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都庞岭花岗岩中黑云母成分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都庞岭复式花岗岩体由加里东期(γ_3)、印支期(γ_5~1)、燕山早期第一次(γ_5~2)和第二次(γ_5~(2b))花岗岩组成。从早到晚(γ_3→γ_5~1→γ_5~(2a)→γ_5~(2b)),花岗岩中黑云母由镁黑云母→铁黑云母→黑鳞云母,同时黑云母中Li、Rb、Pb、Zn、W、Sn、Nb、Ta、F、B等逐渐富集,Ba、Cu、Mo等逐渐贫化。Li、Zn主要以类质同象形式赋存于黑云母中,Sn、Nb、Ta部分呈类质同象形式进入黑云母晶格,而Sr、Pb、B极少进入黑云母晶格。黑云母成分特征表明:本区花岗岩形成温度和氧逸度分别大致为610—820℃、10~(-13)—10~(-18)Pa,而且从早到晚,花岗岩形成温度和氧逸度不断降低。此外,黑云母的成分可作为划分花岗岩侵入期次、评价岩体含矿性的标志。  相似文献   

2.
华南西南部博白-岑溪多金属成矿带是华南地区重要成矿带。在该带中先后发现的米场、油麻坡、三叉冲等中大型钨钼矿与晚中生代白垩纪花岗岩关系密切。本文选择了该区典型岩体——三叉冲岩体进行研究,通过对其特征及成因的研究对该地区成矿作用提供指示意义。三叉冲岩体由斑状中粒黑云母花岗岩和细粒二云母花岗岩组成。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定年表明,斑状中粒黑云母花岗岩形成于101~104 Ma,细粒二云母花岗岩形成于103~105 Ma。两种花岗岩都具有较大的化学成分变化,但具有相似的Nd同位素组成,εNd(t)值分别为–7.5~–6.5和–7.8~–6.7。我们认为中粒黑云母花岗岩为中元古界中-高钾玄武岩成分基底部分熔融,并与幔源基性岩浆发生岩浆混合作用形成的。在中粒黑云母花岗岩的演化过程中有角闪石+少量斜长石的分离结晶作用。细粒二云母花岗岩具有明显不同于中粒黑云母花岗岩的Na2O和K2O演化趋势;且具有更高的 CaO 和 Sr 含量;同时,细粒二云母花岗岩具有高得多的 La/Lu 比值,这些证据都表明细粒二云母花岗岩并非中粒黑云母花岗岩通过分离结晶形成的。细粒二云母花岗岩为中元古界长英质麻粒岩+少量拉斑玄武岩成分部分熔融产生中酸性岩浆,并与幔源岩浆发生混合作用形成的。幔源岩浆贡献的挥发分F使得细粒二云母花岗岩朝更富Na2O的方向演化。在细粒二云母花岗岩的演化过程中以黑云母+钾长石+斜长石的分离结晶为主。野外地质调查、岩石学及地球化学数据表明,细粒二云母花岗岩与三叉冲钨钼成矿作用的关系更为密切。晚中生代,受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的影响,桂东南地区处于拉张构造环境。软流圈上涌及玄武质岩浆底侵为基底的部分熔融提供了必要的热源,同时也为三叉冲岩体的形成提供了物质来源。  相似文献   

3.
《地学前缘》2017,(5):76-92
九龙脑岩体位于南岭成矿带东段崇余犹矿集区内,是由四个期次花岗岩组成的复式岩体,从早到晚分别为中粗粒黑云母花岗岩(γ2-1a5)、中粗粒斑状(含白云母)黑云母花岗岩(γ2-1b5)、细-中细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γ2-2a-2b5)、细-中细粒(含黑云母、石榴石)花岗岩(γ25),以其为中心,钨锡、金银铜铅锌、铀、铌钽等多矿种、多期次、多成因矿床分带产出。通过对花岗岩的矿物学研究,确定九龙脑花岗岩中的钾长石以正长石为主,斜长石为钠-更长石,黑云母为富铁黑云母-铁叶云母-铝铁叶云母,原生白云母较次生白云母具有高铁、锰、镁、氟、氯和低铝特征,石榴石属于锰铝榴石-铁铝榴石,绿泥石为鲕绿泥石-蠕绿泥石(铁绿泥石)-铁镁绿泥石,副矿物中常含微量的稀有金属元素。原生白云母和钛铁矿的存在以及黑云母矿物化学特征指示九龙脑花岗岩为S型花岗岩。第一期次花岗岩结晶时具有较高的氧逸度,其黑云母结晶温度为550~600℃;第二、三、四期次花岗岩结晶时具有相对较低的氧逸度,其黑云母结晶温度分别为600~700℃、600~700℃、550℃。第一、三、四期次花岗岩中绿泥石的形成温度分别为385~400℃、300~370℃、359~397℃,显示九龙脑花岗岩经历了中高温热液流体的影响。矿物化学特征表明,九龙脑花岗岩与南岭地区成钨锡钼铋矿的花岗岩具有相似的矿物组成,第一期次、第二期次、第四期次花岗岩可能与矿田内丰富的钨、锡、铌钽、铀矿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位于江西省的峡江铀矿床为华南一个典型的花岗岩型铀矿床,铀矿体产在金滩花岗岩体中。野外地质调查和锆石U-Pb同位素定年工作表明金滩花岗岩体主要由两期的印支期花岗岩组成,其中含矿的等粒状二云母花岗岩形成于239±1Ma,而主体的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则形成于226±2Ma。二云母花岗岩具有较高的SiO2含量(74.09%~74.53%)和明显低的TiO2、CaO和MgO含量,铝饱和指数为1.20~1.46,含有白云母和石榴子石等过铝质矿物,属于典型的强过铝S型花岗岩。斑状黑云母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略微不同于二云母花岗岩,相对富集高场强元素和稀土元素,具有明显更低的Rb/Sr比值以及更小的Eu负异常,铝饱和指数变化为1.05~1.13,属于弱过铝到强过铝花岗岩。同位素组成上,两者都具有较低的εNdt)值(二云母花岗岩:-9.0~-8.8;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9.8~-9.4)和古元古代的模式年龄(二云母花岗岩:1.73~1.75Ga;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1.77~1.80Ga)。地球化学和同位素特征表明金滩岩体中的这两期印支期花岗岩应该都为S型花岗岩。较高的Rb/Sr比值和较低的CaO/Na2O比值表明二云母花岗岩主要由富粘土的泥质沉积岩部分熔融而来,而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则主要由贫粘土的碎屑沉积岩部分熔融而来。金滩岩体中的两期印支期花岗岩分别对应于华南印支期同碰撞挤压和碰撞后伸展期的岩浆作用。二云母花岗岩含有更高的U含量,矿物学以及地球化学特征与华南其他的典型产铀花岗岩类似。对比研究表明,华南印支期产铀花岗岩的形成应与同碰撞期挤压背景下的泥质沉积岩的部分熔融有关。  相似文献   

5.
大红柳滩岩体位于西昆仑造山带东段,主要由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及二云母花岗岩组成。笔者对大红柳滩岩体东南部的黑云母二长花岗岩进行了锆石LA-ICP-MS U-Pb定年,测得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的侵位年龄分别为(214±1.8)Ma,说明大红柳滩岩体为印支晚期岩浆活动的产物。大红柳滩岩体具有高δ~7Li(0.76‰~3.25‰)和低Li(5.04×10-6~52.22×10~(-6))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黑云母二长花岗岩样品的锆石ε_(Hf)(t)值介于-1.86~2.16,二阶段模式年龄为1113~1 368Ma;在ε_(Hf)(t)-锆石U-Pb年龄图解中,所有数据点均落在球粒陨石演化线附近。综合研究表明,大红柳滩岩体的原始岩浆是由地幔与中元古代地壳2个单元形成的混合岩浆。  相似文献   

6.
笔者从长期野外地质观察,对柿竹园钨多金属矿床成岩成矿作用提出了新的认识。花岗岩体由燕山期地壳重熔的再生岩浆,经5次侵入而成。其中第一次γ_5~(2-1)细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对本矿床形成起决定作用;含矿云英岩脉是由各种花岗岩脉,通过含矿气水溶液交代改造而成;面型云英岩是γ_5~(2-1)岩浆演化到后期气水溶液在岩体顶部富集交代的结果;并认为造成早期矽卡岩的动力是熔融硅铝层的“岩汁”和首次熔融γ_5~(2-1)岩浆所产生的气化物;晚期复杂矽卡岩的形成是γ_5~(2-1)岩浆侵入演化时所产生的气液交代早期矽卡岩形成。  相似文献   

7.
闾井岩体是西秦岭"五朵金花"岩体群的成员之一。岩石类型主要为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含斑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中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及粗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对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粗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中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的LA-ICP-MS锆石U_Pb定年分别获得221±1 Ma(N=20,MSWD=0.11)、221±1 Ma(N=24,MSWD=0.04)和218±1 Ma(N=15,MSWD=0.13)的年龄,表明该岩体形成于晚三叠世,其中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比中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形成略早。该花岗岩的A/CNK=1.02~1.16,Na_2O+K_2O=7.65%~8.84%,K_2O/Na_2O=1.37~1.82,属于过铝质-强过铝质、高钾钙碱性-钾玄岩系列,为I型花岗岩。稀土元素配分曲线为右倾型,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具有显著的负Eu异常。地球化学上总体富集Rb、Th、K元素,不同程度亏损Sr、Nb、P、Ti元素。锆石饱和温度计算显示,闾井岩体成岩温度为736~818℃。该岩体与"五朵金花"岩体群中的中川岩体具有相似的形成时代及地球化学特征,表明闾井岩体与中川岩体可能具有相似的成岩机制,其外围可能也具有和中川岩体一样的成矿潜力。  相似文献   

8.
诸广山花岗岩体(南部)主导断裂的成矿作用及成矿预测课题组1989年12月在地质调研中发现了火山岩,具体情况如下: 1.调研1051铀矿化点时,取东侧构造岩标本,经镜下鉴定,确定为酸性碎斑熔岩。该小岩体原定为印支期第三阶段侵入体,岩性为中粒小斑状二云母花岗岩(代号为Pmbγ_5~(1-3))。 2.在塘洞村北东1200m处,见到由角砾岩构成的陡壁,发现角砾的成分为火山岩。经  相似文献   

9.
界牌W-Cu矿床产于苗儿山-越城岭复式岩体东北部斑状黑云母花岗岩与灰岩接触带的矽卡岩中,是苗儿山-越城岭复式岩体矿集区最大的矽卡岩型W-Cu矿床。矿区出露的主要岩体为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及后期浅色花岗岩体,矿区外围则大面积出露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矿化产于斑状黑云母花岗岩与灰岩接触带矽卡岩,及斑状黑云母花岗岩中灰岩捕虏体矽卡岩化带中。黑云母花岗岩发育花岗岩型钨矿床成矿早期常见的钠长石化、云英岩化及从岩体至外接触带蚀变矿物组合显示形成温度逐渐降低。这些现象表明斑状黑云母花岗岩与矿床具有紧密成因联系。本文获得矿区斑状黑云母花岗岩、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浅色花岗岩体锆石LA-ICP-MS U-Pb年龄分别为:422±11 Ma,428±7 Ma,410±7 Ma,表明界牌W-矿床及区内主要岩体均形成于加里东期。本文的同位素年龄及前人报道的苗儿山-越城岭矿集区和华南加里东期与花岗岩有关矿床同位素年龄表明苗儿山-越城岭矿集区W-Mo-Cu矿床成矿主要发生在加里东期和印支期,U矿成矿主要发生在燕山期,华南在加里东期发生了分布广泛、成矿元素组合多样的与花岗岩有关的成矿事件,有很好的找矿前景,今后应加强华南加里东期矿床的找矿工作。  相似文献   

10.
6210矿田小斑状二云母花岗岩为产铀花岗岩。经研究属地壳重熔型花岗岩。钾长石和石英呈斑晶出现,具纺锤状、眼球状,呈定向分布。二云母花岗岩乃是一种白云母化的黑云母花岗岩,岩体上部是二云母花岗岩,至700—1000m 深部逐渐过渡为白云母化极弱的黑云母花岗岩。二云母花岗岩的二氧化硅比黑云母花岗岩略高。石英及钾长石含量较多,斜长石号码偏  相似文献   

11.
文章对位于南岭西段湘桂交界处的都庞岭东侧岩体开展了锆石SHRIMP U-Pb年代学、岩石学、矿物化学、岩石地球化学和Sm-Nd、Lu-Hf同位素分析研究。锆石SHRIMP U-Pb定年结果显示,粗中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年龄为215.6±2.1 Ma,中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年龄为220.5±1.8 Ma,中粒环斑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年龄为222.8±1.5 Ma,结合以往研究获得的细粒白云母二长花岗岩年龄209.7±3.1 Ma,认为岩体侵位时限介于222.8~209.7 Ma,为印支期岩浆活动产物,非以往认为的燕山期。环斑钾长石、黑云母聚晶的矿物化学特征表明环斑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形成过程中岩浆温度、压力、成分发生震荡变化,在玄武质岩浆的底侵作用下发生多次熔融作用形成黑云母聚晶。都庞岭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具有较高的SiO2和K2O+Na2O含量,A/CNK值为1.02~1.39,里特曼指数(δ)为0.93~2.18,属过铝质钙碱性系列;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性质表现为富集REE、Rb、Th和U及较高的HFSE(Nb、Y和Ga),亏损Ba、Sr、Eu,具有高的TFeO/MgO、Ga/Al比值,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为A型花岗岩;Nd同位素εNd(t)值为-8.74~-8.13,T2DM值为1.71~1.66 Ga;锆石Hf同位素εHf(t)值为-14.1~-1.4,T2DM值为2.14~1.34 Ga,显示都庞岭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主要源于古老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并受到了一定程度的亏损地幔物质的混染。印支运动的变质峰期在258~243 Ma,233 Ma以后华南地区处于伸展的构造背景并受到幔源玄武质岩浆大范围底侵,诱发地壳物质重熔形成伸展背景下的都庞岭印支期铝质A型(环斑)花岗岩。   相似文献   

12.
碌础坝岩体位于秦岭构造带的西段,自内向外依次由含斑电气石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含斑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中粗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中粒黑云母石英闪长岩组成,岩体中岩浆暗色包体发育。LA-ICPMS锆石U-Pb定年显示,碌础坝岩体形成于早中生代,其岩浆演化可划分为中三叠世(235Ma)和晚三叠世(218~209Ma)两期。早期为中粒黑云母石英闪长岩,该期岩石SiO2含量较低,富碱,属于准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具有I型花岗岩的特征;晚期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具有高硅、富碱的特征,属于准铝质-弱过铝质、钾玄岩-高钾钙碱性I型花岗岩。从早到晚,岩石的稀土元素总量具有由高到低的变化趋势,两期岩石的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均为轻稀土相对富集的右倾型,晚期黑云母二长花岗岩更亏损HREE,早期闪长岩负铕异常不明显,晚期花岗岩的负铕异常较为显著。两期岩石均富集K、Rb、Ba等大离子亲石元素,而相对亏损P、Nb、Ta、Ti等高场强元素。岩体中发育的岩浆暗色包体与寄主岩石的主要氧化物具有相关性,微量和稀土元素特征相似。岩体中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中粒黑云母石英闪长岩的εNd(t)值分别为-8.0和-7.0,相应的tDM为1.43Ga和1.40Ga。早期中粒黑云母石英闪长岩的εHf(t)为-4.47~0.53,集中于-3~-1之间,tDM C主要为1.6~1.3Ga;晚期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的εHf(t)变化于-11.64~1.16,集中于-7~-2范围内,tDM C为1.7~1.4Ga。岩石地球化学和Nd-Hf同位素组成特征表明,碌础坝岩体的源区物质是以中元古代壳源物质为主,有少量年轻幔源组分的参与。该岩体与其北边的中川岩体在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和同位素组成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从岩浆作用角度考虑,该岩体的外围也可能与中川岩体的一样,具有金的成矿潜力。  相似文献   

13.
对湖南中生代的五峰仙岩体进行了锆石SHRIMP U-Pb定年和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该岩体主要由印支期的中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细粒二云母二长花岗岩组成。本次获得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的锆石U-Pb年龄(233.5±2.5)Ma,表明形成于晚三叠世;结合已发表的岩体年龄资料,五峰仙岩体侵位于236~233.5 Ma和221.6 Ma,具有多阶段岩浆活动特点。五峰仙花岗岩具有高的w(SiO2)、w(P2O5),含过铝质的白云母,表现为弱铝质、强铝质岩石;微量元素方面,大离子元素Rb、Th、U富集,Nb、Ba、Sr、Ti亏损明显,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右倾,轻稀土元素富集,Eu亏损相对明显以及高的Rb/Sr比值,为高成熟度陆壳物质重熔的S型花岗岩。黑云母花岗岩中发育暗色微粒包体,具淬冷结构、含长石捕获晶及呈塑形变等特征的包体为岩浆混合成因,该类花岗岩中锆石Hf同位素εHf(t)值较高,为-4.4~0.7,Hf同位素的两阶段模式年龄TDM2值为1 534~1 216Ma,变化范围较大,可能是受幔源岩浆作用所致。五峰仙岩体是在印支板块向华南板块俯冲碰撞期后(变质基底年龄258~243Ma)及华南板块与华北板块的碰撞期间(超高压变质峰期在238~218Ma)华南内陆由挤压向伸展转换的背景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14.
越城岭岩体位于南岭西段,主体为南部的加里东期花岗岩,北部为印支期花岗岩。加里东期花岗岩自早至晚依次为中细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细中粒斑状黑(二)云母二长花岗岩、细粒斑状黑(二)云母二长花岗岩和细粒黑(二)云母二长花岗岩。岩体东部和西部花岗岩分别具块状构造和片麻状构造。岩体西缘尚叠加了燕山期左行走滑-伸展型韧性剪切带。对中细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糜棱岩化)细中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各进行了1个样品的锆石SHRIMP U-Pb年龄测试,分别得到(436.6±4.8)Ma、(430.5±4.3)Ma的年龄值,反映花岗岩形成于早志留世晚期。岩石高硅、富铝、高钾、中碱,Si O2含量68.35%~78.10%,平均73.29%;Al2O3含量11.95%~15.55%,平均14.18%;K2O含量4.12%~5.62%,平均4.95%;全碱(Na2O+K2O)含量为6.18%~8.30%,平均7.58%;K2O/Na2O值在1.36~2.82之间,平均1.94。ASI值1.04~1.66,平均1.23。总体属高钾钙碱性系列过铝质花岗岩类。大多数样品Ba、Nb、Sr、P、Ti表现为较强烈亏损,Rb、(Th+U+K)、(La+Ce)、Nd、(Zr+Hf+Sm)、(Y+Yb+Lu)等则相对富集;∑REE含量为50.43~328.81μg/g,平均173.39μg/g;δEu值0.21~0.68,平均为0.40;(La/Yb)N值为0.54~14.04,平均7.93;ISr值为0.71912和0.72415,εSr(t)值为208和279,εNd(t)值为–11.76~–7.80,t2DM为1.80~2.12 Ga。A/MF-C/MF图解显示源岩为泥质岩和碎屑岩。上述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花岗岩为S型花岗岩,是陆壳碎屑岩石部分熔融的产物。花岗岩氧化物构造环境判别图解指示岩体形成于后碰撞构造环境。基于岩石成因、构造环境判别以及区域构造演化过程,推断加里东期越城岭花岗岩的具体形成机制为:奥陶纪末—志留纪初的北流运动导致地壳增厚、升温,早志留世中晚期在挤压减弱、应力松弛的后碰撞-减压构造环境下,中、上地壳酸性岩石发生部分熔融并向上侵位。  相似文献   

15.
许畅  李建康  施光海  李鹏  刘翔  张立平 《矿床地质》2019,38(5):1053-1068
幕阜山复式花岗岩基南缘的长庆黑云母花岗岩与其内部Be伟晶岩呈渐变接触关系,为Be伟晶岩的母岩,其成岩时代及同位素特征可指示幕阜山地区黑云母花岗岩阶段的Be成矿时代及成矿物质来源。本次研究对长庆地区的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和Hf同位素组成测试,结果显示,该岩体成岩年龄为(142.9±0.9)Ma,代表了幕阜山复式花岗岩体黑云母花岗岩演化阶段的稀有金属成矿时代,此次成矿为华南地区中生代大规模成岩成矿作用的组成部分;继承锆石核的存在表明区域可能存在古老基底。长庆地区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的εHf(t)值主要变化于-9.2~-5.5,二阶段模式年龄主要为1.6~1.8 Ga,与幕阜山岩体不同类型花岗岩的εHf(t)和Hf同位素TDM2相近,暗示它们的源岩具有相似源区特征,为同源岩浆不同演化阶段的产物。此外,长庆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的源区物质中还有少量古元古代壳源物质(εHf(t)=-16)和新元古代地层物质加入,反映源区物质的复杂性。结合区域内其他年代学与同位素研究资料,表明幕阜山地区伟晶岩稀有金属成矿作用发生于早白垩世,岩浆连续分异演化过程中伴随着多阶段稀有金属成矿作用,最早在黑云母花岗岩阶段开始出现Be矿化,之后随着岩浆的分异演化程度不断增高,矿化规模越来越大,矿种由单一元素(Be)向综合演化(Be-Nb-Ta-Li)。成矿物质来源方面,幕阜山岩体锆石的TDM2与冷家溪群的锆石Hf同位素二阶段模式年龄的一个峰值(1.7~2.0 Ga)接近,表明二者的源岩在此时同时脱离地幔形成,为幕阜山岩体形成于冷家溪群部分熔融提供了支持,冷家溪群可能为稀有金属成矿提供了主要的物质来源。  相似文献   

16.
湖南邓阜仙复式花岗岩体的锆石U-Pb年代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邓阜仙钨矿及其所赋存的邓阜仙复式花岗岩体地处湘赣边境,位于茶陵县北东,距茶陵县城约50km。邓阜仙岩体由三期花岗岩体组成,分别是粗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中细粒二云母花岗岩和细粒白云母花岗岩,与石英脉型钨(锡)矿和岩体型铌钽矿有关。本文通过对黑云母花岗岩和二云母花岗岩样品的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研究,初步探讨湖南邓阜仙复式花岗岩  相似文献   

17.
Fe-Al云母及铝铁叶云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黑云母花岗岩→二云母花岗岩→白云母花岗岩是华南花岗岩类中一种常见的岩石演化序列。岩石中存在贫Li富Fe、Al云母的矿物组合。例如:五里亭-101杂岩体云母组合为黑云母-铁白云母-白云母,湘千岩体为黑云母-锂铁叶云母-铁白云母-白云母,黄山岩体的云母组合包括锂黑云母-锂铁叶云母等。这些云母(表1)的分子式(按氧的原子数等于22计算)中,Li从小于0.4(白云母)到小于0.6(黑云母),低于八面体阳离子总数的10%。对这些富  相似文献   

18.
稀有金属矿产是江西省优势矿产资源,成矿类型以花岗岩型为主,主要分布于赣西和赣北地区,以宜春414超大型钽铌矿为代表,而花岗岩广泛分布的赣南地区鲜有关于燕山期花岗岩型稀有金属矿床的报道。本文以赣南石城海罗岭铌钽矿床为研究重点,结合详细的野外调查,开展花岗岩的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年代学等研究,厘定了海罗岭的中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 中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岩石组合,明确了钠长石化叠加白云母化的中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与铌钽矿密切相关的成矿专属性。海罗岭的成矿作用具两阶段特征,早阶段以蚀变花岗岩型钽铌矿为主,赋存于钠长石化白云母化中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中,晚阶段则以花岗伟晶岩型锂矿为主,赋存于云母锂辉石伟晶岩中。海罗岭的花岗岩主要经历了钠长石化、白云母化、黄玉化、绢云母化、硅化等蚀变作用,呈现碱性长石化→云英岩化的演化过程。海罗岭花岗岩具富硅、富碱、富铝,贫钛、镁的特征,其中钠长石化白云母化中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富钽花岗岩)中F含量为8330×10-6~13076×10-6,平均为10475×10-6,具极低的Nb/Ta值(0. 34~0. 49)、Zr/Hf值(3. 73~4. 19)、稀土总量低(ΣREE为16. 3×10-6~23. 2×10-6)和“四分组”效应等特征,显示其成矿经历了岩浆- 流体相互作用的过程。研究显示,Li矿化富集程度与F含量呈明显的正相关,与稀土总量、K/Rb值呈负相关;Ta矿化富集程度与F含量呈明显的正相关,与Nb/Ta值、Zr/Hf值呈明显的负相关。中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锆石U- Pb年龄为141. 9±1. 1 Ma,云母锂辉石伟晶岩和碱性长石伟晶岩独居石U- Pb年龄分别为141. 68±0. 69 Ma和137. 62±0. 73 Ma,均归属于早白垩世。研究表明,赣南地区140 Ma左右可能存在一次与钠长石化叠加白云母化中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相关的独特的铌钽矿成矿事件和与花岗伟晶岩相关的锂成矿事件。这一发现打破了以往华南稀有金属主要赋存于燕山期复式岩体晚期二云母花岗岩- 白云母花岗岩中的认识,拓宽了找矿思路,为赣南乃至华南地区稀有金属找矿提供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苗儿山岩体位于南岭西段,主体为加里东期花岗岩,少量印支期和早燕山期花岗岩。加里东期花岗岩具块状构造,由早期黑云母花岗闪长岩、中期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晚期细粒黑(二)云母二长花岗岩组成,以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为主。对中期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晚期细粒二云母二长花岗岩各进行了1个样品的锆石SHRIMP U-Pb年龄测试,分别得到428.5±3.8 Ma、409±4 Ma的年龄值,反映出早志留世末、志留纪末-泥盆纪初2期岩浆事件。中期主体花岗岩具有富硅(SiO2=70.09%~76.59%)、中铝(Al2O3=12.71%~14.72%)、高钾(K2O=4.48%~5.73%)、中碱(Na2O+K2O=7.24%~7.91%)、高ASI(平均1.15)的特点,总体属高钾钙碱性系列过铝质花岗岩类。主体花岗岩微量元素中Ba、Nb、Sr、P、Ti表现为明显亏损,Rb、(Th+U+K)、(La+Ce)、Nd、(Zr+Hf+Sm)、(Y+Yb+Lu)等则相对富集,稀土总量中等(179.8×10-6~270.6×10-6),轻稀土富集[(La/Yb)N=5.07~14.33],具明显的负Eu异常(δEu=0.15~0.46)。岩体具有较高的ISr值(0.70660~0.72082)和较低的εNd(t)值(-8.29~-7.94),两阶段Nd模式年龄(t2DM)为1.81~1.84 Ga。C/MF-A/MF图解显示源岩为变质泥质岩和碎屑岩。上述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花岗岩为S型花岗岩,源岩主要为中、上地壳岩石。花岗岩氧化物和微量元素构造环境判别图解指示岩体形成于后碰撞构造环境。基于岩石成因、构造环境判别以及区域构造演化过程,推断加里东期苗儿山花岗岩的具体形成机制为:在陆内强挤压之后挤压应力相对松弛、压力降低的后碰撞构造环境下,因地壳增厚而升温的中、上地壳岩石减压熔融并向上侵位。结合区域资料分析,苗儿山地区在奥陶纪末-志留纪初北流运动和志留纪后期的广西运动中均产生过强烈的陆内挤压和地壳增厚。  相似文献   

20.
洛宁花山岩体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毕献武  骆庭川 《矿物学报》1995,15(4):433-441
出露在河南省洛宁县境内的花山花岗岩复式岩体从早到晚依次划分为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似斑状黑云母角闲石英二长岩,中细粒角闪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三个阶段。本文简要叙述了花山岩体各阶段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并结合已有基础地质、同位素资料,探讨了花山岩体的成因机制。结果表明,花山岩体属I型花岗岩类,为大陆板块内部的同熔型花岗岩,形成花山岩体的岩浆来源于混有地幔物质的太华群地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