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512—1铀矿床矿化特征及其成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12-1铀矿床位于白依背斜北翼志留系下统中,含矿岩层为碳质泥质板岩所夹的硅灰岩透镜体。区内岩浆岩不发育。铀矿体受地层、岩性、东西向走向断层和北东向切层断裂破碎带控制,呈透镜状,以边幕式斜列产出。合矿岩石主要为破碎或碎裂的硅质灰岩、硅岩。铀赋存形式以吸附状态为主,有少量的沥青铀矿、铀黑和铀的次生矿物。铀通过同生富集,后生再造等多期地质作用富集成工业矿体。 相似文献
2.
5512—3铀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矿床产于浅变质志留系中。矿床受硅灰岩含矿层、断裂(具深断裂性质)、屏蔽构造控制。矿体成群以盲矿体为主,最大长360米,最大垂幅518米。主要矿物有沥青铀矿和铁钼镍锌铜钒汞等硫化物,沥青铀矿年龄1.173亿年~0.135亿年。 矿床硫氧碳同位素组成和矿物包体成分测定表示,成矿溶液为变质热液演化而来并有岩浆热液、壳下和慢源热流参与改造的广义热液。铀主要以碳酸铀酰络合物形式迁移。 矿床成因是地洼期强烈构造岩浆活动形成的广义热液,在开放系统中多期脉动性上升,遇屏蔽构造大量聚集,与大气源渗流交替、性质改变、缷荷的结果,多数矿体是叠加复成的。 相似文献
3.
701铀矿床含矿岩石的沉积期后变化及矿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讨论岩石的沉积期后变化的基础上,对矿床成因提出了认识。该铀矿床的形成经历了沉积、成岩和后生过程。铀的主要矿源层为硅灰岩透镜体。硅灰岩透镜体的铀乎均含量比克拉克值高出1—2个数量级,其它伴生元素(Zn、Mo、Cu、Ni和As等)含量也较高。该矿床形成的过程是:在轻微变质、构造运动和火山作用参与下,地下深处聚集的水受热形成温度不太高的热水溶液,它对含铀硅灰岩透镜体岩石中的有益组分进行“活化”迁移,并在较短距离内于合适的环境(氧化-还原过渡带或还原带)中富集成矿。此矿床应归为岩生(或岩源)矿床类型。 相似文献
4.
铀钨矿床是一种新矿床类型。其主要矿物是白钨矿和沥青铀矿,它们既有共生,也有伴生。钨以白钨矿细脉、分散状微粒白钨矿和吸附状等形式产出。钨与铀的成矿过程可划分为六个阶段。矿岩时差较大。钨来源于已固结的花岗石,它是由地下热水或热卤水从已固结的花岗岩中浸取出来的。钨(铀)矿化是在低温条件下,在有利的构造岩性中沉淀富集而成的,不是岩浆热液矿床 相似文献
5.
杭锦旗铀矿产于直罗组下段辫状河三角洲平原砂体中,矿体展布受(古)层间氧化带前锋线绿色砂岩的控制。铀矿物以独立铀矿物(铀石等)和吸附态铀的形式产出;成矿物质可能来源于盆地北部含铀花岗岩与碎屑岩,甚有深部铀源参与成矿。与西部伊犁、吐哈盆地典型的层间氧化成矿模式不同,矿床成矿流体作用为含氧地下水、热液流体和烃类等多种类型的流体,矿床的形成是区内多种构造活动和地质作用相耦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7.
本文根据510—1铀矿床形成的构造条件和地球化学特征,认为该富铀矿床的成因是地洼阶段壳幔混合型深源热液上升侵位,与贡巴—益哇逆冲推覆构造上盘中、下志留统羊肠沟组硅灰岩含水含矿层屏蔽构造相结合的结果。并指出古今统一的四维空间屏蔽构造是找矿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沉积型天青石矿床的地质特征及其成因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沉积型天青石矿床和蒸发岩类 ,特别是石膏的沉积密切相关 ,含矿地层主要是纹层状叠层石或藻灰岩。天青石中硫、锶同位素值和海水硫、锶同位素值相近。在蒸发条件下海水浓缩到一定浓度时 ,产生天青石沉积 ,或是富锶的硫酸型晶间卤水和钙碳酸盐反应 ,形成交代型天青石。天青石主要分布于蒸发盐盆地的边缘部位 ,位于钙碳酸盐和钙硫酸盐沉积的过渡带 相似文献
9.
湘西震旦—寒武纪黑色岩系的有机岩石学特征及其形成条件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湘西上震旦统、下寒武统黑色岩系主要由富碳硅质页岩、石煤、硅质页岩、硅质岩、磷块岩和重晶石岩等组成。有机质属于腐泥型, 无形态组分是黑色岩系的主要显微组分类型, 微粒体、细粒状体呈密集状组成岩石的基质。有形态组分总体含量较低, 多为藻类体, 零星分布于基质中, 表明一方面有机质受热演化程度较高, 另一方面表明有机质来源于浅水台地边缘。湘西黑色岩系中有机质主要来源于藻、菌类生物, 台缘斜坡带是有机质聚集的有利场所, 缺氧环境 (事件) 主要起因于藻类的大量发育与有机质降解的耗氧过程, 为有机质得以保存、转化提供了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0.
成渝典型地区土壤硒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渝地区位于我国西南部,地处我国东北至西南缺硒区带与东南侧高硒区之间的过渡带上.土壤地球化学调查显示,区内重庆秀山工作区表层土壤Se含量为(0.158~3.14)×10-6,平均为0.457×10-6.富硒土壤分布与下覆黑色岩系——下寒武统牛蹄塘组炭质页岩和中二叠统植物碎屑灰岩、有机质灰岩密切相关,也反映出与古生代不同时期的海侵事件有关.而川东北“红层”地区土壤相对缺硒,巴中和南充工作区表层土壤Se含量分别为(0.084 ~0.510)×10-6和(0.033 ~0.349)×10-6,平均值为0.154× 10-6和0.140× 10-6,反映了晚三叠世海退,沉积环境由前期的海相转为侏罗纪—白垩纪的陆相,湖泊相砂岩—粉砂岩中硒总体低贫. 相似文献
11.
湘东金管冲铀矿床位于区域性NNE―NE主干断裂附近,主要赋存于丫江桥复式花岗岩岩体的内外接触带中。对矿区的岩体、岩脉、矿石进行主量、微量元素,硫、氢和氧稳定同位素分析,以及流体包体分析。研究表明: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幔,其次有部分源自岩体或地层;成矿流体富碱(Ca~(2+)、Na~+、K~+)和富挥发分(CO_2、H_2O)具有极强的渗透能力、萃取能力;铀沉淀于中—低温、弱碱偏中性、强还原的环境。铀矿的形成与定位与晚燕山期华南陆块拉张作用所形成的岩浆岩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鹿井铀矿田位于桃山-诸广铀成矿带的南西部,是华南最主要花岗岩型铀矿田之一,碎裂蚀变岩型铀矿化在该矿田占主导地位,小山铀矿床是近年来新发现的碎裂蚀变岩型铀矿床之一。绿泥石化是该铀矿化重要的蚀变类型和找矿标志,然而针对绿泥石特征及其与铀成矿的关系研究较为薄弱。本文以钻孔ZK1-1揭露的热液蚀变带为研究对象,对绿泥石开展精细矿物学研究。结果表明:(1)小山铀矿床主要存在4种形态类型的绿泥石,分别为黑云母蚀变型、长石蚀变型、裂隙充填型和与铀矿物密切共生型;(2)绿泥石以富铁的铁镁绿泥石为主,部分为蠕绿泥石;(3)绿泥石的形成温度在213.5~249.8℃之间,平均值为233.4℃,属中低温条件;(4)绿泥石形成于低氧逸度、高硫逸度的还原环境,形成机制包括溶解—沉淀和溶解—迁移—沉淀,其中晶质铀矿、独居石以及磷钇矿矿物发生溶解,形成铀石—钍石矿物;(5)绿泥石蚀变改变了围岩性质、铀的赋存状态以及物理化学环境,促使铀的活化、迁移以及沉淀。 相似文献
13.
矿床产于中元古代地层中。矿区内酸性脉岩发育,常密集成带,矿床受穿过脉岩带的构造破碎带控制。矿化岩石主要为构造碎裂岩和角砾岩,其原岩为长英质脉岩、变石英砂岩、变安山岩、板岩及粉砂岩等。矿化以裂隙充填为主,对围岩化学成分的选择性不大。围岩蚀变有:绢云母化、硅化、钾长石化、黑云母化、黄铁矿化、赤铁矿化及水合多水高岭石化等。铀矿物主要为沥青铀矿、铀黑、铀石,其次有钛铀矿、水铀矾,含铀矿物有锐钛矿、金红石、赤铁矿、水合多水高岭石和褐铁矿等;其它金属矿物主要有辉钼矿、黄铁矿、方铅矿和黄铜矿。矿石具脉状、角砾状、块状和浸染状构造,沥青铀矿具胶状结构。矿床中钼的储量远大于铀,铀矿体产于钼矿体之中或其边部。通过室内、外研究,可以认为本矿床为与中酸性小侵入体有关的中-低温热液成因的钼-铀型复合矿床。 相似文献
14.
15.
贵州—湖南黑色岩系的有机碳和有机硫特征及成因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黑色岩系是多种元素的富集体,其中常产出许多大型超大型矿床,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地学界的重视。然而,关于黑色岩系的成因一直是有争议的问题。对贵州—湖南地区下寒武统黑色岩系有机碳和有机硫的研究,表明黑色岩系的有机碳和有机硫含量较高,因而本文认为黑色岩系形成于低能、缺氧还原的浅水台地边缘环境。 相似文献
16.
17.
赣南6722铀矿床钛铀矿—晶质铀矿—铀石—沥青铀矿显微共生组合的厘定及成因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235U诱发裂变径迹及电子探针测试综合研究,在6722铀矿床的含矿隐爆角砾岩胶结物中首次发现钛铀矿—晶质铀矿—铀石—沥青铀矿显微共生组合。这样一种在1 cm2(光薄片)范围内分布,而且不存在任何脉状相互穿插现象的钛铀矿—晶质铀矿—铀石—沥青铀矿显微共生组合表明其形成于同一成矿物理化学体系中。根据UO2—TiO 2—H2O体系稳定场,确定6722铀矿床中钛铀矿—晶质铀矿—铀石—沥青铀矿显微共生组合形成温度范围为250~350℃,属中—高温热液成因。 相似文献
18.
510-1铀矿床是若尔盖地区极具代表性意义的典型铀矿床之一。本文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观察和室内光、薄片矿物成分鉴定总结,将510-1碳硅泥岩型铀矿床自上而下依次划分为"酸帽"带、"酸碱共生"带和"碱性基底"。"酸帽"带(1中段及以上矿段),主要发育石英脉;"酸碱共生"带(2-4中段),石英脉与方解石脉均较发育,尚发育原生硫化物,如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等;"碱性基底"(5-7中段及以下),大量发育方解石脉,很少见石英脉,且原生硫化物发育。矿床第5中段为"酸碱分离"的过渡地带(距地表矿化露头约320m),也是下部矿带与中部矿带的分界部位。上述矿床的分带特征,对若尔盖铀矿田其它矿床的勘查工作具有参考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早古生代若干高硒黑色岩系中层状硅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意义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在中国早古生代若干高硒黑色岩系中发育有数层的厚度不等的层状硅质岩,SiO2含量一般在 90%以上,岩石富Fe,相对贫Mn、Al、Ti。亲石元素大量亏损,但富典型的热水沉积指示元素Ba、As、Sb,也有一定的铂族元素(PGE)的异常,稀土元素的配分模式呈左倾,有明显的Ce的负异常和轻微的Eu的正异常。δ3 0 Si值变化范围为- 0 .7‰~ 1.2‰,δ18O值变化范围为 17.6‰~ 2 9.0‰。硅质岩的地球化学表明其为热水沉积作用的产物。文章最后讨论了热水成因硅质岩的形成与硒富集的关系,认为形成硅质岩的构造环境可能是地壳深部Se得以上升到浅部聚集的前提,而含硅热液则可能是硒的良好的”溶剂”。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