖面是欧洲典型的黄土剖面之一,本文对Mircea Voda黄土剖面序列S0-S3进行了系统的粒度分析,并与中国黄土高原典型的黄土剖面洛川剖面、西峰剖面等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显示,黄土粒度组成以粒径为4μm-63μm粉砂为主,其平均含量为78. 22%,呈现出风成成因的基本特征,且不同深度样品的粒度组成具有较高的均一性,显示该区黄土具有相同的物质来源。粒度频率曲线呈现为以突出的第一众数20μm~35μm,分选较好的单峰正偏态分布特征,说明粉尘在沉积之前经过了充分的混合。粒级主要组分集中在粗粒端,但在细粒端1μm附近存在第2个分量,这种特征与中国黄土高原黄土的粒度特征十分相似。计算得沉积物环境判别参数Y值均小于-2. 741 1,通过与水成沉积物判别值Y的比较,进一步证实了Mircea Voda剖面黄土为风成成因特征。  相似文献   

12.
根据野外调查和实验分析资料,阐述和分析中昆仑山北坡黄土的形成时代、物质成分和结构及沉积条件,认为黄土属晚第四纪风积物质,现代黄土堆积持续进行,物质主要来源于塔克拉玛沙漠。在干旱气候背景上,7000—5000a.B.P.为明显相对湿润时期。  相似文献   

13.
中仑昆山北坡黄土特征及其环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根据野外调查和实验分析资料,阐述和分析中昆仑山北坡黄土的形成时代、物质成分和结构及沉积条件,认为黄土属晚第四纪风积物质,现代黄土堆积持续进行,物质主要来源于塔克拉玛沙漠。在干旱气候背景上,7000-5000a.B.P.为明显相对湿润时期。  相似文献   

14.
克里雅河上游流域黄土中孢粉组合与环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克里雅河上游流域末次冰期以来形成的两个黄土剖面13块样品进行了孢粉分析。分析结果表明, 末次冰期以来该区黄土堆积的植被类型主要是以耐旱的麻黄(Ephedra)、藜(Chenopodiaceae)、蒿(Artemisia)等草本植物为主, 属荒漠草原类型。但期间也出现过具有一定含量的云杉(Picea)、冷杉(Abies)、松属(Pinus)等针叶树花粉, 显示出疏林草原环境。由此表明, 从那时以来的黄土堆积过程中, 在总的持续干旱的荒漠草原环境下也存在相对的干湿波动。  相似文献   

15.
傅桦  丁瑞兴 《地理研究》2001,20(4):431-438
通过孢子花粉、石英砂颗粒和土壤微形态学分析,研究北亚热带江淮地区白浆化土壤的发生学特性。白浆化土壤下部土体经历了暖温带森林草原景观和亚热带草原景观,为高能化学环境。在母质沉积后,经历了褐土化过程或其他物质堆积,经过一定时期的沉积间断后,堆积新物质,随着气候的变化,成土环境演变为现代气候类型,属亚热带森林草原环境。淀积层也源于黄土状物质,风化程度更强,白浆层则为后期堆积物,不具备高能化学环境。淀积层在高能环境下,存在次生粘化和淀积粘化作用。  相似文献   

16.
采用生物测定的方法研究了荒漠植物骆驼蓬(Peganum harmala)对受体植物黑果枸杞(Lycium ruthenicum)种子发芽与幼苗生长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1)骆驼蓬茎叶水浸液对黑果枸杞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均有抑制作用,且随处理浓度的升高而增强;(2)苗干重和苗鲜重对水浸液作用表现最为敏感,其次为根鲜重和苗高,根长和根干重表现较不敏感;(3)丙二醛含量的综合化感效应指数(IR=34.22)明显大于其他指标,相对电导率也表现出较为敏感的抑制效应,而水浸液对受试植物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最小(IR=0.52)。由此推断,骆驼蓬茎叶水浸液中化感物质多种效应的生物起点可能是对膜系统的伤害。  相似文献   

17.
黄土隐含丰富的古气候信息,了解其物源变化对理解亚洲内陆干旱化、大气环流模式和亚洲季风演变至关重要。哈尔滨荒山剖面地层出露厚度大,地层连续,保存了松嫩平原最完整的黄土-古土壤序列。此外,重矿物在河流源-汇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在风成沉积物中较少。定量矿物学方法分析速度快,能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数据。因此,我们对哈尔滨黄土-古土壤序列进行TIMA(TESCAN Integrated Mineral Analyzer)自动定量矿物分析及年代学(OSL、ESR和14C)测试,以期了解哈尔滨黄土在冰期-间冰期时间尺度上的物源变化。结果表明:TIMA方法鉴别的矿物种类高于传统方法,且TIMA定量的重矿物含量与传统方法相比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两者揭示的重矿物组合基本一致。黄土-古土壤序列在15.1 m(234.2 ka)上、下地层的20—63μm组分的铁板钛矿、闪石类、锆石、磷灰石、金红石、钛铁矿、铬铁矿、榍石、辉石以及重矿物特征指数(ZTR和GZi)等存在明显不同的变化特征;然而,除了铁板钛矿和独居石外,<20μm组分并没有表现出如此特征。黄土-古土壤序列上、下地层重矿物组成的差异指示了哈尔滨黄土物源的变化。15.1 m以下,哈尔滨黄土除了接受松嫩沙地的近源粉尘贡献外,也有远源(比如,浑善达克和科尔沁沙地)粉尘的贡献。随着干旱化气候的加剧,松嫩沙地范围扩大,使得15.1 m以上黄土的远源贡献比例减少,近源贡献显著增加。即增强的气候干旱化导致的松嫩沙地粉尘源区范围扩大,是哈尔滨黄土物源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曾方明 《盐湖研究》2018,26(4):19-26
长江中下游地区下蜀黄土的物质来源一直是个热点问题。对江西九江下蜀黄土和甘肃临洮晚更新世以来黄土的常量元素组成进行了研究,并与末次间冰期以来黄土高原其他点位的黄土、长江中下游其他地点的下蜀黄土和长江沉积物的元素组成进行对比,以期探讨九江下蜀黄土的物质来源。结果表明:1)九江下蜀黄土的地球化学组成以SiO_2、Al_2O_3、Fe_2O_3为主。与临洮黄土的元素组成相比,九江下蜀黄土具有较高的SiO_2、Al_2O_3、Fe_2O_3、TiO_2含量和较低的CaO、MgO含量;2)在空间上,下蜀黄土的SiO_2/Al_2O_3比值未表现出黄土高原黄土(北方黄土)的SiO_2/Al_2O_3比值随纬度规律性变化的特点,揭示下蜀黄土的主要源区可能不是北方的内陆荒漠或黄土高原;3)TiO_2/Al_2O_3-K_2O/Al_2O_3和TiO_2/Al_2O_3-Fe_2O_3/Al_2O_3图解显示下蜀黄土与北方黄土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表明下蜀黄土与北方黄土的主要源区可能不同。  相似文献   

19.
新疆伊犁地区黄土与古土壤的微结构及矿物成分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钱亦兵  叶玮 《干旱区地理》2000,23(2):109-111
利用偏光显微镜对伊犁地区新源县则克台剖面黄土与古土壤进行分析,观察到黄土的微结构为粉砂细粒支架-镶嵌孔隙-斑状胶结类型,古土壤则属于砂粉土分散-镶嵌斑状-基底胶结类型。二者的矿物种类差异不大,只是相对含量有所变化。古土壤中原生矿物略有减少,次生、蚀变矿物含量相应增加,铁染较普遍,加外,溶解-再沉淀作用常使矿物细粒化,或形成粘土矿物和次生碳酸钙的微粒集合体和微晶充填在次生大孔隙中。这些特征在黄土中料  相似文献   

20.
洪也  陈秀玲  方小敏 《中国沙漠》2008,28(2):238-244
碳酸盐含量一直被作为指示干旱和季风变化的良好指标,但其发生与夏季风降雨的关系始终没有得到明确的科学证明。通过西北黄土覆盖区到物源区现代土壤、全新世古土壤S0和末次冰期最盛期黄土L1中不同粒级方解石含量的系统分析,揭示出中、粗粒级方解石含量少、变化小和无规律性,而<2 μm粒级的细粒方解石含量高、变化大,且规律性强。现代土壤和古土壤S0淋溶层中的细粒方解石含量随降水量的增大而降低,黄土L1中方解石的含量变化则没有明显的规律性,与方解石总量和碳酸盐含量变化类似。这表明细粒方解石含量是导致方解石总量和碳酸盐含量变化的主体,代表了成壤时期形成的次生方解石,反映了成壤作用的强度和夏季风降水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