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南风气流对夏季北京局地暴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北京地区风廓线雷达和地面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分析局地暴雨过程中的东南风,普查2006年8次局地暴雨过程中风廓线雷达探测的东南风,并详细分析2次典型局地暴雨过程的风廓线资料。结果表明:降水前和降水过程中东南风的大小、厚度与雨量存在相关关系;降水前东南风指数IE的大小和波动加强对局地暴雨的临近预报有一定的指示意义。初步从理论上解释了东南风对北京局地暴雨强度的影响:东南风加强并上传,导致了上升速度和水汽输送的层次快速增加,对暴雨的触发和加强都有一定作用。由于北京特殊的地形,东南风的存在使得局地暴雨容易在山前地区产生。  相似文献   

2.
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后深对流传播的多向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辉 《大气科学》2009,33(1):29-37
根据1979~2004年NCEP/NCAR的逐日OLR资料, 对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后南海地区热带深对流的纬向和经向传播特征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在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后, 热带深对流的传播方向无论是纬向还是经向在各年都不尽相同, 亦即具有多向性。在纬向上, 南海季风区深对流既可以由孟加拉湾向东传播到南海, 也可以由西太平洋向西传播到南海, 也可在南海地区直接生成。但在此时期, 印度季风区纬向传播相对单一, 主要为向西传播。在经向上, 南海地区的对流活动可以受到来自南半球热带地区和北半球中纬度的共同影响, 但印度季风区主要受热带地区对流的影响。上述结果表明, 南海夏季风爆发期季风区对流活动远比印度季风区复杂, 南海夏季风爆发的深对流云系既可来源于其东西侧, 也可来源于其南北侧, 或是局地发展。作者进一步分析了造成不同深对流来源的机制, 发现低空副高不同的移动路径是造成这一多样性的可能原因, 这可能也是目前对部分年份南海夏季风爆发日期确定存在争议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利用星载微波临边遥感探测结果,对2006年6月28~29日江淮地区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中对流层上部一氧化碳 (CO) 、臭氧 (O3) 、水汽 (H2O) 和冰水含量 (IWC) 的分布特点进行了研究.强对流天气过程前后的对比分析表明,CO混合比增大,在200 hPa处增加了0.12 ppm (1 ppm=10-6);O3混合比减小,在70 hPa处减少了0.30 ppm;H2O混合比在250 hPa处增加了400 ppm;IWC在强降水发生之前有大幅增长,在200 hPa处最大含量可达0.03 g/m3.CO和O3含量与垂直运动速度两者的相关变化表明,对流垂直输送作用可能是造成对流层上层和平流层低层大气成分变化的机制之一.而H2O和IWC含量的增加主要局限于对流层顶以下,这表明对流层上部水物质的质量和形态是由垂直输送作用和对流系统内部的微物理过程共同决定的.  相似文献   

4.
中国东部夏季深对流云的微物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2007年1月—2010年12月的Cloud Sat-CALIPSO卫星资料,对中国东部及其周边海域(20°—35°N,103°—137°E)夏季(7—8月)深对流云的云水路径、云水含量、粒子有效半径以及粒子数浓度等微物理变量进行了统计分析,并研究了上述微物理变量的概率密度分布以及垂直变化。结果表明:中国东部夏季深对流云液态水路径可以达到1 000 g/m~2,海上液态水路径逐渐减小到600 g/m~2左右,在海洋上深对流云的冰水路径约为1 600 g/m~2,而在中国东部冰水路径大约为1 200 g/m~2;夏季深对流云的液态水含量在47—104 mg/cm3范围内分布概率最大,分布高度在5 km左右达到极大值,冰水含量的分布概率单调递减,在7—11 km高度的值大于200 mg/cm~3;液态水粒子的有效半径在8—13μm的分布概率最大,其有效半径随着高度的增大而逐渐增大,冰粒子有效半径在108μm处分布概率达到最大,最大值出现在5.8 km高度处且值为108μm;液态水粒子数浓度在55—65个/cm~3范围内分布概率最大,数浓度极大值出现的高度最大值为4.6 km,冰粒子数浓度小于297个/L,在5 km高度以上随着高度增加而逐渐增大,到12.3 km高度处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5.
强对流风暴新一代雷达产品特征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牛淑贞  鲍向东  乔春贵  康雯瑛 《气象》2008,34(7):92-100
利用濮阳、三门峡新一代天气雷达产品,结合卫星、探空、天气图、地面雨量等资料对2006年6月25日发生在河南省北部、西部和中部的强对流风暴过程进行分析发现:(1)此次强对流风暴表现为多个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的强对流回波单体组成长80~400km、宽40km的NE-SW向中β对流回波带即飑线;(2)强对流风暴在发展旺盛期间,其前沿有雷暴出流边界;(3)低层强NW风推动对流回波带向前发展成弓型带状回波;(4)在强对流风暴前侧,紧挨雷暴出流边界内侧产生了一条弧线窄带速度线,随着雷暴出流边界远离强对流风暴主体,该弧线窄带速度线也远离大片的速度区,并逐渐消失;(5)不同性质的强对流天气,其基本反射率、回波顶高、垂直液态积分含水量时有差异.北部雷雨大风伴短时强降水的强对流天气,强中心基本反射率在53~63dBz,回波顶高9~14km,垂直液态积分含水量在38~48kg*m-1之间;而西部中部的雷雨大风伴随局部冰雹和短时强降水的强对流天气,强中心基本反射率在53~65dBz,回波顶高度11~16km,对应垂直液态积分含水量在48~63kg*m-1之间;(5)在强对流风暴发展旺盛时期一直有中气旋伴随,中气旋出现在强对流单体前侧或前侧的入流槽口处.强对流风暴的新一代雷达产品特征是强对流天气监测预警的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河西走廊盛夏一次强沙尘暴天气综合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王锡稳  刘治国  黄玉霞  张铁军  程鹏 《气象》2006,32(7):102-109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对2003年7月20日甘肃河西走廊一次历史上少见的区域性夏季沙尘暴天气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高空小槽、切变线、热低压是引发夏季沙尘暴的主要天气系统。夏季沙尘暴发生过程中,各测站出现了气压跃升、风速猛增、气温下降、湿度增加等现象,但变化幅度小于春季。夏季沙尘暴云图特征表现为中小尺度云团,TBB≤-35℃的云团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沙尘暴天气的变化。诊断分析表明,沙尘暴爆发前散度场呈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状态,沙尘暴发生在最大垂直速度出现以后,同时水平螺旋度对夏季沙尘暴预报有较好的指示意义,螺旋度正值越大,沙尘暴越强。  相似文献   

7.
Our study found that local mesoscale circulations associated with highlandareas, and transient evapotranspiration discontinuities, are likely to influencethe timing and location of the initiation of deep convection across the Canadianprairie provinces when synoptic-scale forcing is weak (e.g., weak low level windsand no frontal boundaries). The cumulus congestus and cumulonimbus clouds thatformed over the highland areas were initiated by anabatic wind induced mesoscalecirculations. These deep convective clouds generally formed relatively early in theday (about 1030 Central Standard Time (CST)). In the relatively flat cropped grasslandregion, transient evapotranspiration gradients influenced the location of deep convectioninitiation, and the average soil moisture in the root zone had a direct impact on theirtiming. As root zone soil moisture declined from greater than 70% to less than 30%,convection initiation was delayed from about 0930 to 1630 CST. Cumulus congestusand cumulonimbus clouds that formed over the ephemeral evapotranspiration gradientswere initiated by land-land circulations. The study has improved the understanding ofthe influence of local surface forcing on the development of deep convective cloud onthe Canadian prairie provinces. The identification of areas where deep convection islikely to be initiated with weak synoptic forcing will also aid in the forecasting ofthunderstorms in this region.  相似文献   

8.
河西走廊夏季强沙尘暴数值模拟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勇  陈德辉  王宏  龚山陵 《气象科技》2007,35(3):393-399
影响我国的沙尘暴灾害性天气多发生在春季,很少在夏季发生。文章利用我国科学家自主研发的GRAPES-DAM沙尘气溶胶模式对2005年7月一次罕见的影响河西走廊地区的群发性强沙尘暴进行了数值模拟,对夏季小概率强沙尘暴灾害天气的可预报性进行了个例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模式对此次过程的地面大风、沙尘暴的范围、移动等均能做出较好的模拟;对于夏季群发性强沙尘暴过程,基于数值预报方法的沙尘气溶胶模式在天气模式预报准确的条件下,可以对这种小概率事件做出有应用意义的预报结果。  相似文献   

9.
采用卫星TOVS反演资料变分-滤波处理技术对1998年7月20~23日武汉-黄石特大暴雨成因进行了诊断分析,研究结果揭示了武汉-黄石特大暴雨过程呈类似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esoscale Convective Complex,简称MCC)的中尺度锋面对流系统特征,提出了"98@7"特大暴雨过程存在显著的对流系统的复合偶极子特征,中尺度急流核的垂直复合体结构,中尺度锋面"湿舌"异常特征以及大尺度梅雨系统中的中尺度锋面的"冷楔"以及高层"暖盖"结构,上述综合特征描述了"98@7"特大暴雨过程类似MCC系统的三维中尺度锋面结构物理图像.采用卫星资料变分-滤波处理方案提出大尺度梅雨系统中突发性特大暴雨的中尺度物理模型,其诊断分析及研究结论对"98@7"异常特大暴雨的成因及其形成机理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0.
夏季风北边缘与沙尘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使用1951—2000年相关资料,分析了夏季偏南风强度和夏季风北边缘、冬季风指数和春季偏北风以及沙尘暴的年际、年代际变化,并研究了它们的联系过程。结果表明,夏季风北边缘与沙尘暴、北边缘与冬季风和冬季风与沙尘暴的距平相关百分率分别是0.75,0.58和0.70,而且7~8月110°~120°E偏南风和12月~2月90°~100°E偏北风与3~5月90°~100°E偏北风的分析结果也相同。它们相互联系的过程是:夏季偏南风偏强(弱)—北边缘偏北(南)—冬季风偏强(弱)—冷空气偏强(弱)—春季偏北风偏强(弱)—沙尘暴偏多(少)。这些为沙尘暴的长期预测提供了一个新的事实依据。  相似文献   

11.
使用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高空、地面观测资料和张掖CINRAD-CC天气雷达观测数据对2008年6月13日发生在河西走廊中部的一次强沙尘暴天气进行了连续监测和分析.结果表明:高空冷空气快速东移叠加到地面热低压之上形成对流不稳定,使得中尺度对流系统快速发展;T-LnP图上500~540 hPa干暖盖有利于对流层低层不稳定能量的存储和积累,干暖盖是强对流天气发生的重要征兆;沙尘暴发生前对流系统先从低层发展,然后迅速向中层发展;沙尘暴发生后中低层雷达回波减弱;中层回波开始增强,并向下发展,降水增大后,沙尘暴减弱消失;沙尘暴发生在紧邻强回波前面弱回波区域内;地面观测沙尘暴发生、发展、消亡时间与逆风区生消演变密切相关,沙尘天气发生在逆风区范围内,强沙尘暴天气发生在逆风区外层风速大值区的强辐合上升气流中.  相似文献   

12.
聂晶鑫  陆晓静  李蓉 《干旱气象》2009,27(2):185-189
用卫星云图、雷达对2008年8月7日强对流天气产生的暴雨过程跟踪观测资料,结合自动站地面降水实况和WRF模式风场资料进行短时预报分析.结果表明:扩散东移冷空气和副热带高压边缘偏南暖湿气流的共同影响下,大气层结不稳定发生强烈的强对流天气;利用卫星云图,新一代天气雷达基本反射率强度图、0.5°仰角基本速度图和风廓线产品跟踪监测,综合分析预报短时暴雨天气是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台风远外围大范围强对流天气成因综合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忠  张东  蔡安安  方一川  叶爱芬 《气象》2007,33(1):25-31
为加深对台风外围发生的强对流天气的认识,提高对华南地区强对流天气潜势预报和预警的能力,利用广东中尺度天气监测网的多普勒雷达、自动站资料和NCAR/NCEP的再分析资料等对2004年8月发生在台风云娜外围一次强对流天气的天气形势背景、水汽、CAPE、SI、WI、垂直速度和海风辐合等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华南前期受副热带高压和云娜外围下沉气流作用,地面连续高温,使低层大气内能不断积蓄;台风云娜向西北移动的过程中,华南上空的副热带高压和下沉气流减弱,在其外围弱低压槽、海风辐合和干线共同作用下触发了强对流;台风外围的稳定度具有明显的波动性,强对流在台风外围螺旋云带末端的高温、不稳定和相对高湿舌发生;风指数WI用于华南地区雷雨大风预报比其它指数更有效。  相似文献   

14.
中南半岛对流对南海夏季风建立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温敏  何金海  肖子牛 《大气科学》2004,28(6):864-875
利用RegCM2模式进行数值试验,得到中南半岛对流对北半球副高带断裂、进而对孟加拉湾对流建立具有重要影响,而孟加拉湾对流建立后激发的Rossby波列又是南海夏季风建立的主要因子之一.进一步分析中南半岛对流、副高带断裂及南海夏季风建立的年际变化,得到中南半岛对流的强弱(活跃的早晚)与副高带在孟加拉湾北部断裂及南海夏季风爆发的早晚有密切关系.它们还与海温异常及纬圈环流的变化相联系:当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偏暖(冷)时,Walker环流偏弱(强),中南半岛对流偏弱(强),副高带断裂偏晚(早),南海夏季风建立偏迟(早).  相似文献   

15.
"5.26"甘肃局地强对流天气过程综合分析   总被引:6,自引:5,他引:6  
利用天气图、FY-2卫星云图和兰州新一代天气雷达的基本产品,详细分析了2003年5月26日甘肃强对流天气的环流背景、影响系统、回波演变过程,进一步揭示了强对流发生时,环境流场、物理量场及雷达回波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新疆西南部一次局地对流性暴雨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地面和探空气象资料、NCEP逐6h1°×1°的再分析资料和(CINRAD-CC)多普勒雷达探测资料,对2012年7月19日新疆阿图什罕见的短时对流性暴雨形成原因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天气是在南疆低涡有利的环流背景下、低层中尺度低涡促进上升运动及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产生的;冷空气的入侵是造成对流扰动发展的重要原因,同时地面小尺度系统对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也有一定的作用;涡散场的配置、垂直速度、低层偏东急流和强不稳定能量满足了对流发生的基本条件,而较强的垂直风切变则使风暴明显增强;从喀什探空订正图来看,修正后的探空资料中各要素对开展强对流潜势预报有很好的指示意义,有待进一步总结验证;对多普勒雷达资料的分析表明,此次强降水具有强回波、强的垂直风切变、大的垂直液态水含量和较高回波顶高等,与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发展及落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7.
A zonal teleconnection has been found along the Asian jet over the Eurasian continent during summer.In this study,the authors investigated circulation anomalies in the extratropics,in particular for the zonal teleconnection,under different combinations of subtropical convection anomalies over the northern Indian continent (IND) and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WNP).The outof-phase configuration (i.e.,stronger (weaker) IND convection and weaker (stronger) WNP convection) was found to be more common than the in-phase configuration (i.e.,stronger (weaker) IND convection and stronger (weaker) WNP convection),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previous results.Composit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circulation anomalies for out-of-phase configurations of 30-60-day convection oscillations are much stronger in the middle latitudes than those for in-phase configurations.In addition,zonal teleconnection patterns are predominant for the out-of-phase configurations,particularly for the configuration of strong IND convection and weak WNP convection;however,they are either weak or obscure for the in-phase configurations.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zonal teleconnection pattern along the Asian jet is dependent on different combinations of the IND and WNP subtropical convection anomalies.  相似文献   

18.
林志强  李献洲  庄旭东 《气象》1998,24(12):22-26
使用卫星云图,天气图,探空等有关资料对1996年4月19日广东省强风暴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指出;南支槽云系和中纬短波槽云系的相继影响造成了该次强风暴天气过程,其中,中尺度强对流云团是直接产生系统。  相似文献   

19.
随着精细化降水预报的要求和发展,模式对站点定量降水预报已成为天气预报业务的主要参考依据之一。本文对乌鲁木齐区域数值天气预报系统DOGRAFS v1.0在2016年夏季全疆105个站点的24h累积降水量的预报性能进行统计检验。结果表明:(1)除山区外,全疆晴天预报准确率达到85%以上,其中南疆盆地、吐鄯托盆地晴天预报准确率达到95%以上。(2)对于小雨出现较多的站点,预报准确率达到55%以上、部分站点达到70%,同时上述区域存在15%左右的报强率;对于降水较少的南疆盆地和吐鄯托盆地整体以漏报为主,漏报率在80%以上。(3)北疆大部分地区和南疆西部山区的中雨预报准确率整体在30%左右;中雨日数较多的中天山及其两侧预报准确率约60%,该区域也存在20%左右的报强率;其他地区预报降水较实况以偏弱为主。(4)大雨及以上量级降水,模式预报整体表现为偏弱,对于大降水出现较多的地区预报平均准确率为25-30%。  相似文献   

20.
海风锋在渤海西岸局地暴雨过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东高红  何群英  刘一玮  解以扬  戴云伟 《气象》2011,37(9):1100-1107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地面加密自动站资料、多普勒雷达观测资料及中尺度TJ-WRF模式输出资料,对2009年7月6日天津宁河地区出现的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重点分析了渤海湾海风锋对沿岸局地暴雨的触发机理。结果表明:此次局地暴雨过程是在有利天气背景条件下发生的,暴雨发生地存在局地层结不稳定和较好的水汽条件。海风锋本身有一辐合抬升区,区域内有弱对流存在;当海风锋移到局地存在层结不稳定且水汽充足的区域,其抬升区的辐合上升运动迅速加强,从而触发该地区雷暴的新生发展;海风锋与迎面移来的雷暴相遇,会对雷暴的加速发展起到加强作用。利用中尺度WRF模式输出资料进行分析看到,两条辐合线相交处易激发出强雷暴,雷暴出现在近地层大气暖干区的北端、湿空气的交汇处;海风锋对雷暴的新生发展有明显的触发抬升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