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承德钢铁公司黑山铁矿矿山爆破地震动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河北省黑山铁矿矿山4次爆破地震动效应的观测结果,给出了爆破地震动的强度预测、炸药量与爆破安全距离的关系式,以及炸药能量转换为地震波的能量的转换系数、爆破地震烈度等。  相似文献   

2.
两种类型爆破的水文地球化学效应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着重研究江西永平三次地表爆破与福建龙海两次井下爆破所获得的大量水文地球化学效应的观测资料。确认了爆破膨胀冲击力是使氡及其它水化学组份发生变化的主导因素;爆破后引起的水文地球化学效应与各观测点所处的地质、水文地质条件以及地球化学环境有关。在此基础上对地震的水文地球化学前兆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万正民 《华南地震》1989,9(3):46-49
新化水泥厂因采矿需要,于1987年6月10日进行了一次药量为75吨的洞室大爆破。炮位座标:北纬27°50′34.1″,东经110°10′23.6″。高程为255米。各观测台的分布如图1所示. 为研究我省深部地壳构造和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我办曾先后组织人员和仪器对1981年6月8日的桃林铅锌矿和1982年6月14日的棋梓桥水泥厂两次爆破,分别布线选点架台开展了观测工作,并获得了一定的结果。但此项工作仅局限于湖南东部地区,其他大部分地区因资  相似文献   

4.
区域地震台阵NORESS和FINESA记录到的波罗的海波斯尼亚湾以及北海的地震事件具有声观测到的水下爆破特征。对这些地震的区域震相的谱分析。揭示出很强的与时间无关的频谱边缘特征。表明波形是由相关的“脉冲响应”型信号组成。倒谱逆分析给出的脉冲响应对滞后时间与最常见的介于400-600ms的滞后是一致的,一些倒谱在150-350ms之间还有负峰。倒谱峰在与事件有关的所有震相中都被观测到,并且这两个阵所记录到的地震事件的延迟时间都相同。相对长的时间延迟与水声观测记录到的水下爆破中普遍存在的气泡脉冲延迟是一致的。低频负峰是由相对于主脉冲而言极性逆转了回波造成的,并与从水列顶部的反射一致。一般而言,这些事件的Pn/Lg振幅比较大,与采石场爆破所观测到的相似。波罗的海事件的高频Pn/Lg比值比北海的要小些,这可能是由于这两个地区水底地质构造的差异引起的。一些简单的水下爆破模型可以解释观测到的倒谱的许多特征,并揭示了75-150kg的爆破规模的爆破源较浅(约40-80m)。本研究表明,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CTBT)所要求布置的地震台网,可以对用于近海环境水下核爆破试验的检测和识别的水声观测台站的小网形成补充。  相似文献   

5.
绥棱爆破地震监测与局部场地台阵观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黑龙江省地震局在绥棱组织了2次人工爆破,目的在于检验黑龙江省地震台网的监测能力和定位精度,并开展相关的地震学和地震工程学研究。为此,在原黑龙江省地震台网的基础上,又架设了一个由六台数字地震仪组成的流动台网,并在爆破点附近建立了一个由多通道强震观测系统和4台强震仪组成的场地影响台阵。本文介绍了这次爆破及现场观测的有关情况,并对结果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6.
引言 确切地说,爆破只是地球表层的一种人工地震,它的震动波能被地震记录仪记录下来,而不会对前兆仪器及资料造成影响。但距台站较近的爆破,对地震台站前兆仪器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反映在观测资料上为跳变异常。本文就南京至杭州高速(以下称“宁杭”高速)公路溧阳段在施工过程中实施的爆破,对溧阳台地磁和体应变产生的影响作初步分析。 1 手段简介 溧阳台现有手段3套,即测震、地磁和体应变。测震和体应变在“九五”期间已经改造为数字化仪器。测震仪为FSS-3,由EDAS-C24A地震数据采集器实时采集数据,微机自动保存;体应变仪为TJ-IC,由DQ…  相似文献   

7.
谢建清 《华南地震》1992,12(1):64-73
本文介绍了有关爆破地震效应工程评价方法及其标准,汇报了观测仪器和得到的不同地区的经验传递系数,同时还介绍了部分振速及爆破地震烈度标准。  相似文献   

8.
宁夏大峰矿5500t爆破及观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底在宁夏和内蒙古交界的贺兰山大峰煤矿进行了5500t的大当量工业爆破,这是一次进行地球物理、工程抗震等研究的难得机会,同时也是全面检测宁夏及邻区“十五”新建测震及前兆系统运行情况及工作状况的机会。除了加强固定测震台网的监测外,宁夏回族自治区地震局还联合甘肃,四川,青海4省地震局布设了南北向的临时测线。北京大学,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及爆破单位等十余家单位,分别在不同地点沿不同方向布置了不同研究目的的测线。本文就此次爆破和观测情况做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9.
为了更好地将"跨越台湾海峡人工爆破观测"的现场炸测情况及各地震观测仪记录到的地震波形传回现场指挥部,根据福建局现有通信设备和对各个炸测现场进行实地通信信号测试,制定了以VSAT卫星通信、海事卫星通信、3G通信等为通信手段的组网方案,进行现场指挥部与局指挥部、现场指挥部与各个炸测现场的通信组网,使得现场指挥部能够与局指挥部、各炸测现场进行通信,协调各炸测现场的炸测任务。介绍了现有的各种通信方式及各自的优缺点,然后详细介绍了各种可行的组网方案以及各个炸测点适合的组网方式,为各个炸测点使用的通信组网方案的确定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0.
地热观测台网监测效能评估是优化与完善前兆观测系统、提高在地热观测台网在防震减灾中效能的重要环节。评估内容主要包括观测环境、观测系统、观测质量和观测资料应用等方面,以省局和台站自评为基础,学科组结合日常管理对各测点进行综合分析,找出影响地热观测台网监测效能的主要因素,并相应地提出了合理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1.
在分析1966年—1985年间太原盆地发生的14起震群序列资料的基础上。叙述了这些震群分布区的新构造特征、空间分布特征、震群活动区特征、震群迁移特征、震群的震源深度、震群所反映的现代局部应力场等。  相似文献   

12.
For an explosion resource, to evaluate its damage power to ground surface targets is an important problem. Two direct methods, measuring of air shock wave pressures generated by explosion and experimental observation of simulation target damage, are usually used to appraise this blast damage power. However, the measuring system of air shock wave pressures is not only very complex, bu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to gauge the pressure sensors and the measured pressures often exhibit a strong scatter of data. In a simulation way, the used targets, easily damaged by explosion action, are not used once again so that there is the waste of materials. A measuring system of explosion seismic waves,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being stable in operation and convenient to arrange the sensors of seismic waves, cannot be easily damaged in the process of experiment. If the explosion seismic strength is able to reflect the damage effects of explosion resources to ground surface targets, it is possible to suggest a new evaluation method based on the seismic effect, which, to large extent, will overcome the drawbacks of those two methods mentioned above. In this work, the potential of this new method is investigated experimentally.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under the identical ground-layer state and within a definite distance range, it is available to employ the explosion seismic effect to evaluate the damage power of explosion resources to ground surface targets.  相似文献   

13.
工程爆破场地地震动强度预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介绍了爆破地震动强度的预测方法和该领域研究的国内外现状,以岭澳核电站场地为例,利用该场地土石方工程爆破时实监测获得的大量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回归分析,提出了一种估计(折算)爆破药量的方法,给出预测爆破地震动加速度、速度、的经验公式。按此地震动衰减规律并结合时实监测数据指导爆破,确保大亚湾核电站的安全运行。这种折算爆破药量的方法和预测爆破地震动强度的经验公式对指导工程爆破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组合震源技术通过调节延迟激发时间和震源埋藏深度能够实现地震波场的定向传播,提高地震波的照明能量和地震数据信噪比.然而,目前国内外对基于特定目标的组合震源最佳聚焦方向的选取以及起伏地表组合震源定向理论的研究相对较少.在聚焦方向选取方面,目前基本是利用多种不同延时参数的组合震源分别进行试验,从而确定较好的组合震源延时参数.本文则利用爆炸反射面原理,在目的层界面上均匀布置震源同时激发地震波,能够产生垂直于地层界面传播的平面波,当初至波传播至地表时进行地表方向统计.根据互易性原理,以初至波传播方向的反方向为聚焦方向,激发产生的地震波主波束方向将垂直入射到目的层界面上,从而精确的计算出组合震源的最佳聚焦方向.在组合震源定向方面,目前主要是利用组合震源方向因子公式进行计算,但该方法要求震源布置在同一条直线上,并不能满足起伏地表的应用要求.本文以惠更斯-菲涅尔原理为理论基础,提出通过炮点向量在聚焦方向上的投影来确定组合震源传播至虚拟波前的走时,从而确定任意起伏地表组合震源的延迟激发时间.该方法不仅能够计算出沿给定地质模型的目的层界面垂直入射的组合震源聚焦方向,也能够确定任意起伏地表情况下形成沿该聚焦方向定向传播地震波场的组合震源延迟激发时间.因此,本文提出的面向目标的起伏地表组合震源延时参数计算方法对组合震源数据采集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2017年9月23日16时29分在朝鲜丰溪里核试验场发生3.4级地震。本文基于中国地震台网对该地震事件的波形记录,分析认为:该事件不是一次简单的单独过程,虽然事件开始时发生爆破,但事件主体是由断层错动产生的天然地震。这次事件是爆破和天然地震相继发生的复合型事件。  相似文献   

16.
乌拉特前旗爆破与地震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1~5月,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一带出现中小地震记录明显增多现象,在此期间,该区高速公路施工,新增许多爆破点。选取1~5月乌拉特前旗发生的45次地震事件,通过对模拟地震波形与数字地震波形对比和爆破与地震的震相分析,共识别出爆破5次,占该区地震总数的11.1%,排除人工爆破导致乌拉特前旗“窗口”中小地震记录增多的可能性,表明地震“窗口”中小地震活动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17.
为了提取天然地震和爆破或塌方记录波形在震源深度、震源尺度、震源破裂机制、地震波传播途径、地震波衰减等方面的差异特征信息,本对山东数字化台网记录的天然地震和爆破或塌方波形进行了小波多分辨率的能量线性度特征分析,提出了用小波变换能量线性度方法识别天然地震与爆破或塌方事件.结果表明:在精细结构小波分解信号“能量”线性度方面,天然地震主要集中在-2.0~1.0之间,爆破或塌方主要集中在2.0~3.4之间;在精细结构小波分解信号“能量”最大值对应的小波分解尺度方面,爆破或塌方主要集中在4~5,频段集中在0.7~3.1Hz之间,而天然地震主要集中在1~2,频段集中在6.25~25Hz之间.  相似文献   

18.
通过人工爆破资料研究地球结构的独特优点是震源时间和位置精确知道.2010—2012年间福建省进行了一系列的爆破实验.本文利用手工拾取来自省地震台网记录的爆破地震初至Pg、Pn以及续至Pg波到时数据,采用联合反演方法构建了新的一维P波速度模型,即福建爆破模型(FJEM).与华南模型相比,FJEM模型对走时的拟合程度提高了45%,有明显改善.利用不同爆破地震数据组合得到稳定类似的福建地区一维速度模型,显示福建地区存在较简单的一维速度结构.对爆破地震的重定位显示传统使用的华南模型在福建地区具有较小的水平定位误差(平均0.52±0.45km),但存在较大深度误差(平均4.7±1.2km).FJEM模型表现出与华南模型相似的水平定位能力,但是震源深度误差更小(1.3±1.1km).对基于FJEM模型的合成天然地震目录的重定位,华南模型显示出相似的定位结果:(1)台站方位覆盖较好的福建中部地区的水平定位误差小;(2)台站方位覆盖差的福建海岸及海峡区域水平定位误差大;(3)震源深度误差则跟台站数目及方位分布没有明显的关系,而是与发震时间误差有互易关系.从中可以看出,地震水平定位误差基本上受台站方位覆盖影响,而受参考速度模型影响不大;而在深度方面,本文改进的FJEM模型不仅更加接近真实的速度结构(拟合走时更好)而且也减小了深度误差.因此建议在福建及其邻近区域的日常定位中用FJEM模型替代华南模型.  相似文献   

19.
天然地震波形与工业化爆破波形振幅比对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包翠玲 《内陆地震》2007,21(3):267-274
选取乌鲁木齐遥测地震台记录的部分天然地震与新疆工业化爆破项目中的部分爆破资料,通过波形振幅比AS/AP以及记录在P波垂直向的初动符号的对比,总结出了识别爆破与地震的依据。工业化爆破振幅比的比值比较稳定,且小于天然地震振幅的比值,而天然地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振幅比的比值变化范围大。工业化爆破波形记录的初动向上为" ",而天然地震产生的地震波的初动符号具有四象限分布的明显规律。  相似文献   

20.
基于非线性时频分析的地震和爆破识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非线性赵-阿特拉斯-马克斯(Zhao-Atlas-Marks)时频分析方法对地震和爆破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爆破的时频谱的时频聚集性比地震的时频聚集性较好;地震P波的平均频率大于爆破P波的平均频率;地震S波的平均时频中心相对于爆破分布在时间—频率面左上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