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治理矿区废弃土地有助于改善人居环境,本文以陕西省铜川市为例,分析了当前矿区废弃土地恢复治理的情况,阐述了治理的必要性,从政府、企业、社会等层面为资源型城市解决能源枯竭、环境恶化、城市转型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与意见.  相似文献   

2.
李帅  段建南  曾敏 《湖南地质》2009,(12):71-72
为了盘活现有的闲置土地,实现土地资源高效利用,本文从闲置土地的定义入手,分析了目前土地闲置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现行土地管理体制和政策的不完善,市场机制缺位,开发商囤地等因素造成的。并提出了摸清底数、加强跟踪,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大力推进净地出让等对策。  相似文献   

3.
正城市更新是城市发展过程中持续存在的主题,以综合的方法解决城市问题,对既有环境实现有效再开发利用~([1]-[2])。西方国家的城市更新最早可追溯到18世纪工业化时代,旨在公共卫生环境的改善和城市美化,其后经历了物质环境的更新、公众参与治理等阶段。近年来,城市更新的内涵从单一的物质环境更新发展到对经济、社会、环境等多目标的综合更新~([3])。  相似文献   

4.
我国许多废弃和老矿山未实施地质环境治理和土地恢复工程,矿区内环境恶劣.为了解决废弃矿山遗留的环境问题,国家提供了专门的政策和资金进行治理,但亟需从技术层面上提出一套适合国情的设计理论.在总结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设计的原则、指标和流程,并将设计理论用于广西凤山石灰岩矿山的治理工程设计.结果表明:(1)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复杂多样,治理工程涉及环境地质、生态地质、岩土工程、环境工程和景观工程等多学科交叉.治理工程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地质环境问题、可行性、效益和社会需求四个主要指标.(2)凤山石灰岩矿山的地质环境问题包括松动危岩、潜在崩塌体、土地和植被资源占用与破坏、地形地貌景观破坏.采取截水、锚固、落石平台和岩石雕刻将采石掌子面改造为公园的景点,并通过岩壁雕刻宣传当地的民俗文化.(3)治理工程消除了废弃采石矿山的地质灾害安全隐患,同时,建设成世界级的雕刻景点,从环境、经济和社会三方面体现了治理工程的效益.  相似文献   

5.
生态城市建设土地利用评价——以扬州市为例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本文从土地资源禀赋、土地利用效益、土地保护水平三个方面,初步建立了生态城市建设土地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扬州市为研究案例,得出扬州市2000~2008年的土地利用与保护综合水平。研究结果表明:2000年,扬州市土地利用与保护综合评价分值为52.9,处于生态恢复阶段中的治理小于破坏阶段;自2000~2008年扬州市土地利用与保护综合水平随时间呈递增趋势,特别是2004年以来递增速度明显加快,到2008年扬州市土地利用与保护综合分值为74.7,处于生态恢复阶段的末期,即将跨入生态保育阶段。最后,根据评价结论,提出了今后一段时期扬州生态城市建设土地利用与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虚拟土战略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社会化管理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土地资源紧缺是威胁世界食物安全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关键. 类似于国内已经开展的虚拟水和虚拟水战略概念及相关研究, 首次提出"虚拟土"和"虚拟土战略"新概念, 分析了土地资源管理不同管理阶段及其相关问题. 结合当前国家耕地总量平衡、区域粮食安全问题以及土地资源利用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 从土地资源的社会属性出发, 实证分析了土地生产能力与社会适应性能力的关系, 提出了基于虚拟土概念及虚拟土战略下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分析框架. 最后提出了当前我国土地利用中解决区域粮食安全的一些新思路. 建议: 在保证国家粮食基本自足基础上, 实行区域耕地总量弹性平衡政策; 成立专业性土地银行, 加快创新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 强化土地使用权拍卖机制, 提高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透明度; 实施虚拟土战略举措, 构建新的土地可持续发展模式, 加强开展虚拟土战略相关理论及其对策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7.
《湖南地质》2011,(6):1-1
"土地",这个富有内涵和延展空间的具象,隐约贯穿在社会发展和牵动最大多数人命运的诸多大事中。 从城市发展与土地的矛盾、政府与土地的关系,到土地环境保护、国家土地政策的变迁……土地这个核心词穿透了繁杂的表面细节,诠释了这些看似无关联的现象中所蕴涵的共同逻辑。  相似文献   

8.
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迫切需要构建以空间治理和空间结构优化为主要内容的空间规划体系,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土地利用规划等"多规合一"。本文分析了目前"多规"在空间统筹、规划体系、实施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多规合一"背景下,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趋势和要求,介绍了上海新一轮规划从"保障发展"到"底线控制"、从"各自为政"到"全域统筹"、从"科学发展"到"有序实施"、从"规划合一"到"体系完善"四个方面的探索和实践,为国家空间规划体系改革,特大型城市推进"多规合一"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明与城市绿色发展要解决的问题本质上来说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生态文明是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思想。城市绿色发展是转变人类社会发展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两者之间有着鲜明的时代发展耦合特征,根据发展时序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初期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阶段、逐渐上升为国家行动与理论体系建设阶段和国家行动的全面深化与理论体系的建立阶段。在城市绿色发展过程中,人通过以土地要素为主的生态空间和以产业为主的社会经济活动对自然产生影响,使城市发展在经济系统上实现绿色增长,在自然生态系统上提高绿色财富,在社会系统上提升绿色福利。城市绿色发展的基本思路:在城市发展进程中要始终坚持生态文明的理念,全面推进城市绿色发展;坚持城市空间规划先行方针;大力推进产业结构绿色升级和发展绿色新业态;强化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实施基础设施绿色升级改造和推进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制定完善城市绿色发展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0.
流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前端管控”和“水陆联动”成为流域空间治理的重要趋势。山地城市流域相对于平原城市具有独特性,但基于流域特征的山地城市空间治理研究尚不充分。本文以位于黄河上游湟水流域的西宁市为例,探索了基于河流水系在“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尺度的特征,以土地用途管制为抓手,全面提升城市空间治理水平的方法。形成了“结构管控—单元管控—项目管控”的系统化治理框架,实现了从“就水论水”到“水陆联动”、从“末端治理”到“前端管控”的方法转变,弥补了基于山地城市流域特征的系统化空间治理理论与实践的空白,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1.
"白地"是新加坡市区重建局于1995年提出并实施的新理念,是一种加大规划弹性、加强土地使用兼容的规划土地管理模式,一方面发挥市场机制,保证了土地使用功能最优化,另一方面加大混合利用,促进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本文归纳了新加坡白地规划土地管理的概念、模式和实践经验,分析了上海市实施白地规划土地管理存在的制度瓶颈,提出要从规划控制、土地出让和用地标准等方面加强土地综合利用的政策规范和引导,为推进上海市土地复合开发利用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2.
编者按     
正"十一五""十二五"两个阶段,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在煤与煤层气勘探开发理论和技术等方面已取得了突破,"十三五"阶段任务旨在通过应用实践,实现理论和技术成果转化。专题依托"十三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2016ZX05045-002)部分任务,集中报道煤层气(瓦斯)在勘探开发领域部分技术成果应用实践,选取云南、贵州、河南等构造复杂  相似文献   

13.
<正>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工程咨询行业迎来了20年的黄金发展期。随着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地方债务问题集中爆发,政府土地财政模式和地方"城市投资公司"模式的改变迫在眉睫,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一夜之间成为热门词汇。从去年开始,政府相关部门出台了系列政策,作为从业者,笔者从中看到了"希望",也看到了"浮躁"。当前,短期性、当届政府看效益等问题和PPP模式中的"Partnership"(伙伴关系)有着不可调和的冲突性。对于在国外至少成功实施了几十年的PPP模式,我们要真  相似文献   

14.
以烟台市为例,从生态环境协调性、经济可行性、社会可接受性等方面,构建了2004年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采用特尔斐等方法计算了其可持续利用度。结果表明,烟台城市土地利用目前仍处于可持续利用起步阶段。  相似文献   

15.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成为这一轮深化改革的主线。作为运用市场规则和社会力量优化资源配置的有效举措,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成为适应"国家治理现代化"、"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推动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要求的一次变革,具有缓解融资平台债务高、公共供给效率低、私人资本进入难等矛盾和问题的作用,也是推行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发展混合所有制等一系列  相似文献   

16.
从城市发展和土地利用方式转型、法律法规的缺陷及完善相关体制等方面,对集体建设用地流转问题进行探讨,最后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伴随工业化、城镇化的迅速推进,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需求不断提升,而土地面积的减少、土地质量的下滑导致"土地财政"难以为继,中国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纷纷进入"后土地经济时代"。如何将人口数量的增加、社会经济的进步与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相协调,进而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成为普遍关注的焦点。基于此,本文通过比较分析上海市土地利用现状及构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对上海市土地集约利用情况进行系统、全面的评价,由此探索实现土地集约利用的有效路径,以期为上海市及其他发展中的大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提供对策支持。  相似文献   

18.
正由国土资源部与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指导,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上海市国土资源调查研究院)与浙江大学土地和国家发展研究院主办的"土地资源利用和管理国际研讨会"2016年11月12~13日在上海成功举办,此系2015年之后的第二届。本届学术年会主题为:"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相似文献   

19.
正自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迄今已过去了10年,在"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国特色救灾治理机制中,家园得以重建,损毁的城市得以修复,地震带来的伤痛也正在远去。在此背景下,社会各界从救灾举措、重建规划、防灾减灾、对口援建、灾后跟踪和韧性城市等方面进行系统反思,不仅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救灾治理能力,还能推动城市建设理念的完善和更新。从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到2013年"4·20"芦山强烈地震,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四川省院")作为本土设计力量,参与的灾后重建工作可以概括为四类:一是房屋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东营市河口区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建设对土地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加之以往土地资源管理的法律建设不够完善和执行力度薄弱,土地集约化利用程度不高,土地市场化配置还欠成熟,阻碍了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进程。今后如何解决土地资源与人口增加、土地结构与经济发展、土地管理政策与实施过程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东营市河口区城市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