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根据历史记载,大多数省份都发生过六级以上的破坏性地震。近十几年来,在我国大陆,特别是华北地区和西南地区曾经发生了多次破坏性地震。这些地震造成了地表破坏——地裂缝、喷水冒砂、崩塌、滑坡、陷坑和泥石流等震害现象,不同程度地毁坏了工矿企业、城乡房屋、铁路、桥梁以及水利、电力等工程设施  相似文献   

2.
中国岩溶区的地震及其震害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岩溶塌陷及诱发地震进行了初步探讨。塌陷及其地震对水利工程的危害,已成为岩溶发育区最重要的环境岩土工程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3.
根据灰色系统的一阶灾变模型,对台湾海峡7.3级地震的ML≥5.0级余震进行了预测,给出了未来可能的发震时间;根据汕头市国际大酒店地下室记录的这次地震的地面加速度时程,反演计算得到了基岩加速度时程,据此进行了地震反应分析,并对地基震害作了分区。  相似文献   

4.
中国中深源地震分布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中国6.0级以上中深源地震的分布特征及其与各主要地震活动区地震活动的关系.深震集中分布在东北地区以42°N,130°E为中心的2°×2°范围内,震源深度平均约560km.中源地震集中分布在东海经台湾到东沙群岛一线,形成NE~SW走向的条带,震源深度多在250km以内,平均约150km.中深源地震活动具有约63年的周期.中源地震活跃期紧接在深源地震活跃期之后.中深源地震发生以后台湾地区出现7.0级以上,青藏块体北部和东部出现6.0级以上的浅源地震活动.青藏块体的地震活动总体上表现出自块体北部开始,然后沿块体东部逐步向南迁移的特征.中深源地震及受东部应力场控制的浅源地震活动平静了近20年,1999年珲春7.0级深震和台湾7.6级地震的发生可能是太平洋板块推挤运动加剧及相关地震开始活跃的信号.  相似文献   

5.
龚鸿庆 《中国地震》1989,5(1):64-70
本文研究了1900—1987年中国地震的时间分布特征,发现了两相邻地震的时间间隔与其频次之间存在以下关系式: 中国大陆M_s≥6.5地震:lgN_(△T)=2.14—0.29△T 中国大陆M_s≥7.0地震:lgN_(△T)=1.42—1.31lg△T 中国全境M_s≥7.0地震:lgN_(△T)=1.78—1.94lg△T 本文还讨论了上述关系式的应用问题,结果认为上述关系式可以用于地震的背景性预报上。  相似文献   

6.
对姚安M6.5地震极震区(Ⅷ度)及姚安,大姚,南华和牟定等县城内的建筑物与结构物的震害做了系统的调查。作为系统研究这一,叙述了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多层砌体,底层框架,砖木结构,土木结构各类房层,单层厂房及砖砌塔的地震破坏现象,分析了建筑物的地震震害特征及对建筑物震害加剧的主要影响,讨论了地震区域城镇建设中防震减灾应重视的问题,以及经验和教训。这对今后多震区的城市规划,建筑物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2003年大姚 6.2 级地震房屋震害特征及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介绍了2003年7月21日大姚6.2级地震震区的房屋概况,分析了地震的破坏作用和各种结构房屋的震害特征,提出了震区恢复重建与规划发展的建议及各种结构房屋加强抗震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9.
10.
基于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MS7.0地震灾区的房屋建筑震害调查资料, 初步分析了这次地震中建筑结构的震害特征. 结合典型建筑结构震害案例, 从抗震概念设计和抗震构造措施的角度对震害机理进行了探讨, 总结了结构抗震设计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并给出了相关的建议. 分析表明, 农村自建的砖木和土木结构房屋的抗震能力普遍较差; 砖混结构和砌体-框架混合结构的抗震性能需要严格的抗震构造措施给予保证, 包括合理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和圈梁, 合理设置承重墙的数量以及承重墙上开洞的数量和位置; 由于鞭梢效应造成的突出屋顶的楼梯间和加层的破坏需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1.
地壳流体与地震活动关系及其在强震预测中的意义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车用太  刘五洲 《地震地质》1998,20(4):144-436
以地球科学发展的新近研究成果为基础,讨论了地壳中流体与强震活动的关系,包括上地壳热流体对强震活动的影响、中地壳流体对强震活动的控制、断裂带中古流体活动与地震活动旋回的关系,从而提出由地壳流体分布与活动特征来判定强震危险性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2.
我国防震减灾工作中的地震应急信息系统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描述了我国地震应急快速响应信息系统建设的有关内容,包括系统的目标、总体框架、内容和工作流程。该系统以全国地震计算机网络系统为支撑环境,以GIS软件为应用开发平台,可以实现对破坏性地震的短临预测信息跟踪与处理,对大震速报信息进行快速响应,并可进行灾害损失快速评估、震后地震活动趋势判断、防震减灾应急对策信息服务、应急指挥综合信息显示等。该系统作为中国地震局“九五”重点项目正在建设之中。  相似文献   

13.
李永莉  蔡静观 《地震研究》1998,21(3):211-220
本依据中国大陆近期调制强震密集发生的特点,提出了强震、强震的调制模式及对大震的预报意义,并从非线性动力学的观点讨论了调制中强震、强震的成因。  相似文献   

14.
潮汐沉积物记录着一系列的潮汐周期。本文简要介绍了几种主要的现代潮汐周期,在此基础上回顾了最近十余年来国外对周期性潮汐沉积物,特别是潮汐韵律层的研究进展,系统介绍了几种从古代沉积物中识别出来的潮汐周期,包括基本潮汐(半日潮、全日潮和混合潮),大-小潮周期以及一些长期周波动等。最后对潮汐韵律层在推测地史时期地-月系的演化历史中的意义作了评述。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中国周边地区强震与中国大陆地区强震活动的关系分析,发现中国大陆周边地区活跃时段期间和其后3年是中国大陆地区7级以上地震活动的主要活动时期,周边地区强震活动增强后,中国大陆内部有可能发生7级以上地震,强震活动可能会逐步进入高潮,南北地震带中段未来数年发生7级以上地震的危险性较大.  相似文献   

16.
17.
蒋海昆  侯海峰  王邋 《内陆地震》2000,14(2):97-104
以相邻2次地震的时间间隔作为统计量,对华北地区的地震活动异常平静进行了统计检验。统计结果表明,中小地震的时间间隔服从幂指数分布,对华北地区而言中强地震之前大范围内中小地震活动的异常平静现象是明显的,以90%的置信概率主为,ML≥4.5地震持续110天以上的平静可判定为异常;约有70%的平静出现之后,华北地区有MS≥5.0地震发生。  相似文献   

18.
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上的汶川Ms8.0级地震引起的地表破裂主要分布在北川—映秀断裂带和江油—灌县断裂带上,尤其是沿前者发育了长达240 km的地表破裂带,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与财产损失。灾害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地震的震级大;震中所处地区构造发育,地质环境极为脆弱;人口较为密集,城镇的场地普遍狭窄,空间有限等。但是,断层的作用是决定性的,且在不同地段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性,导致了不同类型的地震灾害。对于断层的避让与设防问题考虑不足,放大了本次地震的灾害效应。  相似文献   

19.
西北小城镇面临的地震高风险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由于自然环境差、社会经济和城镇基础设施薄弱、民众文化素质低,加大了小城镇抢险救援的难度。另一方面,人口密度低、自救互救能力较强、震后引发的社会问题不突出,又成为有利的一面。了解西北小城镇的震害特点,有针对性地建立起防灾减灾对策,做好平时准备、震前防御、震时救援、震后重建的立体战略思想、战术和方法,就能很好地提高西北小城镇的综合防灾能力。  相似文献   

20.
地震活动的分形特征及其对地震预测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岩石破裂是一个自相似过程,地震作为地壳岩石破裂的结果,它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具有分形结构。基于系统科学和分形几何学的观点,本文采用标度变换法和嵌入空间法,分别研究了唐山7.8级、海城7.3级和松潘7.2级地震前后地震活动时、空分布的分维数,同时分析了宁夏灵武5.5级震群和澜沧5.0级前震序列的时间分维随时间的变化特征。初步结果表明:大震后余震的分维数明显增大,无标度区范围减小,展示了震后地震活动随机干扰背景增强!前兆性地震序列的时间分维数相对偏低,有序性增加。此外,文中还研究了单轴压缩下岩石破裂声发射序列的分形特征,结果表明,声发射序列亦具有自相似性,在岩石破坏过程中,声发射序列的分线数随时间的变化不是单调的。最后,籍助于“耗散结构理论”的基本概念,简要地探讨了地震时间、空间分维与地震活动熵的关系。提出了地震时、空分维作为表征地震孕育系统演化过程的序参量之一,应用于地震预测的可能途径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