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潮水盆地为中国北方重要的古生代-中新生代叠合盆地,也是中国重要的产煤-油-铀盆地之一。盆地经历了中侏罗世伸展断陷,晚侏罗世挤压抬升阶段;早白垩世拉分断陷,晚白垩世全面抬升阶段;中新世全面沉降,上新世抬升剥蚀阶段。盆地西部铀成矿整体表现为同沉积预富集、叠加后生氧化改造的成矿特点。通过构造演化与铀成矿作用关系的研究,结合相关资料,分析认为大红山断陷主要找矿目的层为下白垩统庙沟组,断陷南缘强烈抬升区是泥岩型或砂岩型铀成矿的有利区域;跃进山凸起长期处于抬升淋滤状态,是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成矿的有利部位;南部凹陷带长期处于沉降断陷状态,主要形成泥岩型、膏结岩型铀矿化。  相似文献   

2.
以板块构造、盆地动力学、砂岩型铀矿理论为指导,对天山造山带中新生代盆地改造形式、构造特征及其地球动力学机制进行了研究,认为中新生代以来,受欧亚大陆南部多次构造活动、板缘增生及印度板块俯冲碰撞的影响,区内盆地遭受多期构造抬升剥蚀、冲断推覆及叠合深埋等形式的改造,其改造程度因盆地所处构造环境差异而有别。分析了盆地改造与砂岩型铀成矿的关系,结论认为:天山地区中生代初期(J1—2)稳定的板内伸展构造环境断(坳)陷盆地沉积构成了该区重要的产铀建造层;晚白垩世以来多期构造抬升(沉积间断)期是砂岩型铀成矿的主要时期,盆缘相对稳定的构造抬升掀斜作用形成构造斜坡带是铀成矿的有利地区;而盆缘强烈挤压改造(陆内A型俯冲造成)的冲断推覆区及挠曲沉降形成的叠合深埋区不利于砂岩型铀成矿。  相似文献   

3.
合肥盆地构造演化、差异变形及油气勘探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合肥盆地的发育经历了基底形成、坳陷、断陷及构造反转等阶段的演化,进一步可以划分为坳陷盆地发育期(早侏罗世—中侏罗世)、前陆盆地发育期(晚侏罗世)、走滑盆地发育期(早白垩世)、断陷盆地发育期(晚白垩世—古近纪)和盆地消亡期(新近纪—第四纪)等5个阶段。控制合肥盆地构造-沉积格局的关键构造变形期为:早燕山期、中燕山期、晚燕山期—早喜马拉雅期。合肥盆地差异构造变形特征十分明显,自南往北可以划分为3个构造带,即金寨—舒城逆冲—伸展叠合构造带、六安—肥西逆冲推覆-断陷叠合构造带、淮南—定远冲断-断陷叠合带。这种南北方向的构造分带性受NWW向展布的断裂带控制。笔者依据对盆地各构造形变区勘探潜力的分析,确立了淮南—定远冲断-断陷叠合带为Ⅰ类远景区,即最有利的构造形变区;六安—肥西逆冲推覆-断陷叠合带为Ⅱ类远景区,即有利构造形变区;金寨—舒城逆冲-伸展叠合构造带为Ⅲ类远景区,即较有利构造形变区。  相似文献   

4.
塔里木盆地东南缘中新生代变形史与构造演化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地球物理资料解释和沉积相特征分析,构建了塔里木盆地东南缘地区地质大剖面。在平衡恢复的基础上,探讨了中新生代构造变形历史和盆地构造演化过程。结果表明,塔里木盆地东南缘经历了三叠纪末逆冲推覆变形,早侏罗世伸展变形,晚白垩世晚期-古近纪早期挤压变形,古近纪弱伸展变形和中新世以来逆冲-走滑变形;而塔东南地区盆地构造演化则经历了早侏罗世伸展断陷盆地阶段,中侏罗世-晚白垩世早期坳陷盆地阶段,晚白垩世晚期-古近纪早期挤压-抬升-剥蚀阶段,古近纪弱伸展盆地阶段和中新世以来陆内走滑型挤压挠曲盆地阶段等五个阶段的演化。  相似文献   

5.
松辽盆地构造演化划分为前中生代克拉通基底演化、晚侏罗世挤压火山穹窿演化、早白垩世伸展断陷、晚白垩世早期热冷却坳陷、晚白垩世晚期反转褶皱隆升萎缩剥蚀、古近纪伸展断陷隆升剥蚀及新近纪—第四纪挤压坳陷等7个演化阶段。本文系统讨论了松辽盆地北部构造演化与铀成矿作用的关系,指出晚白垩世早期冷却坳陷、晚白垩世晚期反转褶皱隆升萎缩剥蚀、古近纪伸展断陷隆升剥蚀3个阶段为区内主要铀成矿阶段。铀矿化的分布受基底断裂及反转构造带联合控制。松辽盆地北部构造演化对各构造分区铀矿床成矿类型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西部斜坡区以寻找"古层间氧化"型、层间氧化型砂岩型铀矿床为主要类型;中央坳陷区及东北隆起区应围绕大庆长垣、绥棱背斜带等构造剥蚀天窗寻找"钱家店"式砂岩型铀矿床;北部倾没区及东北隆起区盆缘以寻找层间氧化型砂岩型铀矿床为主要类型。  相似文献   

6.
辽西地区中生代地层发育,挤压作用强烈,可划分为中三叠世末、晚三叠世末、早侏罗世末、晚侏罗世末、早白垩世末和白垩纪末六个时期,其中以晚侏罗世末期最为强烈.每时期都形成了褶皱、逆冲断层等收缩构造形迹,由早期至晚期,挤压作用减弱,每次挤压收缩作用,均使先期地层褶皱、冲断,沉积盆地萎缩消亡,上升隆起,或对盆地进行改造.三叠纪时期总体处于近南北向强烈挤压的古构造应力场;而在侏罗纪以后,转为北西-南东向挤压为主的应力场.  相似文献   

7.
印尼-巴新中-古生代叠合盆地群具有巨大的油气勘探潜力,目前已在部分地区取得了重大突破。将叠合盆地群作为统一的整体,进行了盆地结构构造解析、油气地质条件对比以及已发现油气分布规律等方面的分析。研究表明:新近纪,多板块相互碰撞导致众多叠合盆地发育;但中-古生代,统一的大地构造背景使得叠合盆地群均主要发育二叠系和侏罗系2套主力烃源岩。主力储层受三角洲时空演化的控制;早-中侏罗世,三角洲发育在澳大利亚板块西北缘,导致宾都尼(Bintuni)盆地、波拿巴特盆地主要发育侏罗系砂岩储层;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三角洲迁移至澳大利亚板块北缘,导致巴布亚(Papuan)盆地主要发育上侏罗统-下白垩统砂岩储层。油气展布受盆地结构控制,"宽冲断、窄前渊"型盆地,油气主要分布在冲断褶皱带地层变形相对平缓的构造单元中;"窄冲断、宽前渊"型盆地,油气主要分布在前渊斜坡带上的构造圈闭、地层圈闭和构造-地层圈闭中。  相似文献   

8.
李伟  吴智平  周瑶琪 《地质论评》2005,51(5):507-516
在采用各种地层剥蚀量的计算方法对济阳坳陷中生代各主要不整合面地层剥蚀厚度恢复的基础上,结合钻井及地震资料,对中生代各主要构造层的原始地层厚度进行了恢复。以此为切入点,对济阳坳陷区中生代盆地原型进行了初步探讨,将其划分为5期盆地原型:早-中三叠世为一大型内陆坳陷盆地;晚三叠世整体挤压抬升剥蚀;早-中侏罗世为弱挤压背景下的山间盆地;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为受正断层控制的断陷盆地;晚白垩世为断陷后的坳陷盆地。  相似文献   

9.
中生代发生在东北亚地区的蒙古-鄂霍次克造山作用一直是国内外地学界十分关注的大地构造事件.综合利用油气勘探新获取的地震反射、钻井、测井等资料,在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早白垩世断陷层序之下识别出一套卷入强烈挤压变形的构造层.构造解析表明它主要由一条北东东向的逆掩断层及其相关的冲断-褶皱变形系统构成.地层岩性特征和碎屑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这是一套沉积于晚侏罗世末期的陆相湖盆碎屑岩建造,区域上应归属上侏罗统塔木兰沟组;结合上覆早白垩世断陷盆地的发育和邻区同期变质核杂岩体隆升剥露时代,提出海拉尔盆地这期冲断-褶皱变形事件发生在早白垩世早期(ca. 145~133 Ma),是晚中生代蒙古-鄂霍次克洋闭合后进入强烈陆内造山作用的构造变形记录.   相似文献   

10.
造山带和盆地是在时空发展和形成机制上具有密切联系的构造系统。青藏高原内部晚三叠世古特提斯造山带的形成,对北缘的塔里木盆地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导致了盆地内部西昆仑山前地区发生了强烈的冲断构造变形,而这一冲断构造变形所形成的古构造-古地貌对后期侏罗-白垩纪的沉积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同时也决定了该地区的油气分布。本文基于对西昆仑山前露头区中生代地层分布详细的野外考察和盆地覆盖区钻井资料的整理,结合对盆-山结合带清晰地震剖面的详细解释,开展西昆仑山前的晚三叠世古构造特征及侏罗-白垩纪沉积充填过程研究,以期揭示晚三叠世的古构造-古地貌特征及对沉积的控制作用。通过研究发现,西昆仑山前地区发育晚三叠世前陆褶皱冲断带,冲断带根部发育基底卷入构造,锋带发育叠瓦状构造;古生界受逆冲断裂控制,形成一系列的北陡南缓的背斜隆起,冲断带前锋位置与新生代构造前锋位置相近。三叠纪末古地貌形态由于特提斯造山带的强烈隆升,总体呈南高北低的地貌形态,但是褶皱冲断构造带受地表风化剥蚀作用,背斜核部形成南缓北陡的古隆起,而断层破碎带形成南陡北缓的洼地,是侏罗系发育前的基本地貌格架。早侏罗世受特提斯造山带造山后伸展的影响,西昆仑山前发育4个箕状断陷,控陷断层发育于古造山带一侧;受大型控陷断层的影响,在断陷内部呈北高南低的地形特点,断陷内侏罗系逐渐向北部斜坡超覆。晚三叠世形成的古构造-古地貌与早侏罗世断陷叠加形成的古地理格架一直控制了侏罗纪-早白垩世的沉积,直到晚白垩世沉积时才没有起到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北山—阿拉善地区侏罗纪盆地受近东西向断层的控制,为东西向展布的断陷湖盆;盆地经历了早、中侏罗世断陷、晚侏罗世坳陷及其以后的改造三大阶段。目前控制侏罗系展布的断层有正断层、逆冲断层和反转断层等。白垩纪盆地受北东向断层的控制,对侏罗纪盆地进行了叠合改造。两个时代的盆地在空间上存在翘倾叠合、叠合保存、部分叠合改造三种干涉方式。盆地的叠合保存区对侏罗系烃源岩埋藏较好,对油气形成有利。  相似文献   

12.
杨华  刘新社  闫小雄 《地学前缘》2015,22(3):174-183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主要发育致密砂岩气藏,已发现地质储量超过5万亿m3,勘探潜力大。文中通过盆地构造演化史分析,结合包裹体测温、锆石U Pb定年、自生伊利石K Ar测年等分析方法,明确了晚古生代以来构造演化对上古生界致密砂岩气藏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石炭纪-二叠纪沉积古地形平缓,构造沉降缓慢,形成了大面积分布的煤系烃源岩和砂岩储层;三叠纪-中侏罗世快速沉降,压实作用及硅质胶结作用明显,水岩作用强,致密砂岩储层形成;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构造活动强烈,伴随构造热事件的发生,天然气大量生成并运聚成藏,致密气藏形成;早白垩世末-现今地层抬升剥蚀,天然气散失,低压气藏形成。  相似文献   

13.
六盘山盆地形成和改造历史及构造应力场演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六盘山盆地夹于鄂尔多斯地块、青藏地块和阿拉善地块之间,在中国大地构造体系中处于独特的构造位置。基于野外变形分析与断层滑动矢量构造应力场反演,初步确定了六盘山盆地形成与构造演化历史。结果表明,六盘山盆地主要经历了早白垩世成盆过程和后期改造过程2个大的阶段。早白垩世早期,受到区域近E-W向引张应力作用而发生断陷,盆内沉积了一套巨厚的河湖相六盘山群;早白垩世晚期在NW-SE向挤压下,断陷盆地发生构造反转,局部地区褶皱回返,六盘山群发生不同程度的断裂和褶皱变形,继而盆地开始了长期的隆升剥蚀作用。晚新生代,受到印度—欧亚大陆碰撞产生的远程效应,六盘山盆地先后经历了NE-SW向和近E-W向挤压应力作用,盆地发生了强烈的褶皱和断裂变形,六盘山快速隆起。六盘山盆地构造应力场演化历史不仅为研究周缘地块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提供构造地质依据,也对盆地油气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采用野外剖面勘测与磷灰石裂变径迹(AFT)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综合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金锁关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的中-新生代构造-热演化特征。金锁关-淌泥河剖面延长组总体呈现为褶皱-冲断构造变形样式,剖面北段的淌泥河处发育较为强烈的斜歪褶皱-冲断构造;该冲断构造属于瑶曲-云梦山冲断构造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且中侏罗统卷入了与延长组协同的褶皱变形,并与其上覆的下白垩统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表明其构造变形时间主要发生在燕山中期的晚侏罗世。剖面上强、弱变形区段2件延长组砂岩样品的磷灰石裂变径迹(AFT)中值年龄和池年龄非常接近地分布在(105±7)Ma和(93±6)~(94±6)Ma,表明金锁关地区延长组抬升冷却至AFT封闭温度以浅的峰值年龄主要集中在100 Ma左右;砂岩样品AFT热史模拟结果进一步揭示,延长组最晚在早白垩世中期的120 Ma左右已达到最大埋深增温,之后经历了早白垩世晚期120~115 Ma的快速抬升、115~40 Ma的缓慢抬升和40~17 Ma以来的快速隆升剥露过程。  相似文献   

15.
祁凯  任战利  张梦婷  马骞  杨燕  刘润川 《岩石学报》2020,36(6):1897-1912
本文在对渭河地区及周缘晚古生代-中生代残存地层分布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岩石学、锆石同位素年代学、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分析方法,对渭河地区南北两侧上古生界二叠系及中生界三叠系进行对比,进而恢复了研究区晚古生代晚期、中生代早期沉积面貌,并结合裂变径迹构造抬升的研究结果,探讨了渭河地区中生代后期改造过程及演化阶段。结果显示:渭河盆地内部主要凹陷可能仅残留小范围的、不连续的C-P地层,未发现中生代地层。岩石学、锆石U-Pb年龄、主微量元素表明鄂尔多斯南部和北秦岭地区二叠系、三叠系具有很好的对比性,两者在相同时期为同一盆地。二叠系碎屑岩源区可能为再旋回造山带及陆块源区,主要来自北秦岭中-新元古界宽坪群变质碎屑岩及南部二郎坪群火山-沉积岩;三叠系沉积岩物源主要来自北秦岭地区的宽坪群、秦岭群或同期发育的火山岩。裂变径迹资料暗示渭河地区与渭北隆起及秦岭造山带中生代抬升期次具有一致性: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末,地层以强烈的构造变形、弱抬升为主;早白垩世末以来,地层发生大规模抬升、剥蚀,致使上古生界-中生界在渭河地区残留较少。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将渭河地区晚古生代-中生代演化过程分为晚古生代二叠纪、中生代三叠纪-早中侏罗世、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末、早白垩世末-白垩纪末几个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16.
论述了吐哈盆地西南缘中新生代盆地构造演化及其地球动力学机制、中下侏罗统地层不同级别构造类型及分布特征,总结了盆地地球动力学演化、不同级别构造与砂岩型铀成矿的关系。指出早中侏罗世稳定的板内伸展断坳式盆地是形成产铀建造(目的层)的古构造环境;晚白垩世以来盆地挤压抬升改造作用(造成的沉积间断期)是砂岩型铀矿成矿的重要构造条件和主要时期;盆缘构造斜坡带是层间氧化带型铀矿产出的有利构造区;局部构造(排泄源断裂、穹窿背斜、断展背斜)控制着层间氧化带宏观展布及铀矿体空间定位。  相似文献   

17.
柴达木盆地侏罗系分布的主控因素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探讨了柴达木盆地现今上、中和下侏罗统的残余分布及控制因素,指出侏罗纪为连续的沉积过程,下侏罗统的断陷盆地原始沉积中心集中在阿尔金、红山和冷湖构造带以南的地区;中侏罗世为坳陷型盆地,沉积面积大于早侏罗世;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为范围广阔的大型坳陷盆地。晚白垩世大面积隆升,侏罗系剥蚀量最大的地区位于冷湖一带。新生代晚期的走滑冲断作用对于侏罗系的分布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赛什腾山和北部的南祁连山隆升使侏罗系被分割成南北两个残余分布区。  相似文献   

18.
扬子地块东北缘多期叠加变形及形成演化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对扬子地块东北缘的地层序列研究进展、多期叠加变形特征等作了较系统阐明。识别出在中三叠世末至早侏罗世前,由深层滑脱折离剪切形成的区域性NW-NWW向,向西倒覆褶皱,并被随后的主期变形所叠加,形成一系列以NE向为主,在早期褶皱正常翼上为背、向斜,在倒转翼上为背形向斜、向形背斜褶皱带。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间形成滑覆逆冲构造,并随着北侧的大别山地,南部的皖南山地急剧抬升,在安徽宣州市北至贵池市南,形成由山地向盆地中心,因重力相向滑覆冲断形成的对冲带。在重新认识区内构造演化的基础上,对动力学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9.
晋东北地区燕山期地壳活动剧烈而频繁,经历了3次由伸展→挤压转换→隆升和岩浆活动过程。燕山运动早期形成早侏罗世断陷盆地和中侏罗世挤压坳陷型聚煤构造盆地;中期中晚侏罗世形成被NW、NE向深大断裂围限的火山断陷盆地,中基性—酸性火山喷发和浅成、超浅成中酸性岩浆侵入,晚侏罗世末形成了一系列NNE向褶皱和逆冲推覆构造带;晚期早白垩世再次形成断陷盆地和开阔平缓褶皱,义县组不整合在火山岩之上,晚白垩世处于挤压造山后的山体隆升阶段,左云组不整合在义县组之上,伴随有壳源型花岗岩侵入,NW、NE向断裂复活,形成地堑、地垒式断裂组合,导致山体隆升。  相似文献   

20.
胶莱盆地是形成于中生代晚侏罗世的陆相盆地,构造变形较为复杂。在野外断裂构造变形观测的基础上,结合年代学数据和地层沉积序列,确立了胶莱盆地白垩纪的变形演化历史。总体上,胶莱盆地在形成和演化过程中沉积了3套地层,经历了多个构造变形阶段。其中,发生在白垩纪的变形阶段主要有:(1)早白垩世早期,鲁东地区受区域近E—W向引张应力场控制,胶莱盆地发生大规模的火山喷发,喷发间歇期沉积了大盛群;早白垩世晚期,受强烈的区域性NW—SE向挤压,胶莱盆地褶皱回返。(2)晚白垩世早期,在区域近S—N向引张应力作用下,诸城断陷盆地发育,王氏群沉积;晚白垩世晚期,胶莱盆地受区域性NE—SW向挤压,导致王氏群褶皱变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