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平衡剖面分析技术在松辽盆地构造演化恢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世奇  纪友亮  高岭 《新疆地质》2003,21(4):489-490
平衡剖面分析技术是将计算机技术与新的地学思维方式相结合,对含油气盆地构造特征进行动态模拟,并快速、有效、合理地恢复盆地构造演化历史,它可为油气勘探提供可靠的依据.将平衡剖面分析技术应用于松辽盆地晚侏罗一下白垩统,使我们对其构造演化历史有了新认识.  相似文献   

2.
西湖凹陷是经历了多期构造作用的新生代弧后盆地。在对其区域构造和其内部构造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平衡剖面技术,探讨西湖凹陷构造演化特征及控煤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西湖凹陷具有“东西分带、南北分块”的构造格局;受区域演化的影响,西湖凹陷构造演化可分为断陷期、坳陷期和区域沉降期;聚煤前的平坦地形、聚煤期的同沉积构造坡折带的发育及聚煤期后一系列反转构造,造就了西湖凹陷现今煤层气赋存特征。  相似文献   

3.
同沉积挤压盆地构造演化恢复的平衡剖面方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周建勋 《地球学报》2005,26(2):151-156
平衡剖面技术是构造演化定量恢复的有效手段,但须根据实际地质条件采取相应的方法才能获得可靠的结果.本文针对中国西部的陆相同沉积挤压盆地的特点,提出更好地利用平衡剖面技术进行构造演化恢复的方法:①采用变速时-深转换获取可靠的地质剖面;②采用分层恢复方法抑制变形恢复误差;③对浅部地层按弯滑机制进行恢复,对深部或塑性地层则按垂直/斜滑和塑性变形机制进行恢复;④对岩性横向变化大的地层进行分段去压实以减小去压实校正误差.并以柴达木盆地为例,探讨这一方法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4.
在利用平衡剖面技术对古构造演化的研究中,常常遇到塑性层的不规则变形而使得剖面难以达到平衡的问题,利用分层组合法可以消除塑性层所造成的影响。将盐上岩层和盐下岩层分开平衡恢复,然后利用二者控制盐层并组合到一起,以此控制塑性层的变形幅度,使剖面达到平衡状态。分层组合法运用到针对川东北地区晚古生代—中生代地层的构造演化研究的平衡剖面技术中,较好地消除了塑性层所带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川东北地区古构造的形成经历了早期拉张、中期过渡、后期挤压的受力变形过程,由此而形成了早期发育正断层、中期构造发生反转、后期大量逆冲推覆构造发育的构造特征,嘉陵江—雷口坡组厚达500 m的膏盐岩层在变形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滑脱、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5.
平衡剖面技术在新疆焉耆盆地断裂和圈闭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陶建元  欧少佳 《河南地质》1999,17(4):297-302
简要地介绍了平衡剖面的基本原理及在新疆焉耆盆地断裂演化和圈闭研究中的应用。借助该项技术确定了盆地内断发育的时空关系及性质,指出盆地内中、新生代的断裂发育过程中有早缓晚骤、早正晚逆(反转)的特征,认为盆地内的构造圈闭主要有两个形成时期,即侏罗纪末的燕山运动时期和第三纪末的喜山运动时期,并且前者形成的圈闭有效性要好于后者。  相似文献   

6.
关于编制盆地构造演化剖面的几个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漆家福  杨桥等 《地质论评》2001,47(4):388-392
本文根据平衡剖面原理,从构造地质学基本原理出发,讨论了采用“地层回剥”方法编制构造演化剖面时遇到的影响古构造复原的若干问题,强调建立平衡地质剖面和利用平衡剖面技术编制盆地构造演化剖面时,“地质概念上”的平衡和地质逻辑上的合理比纯粹的“几何学上”的平衡更重要。  相似文献   

7.
8.
儿马湖凹陷位于武威盆地北部凹陷西部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该凹陷石炭系煤系地层发育,有一定油气勘探潜力。笔者利用平衡剖面技术和盆地成藏模拟技术,对该地区的构造演化和热史进行了研究。研究揭示:(1)儿马湖凹陷为一个受多条北东向正断层控制发育的复式断陷;(2)该凹陷经历了4个阶段:石炭纪—二叠纪裂陷阶段、三叠纪—早中侏罗世抬升剥蚀阶段、晚侏罗世—白垩纪二次裂陷阶段和古近纪—新近纪—第四纪坳陷阶段。(3)儿马湖凹陷石炭系烃源岩热演化程度较高,二叠纪末期进入生油阶段,三叠纪末期已经进入生气阶段,现今整体处于高成熟-过成熟阶段。本研究对该凹陷、武威盆地及走廊盆地形成演化认识和油气勘探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丽水-椒江凹陷断裂构造运动学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毅  姜亮  杨伟利 《地质科学》2000,35(4):441-448
丽水-椒江凹陷是晚白垩世以来发展起来的大陆边缘裂陷盆地.本文利用平衡剖面技术恢复计算了丽水-椒江凹陷不同构造部位各裂陷伸展期的盆地伸展量、伸展系数和伸展率.研究表明:研究区晚白垩世至古新世裂陷作用具有"幕式"渐进发展的特征,可划分为三个裂陷伸展期:早期(晚白垩世)的断陷主要由相对分散、独立的小断陷组成,控制半地堑凹陷的主断层主要以书斜式(domino-style)为主;中、晚期(古新世)的断陷由相互连通的半地堑凹陷组成,其主干断层以犁状(listric)或坡坪状(ramp-flat)正断层为特征.研究区不同构造部位其水平伸展率不同,表现为水平伸展量由南西向北东由大变小的特征,最大伸展期亦表现为由南西向北东变晚的规律.  相似文献   

10.
南沙海域处于已俯冲消亡的古南海和海底扩张形成的新南海洋盆之间, 其研究对于了解中生代末期以来南海北部陆缘张裂、新南海海底扩张和古南海向南俯冲消亡等构造过程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利用平衡剖面反演对该区新生代以来的构造活动和盆地演化进行研究.结果发现, 该区新生代以来的构造活动具有显著的分区性特征, 表现为以区内深大断裂为界, 所分隔的3个块体其构造活动的主导因素和活动阶段性存在差异.南沙块体构造活动的主导因素为NW向应力, 构造活动以中—晚中新世为界前张后压, 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万安盆地构造活动受万安断裂控制, 构造活动阶段性不明显; 曾母块体构造活动特征与南沙块体类似, 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但具体表现不同.在此基础上, 将该区主要盆地的演化划分为4个阶段, 即裂陷阶段、同沉积阶段、挤压阶段和区域沉降阶段.其表现又因盆地成因类型而有所不同: 北康盆地裂陷和挤压阶段突出, 沉降阶段缺失; 南薇西盆地裂陷阶段南弱北强; 万安盆地缺少挤压阶段; 曾母盆地则4个阶段均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1.
李翔 《山东地质》2010,(12):1-6
平衡剖面技术作为现代构造地质学领域的一项重大成就,在构造地质、石油地质与勘探以及盆地模拟方面应用广泛。该文在介绍平衡剖面技术的基础上,根据平衡剖面原理对临南洼陷研究区内的5条地震剖面进行了平衡剖面的恢复以及伸展参数的计算,对该地区的构造演化史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临南洼陷古近纪构造活动强烈,构造活动由早到晚基本具有由强减弱的趋势,孔店组沉积时期盆地的构造沉降和伸展活动最强,沙河街组一段到东营组沉积时期盆地的伸展活动趋于微弱,到新近纪盆地的伸展活动基本停止。  相似文献   

12.
13.
南堡凹陷构造样式及其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堡凹陷在新生代沉积盖层内有伸展和走滑两个独立的构造体系,在深层次可能又隶属同一构造带,它们相互作用和叠加,形成伸展构造、走滑构造、底辟构造和复合构造等四种局部构造样式。凹陷的基本构造格局和形成演化主要由伸展构造控制;走滑性质则影响凹陷内部构造展布,并对断块不均衡伸展起重要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4.
龙门山推覆冲断带地形条件恶劣,构造断裂复杂,阻碍了该区油气资源的勘探进程。为搞清龙门山推覆冲断带下的构造样式,验证其构造解释方案,应用平衡剖面技术,对龙门山中段具典型构造特征的地质、地震综合解释剖面进行平衡恢复。实例分析证明,平衡剖面技术可正确指导龙门山中段构造剧烈变形区的构造解释方案,并可定性、定量分析构造变形期次和变形程度,为下一步油气勘探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5.
辛东地区位于多个构造带的结合部,构造复杂,其中辛镇构造是研究区内的主要构造带。区内断层活动表现出明显的生长性和继承性,沙三上段到沙二段(Es3上—Es2)沉积时期和东营组(Ea)沉积时期是断层发育的全盛期。根据4116测线平衡剖面的演化史分析,辛东地区新生代构造演化主要经历了沙三段(E%)沉积前的雏形阶段、沙三段-东营组(Es3-Ed)沉积时期的定型阶段和馆陶组-现今(Ng-现今)的衰退阶段三个时期。研究区内的油源主要来自于邻近的民丰洼陷和牛庄洼陷。油气成藏期次基本分为东营期和馆陶末~明化镇期,且以晚期成藏为主。生成的油气首先就近运移,在深部沙四段(Es4)、沙三中下段(Es3中下—Es2)发育的岩性圈闭中聚集成藏;其次,通过大规模联通的储集体和活动性断层向本区运移,在靠近洼陷的构造翼部和核部的古近系断块区富集起来;此后,由于长期发育的活动性断层的存在,已形成油气藏的平衡条件被改变,部分油气随着活动性断层继续向上运移在浅部新近系中形成次生油气藏。  相似文献   

16.
黄骅盆地孔西构造带的构造演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平衡剖面技术复原古构造演化,并结合区域构造分析,可将孔西构造带的发育过程大致分为三个构造变形阶段:晚三叠世末期为挤压褶皱变形期;晚三叠世沉积后至侏罗系沉积前为逆冲构造变形期;早-中侏罗世为逆冲构造“轻度”渐进变形期。晚侏罗世以后,区域构造作用发生反转。随着晚侏罗-早白垩世、早第三纪裂陷盆地的发育,孔西构造带作为潜山构造被掩埋。裂陷盆地时期的伸展构造对孔西构造带前第三系的逆冲构造基本上没有大的改造。  相似文献   

17.
西湖凹陷是经历多期构造作用的白垩—第三纪盆地。多期裂陷和反转构造作用的叠加导致了相对复杂的构造格架样式和盆地地质结构。凹陷总体上具有东西分带,南北分块的构造格局。裂陷期的同沉积断裂组成了多种复合的构造样式:西部斜坡带主要发育断阶、地堑和地垒构造;中央洼陷带则以复合“Y”字型、羽状和似花状断裂组合为主;东缘断阶带主要发育“Y”字型、梳状和羽状组合。坳陷反转期,早期的同沉积断裂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逆冲反转,形成了多种复合的构造样式,例如反冲叠瓦扇构造、后断叠瓦式逆冲构造等叠合构造样式。从盆地的构造样式出发,探讨了盆地的形成演化和构造- 沉积充填过程对有利圈闭带发育分布的控制作用,对富生烃凹陷油气预测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牟凹陷边界断裂"左行走滑拉分"是中牟凹陷形成的主导因素,从中生代(侏罗纪)到早第三纪,沉积中心由北向南迁移,凹陷内的南部凹陷为南断北超的"箕"形凹陷,具有西深、东浅的特征,其演化主要分为三期:侏罗纪左行走滑拉分盆地发育期,早第三纪断陷期,晚第三纪、第四纪为坳陷期。  相似文献   

19.
东海陆架盆地新生代发育大型弧后盆地,接受了海相及陆相沉积,油气资源丰富,勘探前景广阔. 其中,丽水凹陷发育了古新统?始新统扇三角洲、河流三角洲及滨浅海相沉积,其沉积环境及沉积物源研究一直存在争议. 通过古生物学和碎屑锆石U-Pb年龄谱系综合分析,对丽水凹陷古新统?始新统沉积环境及潜在源区进行系统的源汇对比研究. 结果表明,丽水凹陷古新统及下中始新统以滨浅海相为特征,凹陷东侧海水较深,沉积物主要来自周边燕山期岩浆岩古隆起. 然而,凹陷东、西次凹在沉积物源上存在明显差异,西次凹沉积物锆石U-Pb年龄谱系仅发育燕山期单峰,东次凹还存在明显的印支期物源;特别是进入始新世,东次凹温州组物源发生明显改变,出现大量古老锆石,沉积物来自北部渔山低隆起,显示该时期在凹陷北侧发育较大规模的三角洲沉积. 晚始新世,由于玉泉运动,丽水凹陷发生隆升剥蚀,直到中新世再次接受沉积. 丽水凹陷古新统?始新统以海陆过渡环境为主,有利于烃源岩及储集体的发育,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20.
霸县凹陷是由牛东断层控制的西断东超的新生代箕状凹陷。本文以连片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采用断层落差法和平衡剖面技术研究了凹陷的构造特征与构造演化特征。结果表明:牛东断层可以分为3 段,北段为一系列NE-NNE 向东倾断阶带,中段为铲式-略微坡坪式断裂带,南段为帚状断裂带。霸县凹陷相应划分出北部、中部、南部3 个构造单元。牛东断层具有分段活动的特点,具体表现为:早期(Ek-Es4)中北段活动强烈、中期(Es3-Es2)中南-中北段活动强烈、晚期(Es1-Ed)整体强烈活动、北段剧烈活动,活动强度具有自南向北迁移的规律,其活动性差异控制了变换带的形成和凹陷的构造格局。霸县凹陷新生代构造演化可以分为古近纪的裂陷阶段和新近纪以来的拗陷阶段, 其中古近纪分为Ek-Es4 较强裂陷期、Es3-Es2弱裂陷期和Es1-Ed 强裂陷期,由此控制烃源岩、储层的形成、油气的运聚和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