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地震波衰减特性,采用一维速度模型开展了快速测定辐射能量ES和能量震级Me的方法研究.利用全球地震台网和国家数字测震台网提供的宽频带资料,测定了2014—2019年间MW≥6.0的115次浅源地震的辐射能量和能量震级,将计算结果与其它机构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利用本文方法可在得到地震数据半小时内计算出稳定的Me,...  相似文献   

2.
杜广宝  刘杰  孙丽 《地震》2019,39(2):19-27
目前震级新国标拟在中国地震震级测定中开始使用。 为系统评估震级新国标对中强浅源地震的速报震级影响, 基于2001—2017年中国大陆发布的5级以上浅源地震速报目录, 本文系统分析了新国标宽频带面波震级与原速报震级的差异, 并与国外面波震级结果以及国、 内外矩震级的结果进行了对比研究。 结果表明: 采用新国标, 国内、 外面波震级对6级以上地震测定结果基本一致, 但5、 6级以上地震的频次分别为原来的80%、 60%左右, 而6.5级以上地震频次差异不大。 国内、 外矩震级测定结果比较一致, 由于国际上目前采用矩震级发布, 而矩震级与面波震级之间存在系统偏差, 因此, 为保持与国际结果一致, 应加快矩震级在地震速报中的应用, 这可能会导致6、 7级地震频次进一步降低。 由于速报震级在实际工作中既有可能采用面波震级, 也有可能采用矩震级, 或两者的结合; 因此, 速报震级仅用于地震信息发布、 地震应急、 科普宣传等社会应用, 如果使用震级进行科学研究、 地震活动性统计等专业应用研究, 最好统一使用一种标度, 即面波震级或矩震级。  相似文献   

3.
地震矩和相应的矩震级Mw一般由远场体波频谱得出。近场记录,特别是大地震的近场记录,一般不用来获得地震矩和相应的矩震级Mw,原因在于不同类型的波同时到达,无法定义地震矩与频谱之间的简单关系。我们给出了一种新方法,可以通过近场记录的位移谱测定矩震级Mw。把实际记录到的低频谱振幅与用Mw来衡量运动破裂模型算出的合成谱振幅进行了比较。在不同的断层方位上计算出了震中距在1~100km范围内的合成记录和平均值。频谱的初始部分受到加速度记录中基线变化的影响,用各台站的截止频率,通过高通滤波器可以自动识别和消除这种影响。合成谱值、震中距和只经过一次计算并存入表格中的滤波器是矩震级的函数。实际记录的谱振幅被简单地插入合成数据的表格中,这样可以快速测定Mw。用震级在3.9~7.7之间的22个浅源地震对这种方法进行了验证。我们给出,地震发震时刻后80S的信号窗对所考虑的整个震级范围提供了可信的Mw值。也可以用更短的窗长,但会低估大地震的矩震级Mw。这种方法非常适用于近实时的快速测定Mw。  相似文献   

4.
张哲  王健 《中国地震》2018,34(2):303-311
1833年云南省昆明市嵩明杨林地区发生了1次强烈地震,震级被定为8级,这也是迄今为止云南省震级最大的地震。本文选取该地震震中一带为研究区(24.7°~25.5°N,102.3°~103.3°E),采用网格点密集值计算方法对研究区1966年以来仪器记录的地震进行了计算。根据地震密集等值线图确定研究区有2个地震密集区。通过不同的时窗分析了密集区内地震活动的时间分布特征。利用地震密集时空分布特征与历史强震间的关系,给出了1833年嵩明8级地震震中位置校正的建议。此外,还通过地震密集时空动态变化分析发现,21世纪以来研究区地震密集由NE逐渐向SW方向发展。该现象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区域应力的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5.
测震分析是地震台站的常规处理工作之一。其主要内容有:对近震(震中距小于1000km)测定P波和S波到时,测定S波最大振幅,计算近震震级M_L;对远震和极远震,测定初至P波和S波到时以及与震源深度有关的后续震相到时,测定面波振幅,计算面波震级M_S,测定体波震幅,计算体波震级m_B和m_b。然后把这些数据汇集在一起,做出单台地震报告。  相似文献   

6.
中强地震能量震级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根据地震波衰减特性,开展了利用宽频带地震波形数据测定地震波能量ES和能量震级Me的方法研究。利用震中距处于20°—98°范围内的宽频带远震P波波形数据,测定了4次国外和4次国内中强震的能量震级Me,并对其面波震级MS、矩震级MW及能量震级Me进行了分析对比。结果表明:面波震级MS表示的是地震在某一固定频率所辐射的地震波能量大小;矩震级MW与地震所产生的断层长度、断层宽度、震源破裂的平均位错量等静态构造效应密切相关;而能量震级Me反映的是震源动态特征,与地震震源的动力学特性密切相关。由于地震是以地震波形式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震源谱的拐角频率附近,因此能量震级Me更适合描述地震的破坏性。由此可见,联合测定面波震级MS,矩震级MW和能量震级Me对于地震定量研究以及地震灾害与风险评估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基于新疆地震台网中心自2009年1月—2013年5月的波形数据,利用CAP方法和P波初动方法计算2012年6月30日新疆新源、和静交界MS6.6地震周围(81°~89° E,42°~45° N)共418次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反演其一致性参数Var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震中附近一致性参数Var在震前呈低值,震后恢复正常;震前最大主应力P轴方位角与主震基本一致,震后恢复到历史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8.
本文应用ISOLA近震全波形方法,以2017年1月4日西藏仲巴4.7级地震为例,反演稀疏台网记录的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该地震反演所得最佳双偶机制参数为:节面Ⅰ的走向109°/倾角85°/滑动角-177°,节面Ⅱ的走向19°/倾角88°/滑动角-4°,最佳矩心位置为30.590°N、83.784°E,最佳质心深度为6km,矩震级MW4.6。震源机制反演结果表明此次地震是一次走滑型为主的事件,其与震源区域附近历史地震震源机制解具有相同性质。本文还应用CSPS初动扫描法,利用P波初动资料和近震波形联合约束反演此次地震的震源机制,并与ISOLA近震全波形反演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联合少量台站的的三分量波形数据,能够定量地判断最佳震源机制解,降低了P波初动反演结果的非唯一性,同时也约束了由于少量台站参与全波形反演引起的解的不稳定性。本文研究为中小地震震源参数测定提供了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9.
洛阳地震台面波震级的偏差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洛阳地震台1985 ~ 2003 年记录的1755 个地震的面波资料,采用与国家地震台网中心相同的面波震级公式,研究了该台测定的面波震级与国家地震台网中心测定面波震级之间的偏差。结果表明,洛阳地震台测定面波震级的偏差与震中距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在1°≤Δ≤130°范围内面波震级由偏小0. 1 逐渐变化到偏大,Δ≥20°时偏大0. 2 ~ 0. 3;在130° < Δ≤180°范围内偏大0. 2。  相似文献   

10.
1982年4月14日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发生了一次5.5级地震。根据宁夏地震台网测定,这次地震的基本参数为:发震时刻:14点36分56.4秒;震中位置:北纬36.07°,东经105.6°;宏观震中位于海原县蒿川公社;震级(Ms):5.5,震源深度:18-2公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