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交叉谱分析方法研究近地面大气折射指数N单位平均值、月降水总量与太阳黑子相对数之间多频振动特征。结果发现:初夏,N单位与太阳黑子(或降水量)在准5年及准2年(或准7年、准4年及准3年)周期附近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初秋,N单位与太阳黑子在准5年、准2年周期附近密切相关;N单位与降水量除在短周期准3年、准2年附近有密切关系外,在长周期准35年附近亦有较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离散功率谱、周期图分析方法对南京地区1951—1980年6月上旬30年的旬平均大气折射指数N单位多频振动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30年中折射指数N单位值主要振动周期为5年,N单位值的峰值年与降水量峰值年相当吻合。  相似文献   

3.
4.
用最大熵谱分析法对南京、上海两地局地大气折射指数气候变化特征进行诊断,探讨了自回归模式的阶数不同对谱的影响,并从不同样本数的熵谱中提取出稳定的周期和谱峰值,所得结果可以作为预报大气折射指数变化的气候背景。  相似文献   

5.
詹煜  戴铁丕 《气象科学》1993,13(4):427-431
本文对近地面大气折射指数气候变化统计预报进行了研究,建立了逐步回归多重分析时变模式。在模式中考虑了大气折射指数肘间序列的振动周期、前期预报因子(降水量),还特别考虑了时间序列的振动位相,并随着新数据的到来,适时地改变预报因子和预报方程的参数。本文用该模式对上海近地面6月上旬旬平均大气折射指数进行了长期预报试验,结果表明预报误差较小,预报效果稳定,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这方面的工作可用来对无线电波的传播环境进行预测,从而对电子工程系统进行适时的调整控制。除此而外,该预报模式也可以应用于其它的预报领域。  相似文献   

6.
利用西藏高原上四个站常规探空资料,应用大气折射指数理论和统计学方法得出:利用两层指数模式拟合实际的大气折射指数垂直分布可保证精度。由于地面气象要素日较差,年较差较大,折射指数日变化、年变化在对流层低层幅度最大,气压、温度、水汽压的分布,变化决定了折射指数的分布变化,不论日际变化,还是年际变化,水汽压都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7.
我国部份地区大气折射指数垂直分布统计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培昌  戴铁丕 《气象科学》1991,11(4):402-413
本文利用我国5个测站常规探空资料,应用大气折射理论和统计学方法建立了大气折射指数垂直分布三种统计模式,结果表明:目前使用的4/3等效地球半径模式精度最差,只能在1千米高度以下使用,才能保证精度;改进等效地球半径模式精度最高;指数模式在3千米高度以下使用,精度也可保证。  相似文献   

8.
9.
用时-空谱分析方法分析了32.5°N纬圈上的1980-1983年逐日大气折射指数N单位的变化。结果表明:大气折射指数的变化主要受东进的纬向移动的天气系数影响,主要体现在中,长周期上。此外,地理环境主要影响气候区域的分布。  相似文献   

10.
大气折射指数垂直分布的气候特征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南京地区大气折射指数垂直分布关系式,并计算了不同气候时段下分布参数、拟合误差以及N单位垂直变化梯度。结果表明:不同气候时段的累年年平均垂直分布参数不同,但差异并不明显;逐年年平均垂直分布参数间的差异较明显;累年逐月平均垂直分布不同月份间的参数差异很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逐年逐月平均垂直分布较全面地反映出分布的气候时段性、年际特性、季节特性及月际特性。还建立了一种考虑随机时间序列振动位相的多元  相似文献   

11.
我国20个地区大气折射指数垂直分布的三种统计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我国20个测站常规控空资料,运用大气折射理论和统计学方法建立了大气折射垂直分布的三种统计模式,分析结果表明:目前使用的4/3地球半径模式精度较差,只有在离地面1km高度以下使用,才能保证精度;改进的等效地球半径模式精度最高;指数模式在离地面3km高度以下使用,精度也能得到保证。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东部若干地区大气气溶胶虚折射指数特征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胡欢陵  许军  黄正 《大气科学》1991,15(3):18-23
利用直接取样和积分片方法对大气气溶胶的折射指数虚部n_i进行了大量的实际测量。根据测量结果,给出了中国东部不同类型地区气溶胶n_i的统计特征:城市地区为0.080;郊区为0.063;乡村地区为0.030;高山为0.012;南海区域为0.006。城市和郊区的n_i值,冬半年(11月至次年的5月)比夏半年(6月至10月)大,12月份的n_i为极大值。除南海外,中国东部各类地区的n_i值比国外同类地区偏大,这与把煤炭作为主要能源造成的燃煤烟尘污染有关。  相似文献   

13.
鉴于地转风、梯度风和平衡风各自计算风场的特点,该文利用COSMIC掩星折射指数资料,根据大气折射指数与大气密度、风场之间的关系,选用梯度风方程,建立了推算20~60 km中层大气纬圈平均风场的方法,分别与ECMWF提供的ERA-interim及NASA/GMAO提供的MERRA再分析风场资料对比验证。选用2007年1,4,7月和10月的COSMIC掩星折射指数数据,按照构建的方法计算了大气纬圈平均风场,并简单分析了大气纬圈平均纬向风随纬度、高度的变化特征及规律。计算风场与ECMWF及MERRA再分析风场资料变化规律基本一致,符合效果很好, 能够正确反映出纬向平均风场特性。1月及7月不同高度标准偏差、最大偏差随高度增加而增大,标准偏差最大约为6 m/s,最大偏差不超过11 m/s,沿纬度方向相关系数有减小的趋势,但不低于0.98,4月及10月偏差稍小,最大偏差不超过8 m/s。结果表明:利用COSMIC掩星折射指数资料通过梯度风方程计算风场,是获取中层大气20~60 km纬圈平均风场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从红外太阳透过率反演大气可降水量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红外波段太阳透过率测量中可以反演大气可降水量#AW#a。我们在近、中红外波段选取了三对波长,用LOWTRAN 7辐射传输模式,主要研究了散射和气溶胶对这三对波长反演#AW#a算式的影响。结果表明,通常采用近红外波长对(即0.9422~0.862 μm)反演#AW#a并非最佳选择,因为其反演算式受到大气状态(混浊度)的很大影响;而在稍远段两对波长(1.47~1.55 μm和3.704~3.067 μm)对应的算式较为稳定。  相似文献   

15.
16.
17.
春季南支槽变化特征及其与降水和大气环流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结合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1961-2007年4月中国596个测站月降水量资料,采用小波分析、相关分析和合成分析等方法,定义了春季南支槽强度指数和东、西位置指数,讨论了近60年两个指数的变化特征及其与中国同期降水和大气环流的关系。结果表明,春季南支槽总体呈强度减弱、位置逐渐西移的趋势。春季南支槽强度指数值越小(大),则南支槽越强(弱);春季南支槽位置指数值越大(小),则南支槽位置越偏东(西),出现长江中游及其以南部分地区降水越多(少),而西南的部分地区降水越少(多)的现象。另外,对两个指数与大气环流的关系分析表明,强度指数和位置指数与环流的关系比较显著,能够合理地给出中国降水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GPS反演的大气可降水量变化特征及其与降水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利用GPS技术反演得到2009年盐城5站的大气可降水量(PWV)序列,分析了PWV随时间的变化特征及其与实际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PWV夏季占全年总量43.15%,春、秋季分别为19.21%和26.43%,冬季为11.21%;日变化过程中,最小值出现在07-08时,16-18时达到最大,夏季日变化幅近12 mm,春、秋季为7 mm左右,冬季不足5 mm;应用Morlet小波分析,得到全年PWV呈现15 d、30 d、60 d、准半年等多尺度周期变化,且时域分布不均;夏季降水大多发生在PWV峰值出现后1~2h内,春、秋季降水主要发生在峰值出现后的2~3h内,冬季则为峰值出现3h之后;当春到冬各季的PWV的2h增量分别达到5、6、5、4 mm时,出现降水的概率为60%~70%.  相似文献   

19.
东亚副热带夏季风指数及其与降水的关系   总被引:30,自引:3,他引:30  
赵平  周自江 《气象学报》2005,63(6):933-941
文中利用1961~1999年NCEP/NCAR的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和中国160站月降水资料,考虑蒙古中纬度地区和西太平洋副热带地区的大气环流特征定义了一个简单的东亚副热带夏季风指数,研究了该指数与夏季大气环流和中国降水变率的关系,并与其他季风指数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文中所定义的季风指数表现出明显的长期气候变化趋势,20世纪60~70年代以高指数为主,而80~90年代以低指数为主。该指数不仅能够较好地反映以蒙古为中心的东亚大陆热低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变化特征,还能够指示东亚副热带夏季风的强弱以及中国长江流域降水的异常变化。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相比,蒙古低气压变化对长江流域的雨带变动有更大影响。当该季风指数较低时,蒙古低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弱,中国大陆对流层低层盛行异常北风,高层主要盛行异常西南风。而低层的异常北风表示了东亚中纬度地区较强的冷空气活动,这可以使长江流域梅雨锋区的辐合和上升运动加强,造成长江流域降水增加。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