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西藏二叠纪植物古地理分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艳  孙克勤 《地质论评》2008,54(3):289-295
本文就西藏地区二叠纪植物群研究进行了综述和讨论,在植物群分析的基础上对本区古植物地理分区进行了研究,进而探讨了它在植物古地理再造方面的意义。依据植物群的组成和性质将西藏地区划分为藏南、藏中和藏北3个古植物地理分区,即藏南(喜马拉雅区)冈瓦纳北部边缘植物地理区、藏中(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区)华夏—冈瓦纳植物地理过渡区和藏北(唐古拉区)华夏植物地理区。  相似文献   

2.
沈树忠  曾勇 《现代地质》1994,8(4):413-419
本文从植物群总体特点入手,结合沉积环境分析和化石埋藏特征对义马组下含煤段植物的古生态进行了研究.根据植物群的生活习性和生境不同,将本区下含煤段植物群划分出二个植物群落──湿地植物群落和低地植物群落,并通过对植物群的组成成分、叶相进行分析和复合分异度、均衡度计算,认为本区植物群当时是一种生活于暧温带──潮湿气候条件下的植物群.  相似文献   

3.
新疆石炭—二叠纪植物地理区的形成与演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对晚古生代气候演化趋向的分析,探讨了新疆石炭纪和二叠纪植物地理分区的形成与演变。认为植物地理分区在早石炭世晚期末—晚石炭世早期即已形成,随着温带气候区的逐渐扩大,安加拉区植物在新疆自北向南逐渐推移,至晚二叠世中—晚期到达北塔里木。早二叠世—晚二叠世早期南准噶尔、伊犁等地受欧洲东移的干旱气流的影响,有欧美型松柏类混生。塔里木为特提斯生物大区的一部分,植物主要为欧美-华夏区类型。  相似文献   

4.
中国白垩纪植物群与生物地层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白垩世时中国可划分出北方、南方和藏南3个植物地理区。北方植物地理区可归入瓦赫拉梅耶夫的西伯利亚加拿大植物地理区,发育有热河、阜新和大砬子3个植物群。热河植物群产于辽西义县组和九佛堂组及其他相当地层,时代为早白垩世早期,以苏铁纲和松柏纲占主导地位。阜新植物群赋存于辽西的沙海组和阜新组及相当地层,以真蕨纲、银杏纲和松柏纲共同繁盛,苏铁纲和木贼目较丰富为特点。由早而晚可以进一步划分为Acanthopteris-Ginkgoco riacea组合、Ruffordia goepperti-Dryopterites组合和Ctenis lyrata-Chilinia组合,分别产于辽西的沙海组、阜新组中下部和阜新组上部。大砬子植物群产于吉林延吉盆地的大砬子组和松辽盆地的泉头组,被子植物占优势且掌鳞杉科丰富。南方植物地理区属于瓦赫拉梅耶夫的欧洲中国植物地理区的范畴,苏铁纲、鳞叶或锥叶型松柏和小羽片小而叶膜厚的真蕨类(主要是Cladophlebis)占主导地位,缺少银杏纲、真蕨纲的蚌壳蕨科及单缝孢类型等,为热带、亚热带植物群,可进一步划分为东部、西藏北部和中部3个亚区。其中,东部亚区滨邻古太平洋,以浙江、福建和山东莱阳盆地等的植物为代表,以鳞叶和锥叶型松柏与本内苏铁Ptilophyllum占优势。该亚区植物群可以进一步划分为3或4个植物组合,自早至晚包括Cupressinocladus-Pagiophyllum组合、Cladophlebis-Ptilophyllum组合、Ruffordia-Zamiophyllum组合和Suturovagina-Frenelopsis组合。西藏北部亚区邻近古特提斯洋东北岸,植物群与东部亚区的基本特点一致,但真蕨类更为繁盛,特别是海金沙科Klukia属和里白科的Gleichenites相当丰富,并有海金沙科的Scleropteris属和马通蕨科存在,裸子植物以苏铁纲为主,松柏纲相对较少,可进一步划分为两个组合。中部亚区介于上述两个亚区之间,由于气候干旱,植物群不发育,以甘肃酒泉盆地、民和盆地所产化石为代表,特点是鳞叶、锥叶型松柏类为主,掌鳞杉科较发育,其他类型罕见。藏南植物地理区属于澳大利亚植物地理区的范畴,只发现于喜玛拉雅地区。晚白垩世植物群只发现于东北、华南、西藏等地的少数地点和少数层位,研究程度较低,还不能进一步划分出植物地理区系和组合。以植物化石为主要依据,结合其他生物和非生物证据,建立了中国不同植物地理区白垩纪含植物化石的地层及相关地层的对比关系。  相似文献   

5.
本文首次报道了新疆准噶尔盆地东缘胜利沟中二叠世平地泉组植物化石11属19种和晚二叠世黄梁沟组植物化石7属9种,并结合前人对这一地区中—晚二叠世植物化石记录,讨论了两个植物群的地质时代。研究认为:中二叠世平地泉组植物群以安加拉植物群为主,混生个别欧美植物群分子;晚二叠世黄梁沟组植物群为混生少量华夏植物群分子的安加拉植物群。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中—晚二叠世植物群演替、植被变化、植物群混生与中亚造山带板块聚合之间的关系,认为中二叠世的暖温带温湿气候在晚二叠世转变为季节性干热气候,准噶尔盆地东缘中—晚二叠世植物群混生与准噶尔—吐哈地块、塔里木板块、佳蒙地块、华北板块的拼合和古亚洲洋的关闭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钻孔ZKMX15位于松辽盆地北部大庆长垣南端,岩性以泥岩夹粉砂岩为主,富含孢粉化石.通过对大庆长垣南端铀矿区钻孔ZKMX15岩芯孢粉分析,可以确定采样段岩心的地质时代为晚白垩世Campanian期;根据沉积特征和孢粉植物群面貌,对古植被和古气候进行了讨论,认为本区晚白垩世嫩江组上部沉积时期植被类型是针叶林、草丛,属于半...  相似文献   

7.
含有夏岗江植物群的坚扎弄组层位时代一直备受争议,主要有晚二叠纪和侏罗纪两种观点,在最近开展的1:5万区调工作中,新发现了大量中生代早、中期孢粉化石,因此坚扎弄组的时代应该为晚三叠世-侏罗纪。  相似文献   

8.
该书系统描述了内蒙占清水河地区和山西河曲晚古生代植物化石共53属162种,其中2新属25种为本区特有的种型。这些植物化石几乎包括石炭纪和二叠纪维管植物的主要门类,作者通过对该植物群的分析和化石层位的对比,总结了本地区晚古生代植物分布的规律。这项研究成果丰富了华夏植物群的内容,对东亚晚古生代植物群的阶段发育和某些属种分类提供了最新的佐证;丰富了对华夏植物群面貌和发展规律的认识,为植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生物地层、岩石地层和地球化学等方面论述了本区中生代地层的划分。本区中生代地层时代属中——晚侏罗世,可划分九龙山组、髫髻山组、后城组、白旗组、张家口组、大北沟组和西瓜园组等七个组。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伊春红山华夏—安加拉混生植物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研究了黑龙江省伊春红山地区晚二叠世红山组植物群,认为其性质为华夏—安加拉混生植物群。华夏植物区与安加拉植物区的界限,应以内蒙古陆及其东、西延展部分为界。  相似文献   

11.
卜香萍  石永红  李忠 《沉积学报》2012,30(6):999-1009
以鲁西淄博、临朐、平邑、蒙阴盆地为重点研究区,通过盆地中生界砂岩中碎屑石榴石的成分分析,探讨鲁西隆起及周边地区中生代构造演化历史。研究表明,鲁西盆地砂岩中石榴石成分在早中侏罗世和中晚侏罗世期间出现变化,暗示着物源的转变,早中侏罗世时期主要物源是鲁西隆起,中晚侏罗世时期转变为胶东地区和鲁西隆起。侏罗纪时期石榴石的物源转变显示,苏鲁苏鲁造山带可能在中晚侏罗世时期已经抬升至地表。白垩纪鲁西盆地物源主要为胶东地区,鲁西隆起的物源贡献较小,但是青山组中段和王氏组中段物源略有波动。白垩纪鲁西盆地石榴石物源显示,控制鲁西盆地沉积的主要是苏鲁造山带,古地理格架显示东高西低的特征,盆地物源的波动暗示鲁西隆起可能在早白垩世中晚期和晚白垩世中期经历过抬升。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东部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折过程及其相应的岩浆作用是当前研究热点。福建是华南中生代多期次火山活动发育最齐全的地区之一,锆石SHRIMP UPb法测年表明:福建分布最广的晚中生代“南园组”火山岩形成时代可明显分为两期,分别为中侏罗世末—晚侏罗世(162.3~149.8Ma)和早白垩世(142.3~130.1Ma)。区域地质构造和地层对比表明,该两期火山岩形成于不同的火山活动旋回和构造背景,不能归入同一地层组中。与华北燕山地区相比较,前者层位相当于髫髻山组,后者层位相当于张家口组,推断它们分别形成于华南构造体制转折最终结束前后。据此提出华南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折结束于晚侏罗世(149.8~142.3Ma),也即华南与华北的构造体制转折基本同时结束。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苏尼特左旗第三纪地层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龙吟  李述靖 《现代地质》1995,9(2):179-183
本文探讨了内蒙古苏尼特左旗地区第三纪地层划分问题,阐明了区调工作中所取得的新进展。利用新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证明了始新统伊尔丁曼哈组的存在,并将中新统通古尔组细分为三段。运用不整合面、古地磁、孢粉和化学分析资料对必鲁图东南的新第三系进行了分解,从原定的通古尔组中划分出了宝格达乌拉组。对原定的宝格达乌拉组进行了重新认识,将其更名为塔木钦塔拉组,其时代为中更新世晚期。  相似文献   

14.
大同盆地地质特征及构造演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大同盆地内沉积地层的岩性、结构、厚度等地质特征及相应的沉积环境和沉积相进行研究,结合构造的演化及控制作用,认为大同盆地形成于中生代晚侏罗世末期—早白垩世早期,其构造演化可分划为白垩纪箕状断陷形成、新近纪典型箕状断陷发育和第四纪盆地定型3个阶段。该区充填历程复杂,包括3个构造层,分别为白垩纪初始沉降、新近纪快速断陷、第四纪盆地扩展坳陷;3期断裂发育期,分别为白垩纪早期、保德组沉积早期及泥河湾组沉积晚期;5个不整合面。大同盆地及其周边地区,在燕山运动以前存在EW向褶皱构造,燕山运动后NW—SE向的挤压作用叠加在近EW向构造之上。此后尽管遭受了十分强烈的剥蚀作用,但是在近EW向和NE向两组褶皱向斜核部的叠加部位,仍残留晚古生代及中生代地层。  相似文献   

15.
天山及邻区中生代以来发育多个不整合面,其中下白垩统底部的不整合面规模最大,是一个贯穿全区的区域性不整合面。对中新生代沉积地层的碎屑锆石年代学研究和源区分析发现,碎屑物中含有大量晚中生代岩浆岩锆石,说明该地区存在一定规模的同时期岩浆活动。本研究认为,上述晚中生代的构造岩浆事件是燕山运动在天山及邻区的具体表现。早白垩世地层超覆不整合在不同时代的前白垩纪地层之上,不整合面以下的地层发育程度、剥蚀程度和构造变形强度在不同地区表现不同。在现今的天山山脉内部,下白垩统直接覆盖在中侏罗统头屯河组之上,上侏罗统齐古组和喀拉扎组整体缺失。在天山南北两侧的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和吐哈盆地,上侏罗统局部发育,范围远小于中下侏罗统。进一步研究发现,盆地中的上侏罗统通常作为生长地层发育在晚中生代形成的褶皱古隆起翼部,依据上侏罗统齐古组中、下部凝灰岩层锆石U-Pb年代学数据和生物地层学资料,将燕山运动在天山及邻区的启动时间限定在160Ma左右。天山及邻区燕山期的构造变形具有多个方向,推测与中侏罗世晚期以来拉萨地块与亚洲南部边缘的碰撞、蒙古-鄂霍茨克洋的碰撞闭合以及俄罗斯东北部的Kolyma-Omolon地块与西伯利亚克拉通之间陆陆碰撞等构造事件的叠加影响有关,这也是晚中生代东亚多板块汇聚在天山及邻区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6.
江西信江盆地石溪组生物群及其时代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石溪组以不整合覆盖在鹅湖岭组之上,其上为周家店组所覆盖的中生代火山岩地层上部。近年来,在石溪组中发现大量昆虫化石。对正确划分对比中国南北方陆相中生代地层有重要意义。根据发现的丰富化石及同位素年龄资料,石溪组应属早白垩世早期,但不排除该组下部有部分属晚侏罗世晚期。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东南大陆晚侏罗世地层普遍缺失,仅零星见于个别地区,香港新界东北的荔枝庄组即为其一。荔枝庄组出露于香港世界地质公园沉积岩园区的荔枝庄地区,自下往上由火山岩—沉积岩—火山岩组合而成,沉积岩中发育大型包卷层理和滑塌构造等典型沉积构造,是香港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晚侏罗世火山—沉积岩系。通过实测地层剖面研究,确定其成岩过程大体上可划分为早期普林尼式火山爆发、中期破火山口湖相沉积和晚期普林尼式火山爆发三个阶段,以湖相沉积作用为主、火山喷发作用为辅;受晚期火山岩浆活动的影响,沉积岩层普遍发生硅化或炭化。荔枝庄组独特的岩石组合与形成的古地理环境,为探讨中国东南大陆中生代火山活动—沉积作用方式与成岩过程,提供了难得的研究实例。  相似文献   

18.
Felsic igneous rocks are of widespread magma types in continental orogenic belt, the petrologic genesis of which provides very important indication for understanding crustal evolution and melting geodynamic process within orogenic belt. Because of the differences of meltingdynamic condition, e.g. (1) composition of source rock; (2) physical chemistry conditions such as temperature, pressure etc.; (3) composition of residual phases and so on, felsic igneous rocks exhibit distinctly diverse petro…  相似文献   

19.
Mesozoic volcanic rocks in southeastern Jilin Province are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huge Mesozoic volcanic belt in the northeastern area.Study of the age of their forma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recognize Mesozoic volcanic rule in northeastern China.Along with the research of rare Mesozoic biota and extensive Mesozoic mineralization in western Liaoning,a number of researchers have focused on Mesozoic volcanic events.The authors studied the ages of the Cretaceous volcanic rocks in southeastern Jilin Province using single Zircon U-Pb.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Sankeyushu Formation volcanic rocks in the Tonghua area are 119.2 Ma in age,the Yingcheng Formation in the Jiutai area 113.4±3.1 Ma,the Jinjiatun Formation in Pinggang Town of Liaoyuan City and the Wufeng volcanic rocks in the Yanji area 103.2±4.7 Ma and 103.6±1 Ma,respectively. Combined with the data of recent publication on volcanic rocks ages;the Cretaceous volcanic events in southeastern Jilin Province can be tentatively subdivided into three eruption periods:119 Ma,113 Ma and 103 Ma.The result not only provides important chronology data for subdividing Mesozoic strata in southeastern Jilin Province,establishing Mesozoic volcanic event sequence,discussing geological tectonic background,and survey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noble metals to the Cretaceous volcanic rocks,but also offers important information of Mesozoic volcanism in northeastern Chin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