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厦门港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的卵型进行观察和研究,获得主要结果如下:(1)厦门港中华哲水蚤仅存在一种基本卵型,属于无鞘卵,但卵表面具有透明、柔软的胞膜(blister),胞膜呈褶皱结构;(2)胞膜可因外力而脱落,但胚胎仍可以正常发育;(3)在实验室水温为16~22℃条件下,受精卵均可正常孵化与发育;(4)胞膜的厚度有一定的变化,它随着水温的升高有减小的趋势.卵型分析与孵化实验均证实:厦门港中华哲水蚤不存在休眠卵(dormant egg)或滞育卵(diapause egg). 相似文献
2.
厦门港瘦尾胸刺水蚤体长、体重与摄食率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研究了厦门港瘦尾胸刺水蚤(Centropages tenuiremis Thompson et Scott)成体的体长、体重以及摄食率.结果表明,瘦尾胸刺水蚤的体长和体重具有显着的季节变化:冬、春季的个体比夏初、秋末的大,个体大小与海区水温呈显着负相关.摄食率的季节变化亦比较明显,且雌性成体的摄食率大于雄性成体的摄食率.单位体重的摄食率[Ic',μg/(μg·d)]与水温(t,℃)有显着的回归关系(♀:Ic'=0.056t-0.249,r=0.710;♂:Ic'=0.034t-0.315,r=0.798). 相似文献
3.
4.
胶州湾内纺锤水蚤休眠卵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描述了胶州湾内双刺纺锤水蚤(Acrlia bifilasa)和太平洋纺锤水蚤(A.pacifica)卵的形态,揭示了底泥中休眠卵数量季节变动与种群数量变动的关系,并探讨了温度、盐度、泥覆盖等环境因子对休眠卵孵化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渤海中华哲水蚤摄食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于1992年8月-1993年6月期间,在渤海进行渔业资源增殖生态基础调查, 型浮游生物网采取浮游动物样品,从中取出400个消化道内含有食物的中华水蚤标本。分析结果表明:中华哲水蚤营浮游植物食性,主要摄食硅藻类、辐射圆筛藻、偏心圆筛藻,未查明的圆筛藻和星脐圆筛藻是它的主要摄食对象。合计占89.2%;此外,也摄食很少量的甲藻类,金藻类和纤毛虫类,它在渤海所摄食的食物类群,季节变化不大,食物类九更替率各 相似文献
6.
7.
厦门港海区真刺唇角水蚤不同季节种群的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1989年10月—1990年1月在厦门港海区采集真刺唇角水蚤,对其不同季节种群4种酶的6个酶区,即:苹果酸酶(ME)、苹果酸脱氢酶(MDH)、醛氧化酶(AOX_1,AOX_2)和酯酶(EST_1,EST_2)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苹果酸酶和苹果酸脱氢酶是单态的,而其余的两种酶是多态的。除了EST_2之外,冬春种群与夏秋种群在其余5个酶区的等位基因频率非常相似;EST_2在有的个体不出现酶带,冬春种群的表达频率高于夏秋种群。温度对EST有明显的影响,在55℃中EST_1和EST_2全部失活;在45℃以下各温度组中EST_1的表达频率全部为1,但在EST_2则有所变化,变化规律与自然种群的相近。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1984年3月至1985年2月在厦门港中挂放杉木、松木和柯木试板,研究该港船蛆Teredo navalis数量的时空变化,并讨论了不同污损生物、水温、盐度等对船蛆密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厦门港中华哲水蚤碳氮收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分析厦门港中华哲水蚤元素组成基础上,研究其各项生理速率并估算碳氮收支.结果表明:摄食率与饵料含量呈线性相关,未发现饱和摄食.同化效率介于92%~96%之间,与饵料含量及摄食率无关.呼吸率与摄食率及同化率均呈线性相关,其SDA系数介于摄入碳量的9.3%(m/m)或同化碳量的9.9%(m/m).总氮排泄率随摄食率与同化率的提高而呈线性增加.随着摄食率的提高,分配给卵生产的能量也增多,二者呈线性相关.饵料中N含量是厦门港中华哲水蚤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当其对N的摄食率低于10.5×10~(-3)(m/m)/d时,动物“负”生长. 相似文献
10.
拟哲水蚤是莱州湾桡足类中周年出现的优势种;是上层鱼类幼鱼早期开口饵料的重要贡献者;掌握其种群动态分布特点;有利于了解湾内生物环境状况、次级生产力生产水平。基于2011年5月至20 12年4月采集的浮游生物资料的分析结果显示;莱州湾拟哲水蚤的发育期丰度组成和个体大小均表现了明显的季节变化。调查季节中;4-6月以成体居多;其他季节以桡足幼体CⅢ-CⅤ较多;其中10-11月和3月主要由后期桡足幼体CⅣ和CⅤ期构成。成体中以雌体为主导;雌/雄比介于1.46~9.62;该比值在3-4月最低;10-11月最高。拟哲水蚤各期桡足幼体和成体个体大小以4-5月最大、8月最小;并与水温表现出明显的负相关。拟哲水蚤桡足幼体和成体的总生物量月变化与丰度变化相同;即以8月值最高;3-5月值最低;月均值为2.69 mg/m3(以碳计);日生产力估算值为0.74 mg/(m3·d)(以碳计)。由上述结果;推测莱州湾拟哲水蚤的种群结构周年变化主要可分3个阶段;4-6月是莱州湾拟哲水蚤开始繁殖期;7-8月为种群数量快速增长期;9月之后为种群增长相对停滞期。 相似文献
11.
东海、黄海底层鱼类数量分布季节变化的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0年春(4月)、夏(6月)、秋(9月)、冬(12月)四季东海、黄海底拖网鱼类资源调查资料,使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分析了该海域鱼类数量分布的季节变化特征。R型分析发现,春季关系最密切的鱼种有4种:斑鳐、凤鲚、海鳗和黑鳃梅童鱼;夏季有5种:鳀、小黄鱼、黄鮟鱇、绿鳍鱼和长蛇鲻;秋季也有5种:带鱼、灰鲳、虻鲉、日本鲭和小黄鱼;冬季有3种:带鱼、鳄齿鱼和发光鲷。历史资源调查证实,夏季的这5个鱼种之间以摄食与被摄食关系为主。进一步分析发现,各季节关系密切的鱼种所聚集分布的水域,正是这些鱼种各季对应的生理周期洄游分布的主要水域。根据Q型分析可以得到各季的综合优势鱼种及其优势分布水域,发现带鱼和小黄鱼是东海、黄海渔业资源的绝对优势鱼种,除了带鱼、小黄鱼以外,其他的综合优势鱼种都是一些价值较低的、生长速度较快的小型鱼类。 相似文献
12.
胶州湾北部水域浮游植物研究Ⅰ——种类组成和数量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根据 1995年 3月至 1996年 1月胶州湾北部水域调查资料 ,对调查区浮游植物种类组成、细胞数量、优势种组成和季节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 ,并与历史资料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 ,浮游植物主要由硅、甲藻组成 ,其中硅藻在细胞数量和种类上都占优势 ;浮游植物细胞数量平面分布的总趋势依月份而异 ;季节变化属双周期类型 :高峰期出现在 1月和 9月 ,低谷期出现于 5月和 11月 ;与历史资料不同的是 ,网采浮游植物的种类和细胞数量都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3.
大亚湾和厦门港水域的嗜盐弧菌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报道厦门港水域7个站位和大亚湾9个站位嗜盐弧菌的数量分布特征、种类组成及其季节变化.采用“MPN”法进行弧菌计数,以TCBS进行弧菌分离以及采用API20E标准系列进行弧菌种的鉴定.结果表明,大亚湾海水中弧菌测值范围为1.48~5.38lg(个/dm3),平均菌数为3.90lg(个/dm3).厦门港测值范围为2.36~5.38lg(个/dm3),平均菌数为3.89lg(个/dm3).弧菌数量随温度发生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菌数多,冬季菌数少.出现于两港湾的主要弧菌种有溶藻弧菌、副溶血弧菌、河弧菌、创伤弧菌、模拟弧菌和麦氏弧菌,溶藻弧菌为优势种. 相似文献
14.
南黄海溶解氧的分布与季节变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海洋中的溶解氧分布受着大气、生物、化学及各种物理过程的影响。因此,可以根据氧的分布,通过不同的方法将这些过程分离开,来了解海洋中的物理过程、生物过程和化学过程。对大洋水中溶解氧的分布,人们曾进行了许多研究工作。研究表明,除近表层水外,深层水中的溶解氧都处于较稳定的状态,变化幅度较小; 相似文献
15.
鲍鱼采苗板上附着猛水蚤和线虫的数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鲍鱼幼体培育阶段中采苗板上附着猛水蚤和线虫的数量变化。12-2号池猛水蚤的密度为0.02-5.5个/cm^2,平均密度为1.8个/cm^2;12-10号池的猛水蚤的密度为0.01-8.4个/m^2,平均密度为3.0个/cm^2,两个池的猛水蚤都有两个密度的高峰期。采苗板上硅藻的密度变化和猛水蚤的密度的变化有一定关系,显示猛水蚤数量的增加依赖硅藻量的增加和猛水蚤会摄食硅藻。12-2号池线虫的密度为0.02-3.6个/cm^2,平均为个1.5个/cm^2;12-10号池的线虫的密度为0.2-7.0个/cm^2,平均密度为3.2个/cm^2,到幼体培育的中期,两个池的线虫密度都达到最高峰。线虫的密度的增长是依赖于硅藻的密度的增加的。12-2号池鲍鱼幼体密度为0.01-0.45个/cm^2,平均密度为0.15个/cm^2;12-10号池鲍鱼幼体密度为0.01-0.17个/cm^2,平均密度为0.06个/cm^2。在育苗的早期,在采苗板上附着的鲍鱼幼体逐渐增加,以后两个池的鲍鱼幼体密度渐渐降下来。 相似文献
16.
17.
关于南海暖水季节和年际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王启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3(6):821-824
阐述了研究南海暖水的意义 ,综述了关于南海暖水的现状 ,提出了关于南海暖水季节和年际变化方面应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黄海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丰度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1年3、5、6、7、8、11月黄海6个航次的大容量采水器(59L)中浮游动物的样品资料,对小拟哲水蚤无节幼体及该种桡足幼体和成体丰度的时空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拟哲水蚤桡足幼体和成体3月份在整个黄海测区内的丰度较低;5月份除山东半岛南岸三个高值站位,外海相对比近岸高;6、7月份的丰度水平最高,7月份航次中,丰度最高的站位可达10555ind/m3,整个测区内,海州湾内侧高于外侧;8月份,测区内的丰度分布相对均匀,丰度较低;11月份,测区小拟哲水蚤的分布相对也比较均匀。小拟哲水蚤无节幼体的丰度在黄海测区内的分布格局与该种桡足幼体及成体丰度的分布格局在3、5、6、7月份比较吻合,在8、11月份吻合程度较差。不同月份小拟哲水蚤的分布与温度、盐度、叶绿素a的关系不尽相同;其受温度的影响相对较大,受盐度、叶绿素a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9.
20.
根据2019年1月、4月、7月和10月四个季度10个站位定置张网调查资料, 对福建三沙湾游泳动物的种类组成及季节变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调查共获得游泳动物209种, 隶属于3门4纲19目73科144属, 其中鱼类154种, 甲壳类48种, 头足类7种。游泳动物种类数以秋季出现最多, 四个季节共同出现的种类有42种。鲈形目种类最多, 其次是十足目。鱼类适温性以暖水性种类居多, 占71.43%, 暖温性种类次之(27.92%); 生态类型以底层、近底层鱼类居多, 两者合占75.97%。鹰爪虾(Trachypenaeus curvirostris)、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红星梭子蟹(Portunus sanguinolentus)和日本蟳(Charybdis japonica)等14个种类是三沙湾游泳动物的优势种类, 季节性优势种居多。三沙湾定置张网调查渔业资源质量密度为111.09 kg/km2, 尾数密度为13.72×103 ind./km2, 均以夏季最高, 春季最低。应该进一步加强对三沙湾渔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 同时重视对外来物种的监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