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孟加拉国居民的健康正面临着严重威胁,8,500,000人的饮用水和粮食作物受到了砷污染。孟加拉国的地下水砷污染问题在世界上是最严重的。由于孟加拉国对地表水管理不当,97%居民的饮用水和家庭用水来源于地下水。在孟加拉国,地下水严重受到砷污染引起大量砷中毒事件。砷污染回顾着重于综述近年来砷污染的调查结果和统计数据,尤其是土壤、水和食物的砷污染。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的饮用水中砷的额定浓度为10μg/L。现有勘查着重于孟加拉国64个地区深水井的地下水中砷的浓度。调查结果显示:59个深水井的地下水中砷的浓度大于10μg/L;43个深水井的地下水中砷的浓度大于50μg/L。受砷污染的地下水常被用于浇灌水稻(居民主要的粮食作物)。这种农业习惯(把受污染的地下水用于灌溉)引起土壤中砷的浓度增加。现有研究显示,稻米和蔬菜中85%-95%的砷是无机砷。在孟加拉国,土壤、地下水和植物中砷的浓度(基于孟加拉国4%的地区)超过报导的最大允许浓度或者正常范围,这(砷浓度大于最大允许浓度)对孟加拉国居民和家畜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强调了开展科学研究的必要性,例如,较好地描述自然环境中砷的存在形态以及确定所有潜在的砷污染途径的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2.
利用电凝聚技术去除受重金属污染的地下水中的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墨西哥北部La Comarca Lagunera地区的大多数居民饮用的井水中的砷浓度,超过了墨西哥环境与自然资源部针对人类健康制定的水标准。在多种可利用的砷去除技术中,电凝聚是一种最有前途的电化学处理技术。利用电凝聚技术对砷污染地下水进行处理时,不需要添加化学物质或化学再生。本文将对电凝聚技术的基本原理进行介绍。在本项研究中,通过使用粉末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术(SEM)、透射穆斯鲍尔谱测定法(TMS)和博里叶变换红外线光谱法(FT-IR),对电凝聚过程中电极(铁)产生的固体产物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在野外试验研究中,利用电凝聚产物中的磁铁矿颗粒和非结晶的氢氧化合铁(氢氧化正铁)去除地下水中砷(Ⅲ)和砷(Ⅴ)的效率超过99%。  相似文献   

3.
土壤中铁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对砷的吸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了加钠Ashanti矿区土壤中天然铁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的砷浓度,发现其变化范围为2 ̄35 600mg/kg。在pH值中中性的 富氧化粘土的土壤中以及尾矿的表面氧化部分,砷在这两相中的浓度最高,达35 600mg/kg。在高酸性土壤或处于还原条件的地方,缺氧化物和氢氧化物中砷的浓度较低(最高为433mg/kg)。还观测到富有机制土壤的矿物中这两个相的砷浓度更低。在所研究的样品中非晶质铁的氢氧化物中  相似文献   

4.
吉林西部地区高砷地下水砷的阈值分析及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砷地下水导致的砷中毒是吉林西部地区近年来新发现的地方病。为评价饮用水中砷对人体健康产生的潜在危害,在野外调查、采样分析的基础上,开展了水砷安全阈值分析 ,确定了砷的总质量浓度0.05 mg/L为研究区的水砷安全阈值,建立了地下水健康风险评价模型,进行了地下水砷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砷引起的个人年均风险度最高达2.11×10-3 a-1,其中高砷的第四系承压水中97.06%的采样点水砷对人体的个人年均致癌风险度,大于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ICRP)推荐的最大可接受值5.0×10-5 a-1;作为备用水源的第三系大安组、泰康组承压水69.57%采样点砷的致癌风险度也超过最大可接受风险水平。通过对风险度评价结果与砷中毒病情等资料的对比分析,风险评价结果与砷中毒病情基本一致,验证了评价结果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5.
大同盆地砷、氟中毒地方病生态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山西大同盆地属干冷荒漠景观条件的半封闭型断陷盆地。区内有害元素的聚集导致氟中毒等多种地方病肆虐,20世纪90年代因开发和饮用深层地下水爆发了水砷中毒病。经地球化学调查发现:地下潜水高含F,超标1.3~12倍;深层承压地下水富As,砷含量超标2~20倍。砷中毒发病率与饮水中As3+/∑As比值呈正相关关系。盆地周边分布多层富含As和F的地层和火成岩体,处于富As、F的区域地球化学省内。由于大同盆地的不均匀沉降,在其边缘部分形成深凹陷带,含砷下渗地下水经有机碳质层的还原作用,使砷还原为三价,提高了地下水的毒性并滞留聚集。探讨了F、As富集和中毒的机理和生态地球化学危害评价,提出了治理和外围调查预测建议。  相似文献   

6.
在试验室通过使用多种碳源(包括醋酸盐、乳酸盐和葡萄糖),对采于朝鲜废弃金银矿地区的受砷污染的沉积物样品(339毫克/千克)中固有细菌生物激化后,就沉积物样品中固有细菌对砷物种形成和活动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通过连续提取分析来确定砷的形式,结果表明,沉积物中40%和47%的砷分别以铁伴生物和残留组分的形式存在。通过使用醋酸盐和乳酸盐对沉积物样品进行培育22天后,固有细菌增加了沉积物样品中铁伴生物和残留组分中溶解砷的总量。当与消过毒的沉积物样品(总溶解砷浓度低于50%)对比时发现,生物悬浮液中超过99%的溶解砷以砷(V)的形式存在,这表明,固有细菌将部分溶解的砷(III)转换成了砷(V)。在实际环境中,依据pH值的不同,微生物引起的水成砷(V)既可以通过吸附而固定不动,也可以在向地下缺氧区迁移后被还原成(III)。  相似文献   

7.
倪守昌  金波 《云南地质》1997,16(3):272-275
国际市场的黄磷以其含砷量高低划分优劣和确定售价,因此,在滇东寻找含砷低的磷矿供黄磷厂家使用,是提高经济效益和出口创汇的重要途径。经选择有代表性的28个矿区采样测试,未发现无砷和低砷磷矿,仅有8个矿区有中砷磷矿,其余20个矿区均为高砷磷矿。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中国西南地区二叠系乐平统(上二叠统)龙潭组中下部煤系不同煤组分中砷、硒的含量和演化及古环境意义,对近10年来采集于中国西南扬子地台的二叠系乐平统龙潭组主采煤层的原煤、亮煤、煤矸石、黄铁矿结核等样品中砷、硒元素含量进行了测定和分析,并与中国华北地台一些煤矿的上石炭统-下二叠统太原组、山西组的原煤、镜煤、亮煤、煤矸石、黄铁矿结核等样品中砷、硒含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西南地区乐平统龙潭组煤的砷、硒含量变化较大,但总体高于华北晚石炭世和早二叠世煤的砷、硒含量;西南二叠系乐平统龙潭组大多数的亮煤中砷、硒含量高于原煤全煤样(刻槽样)中的砷、硒含量,也远远高于同煤层煤矸石的含量,龙潭组部分亮煤的砷含量尤其高,为55~338 mg/kg,还发现砷含量为89 mg/kg的亮煤。但华北上石炭统-下二叠统的镜煤中的砷、硒含量与之相反,低于原煤全煤样的砷、硒含量,其中砷含量非常低,为063~129 mg/kg。说明西南地区上二叠统煤中的砷和硒与煤的有机质密切相关,可能主要来源于成煤古植物。在西南乐平世早、中期第Ⅰ幕陆生生物集群灭绝事件期间,陆生动物的食物--植物中有毒有害元素砷、硒含量明显增加,陆生环境或泥炭沼泽中可溶性砷、硒含量增加。  相似文献   

9.
未经过处理的废弃尾矿,由于有毒元素,诸如砷(As)和铅(Pb)的扩散,可能导致对生态系统的危害。植物修复是大型矿山废石堆治理使用的方法。采集植物种类样品是在南韩两个废弃的金矿(Au)中进行的。根据美国环保署3050方法(US-EPA,1996)对植物样品进行分类,然后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进行分析。得出植物的浓度和生物累积因素并总结了含有一种以上金属的植物种类。建议生长在Myoungbong尾矿的白杨树是对大规模金尾矿治理具有再种植的潜力。从Duckum尾矿采集的欧洲蕨中得出,砷的累计远远低于记载的超量堆积的植物累积的量,但是,通过每天相关的饮食,可能会对居民的健康造成长期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砷铜矾的发现与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砷铜矾(Pamauite)在1978年首次发现于美国,1984年笔者在广西德保矿区也发现了这种矿物,笔者发现在这种矿物有两种形态,即纤维状和薄片状。纤维状砷铜矾的化学成分为(%):CuO58.69,As2O517.41,SO36.54,FeO0.86,SiO20.08,(H2O17.70),其理想分子式为:Cu9(AsO4)2(SO4)(OH)10.7H2O,与美国产出的砷铜矾的化学成分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1.
通过试验来确定两种公认的铁去除技术去除砷的效率。一种方法是以原位沉淀为原理,另一种方法是传统的铁去除技术。初步分析结果显示,当地下水中砷的浓度小于0.1mg/L时,通过利用这两种技术能够把地下水中砷的浓度降至符合孟加拉国的饮用水标准,然而,当地下水中砷的初始浓度较高时,通过使用这两种技术仅能把砷浓度减少50%。在大多数砷污染地区,在所有受砷污染的管井中,有50%的管井井水中砷的浓度低于0.1mg/L。利用这两种技术能够有效地缓解孟加拉国的砷污染问题。这两种砷去除技术有可能被公众完全接受,然而,仍需要对这两种砷去除技术进行进一步改进,以便更有效地处理初始砷浓度较高的地下水。  相似文献   

12.
Zheng  BS 束龙仓 《世界地质》1991,10(1):163-165
地方性氟中毒已被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所熟知,它也危及着许多中国居民的健康,到目前为止,关于氟中毒的实例报道大都起因于饮用高氟浓度的地下水。然而,根据作者的调查,中国西南部居民中发现的氟中毒情况是由于在室内烧煤而造成,食物和空气污染而至。作者对这一类型的氟中毒区,从致病途径和规律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环境特征研究。  相似文献   

13.
研究表明饮用水中微小数量的砷会对人类健康产生不利影响。世界上居住在贫穷地区的人数超过了100万,目前他们正直接饮用来自含水层中砷离子含量(10μg/L)非安全标准的地下水。砷有时称为毒中之王,在水环境中常常以五价氧化物形式出现。自2000年以来,许多国家开始执行更为严格的10μg/L(WHO认可的居民安全饮水标准)饮用水标准,可以确定地说,在世界范围内的饮用水中检测到砷的情况越来越多。亚洲地区砷中毒的人数比世界其他地区总和还多。最受影响的地区位于南亚和东南亚富砷带,环绕恒河—雅鲁藏布江—梅克纳河三角洲及恒河平原上游的冲洪积扇含水层、红河三角洲、湄公河和伊洛瓦底江;在中国境内包括内蒙黄河冲积盆地,山西大同盆地、新疆准噶尔盆地,其中的地下水富含砷和氟化物而引发砷中毒和氟中毒。尽管还未完全掌握其中的水文地质及生物地球化学作用的详细过程,但对大多数沉积介质含水层,在还原条件下砷离子容易从沉积介质转移到地下水中。孟加拉研究实例表明地质时期尺度的冲刷降低了沉积介质中的As和有机物含量从而形成低砷地下水。这一认识为孟加拉国的降砷策略提供了科学指导,是未来水文学,矿物学,地质学和生物地球化学方面很有意义的研究方向,并有利于地砷病区低砷地下水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4.
伊朗西北部南Azarbaijan省北部的Maku区存在高氟地下水。地下水是常住区域主要的水源。2006年6月和8月期间,对选择的72个点包括40个玄武岩和32个非玄武岩的泉和井分两个阶段进行地下水采样。确定高氟区域,调查氟浓度变化的潜在因素。区域水文地球化学调查说明水.岩关系可能是导致地下水中离子浓度高的主要原因。地下水中的F^+浓度与HCO3和Na^+是正相关性,这说明高浓度的HCO3、Na^+的地下水有助于溶解一些富含氟化物的矿物质。所有的水样都是采自氟化物浓度和其他参数不符合水质标准的玄武岩区域。因此,这些水如果不进行预先处理是不适合饮用的。饮用玄武岩区域的泉和井的水的居民都患有氟斑牙病。研究区域的居民,由于缺乏对氟化物的了解,没有意识到过多摄入氟化物的量对人体的危害,所以,居住在这里的居民都存在氟中毒的高风险。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黔西南和桂北地区微细浸染型金矿床矿物组合中的汞砷锑硫化物标型特征研究表明,辉锑矿的标型特征区别于单一锑矿床中的辉锑矿;雄黄在成分、晶胞参数和红外光谱等方面的标型特征与同类型四川东北寨金矿床中的雄黄相似,辰砂的形态和成分特征可作为判断矿体侵蚀截面浓度的标志和指示矿体延深程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胡外英 《岩矿测试》2006,25(4):373-376
考察了在野外工作条件下,砷氢化物发生的各种影响因素,对氢化物发生-新银盐光度法测定砷的样品分解方法进行了简化和改进,配合自行研制的光导分光光度计,实现了砷的野外快速测定。样品经王水封闭溶解后,加入混合试剂以消除干扰,在调整酸度后,加入硼氢化钾将砷还原,呈AsH3选出,使硝酸银还原成胶体银,用光导分光光度计进行测定。方法检出限(3s)为0.20μg/g,加标回收率为92.0%~108%。方法经水系沉积物国家一级标准物质验证,分析结果与标准值相符,11次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小于10%。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黔西南和桂北地区微细浸染型金矿床矿物组合中的汞砷锑硫化物标型特征研究表明,辉锑矿的标型特征区别于单一锑矿床中的辉锑矿;雄黄在成分、晶胞参数和红外光谱等方面的标型特征与同类型四川东北寨金矿床中的维黄相似;辰砂的形态和成分特征可作为判断矿体侵蚀截面深度的标志和指示矿体延深程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1976年以来我们开展了氟地方病的研究工作,主要研究两种类型氟病。第一类是水源性的,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是由于饮用水中氟含量超过标准而致;病区以水氟含量为特征。另一类主要在南方,饮用水氟含量并未超过标准,是由于燃煤污染了粮食而引起氟病;当然,北方一些煤矿附近以燃煤为主的居民中也发现有这类氟病。据了解,目前已在十二个省(区)市发现此类氟中毒,患者已超过一千万;危害之大,分布之广都远远超过过去的估计。本文主要介绍我国西南地区室内燃煤污染型氟中毒环境地球化学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19.
大约55年以前,在土耳其安纳托利亚西南的厄斯帕尔塔省(Isparta Province)首次发现了饮用高氟水(1.5-4.0ppm)而导致的氟斑牙即牙齿上生成斑釉。氟化物主要来源于火山岩矿物,火山岩主要由辉石、角闪石、黑云母、氟磷灰石、玻璃质矿物组成。据报道,大约35年以前,在土耳其东部的Tendurek火山附近的Dogubeyazlt和Caldiran地区,在人和家蓄中就发现了严重的氟斑牙和氟骨症,这个地区的原水氟化物含量为2.5~12.5ppm。人们假设氟化物(可以通过火山岩喷气孔或者不透明的火山岩逸出)牢固地附着在一些矿物的表面,与后形成的Tendurek火山区丘陵地带pH值高的地下水中的OH‘发生置换反应。在土耳其中西部Eskisehir省的Beylikova镇的Kizilcaoren村,也发现了氟斑牙和氟骨症,该区水的氟化物含量为3.9~4.8ppm。高氟水的起因与村庄附近补给区氟石的沉积有关。在土耳其中西.南部Esme-Usak的Gillu村调查期间,发现这个村的大多数居民,从出生到现在一直都生活在这个村里,最长的时间为10-30年,这些居民都患有轻度到中度的氟斑牙。该村饮用的深井水氟化物含量为0.7~2.0ppm。人们认为,Pliocene湖石灰岩区的非结晶质极小氟石可能是当地水氟化物的来源。  相似文献   

20.
锶元素地球化学在水文地质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国外学者已广泛应用Sr^2 ,c(Sr)/c(Ca)或c(Ca)/c(Sr),n(^87Sr)/n^(86Sr)作为示踪元素研究地表河水的来源组成、监测地下水的污染程度、确定含水层的越流补给量和恢复洞穴沉积环境等。国内90年代以后开始应用锶和锶同位素研究河流的补给来源,探讨泉群流动系统和应用c(Sr)/c(Ca)、c(Sr)/c(Mg)研究岩溶水系统,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介绍了目前正在开展的应用c(Sr)/c(Ca)、c(Sr)/c(Mg)、n(^87Sr)/n(^86Sr)研究西南岩溶山区地下河水组成的思路和方法。展望了锶元素地球化学在水文地质调查和地下水资源评价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