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仪(GC/MS)从四川珙县石碑恐龙化石埋藏地早侏罗世红层中检出了包括正构烷烃、类异戊二烯烃、长链三环萜、藿烷和甾烷等系列分子化石,这些分子化石来源于低等菌藻类生物和水生、陆生高等植物。利用这些分子化石的特征讨论了恐龙生活时代的古环境特征。姥鲛烷与植烷的比值(Pr/Ph)表明该恐龙化石埋藏地的沉积环境应为淡水、弱氧化的湖泊环境。所研究样品高碳数的正构烷烃均以与水生大型植物有关的C25为主峰,并具有来自陆生高等植物的C27~C31正构烷烃,反映出研究区湖盆水体中发育水生高等植物,周围陆地上发育木本和草本植物的古植物特征,体现了分子化石在恢复古环境研究方面的潜力。  相似文献   

2.
泥炭分子化石单体碳氢同位素的古气候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了查明泥炭分子化石记录的古植被状况与古植物学分析结果的差异,并进一步探讨这些分子化石所记录的古气候信息,本文利用气相色谱仪(CC)、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气相色谱—燃烧-同位素比质谱仪(GC-C-IRMS)、气相色谱-热转换—同位素比质谱仪(CC—TC—IRMS)详细分析了一个40cm(约220年)长的泥炭岩芯中的分子化石及其单体碳、氢同位素组成。正构烷烃分子化石的主峰化合物(C23)及其碳、氢同位素组成与温度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工业革命以来化石燃料的燃烧效应也在单体碳同位素上反映出来。这些结果反映了泥炭分子化石具有很好的古气候和古环境意义。  相似文献   

3.
新疆吐哈盆地侏罗纪古植被与古气候及古环境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通过对新疆吐哈盆地侏罗系孢粉植物群、特殊岩性、泥质岩中的元素和粘土矿物分布规律的研究 ,探讨了古植被、古气候及古环境的纵向演化特点 ,认为研究区内侏罗纪古气候特点是早侏罗世至中侏罗世早期为温暖潮湿的亚热带 ,局部有干旱趋势 ;中侏罗世中晚期为半潮湿、半干旱的温带—亚热带气候 ;从中侏罗世末期开始转为炎热干旱的亚热带气候。  相似文献   

4.
遗迹化石的古环境和古地理意义   总被引:8,自引:13,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遗迹化石(或生物成因沉积构造)是原产地环境条件的指示者,是原地埋藏的遗迹群落,因此几十年前即用来研究古环境和古地理。本文从4个方面讨论了利用遗迹化石群落来解释古代环境和古地理条件:①陆相和海相遗迹化石群落的区别;②海陆过渡带环境的遗迹化石群落和海岸线的识别;③遗迹相的古环境和古地理应用,且讨论了Skolithos(石针迹)、Cruziana(克鲁斯迹)、Zoophycos(动藻迹)和Nereites(类砂蚕迹)四个遗迹相研究的新进展;④利用遗迹化石群落对一些地质事件的解释,包括一些沉积事件的解释以及判断缺氧和贫氧环境。  相似文献   

5.
热河生物群是分布于亚洲东部早白垩世的著名古生物化石群, 地质时代距今120~131 Ma. 早期研究认为, 热河生物群主要分布于中国冀北、辽西等地区. 直到20世纪80年代内蒙古地区开展专题区域地质研究, 才陆续发现了许多新的热河生物群化石分布区域和重要的化石产地. 通过对内蒙古自治区东、西部白垩纪热河生物群分布特征及地层对比研究, 明确了内蒙古热河生物群分布区域、产出层位、组合差异及古气候和古环境演变规律, 进一步理清了内蒙古地区白垩纪沉积古地理、古气候和古环境演变与热河生物群辐射演化的制约和协同关系.  相似文献   

6.
孙知明  许坤等 《地质学报》2002,76(3):317-324
本文通过对辽西朝阳地区含鸟化石层附近侏罗-白垩系蓝旗组、土城子组、义县组地层共1252块古地磁样吕的测试与分析,建立了以上沉积地层的磁极性序列,发现蓝旗组、土城子组地层的磁极性序列具有频繁的正、反极性、而义县组则为单一正极性,结合现有古生物和同位素年龄资料,对比国际中生代地磁极性年表,表明土城子组的磁极性序列相当于提塘期、基末里期、牛津期和卡洛期,其主体的地质时代应属晚侏罗世(J3),土城子组底部的地质时代应属中侏罗世(J2);并且根据义县组含鸟化石层以上层位的磁性地层研究结果,认为义县组含鸟化石的正极性带可与M16正极性时相对应,义县组含鸟类化石层的时代应属早白垩世早期,辽西白垩系/侏罗系界线很有可能位于义县组/土城子组之间。  相似文献   

7.
耿安松 《地球化学》1995,24(3):308-309
有机地球化学研究进展──在第四纪古气候古环境研究中的应用耿安松(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州510640)从沉积(无机)地球化学的角度研究第四纪古气候、古环境的变迁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许多成果。与之相比,从有机地球化学的角度研究第四纪古气...  相似文献   

8.
9.
石笋中的环境替代指标及其蕴含的古气候和古环境信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古气候和古环境的研究中,洞穴石笋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研究载体.分别对其中的石笋微层厚度(即石笋的生长速度),石笋的断裂、坍塌和沉积间断,石笋中磁化率等物理替代指标以及石笋微层荧光性和灰度,稳定同位素,微量元素分布等化学替代指标进行了综述,其中化学替代指标分为有机地球化学指标和无机地球化学指标.对各指标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同时对石笋在古气候变化中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详细介绍了8 Ma以来全球气候变化的规律,研究表明地球上主要发生过3次冷气候事件:第一次冷气候事件大约发生在距今7 Ma,一股强烈的干冷气流刮过欧洲大陆,穿越赤道地区直达非洲大陆,使得原始森林开始萎缩,面积的缩小导致古猿与人类发生演化分异;第二次冷气候事件大约发生在距今4.2 Ma,那时干冷气候持续发展,非洲大陆的原始森林进一步萎缩,并逐渐演化为稀树草原,出现了南方猿人和傍人;第三次冷气候事件大约发生在距今2.3 Ma,全球气候变化波动较大,冷-暖气候交替发育,地球上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人(人属),并逐渐演化成现代人。根据目前的研究,人类的起源和演化与古地理、古环境和古气候变化密切相关,人类演化历史大致可分为7个时期:撒海尔猿人—原初猿人时期、地居猿人时期、南方猿人—傍人时期、能人—鲁道夫人时期、匠人—直立人时期、先驱人—海德堡人时期和智人时期。  相似文献   

11.
林文姣  刘育燕  朱宗敏 《地球科学》2001,26(3):247-250,257
通过对四川剑门关地区上侏罗统—下白垩统磁化率的研究,发现磁化率的大小与沉积物颗粒的粗细有着紧密的关系.中粗粒砂岩的磁化率通常偏小,而细砂岩、粉砂岩及泥岩的磁化率明显增大.由于沉积物颗粒的粗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的沉积速率,因此,磁化率大小的变化可作为沉积速率变化的定量指标.而沉积速率的变化与沉积环境及沉积相之间有一定的联系,所以,可认为磁化率的大小可作为沉积相及沉积环境分析的一种参考.另外,通过剑门关地区上侏罗统—下白垩统的磁化率各向异性研究发现,本区磁化率最大主轴方向可分为北东—南西向及北西—南东两组.北西—南东方向的磁化率主轴与当时的古水流方向一致,而北东—南西方向的磁化率主轴则可能与后期的构造挤压有关.  相似文献   

12.
四川省剑门关一带晚侏罗世沉积体系与古环境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世球  佘继完 《地球科学》2001,26(3):235-240
晚侏罗世是龙门山前陆盆地演化的关键时期, 因而沉积体系与古环境演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运用比较沉积学的方法, 通过对沉积序列与旋回的详细研究, 将研究区晚侏罗世沉积体系分为湖泊沉积体系、三角洲沉积体系、冲积扇沉积体系以及河流沉积体系; 基于沉积背景和演化的分析, 确定龙门山推覆构造带是研究区晚侏罗世古环境演化和沉积体系空间配置的控制因素; 依据古流和物源分析, 确定西北部的龙门山是本区主要物源区   相似文献   

13.
四川盆地侏罗纪至早白垩世沉积旋回与构造隆升的关系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王永标  徐海军 《地球科学》2001,26(3):241-246
为弄清四川盆地在侏罗至白垩纪的演化及古气候特征, 对该时期的沉积相及生物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证明, 侏罗纪至白垩纪四川盆地周边山系的构造活动可分为两个旋回.早、中侏罗世为第一个旋回, 晚侏罗至早白垩世为第二个旋回.每个旋回的早期多以湖相泥页岩、砂岩夹介壳灰岩的广泛发育为特征, 沉积物颗粒细、厚度较小, 反映出相对稳定的构造背景.晚期则以大套杂色的河流相砂泥岩、巨厚的河流相及洪冲积相砂泥岩、砂砾岩及砾岩的出现为特征, 且厚度巨大, 反映出盆地周边山系强烈的构造隆升.从沉积物及生物特征上分析, 第一个旋回期间, 四川盆地处在一个温暖湿润的环境之下, 而从第二个旋回开始, 总体则以潮湿、炎热的气候为特征   相似文献   

14.
川中红色砂泥岩岩石力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川中白垩系、侏罗系的泥岩、砂岩、泥质粉砂岩的抗压强度进行统计分析 ,得出红层岩石作为地基时抗压强度的范围值供设计参考 ,对泥岩、砂岩的其他力学性质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5.
黄其胜 《地球科学》2001,26(3):221-228,T001,T002
讨论四川盆地北缘(川东)珍珠冲组植物群的组成、特征及时代、鉴定植物化石47属95种,该植物群归于Dictyophyllum-Clathropteris系上部Ptilophyllum-Coniopteris组合,相当于Pliesbachian-Aalenian阶,与瑞典和格陵兰Thaumatopteris带关系密切,还讨论了四川盆地 侏罗纪古气候、沉积环境与成煤关系。  相似文献   

16.
贵州岩溶区红色风化壳是中国南方红色负化壳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根据部分红色风化壳剖面野外特征、矿物学、地球化学及土壤物理学等的研究结果,对其物源及成因进行了探讨。各剖面,尤其邻近剖面显著的矿物学、地球化学差异排除了远程风成沉积物、火山灰、上覆或者高处碎屑岩层作为统一且重要物源的可能。极低的石英含量表明贵州常见的长石石英砂岩不是其主要物源,具有中稀土(MREE)富集的特征也排除了粘土岩、页岩作为主要物源的可能。风化壳剖面间的差异性均可从基岩酸不溶物的差异性得到很好解释,表明它们是下伏碳酸盐岩风化、酸不溶物(准)原地堆积的结果。部分剖面甚至显示了典型风化壳剖面的一些特征,具有正常风化序列的剖面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17.
白垩纪红层冰筏沉积的古气候及古地理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冰筏沉积是负载沉积物的冰块进入海洋或湖泊中,冰块融化沉积物坠落所形成的,它们可形成于高海拔具有明显气候垂直分带的低纬度地区或者是高纬度地区。我们在研究松辽盆地白垩纪古气候时,首次在泉头组红层中发现冰筏沉积。根据泉头组孢粉缉合的研究表明,它们除了具有热带一亚热带植物的孢粉以外,还有少量喜冷分子混生现象。经研究这些矛盾现象,反映泉头组时期盆地外围地形高差大,形成明显的气候垂直分带现象,这是造成这些矛盾现象的主要原因。冰筏沉积的发现对松辽盆地古气候古地理的恢复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鹦歌岭白垩纪红盆中的韧性剪切带由糜棱岩系列岩石组成,发育线理、面理和褶皱构造,具有拆离活动的运动学特征。变形差应力变化在27.2~66.2 MPa之间,变形温度高于500℃.近垂直的挤压和近水平的伸展显示剪切带的形成与深部岩浆上侵作用有关,对进一步认识海南岛燕山期构造岩浆作用以及岩浆侵位机制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浙江金衢盆地界首红土剖面的研究, 探讨其磁性特征垂向变化、影响因素及其古环境意义。结果表明, 界首红土剖面粒度组成以粉砂(4~63μm)和粘土(<4μm)为优势组分, 砂含量极少,"风尘基本粒组"(10~50μm)含量较高, 平均值为34 %, 呈现出一定的风成特性。粒度频率分布曲线显示, 剖面上部(0~430cm)与剖面下部(430~920cm)具有相似的特性, 但剖面下部更为复杂, 混杂有粗粒级组分。粒度与磁性特征的相关分析表明, 亚铁磁性矿物与粉砂粒级组有密切关系, 而不完整反铁磁性矿物多赋存于细粒级的粘土组分中, 并具有附着于石英颗粒表面的特征。界首剖面下部地层中尽管存在近源搬运或水成成因的粗粒级组分, 但因其含量极少, 对磁性特征的贡献往往被含量较多的细粒级组分所掩盖。该剖面磁性矿物组合自底部向上由不完整反铁磁性矿物主导向亚铁磁性矿物主导变化, 这一变化特征与九江九庐(JL)风积成因红土剖面具有极大的相似性, 反映了气候变化通过影响红土风化成土形成的磁性矿物组合, 控制了南方红土磁性特征的变化。总体上, 界首红土剖面的磁性特征自下而上的变化指示了中国南方自中更新世以来气候由湿热向冷干演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四川珙县恐龙化石埋藏地是四川盆地早侏罗世重要的恐龙化石点,恐龙化石埋藏于下侏罗统自流井组之中。对该恐龙化石埋藏地自流井组泥质岩的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特征进行了研究,并根据其地球化学特征讨论了物源区性质、构造背景以及物源区的风化特征。常量元素和稀土元素表明其物源区以长英质岩石为主,构造背景为被动大陆边缘;反映化学风化程度的C IA指数及成分成熟度的ICV指数,表明物源区经历了较强的化学风化作用,反映了早侏罗世恐龙生活在一个温暖潮湿的古气候环境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