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云康  余义然 《四川气象》1995,15(1):28-30,22
利用1973年达县降水,气温及500hPa位势高度场的5天平均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30-60天振荡与川东降水和气温的关系,结果表明,川东地区降水与青藏高原500hPa位势高度场30-60天振荡呈反位相关系,夏季(4-8月)气温与高原500hPa位势高度场30-60天振荡呈同位相关系。  相似文献   

2.
利用1973年达县降水、气温及500hpa位势高度场的5天平均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30—60天振荡与川东降水和气温的关系。结果表明,川东地区降水与青藏高原500hPa位势高度场30—60天振荡呈反位相关系.夏季(4—8月)气温与高原500hPa位势高度场30-60天振荡呈同位相关系.  相似文献   

3.
10──20天准双周振荡的经向传播及地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ECMWF1983年7月1日至9月12日逐日200hPa纬向风场资料,用复经验正交方法讨论了10-20天低频振荡的经向传播及地理特征。结果表明:(1)10--2天振荡有三个显著区域:贝加尔湖附近地区;赤道90°E附近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地区;80-100°E,22-32°N之间。(2)源于较高纬度地区的振荡与源于赤道附近地区的振荡在105°E,17—23°N附近同位相相遇,在90°E,20°N附近反位相相叠加,振荡相互削弱,在25°N附近同位相相遇。(3)从振荡位相来看,中南半岛东南部、马来西亚北部、菲律宾以西区域的振荡向北传播到中国东南沿海,向西传播到孟加拉湾印度半岛;20°N以南低纬度地区的振荡很少能传播到80°E以东30°N附近地区;位于90-95°E,25-27°N之间的振荡以及贝加尔湖附近地区的振荡可以向南北两个方向传播。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1981年、1982年两年5-9月青藏高原地区上空大气低频振荡特性。夏季青藏高原地区上空是30-50天厚度低频振荡的活跃区和显著区,但低频振荡的位置,范围和强度存在明显年际变化。并且,高原地区上空30-50天厚度低频振荡与南亚高压活动密切相关,表明夏季高原热状况的低频分量对北半大气环流变化有重要影响,具有明确的天气气候学意义。  相似文献   

5.
武炳义  章淹  宋英杰 《大气科学》1994,18(5):561-568
本文采用ECMWF 1983年7月1日至9月12日逐日200hPa纬向风场资料, 用复经验正交方法讨论了10—20天低频振荡的经向传播及地理特征。结果表明:(1) 10—20天振荡有三个显著区域:贝加尔湖附近地区;赤道90°E附近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地区;80—100°E, 22-32°N之间。(2) 源于较高纬度地区的振荡与源于赤道附近地区的振荡在105°E,17—23#+[o]N附近同位相相遇,在90°E, 20°N附近反位相相叠加,振荡相互削弱,在25°N附近同位相相遇。(3) 从振荡位相来看,中南半岛东南部、马来西亚北部、菲律宾以西区域的振荡向北传播到中国东南沿海,向西传播到孟加拉湾印度半岛;20°N 以南低纬度地区的振荡很少能传播到8°E以东30°N附近地区;位于90—95°E, 25-27°N之间的振荡以及贝加尔湖附近地区的振荡可以向南北两个方向传播。  相似文献   

6.
1982/1983 年季风准双周振荡的位相传播及地理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取1982/1983年夏季(6~8月)欧洲中期预报中心850hPa、300hPa两层纬向风场的网格点资料,采用复经验正交函数(CEOF)讨论了准双周振荡的位相传播及振荡的地理特征。结果表明:①20°N以南对流层高层(300hPa)1982年振荡显著区域是印度半岛至菲律宾东部一个西西北-东东南走向的带状区域4低层(850hPa)1982年5°~15°N之间以及中国东南部及其沿海地区都是振荡的显著区域;而1983年30°N以南振荡明显比1982年弱,只有中国东南沿海部分地区及孟加拉湾东南、马来西亚北部是振荡的显著区域。②对流层高层(300hPa)1982年85°~90°E,30°~40°N的青藏高原是振荡的源区,其南传支波列可传到盂加拉湾北部的20°N附近;而1983年青藏高原上80°~90°E,35°~40°N区域是振荡的汇区。  相似文献   

7.
青藏高原气象要素场低频特征及其与夏季区域降水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1995~1998年中日季风实验期间拉萨等4个高原自动天气站观测资料,结合1995/1996年NCEP/NCAR逐日资料,研究了青藏高原气象要素场低频位相结构特征及其与我国夏季不同区域降水的关系。发现夏季低频感热和低频潜热具有同位相30~50d振荡,当低频感热增强,则同期高原降水量减少;反之,则高原降水量增加,代频 纬向风传播分析发同1995/1996年冬季高原是低频振荡的汇,200hPa低频纬  相似文献   

8.
1983与1985年夏季北半球500hPa高度场大气低频波振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安健  黄荣辉 《大气科学》1994,18(5):576-585
本文利用观测资料分析了1983年1985年夏半半球500hPa高度场大气低频波的振荡特征。结果表明,1983年(厄尔尼诺年)夏季热带中、东太平洋和印度洋以及东亚季风区上空的低频振荡比1985年(反厄尔尼诺年)夏季的低频振荡强,而热带西太平洋的情况恰好相反。这是由于反厄尔尼诺年夏季热带西太平洋对流活动强盛所致。分析结果还表明:1983年夏季低频波基本上是东传的;1985年夏季,在中高纬度地区低频波主  相似文献   

9.
夏季青藏高原位势高度场的长期振荡与气候变化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赵振国 《气象学报》1995,53(1):108-114
利用北半球500hPa月平均位势高度场资料,揭示了夏季(6—8月)青藏高原位势高度场的长期振荡及其与两大洋副热带环流的相互联系。并分析了这种长期变化对全球和中国气候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1981年、1982年两年5-9月青藏高原地区上空大气低频振荡特征.夏季青藏高原地区上空是30-50天厚度低频振荡的活跃区和显著区,但低频振荡的位置、范围和强度存在明显年际变化.并且,高原地区上空30-50天厚度低频振荡与南亚高压活动密切相关,表明夏季高原热状况的低频分量对北半球大气环流变化有重要影响,具有明确的天气气候学意义.  相似文献   

11.
利用1973 年达县降水、气温及500hPa 位势高度场的5 天平均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30—60 天振荡与川东降水和气温的关系。结果表明,川东地区降水与青藏高原500hPa 位势高度场30—60 天振荡呈反位相关系;夏季(4—8 月)气温与高原500hPa 位势高度场30—60天振荡呈同位相关系  相似文献   

12.
1998 SCSMEX期间亚洲30-60天低频振荡特征的分析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对1998年 5-8月南海季风试验(SCSMEX)期间东亚地区 850 hPa中低纬环流指数、东亚季风指数和长江中下游降水进行了Morlet 小波分析,结果表明在此期间这些要素均有明显的30-60天周期低频振荡。在此基础上对 5-8月每隔 5天的 850 hPa低频流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00°-150°E间东亚从中国东中部大陆经南海和西太平洋的南北半球中明显的存在一个以30-60天低频荡为特征的东亚季风低频环流系统,东亚季风活动主要受东亚季风系统中低频活动影响;(2)5月第5候南海热带季风爆发、6月中旬长江中下游人梅及产生大暴雨以及7月中旬以后的该地区大暴雨均与低频气旋带在该地区活动有关,而8月长江上游大暴雨则与低频反气旋伸人到大陆有关;(3)SCSMEX期间东亚低频振荡系统的源地有二个,即南海赤道和北半球中太平洋中高纬。南海低频系统向北传播,而中高纬低频系统自东北向西南传播为主。长江中下游6、7月二次大暴雨均与上述二个低频气旋系统自热带向北和中高纬向西南传播并于长江中下游汇合有关;(4)5-8月间东亚季风系统中有二次低频气旋带和二次低频反气旋带活动,这些低频环流系统的活动与印度季风低频环流系统活动并无明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吉林省5月低温、高温的500hPa环流特征,并从前期 6月西西北太平洋海区的海温距平及巴伦支海附近地区的500hPa高度距平的异常变化,来分析吉林省5月气温的异常变化,从中总结出具有一定意义的预报指标,以期提高5月温度预报的确率。  相似文献   

14.
1981和1982年夏半年高原地区低频振荡与南亚高压活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1981和1982年5—9月欧洲中期数值预报中心(ECMWF)的100hPa高度场客观分析资料,分析了四川盆地典型的“西涝东旱”年(1981年)、“西旱东涝”年(1982年)5—9月青藏高原地区大气低频振荡特征及其与南亚高压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地区大气低频振荡是显著的,南亚高压活动与此密切相关;1981和1982年南亚高压活动的低频振荡特征具有明显差异,东西方向基本上呈反位相变化;这些事实对于认识四川盆地夏季旱涝异常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5.
夏季青藏高原TBB低频振荡及其与华中地区旱涝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利用17年(1980—1994年和1997—1998年)逐候GMS TBB资料,对华中地区夏季旱涝年的TBB候距平场进行了合成分析,研究了夏季青藏高原TBB的低频(10~20天和30~60天)振荡及其同华中地区旱涝的关系。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南部(27°~30°N,90°~100°E)是低频振荡最为活跃的地区,青藏高原东南部和华中地区TBB存在正相关关系,其相关程度涝年比旱年更为显著。对华中地区旱涝而言,青藏高原东南部的30~60天振荡比10~20天振荡敏感性要强。华中地区涝(旱)年,青藏高原东南部存在较强(弱)的低频(30~60天)TBB负值中心,其影响方式有的自西向东传播,有的同华中地区低频(30~60天)TBB同时加强或减弱。青藏高原低频(30~60天)TBB的负值位相有利于对流云团的生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2000年3~4月全疆气温偏高 ,大部分地区降水偏少 ,无强冷空气入侵 ,但出现了几场大风风沙天气。开春期北疆偏早 ,南疆大部接近常年 ,终霜期北疆偏早 ,南疆早晚不等 ;全疆大部农区光热条件好于常年 ,有利于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及牧草的生长 ,也有利于棉花的生长发育 ,而春季干旱、大风给农牧业生产带来了一定的影响。1北半球500hPa月平均环流特征3月份 ,北半球500hPa(图略 )平均高度场上 ,中高纬环流呈3波型分布 ,欧洲大槽较常年加深 ,北大西洋高压脊异常发展。反映在距平场上 :欧洲中北部、从中国东部越过阿留申地区…  相似文献   

17.
赵红旭 《气象》1999,25(4):48-51
利用青藏高原积雪深度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冬季1月平均积雪深度与云南夏季气温、降不的联系。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冬季积雪与云南夏季气温和降水有较好的联系,即青藏高原冬季1月积雪峰值年对应云南北部7-8月气温低谷年,云南夏季易出现“8月低温”天气;青藏高原积雪多的年份,昆明夏季6-8月降水异常偏我,云南大部7月降水异常偏多,云南哀牢山脉以北、以东地区8月降水异常偏多。500hPa异常环流分析表明,冬季青藏高  相似文献   

18.
本文用1980年5—9月ECMWF客观分析资料,对青藏高原上空30—60天振荡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与高原附近30—60天振荡相联系的遥相关波列有两支,一支为高原-伊尔库茨克-欧洲-大西洋东部;另一支为青藏高原-伊尔库茨克-雅库茨克-堪察加半岛-阿留申群岛。30—60天振荡在高原北侧和南侧地区,对流层上层和下层表现出不同的垂直结构。时间变化主要表现为向西的能量频散。  相似文献   

19.
成县强降水是由南北槽叠加造成的成县强降水(日降水量≥25mm)在1961-1990年30年中共出现138次,其中500hPa青藏高原南支和北支西风低槽叠加造成的占89.9%。其环流形势是,青藏高原和天山上空各有一低槽,从天山低槽中分裂的冷空气经河西走...  相似文献   

20.
魏民  李晓东  仇永炎 《气象》1994,20(4):3-9
利用1980-1988年ECMWF的资料,分析对流层500hPa,300hPa和平流层低层100hPa全球范围的纬向平均动能和涡动动能的季节过渡,比较不同层次不同纬度带动能模态的季节性急变,得到如下结论:(1)北半球热带与温带各层次的KZ都有季节性急变,发生在3-4月和10月附近,而南半球仅在热带有急变。(2)北半球热带地区KZ在6月还有一次季节性急变,出现有100hPa和500hPa.(3)1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