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8年初南疆地区遭遇了罕见的持续低温天气,致使南疆地区的林果业和畜牧业遭受了罕见的冻害。本文从天气学的角度出发,系统地分析了此次天气中持续低温的成因。分析得出,欧洲到贝加尔湖的阻塞高压建立与维持,引导北方冷空气不断南下进入南疆;地面冷空气通过4种路径自北冰洋南海岸和欧洲沿岸到达南疆地区,同时在对流层的中层,偏北、偏西和偏东地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冷平流随高空风带向偏南地区输送,共同作用造成了南疆盆地的降温和持续低温、  相似文献   

2.
一、思路及预报指标 结合多年工作经验,认为,北方冷空气过强,南下路径偏西,往往锋过天晴。反则,若南方暖气团太强,使冷空气在南下过程中会逐惭减弱东移而去,可见,只有冷暖气团势力相均形,成静止锋在华南维持时,低温阴雨天气才易出现。为此,必须对上游冷空气南下的强度,路径和下游南方暖湿条件进行具体分析,对预报才能获得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对1996年1月中下旬特克斯河冰凌洪水发生的气象条件进行了分析,认为此次冰凌洪水发生的气象原因是强天气过程造成的剧烈降温以及冷空气入侵后气温值较低,而低温持续时间长是冰凌洪水维持时间长、灾害重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2010年1-3月大气环流与桂西北干旱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Micaps提供的常规资料、卫星水汽图像和地面气象记录资料,对2010年1-3月桂西北出现的干旱天气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干旱天气出现和维持与特定的大气环流异常相联系。副热带高压偏强位置偏西,阻挡了水汽由南向北输送的路径,不利于降水云雨形成;长波槽宽而浅,冷空气沿着宽槽纬向传播,使得冷空气南下强度减弱,路径偏东;南支槽强度偏弱,西南水汽的输送能力差。  相似文献   

5.
南方极端低温雨雪冰冻过程天气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应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 1°×1°再分析资料,对我国1961-2008年的南方极端低温冰雪典型过程进行了天气学分析.1961-2008年我国南方极端低温冰雪过程共发生了5次;这5次南方极端低温冰雪过程主要是受西风槽和南支槽、中层低涡和切变线、西南急流、地面强冷空气共同影响造成的;多股冷空气不断南下,前沿冷锋抵达黔滇地区、低层冷垫上空暖湿气流强盛、垂直结构逆温长时期维持是南方极端低温冰雪过程的重要特征;根据环流特征的不同可分为西南气流和偏西气流两种类型,前者降水和降温基本上是同时发生,形成雨雪冰冻天气,而后者一般是先降水、后降温,且后期降温剧烈,以低温冰冻天气为主.  相似文献   

6.
朱光祚 《气象》1976,2(10):10-11
我区地处川北,每年冬半年都会受到冷空气不同程度的影响,造成强烈降温或低温阴雨天气。由于冷空气进入我区的路径不同,其天气形势及高、低空天气系统的配置也有显著差别,带来的天气也大不相同。因此,分析不同路径冷空气的天气形势和天气表现,寻找预报不同路径冷空气的预报判据,对于作好冬半年的预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利用高空和地面常规气象资料、加密地面观测资料、自动站观测资料等,对2010年3月6日至11日云浮出现的一次特征显著的低温阴雨过程进行了初步探讨,发现此次过程具有影响时间长、平流降温明显、前后期高低空配置差异显著等特点;用天气学原理分析本次过程500hPa、850hPa、地面各层天气形势的演变过程以及与实况的对应关系,探讨和总结本地春季低温阴雨天气预报经验以供参考。分析得,500hPa高度形势的配合对冷空气翻越南岭屏障有重要的助推作用,对冷空气爆发入粤有重要的警示作用;850hPa的温度锋区和地面南岭两侧的温差可反映冷空气的强度;气象要素突变对确定预报低温阴雨的发生结束有比较好的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8.
一次强降温过程中温度与降水分布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邓承之  江玉华  周通 《气象科技》2013,41(3):544-551
2011年3月13-15日,冷空气入侵重庆地区引起了一次区域性强降温天气.过程显著降温区域位于重庆中西部地区,而大降水区域位于重庆中东部地区.分析表明,这种降温降雨分布特征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冷空气侵入四川盆地的路径结合地形引起的.高空横槽转竖引导槽后冷空气向南爆发,冷空气南下至河套地区后,在地形的作用下,分西北和东北两条路径侵入四川盆地,其中西北路径为主要路径,由西北路径进入盆地的冷空气,结合重庆的特殊地形,引起了盆地内重庆中西部地区的显著降温;两条路径中的冷空气在川东地区相遇后有弱锢囚锋生成,锢囚锋出现的时间与位置与大降水出现的时间与落区基本一致,诊断分析显示,锢囚锋所在区域对应着较强上升运动区和水汽辐合的大值区.锢囚锋可能是重庆中东部地区大降水产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将2012年11月平均再分析资料与长期月平均再分析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并结合贺州市本地气象站资料分析发现,2012年11月贺州市长时间持续低温阴雨天气的主要因素是,月内贺州市上空500hPa以偏西气流为主,多波动及副高偏西偏强,有利降水发生;850hPa上贺州市西南气流异常偏大,有利气流辐合上升及水汽输送;地面上,不断补充的冷空气活动配合稳定的高低空有利配置及丰富的水汽条件,造成了这次贺州市罕见的秋季持续低温阴雨天气.  相似文献   

10.
春季长低温阴雨天气,对早稻播种育秧 危害很大。因此对其环流特点进行分析,寻 找预报着眼点是很必要的。 过去认为我区的低温天气,与影响我区 的冷空气强弱和南下路径有关,这一点看法 是较一致的。但对低温阴雨天气,单方面强 调冷空气的作用和强调暖空气的作用,我个 人认为是不够全面的,因为即使在冬天,暖空气强时,冷空气仍是主要矛盾,而冷空气 控制我区后,暖空气又变成主要方面了。所 以确切地说,我区的低温阴雨天气,应该是 与影响我区的华南静止锋和江南低空切变线 (简称江南切变线)有密切联系。因为在这 些系统影响下,冷暖空气在我区上空交绥,  相似文献   

11.
2009年造成广东深秋一次急降温冷空气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2009年11月中旬广东入秋以来最强的一次冷空气的环流形势,结果表明,此次冷空气属于横槽转竖型,乌拉尔山阻塞高压稳定维持使得冷空气在中高纬堆积,横槽转竖后引导下来的冷空气在南岭山脉受到阻挡。分析冷空气的垂直结构发现,本次冷空气较为浅薄,堆积发生在850hPa以下,弱冷空气经过长时间堆积形成较强冷空气,冷空气带来的阴雨天气使得降温以平流降温为主。  相似文献   

12.
琼州海峡大风数值模拟及地形敏感性试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使用WRF3.1模式对2008年12月4日、12月21日、2009年3月13日的三次冷空气造成的琼州海峡大风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和地形敏感性试验.模拟结果表明:水平格距4 km的模拟地面风场与实况接近,中尺度模式在大风的起风时间、持续时间、风速大小等方面有较强的预报能力,并能反映冷空气偏东路径与偏西路径过程中琼州海峡大风的...  相似文献   

13.
贾秀娥 《气象》1989,15(2):58-61
月内,冷空气活动范围小,强度弱,路径偏北偏东;暖湿气流偏西且不活跃,全国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雨雪稀少。冬麦区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秋旱。本月有2个热带气旋(编号时,称为台风)生成。  相似文献   

14.
利用实况观测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通过统计学和天气诊断分析的方法,对桂西2011年1月持续的低温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极涡呈偶极型且位于亚洲北部的中心偏东、偏南是此次低温天气维持的环流背景特点;华南沿海的静止锋维持但坡度较大,不利于形成明显的逆温条件,是桂西主要出现阴雨天气而不出现冻雨的主要原因,海拔较高的北部山区局部出现的冻雨天气是由于特殊地形下的逆温层结造成的,维持时间较短:阻塞形势的建立和维持是低温天气维持的主要原因,阻高崩溃、横槽转竖的过程使桂西气温更明显下降;南支槽的两次东移使桂西产生较明显降水,对降温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2010年2月10—18日贵州一次罕见寒潮低温少雨天气进行分析,得出:寒潮爆发前贵州大部地区受热低压影响,出现异常升温,大部分地区日最高气温超过25℃,西北利亚地区冷涡分裂低槽发展东移南下,引导地面强冷空气向南爆发,造成剧烈降温,是此次寒潮天气形成的主要原因;寒潮天气出现后,有2次冷空气补充南下,使滇黔静止锋维持时间长并趋于活跃,贵州大部地区位于静止锋后冷区,是长时间持续低温阴冷天气的重要原因;过程期间动力条件较好,但与常年冬季相比,由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持续异常偏西偏强,并呈东西向带状分布,稳定维持在西太平洋到孟加拉湾一带,阻断了孟加拉湾和南海的水汽向贵州输送,贵州上空为水汽平流负输送区,是水汽净流失区,湿层浅薄,空气干燥,导致持续时间达9d的寒潮低温天气过程降水异常偏少。  相似文献   

16.
利用1980—2012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及中国气象局的最佳台风路径资料,研究澳大利亚冷空气活动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的影响。研究发现,北半球夏季925 h Pa经向风超过6 m/s的频数在澳大利亚东北部海域最高,达40 d/a。为此,确定澳大利亚冷空气侵入南北半球低纬的关键区为澳大利亚东北部所罗门海地区,并用该区域经向风风速定义了一个澳大利亚冷空气活动强度指数。该指数与越赤道气流及赤道西风都有很好的相关关系,还与同期的SOI(Southern Oscillation Index,南方涛动指数)显著相关。当SOI偏低(高)时,关键区经向风风速偏强(弱)。合成分析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澳大利亚冷空气活动强、弱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的位置的变化与季风槽的变化一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总数则无显著差异。澳大利亚冷空气活动强年季风槽偏强偏东,热带气旋生成位置偏东偏南;而弱年季风槽偏弱偏西,热带气旋生成位置偏西偏北。低层涡度场、水汽输送、风垂直切变以及低纬地区对流活动的分布表明,澳大利亚冷空气活动强年有利于热带气旋生成位置偏东、偏南;弱年偏西、偏北。  相似文献   

17.
王桂萍 《气象》1989,15(6):58-61
月内,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活动强度较弱,路经多偏北偏东,大部地区气温逐渐回升。月初北方冬麦区出现较大降水,南方低温阴雨天气持续时间较短,暖湿气流不活跃,强对流天气少,风雹灾害轻,降水较适宜。  相似文献   

18.
李靓  胡啸  王小光  康志明 《气象》2016,42(11):1325-1334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NCAR 1°×1°的月平均再分析资料、NOAA卫星观测的OLR资料和中国气象局台风年鉴资料,对2014年8月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无TC生成的原因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极地冷空气南侵,造成8月上中旬副热带高压偏东偏南,下旬冷空气减弱,副热带高压偏西偏南,致使副热带高压南侧偏东信风与赤道西风的汇合区位置异常偏南;马斯克林高压偏弱,导致索马里急流和东印度洋越赤道气流也弱,印度半岛中低层季风低压或季风槽极其不活跃。澳大利亚高压路径偏东或偏西和势力偏弱,则南海南部越赤道气流亦弱。8月上中旬台风主要源地的海表温度明显偏低,不能酿成低层高温高湿的大气;月内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大气的对流活动很弱,层结较稳定、风速垂直切变大,均不利于TC发生发展。在南海到菲律宾以东洋面低层为弱的正涡度区和负散度区,有辐合上升运动,但垂直速度很小,不能满足TC尺度的环流发生和发展;南亚高压和副高南侧东风扰动造成对流层高层为弱上升区,不能形成高空辐散机制,不利于上升气流维持和加强。故此,8月在异常偏南的ITCZ中生成的4个热带扰动最终均未能发展成台风。  相似文献   

19.
对2000年11月17-29日一次冷空气过程进行了分析。其结果表明:不同纬度的锋区同向叠加使影响我国的冷空气加强,冷空气从偏西路径东移南下使西南地区降温明显,中低层切变线是造成我国大范围降水(雪)天气的重要系统。  相似文献   

20.
中国冬季两类极端低温事件特征及其大气环流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原气象》2021,40(3):603-620
近年来,中国冬季极端低温事件逐渐增多,其天气表征和成因存在很大差异。本文将极端低温事件分成大范围持续性低温事件(EPECE)和普通寒潮事件(CWE)两类,对其特征和大气环流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CWE平均维持3~5天,过程期间降温迅速并很快升温、降水出现在过程前期;而EPECE平均维持超过15天,降温幅度更大、降温范围更广、降水主要在过程后期。进一步分析环流成因发现,在EPECE中,事件开始前11(-11)天时对流层波动出现异常信号并上传,平流层极涡中心偏东,-9天时出现异常向东扩展的反气旋式Rossby波破碎(AWB)又将能量下传至对流层,阻塞高压异常向东扩展至90°E,阻塞强度最大超过24,阻塞频率最大超出气候态50%,西伯利亚高压的强度增强到1053 hPa。上述异常维持至过程发生后7(+7)天,从而使得冷空气爆发时降温剧烈、持续时间长。而CWE中前兆信号出现相对较晚,-3天时平流层极涡中心位于极点附近,伴随第0天出现AWB,乌拉尔山地区阻高异常局限在60°E附近,阻塞强度最大超过20,阻塞频率最大超出气候态45%,西伯利亚高压强度达到1050 hPa。+3天后,各环流系统的异常几乎消失,因而降温虽然剧烈但维持时间较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