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基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临泽县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13  
通过对1986年和2000年两期LandsatTM2,3,4波段组合影像的解译判读,揭示了14a间临泽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规律。研究表明,在河西走廊脆弱的生态环境中,临泽绿洲面积总体扩大,尤以耕地面积扩大了34%左右;而未利用土地14a中减少了0.71%;城乡工矿居民用地也有较大增长,增幅在11.39%左右。综合分析表明,人为因素在生态环境演化中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遥感与GIS支持下的榆林地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24,自引:9,他引:15  
利用1986、1996和2000年人机交互解译的遥感影像资料,采用GIS空间分析技术,通过叠加3个不同时期的土地利用图,分析了榆林地区1986~2000年期间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同时还分析了榆林地区14年间沙地逆转恢复的情况。结果表明:1986~1996年期间土地利用变化主要表现为:沙地减少了22.25%,草地、林地和城乡居住建设用地分别增加了6.51%、4.63%和3.55%。1996~2000期间,沼泽地、盐碱地分别减少了26.11%、24.39%,沙地仅减少0.79%,草地减少了2.86%,林地仅增加了0.17%,而旱地增加了3.28%。城乡居住建设用地增加了14.13%。14年间沙地面积减少了128684.17hm^2,沙地净逆转为草地118872.99h^2、旱地3605.07hm^2、林地4049.52hm^2。  相似文献   

3.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空间数据库平台的支持下,对成都市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2000年间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分析表明,在1995-2000年间,耕地与建设居民用地、耕地与林地、林地与草地以及水体与耕地等之间的转换强度较高.耕地减少10972hm2,林地减少2220hm2,草地增加8042hm2,建设居民用地增加4830hm2,水体增加323hm2.减少耕地的主要去向是建设居民用地、草地和林地;减少林地的主要去向是草地.人口总数,第三产业从业人口,工业国内生产总值,第二、三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与建设居民用地同步增加;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与耕地同步减少.  相似文献   

4.
基于RS、GIS的宁夏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7,自引:11,他引:7  
根据1986年、1996年和2000年三期遥感图像,通过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方法,研究了1996-2000年宁夏回族自治区 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情况。结果发现土地利用动态变化中耕地增加、草地减少是宁夏土地利用变化最大的特点,城镇居民建设用地有较快增长但规模不大,其它土地类型变化不大基本处于动态平衡中。进一步分区域的对比研究表明,各区土地利用变化随自然条件不同有不同程度和幅度的变化,并且土地利用变化空间分布的区域差异会产生耕地结构不合理、草地退化和荒漠化等资源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5.
基于遥感影像数据的汉川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991~2002年汉川市土地利用遥感数据为基础,选取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动态度、土地利用程度指数及景观生态学指标中的多样性、均衡度和优势度指数,对研究区的土地利用变化状况和驱动力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1年以来,汉川市土地利用结构中,水域、未利用地有所减少,建设用地增加,林地、耕地变化幅度和动态度最大;12年来汉川市土地利用处于调整和发展期,生态景观和均质程度在上升。综合分析表明,人口、经济、政策在土地利用变化中起着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青海湖环湖区是青藏高原土地沙漠化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基于RS和GIS技术,选取1976、1987、1995年和2006年4期遥感影像,利用ERDAS的图像和信息处理功能对环湖区1.43万km2的土地进行专题信息提取,采用室内解译和野外检验修正的方法重建了环湖区近30 a来的沙漠化土地时空动态变化和分异格局,并在此基础上预测了未来20 a沙漠化土地的发展趋势。研究结果表明,近30 a来本区沙漠化在时间上表现为快速增加-缓慢上升-快速增加的持续扩展过程;在空间上由少成片分布或多零星分布向以4大沙区为主、滨湖沙堤为连线的环湖带状分异格局演变。受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和人工治理的综合影响,未来20 a该区沙漠化面积在前15 a呈增长趋势,后增长缓慢并出现逆转。  相似文献   

7.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方法探讨   总被引:890,自引:22,他引:890  
本文从全球变化的研究热点--“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的涵义及研究内容出发,概括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方法-土地利用变化模型的建立,阐述了各类模型的涵义及在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中的意义,并重点介绍了定量研究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几种模型-(1)土地资源数量变化模型;(2)土地资源生态背景质量变化模型;(3)土地利用程度变化模型;(4)土地利用变化区域差异模型;(5)土地利用空间变化模型;(6)土地需求量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8.
面对当前日益严重的"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越来越受到普遍关注。本文综合分析了2001—2008年库伦旗土地利用变化状况,应用3S技术,结合实地调查,建立解译标志,运用Mapgis6.7进行矢量化、空间分析和数据统计,提取库伦旗2009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对库伦旗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状况进行了分析。最后针对库伦旗土地利用状况,提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基于RS、GIS的奈曼旗土地覆盖/利用变化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0,他引:11  
赵杰  赵士洞 《干旱区地理》2004,27(3):414-418
利用内蒙古奈曼旗1980年、1996年的1:10万的TM遥感影像,采用空间分析和统计分析的方法,研究了1980~1996年来该县土地覆盖/利用变化过程及其自然社会经济驱动机制。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林地和草地的变化最为显著,林地、草地面积明显增加,沙地和耕地面积减少,其它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不大;景观呈现整体破碎化的趋势,耕地和林地的破碎明显,未利用土地破碎萎缩,土地覆盖/利用向多样化、均匀化方向发展。粮食单产、年均降水量、农业机械动力是草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农牧民人均纯收人、大牲畜总头数是林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0.
基于遥感和GIS武汉城市圈土地资源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国务院正式批准武汉城市圈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综合改革试验区.为全面、及时的掌握武汉城市圈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本文利用2004、2005年Landsat TM影像数据,对该区域的土地利用现状进行了遥感制图与分析.研究显示,本区的耕地占绝对的优势地位,占总面积的50.58%,林地覆盖近1/3,水域面积大,占9.89%,建设用地也不少,占6.42%,草地的覆盖率较小,仅占区域面积的2.44%,未利用地所占比重很小.土地利用的区域差异显著,耕地、水域和城镇主要分布在区域内的江汉平原和鄂东沿江平原,林地集中分布在该区的东北部和南部.区域土地利用不合理,人均耕地少,不及全国平均水平,后备耕地资源稀缺,林地质量差.因此,只有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进一步开展森林恢复与保育工作,持续不断地改善土地利用结构,为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的武汉经济圈奠定良好的资源与生态环境基础.  相似文献   

11.
薛亮  马海州 《干旱区地理》2004,27(4):512-515
绿洲是干旱荒漠地带一种独特的地理景观,也是干旱区人类经济活动最为集中频繁的区域,对该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实施动态监测有着重大的意义。通过选取位于柴达木盆地东端都兰县境内的香日德绿洲为研究区,分别利用1987年和1999年覆盖该研究区的TM和ETM遥感影像,进行了基于RS和GIS的土地利用变化动态监测,并结合当地的文献记载,分析、总结了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和驱动力。研究发现,在1987-1999年问,面积变化最大的是土地利用类型是荒漠草场和高寒干旱草场,沙地面积仅增加了5.29km^2。  相似文献   

12.
基于遥感技术的宁夏南部山区LUCC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以1975、1987 和2001 年的Landsat TM/MSS 影像为数据源, 利用遥感(RS) 和地理信息系 统(GIS) 相结合的技术, 运用统计方法和转移矩阵对宁夏南部山区26 年来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 LUCC) 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宁夏南部山区土地利用/覆被的主要类型是耕地, 其次是草 地和林地; 耕地在1987 年达到了最高峰, 为790312.06hm2, 占总土地面积的70.03%。转移矩阵分 析得出, 在1975~1987 年间, 有370770.52hm2 草地和39813.57hm2 林地转化成耕地; 而在1987~ 2001 年间又有316865.89 hm2 耕地转化为草地和50729.16 hm2 耕地转化为林地。导致这种变化 的原因是上世纪70、80 年代当地经济发展思路以基本农田建设为中心, 鼓励农民进行开荒种地; 而到90 年代后, 国家开发政策的转变和重大生态工程的建设, 特别是退耕还林还草, 为当地草地 和林地的恢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黄河源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宋翔  颜长珍  朱艳玲  段翰晨 《中国沙漠》2009,29(6):1049-1055
应用1989年TM影像和2005年ETM+影像提取黄河源区两期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并利用GIS的空间叠加分析对两期土地利用图进行土地利用动态信息的提取。在建立黄河源区土地利用数据库的基础上,采用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模型建立各土地利用类型与生态环境质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定量的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黄河源区1989-2005年间,土地利用变化缓慢而匀速,存在着生态环境的恶化和改善两种相反的趋势。在大尺度范围内,生态环境质量相对稳定,有轻微的恶化,但是在研究区局部范围内,生态环境质量变化显著;②植被是影响黄河源区生态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其中草地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处于主导地位;③利用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模型不仅可以从整体上了解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也可以发现影响区域环境质量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4.
长江源区土地利用/覆盖现状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地形图、TM影像为主要信息源,利用遥感和GIS的空间分析技术对长江源区的土地利用/覆盖现状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土地利用现状特征的形成原因。研究结果表明,长江源区草地面积为8 377 079.3 hm2,占研究区面积的58.9%,其中高覆盖度草地、中覆盖度草地、低覆盖度草地分别占研究区面积的10.28%、21.36%、27.23%;未利用土地面积为4 595 112.1 hm2,占研究区面积的32.3%,其中沙地、戈壁、盐碱地、沼泽地、裸土地、裸岩石砾地、高寒荒漠分别占研究区面积的3.66%、5.80%、0.25%、4.19%、2.24%、6.28%、9.88%;其次为水域、林地、耕地、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分别占研究区面积的7.2%、1.6%、0.01%、0.004%。  相似文献   

15.
在总结传统土地利用变化模型的基础上,从总动态度、地类活跃度、用途转换波动度层面构建了土地利用动态分析模型,并以4期遥感数据为研究数据揭示了21年来重庆主城区土地利用总动态变化度、类型转换活跃度以及转入与转出的波动度.提出了地类活跃度、用途转换波动度概念,构建了相应的分析模型,并从“源”“汇”理念对用地类型转入与转出的波动度情况进行了深入分析,弥补了现有分析模型的不足.该系列分析结果可为城市动态模拟的用地需求预测、转换规则建立及其他参数的设置提供参照,也可为完善现有动态模拟模型的用地转换规则、提高模型的适用性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以1986年与2000年两期TM遥感解译影像为基础,运用GIS空间分析手段,借助多个土地利用分析模型,对我国北方腾格里与毛乌素两大沙漠边缘带土地利用空间变化特点进行了分析,揭示出上世纪80年代后期至本世纪初的十余年来两大沙漠南缘带土地利用/覆盖对气候变化所做出的各具特色的响应方式。研究期内,研究区土地利用程度总体得到提高,其中东部毛乌素地区提高速度高于西部,中部宁夏部分高于两头陕西、甘肃部分。土地利用重心分布揭示出半干旱、干旱沙漠边缘带耕地与水资源分布的密切关系,同时,土地利用重心变化分析揭示山西部腾格里地区研究期内生态环境区域恶化,而东部毛乌素地区生态环境质量趋于好转。  相似文献   

17.
基于GIS和RS的黄河源区土地沙漠化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河源区生态环境极其脆弱 ,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下 ,近年来源区生态环境退化加剧 ,表现为土地沙漠化 ,草场退化和水土流失加剧等过程。在软硬件系统支持下应用 GIS和遥感技术 ,结合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 ,通过基于知识的多重判据复合分类实现多源信息的集成 ,得到黄河源区生态环境信息系统。结果表明源区自 1987年至 1996年 ,10年来 ,沙漠化土地面积扩大了约 4113km2 ,年均增加 45 7km2 。其中严重沙漠化土地增加770 km2 ,年均增加 85 .6 km2 ;强烈发展的沙漠化土地增加 393km2 ,年均增加 43.7km2 ,正在发展中的沙漠化土地增加142 0 km2 ,年均增加 15 7.8km2 ;潜在沙漠化土地增加 15 30 km2 ,年均增加 170 km2 ,土地沙漠化呈现正过程的加速发展。  相似文献   

18.
利用黄河源区1977-2006年土地覆盖数据集,分析了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格局。根据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特点,改进了生态功能服务价值系数计算方法,把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转化为简单易懂的货币形式,为决策者提供直观的生态信息。同时利用基于案例推理的CA模型模拟黄河源区2018年的土地覆盖情景,并得到其生态服务价值。研究表明:1977-2006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由460亿元降至418亿元,其中林地、高覆盖草地与湿地的生态服务价值分别减少10亿元、30亿元和20亿元,中、低覆盖草地生态服务价值提高20亿元,水体与沙(裸)地等变化不大。2006-2018年草地覆盖度将逐步上升,高、中覆盖度草地面积逐渐扩大,低覆盖度草地面积减小,生态服务价值得到较大幅度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