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纬度观测的实际精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纬度地方非极项(简称地方项)的性质,通过对同一测站上两台仪器纬度观测值差的分析,说明纬度观测实际精度远低于内部符合精度。并指出地方项主要成分是观测室异常折射等因素造成的观测误差,而板块运动、垂线变化等地球物理因素所起的作用是次要的。  相似文献   

2.
电磁波折射延迟的弯曲改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冒蔚  杨磊  铁琼仙 《天文学报》2008,49(1):107-112
针对中性大气折射延迟改正中压缩截止高度角和提高改正精度的要求,推导了电磁波折射延迟中由天文大气折射引起的路径弯曲改正的计算公式,这是在许多理论模型中给出中性大气折射延迟改正的公式时,都会在主项后边给出的,却又因为它是小量而常被忽略的一项改正.实际上,在不太低的高度角,例如15°,这一项就达到1 cm量级,是不能忽略的.李延兴等人专门对这一改正作了推导,给出了逐步逼近的计算方法和计算值;严毫健也曾给出了直接计算的公式,计算结果却比李延兴等人的小3倍多,这说明对该项改正有必要作进一步的研究,拿出简便可靠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3.
本文用AR谱分析方法分析了1976—1980年地球自转速率的资料和大气环流的资料,以及用调和分析计算了各周期项的振幅及相位,并计算了大气环流的激发函数。其结果说明:两者存在相应的周期项;北半球的大气环流对自转速率周年项的激励约为60%,对半年项及其他短周期项的贡献约为15%以上。本文对自转速率的不规则变化和太阳耀斑大爆发的关系作了定性的比较。  相似文献   

4.
经纬天地 为了更好地说明本方法的有效性,笔者选择了一个在地图上很明显的地方,同时又不挨着经纬线的地点——山东半岛最东端成山角的成山头气象站观测场(WMO站号54776,东经122.7032度,北纬37.3951度)来进行演示。  相似文献   

5.
低频时间信号周期修正项的扣除和时延、场强的色散修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从理论上说明用定时接收机接收低频时间信号进行台站时间同步时周期修正项是30.18(≈30.2)μs而不是30μs;说明在—定的条件下脉冲色散对信号时延和场强测量的影响。导出定时信号色散影响不能忽略时场强和时延的修正公式。  相似文献   

6.
朱江 《天文爱好者》2008,(11):50-51
楔子 机缘不巧,由于种种客观原因,2008年8月1日的目全食我又没能去全食带。然而,也不能什么事都不做,我决定在北京选一个地方组织学生观测日偏食,尽人事,听天命吧。  相似文献   

7.
研究表明,与磁星模型相比较,反常X射线脉冲星的加速模型不能说明所观测到的自转周期的分布。为了解释熟知的最慢X射线脉冲星2S 0114+650的性质,其磁场强度必须大于10^14Gs,即它诞生时即为一磁体。  相似文献   

8.
研究表明 ,与磁星模型相比较 ,反常X射线脉冲星的加速模型不能说明所观测到的自转周期的分布。为了解释熟知的最慢X射线脉冲星 2S 0 114+6 5 0的性质 ,其磁场强度必须大于 10 14 Gs ,即它诞生时即为一磁体。  相似文献   

9.
沈括预定十二气历时是先进的历法。但他无法预知未来社会发展的详情,其历法不适宜作现代民用历,早在本世纪一十年代和二十年代就有过讨论,文中引用两条史料和一段回忆说明。今天重提这种历法不适宜作民用历,其窒碍难行之处主要在于:各月日数、各季日数均不能固定,从而不能满足统计等各方面的社会需要。 附带指出,太平天国的革命政权应该肯定,但所制定的天历不能称为十二气历;回归年长度的用数误差大得惊人。因此天历则应否定。  相似文献   

10.
刘仁杰  王德育 《天文学报》1995,36(2):159-164
本文在细环近似和共转半么位移不为零的条件下,考虑吸积环中非轴对称动力学不稳定性的线性扰动过程,采用数值计算方法求得不稳定性的线性增长率和共转半径位移随波数的变化关系,发现线性增长率受共转半径不为零的影响较小,而共转半径位移项随波数的色散关系与线性Kdv方程的色散关系相同,说明窄吸收环在动力学不稳定性数值模拟中出现的“行星状解”很可能是类似于Kdv方程中的孤子解。  相似文献   

11.
冰现水星     
最近,一艘环绕水星的探测器发现了其表面有冰存在的证据。这些水冰就是我们在地球上看到的那种,只不过可能被一些沙尘颗粒所污染,或者表面覆盖了一层薄薄的脏东西。在这样一颗极为炽热的行星上竟然有冰,似乎不太可能。不过既然确实发现了证据,就说明至少在它表面的某些地方,是长年酷寒的。  相似文献   

12.
1974年10月11日耀斑的光谱分析表明,连续发射和微波爆发几乎同时达到极大。在连续辐射极大时刻出现了高项巴耳末发射线和微弱的巴耳末跳跃,所有这些说明这个耀斑是I型白光耀斑。我们发现,在这个耀斑连续发射的极大时刻,CaIIK线的K1处强度大大增强,约达到连续辐射强度的一半,对应的辐射温度达到5716K。这个反常增强的持续时间小于4分钟。现有的半经验模型似不能给出这样的结果。色球压缩区也不能给出解释  相似文献   

13.
氢钟和铯钟作为两种不同类型的频标,从统计角度上来说,它们在短期和长期频率稳定度方面的表现为时间频率领域中的学者们共识.随着技术的改进氢钟近年来在长稳方面有所提高.根据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NTSC)新进口的2台美国氢钟(Sigma T)近一年来实验数据的分析,定量说明氢钟不同采样间隔的频率稳定度,并与铯钟的性能做比较.同时根据这两种类型频标的性能取长补短,探讨一组铯钟和两台氢钟联合守时的方案和地方原子时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4.
新闻速递     
谢天 《天文爱好者》2014,(11):16-19
拥有超大质量黑洞的最小星系 使用美国宇航局的哈勃空间望远镜,天文学家发现—个超大质量黑洞出现在了一个十分不可能的地方。对超致密矮星系M60-UCD1的观测显示,在其中心存在一个超大质量黑洞,由此使得它成为了拥有超大质量黑洞的最小星系。这说明可能还有更多的超大质量黑洞被错过了,它们对于大质量星系的形成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第一节引言里,说明了造父变星周光关系在天文学上的重要性;叙述了沙泊莱周光关系以及周光关系零点问题发生疑难的经过和对待这问题本题作者的看法.第二节里胪列了自1939年以来关于造父变星零点的31个结果,包括本文的3个结果.按照结果的性质和所用的方法分6表列出.对每个结果进行了扼要的说明或讨论,对其中不能采用的11个结果有较详的评论.沙泊莱周光关系的另点暗了1星等多是根据威尔逊的结果,后者所以有这项大的差异,在本文里完全得到解释.第三节里推导出了同时对星的视星等和绝对星等瀰散的改正式和对于造父变星的应用法,也给出了平均距离和平均视差之积,的正确公式.最后,在第四节里,把所有可用的结果总起来求出3个权重平均值;1个是差值,即观测星等和根据周光关系以及天琴座 RR 型星绝对星等所算得的星等,两者的差,1个是周光关系零点改正值;最后1个是天琴座 RR 型星的绝对星等值.把这3项结果统一考虑,对第1项结果给以2倍的权重,最后得到对沙泊莱周光关系的零点政正是-1~m.28,天琴座 RR 型星的绝对星等是 0~m.34.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讨论了新天球参考系对测时测纬结果的影响,指出,若要求在1984年初,我国系统不发生跳动,在修正测时系统差的同时,要修改纬度地方项改正。考虑到新天球参考系的优越性,建议我国UT1系统不修正FK 5对FK 4的系统差。这样,我国UT1系统将在1984年初有一跳动。  相似文献   

17.
本文具体讨论了密近双星系统动力演化中洛希(Roche)临界等位面(即过第二直线秤动点的零速度面)所涉及到的零速度面的变化问题。考虑两子星相互绕转轨道偏心率e_1的影响时,在一定条件下,零速度面的变化并无长期项和周期特别长的共振项,而仅有一般周期项,其主周期即两子星相互绕转周期,这当然是可以理解的。所得结果可说明洛希模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同时有可能更好地解释轨道偏心率e_1较大的密近双星系统的物质交换过程。  相似文献   

18.
卫星钟差预报模型中周期项的选取方法及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卫星钟差预报(SCB)中周期项选取方法存在的问题,在分析卫星钟周期波动特性的基础上,给出了正确的周期项选取方法,并与现有方法进行了比较.利用IGS(International GNSS Service)的卫星钟差数据,比较分析了二次多项式加周期项模型与传统模型的预报精度.从理论上分析了周期项对传统模型的改善程度及适用条件.结果表明:按照提出方法得到的周期项更符合实际,将其应用于钟差预报时能获得更高的预报精度,大量仿真实验还表明卫星钟周期性波动相对较大时周期项对传统模型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9.
今年第3期《天文爱好者》杂志刊登的“一张照片引发的烧脑话题”一文中(下文简称“话题”),提到了根据地方平太阳时估算地方恒星时的方法,有读者来信说这个方法看上去倒是简便易行,但实际应用时发现,如果不练习得相当熟练,其实很容易忘记。有鉴于此,笔者在此基础上,给出一种方便记忆表格并进行计算的方法,供读者朋友们参考。  相似文献   

20.
龚志刚 《天文学进展》2000,18(2):114-119
虽然标准太阳模型取得了比较引人注目的成功,但是无论是只由太阳中微子流量的观测资料进行直接分析,还是从太阳振荡的角度讨论问题,目前都还不能完全否定非标准太阳模型。由近期的Super Kaniokande实验结果还无法解释太阳中微子问题也说明由天体物理研究对太阳中微子问题解释的可能性依然存在,而满足观测结果的非标准太阳模型则可以对太阳中微子问题的解决提供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