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几年来对青海以全吉群为代表的震旦纪地层是否有冰碛层存在、有几期等问题争论颇大。为解决这一问题,我所于今年七月邀请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刘鸿允、劳秋元及全国震旦系协调小组阎立勋、陆宗斌等四同志,前赴现场会诊。同时参与工作的尚有青海省地质局第一区测队、第五地质队及青海省冶金地质勘探公司地质五队等单位。通过现场研究否定了全吉群第一、第二岩组底部二个可疑冰碛层,认为它们分属于山前扁砾岩,海陆交替相以河流相为主的砾岩,而肯定了全吉群第六岩组的泥砾岩为冰碛层,命名为“红铁沟冰碛层”。这对我省震旦系的划分、对比,其地质意大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2.
一.引言中国震旦纪普通为矽质石灰岩、板岩及页岩、石英岩等所组成,许多地方下部有冰碛岩。冰碛岩可以做为一个划分老地层很好的标志。也有许多区域震旦纪下部并没有冰碛岩,但仍有很厚的石英岩或有与其相当的碎屑沉积为代表,结合着震旦纪其  相似文献   

3.
云南东部震旦系的划分与对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正> 云南东部南起田房地区,北至金沙江,震旦纪地层发育特别良好,出露比较齐全。自1938年熊秉信研究了昆明附近的震旦系之后,米士(1942)将震旦系分为:燧石层、灯影灰岩、紫色页岩、南沱冰碛层和潋江砂岩。1963年刘鸿允、刘钰将震旦纪地层分为:上统  相似文献   

4.
前人认为皖南地区新元古代冰期地层存在两套冰碛岩。通过对皖南蓝田新元古界剖面和皖南地区的另外3条新元古界剖面的重新观察,发现该剖面只存在一套冰碛层和一套盖帽白云岩,均未发现间冰期地层。植被覆盖和地层错断是造成前人认为本地区新元古代冰期地层存在两套冰碛层和两套盖帽白云岩的主要原因。这一套冰碛层与中国南方扬子区南华系南沱组相当。  相似文献   

5.
中国东南部新元古代冰碛岩地层分布于扬子板块的皖南、浙北、浙西和赣东地区,其中皖南休宁、歙县、浙北富阳、浙西建德及开化等地保存有两套冰碛岩和含锰碳酸盐岩地层,自下而上四分,而非以往认为的三分,分别记录了冰期-解冻期-冰期-解冻期四个阶段的沉积,这两个冰期分别为古城冰期和南沱冰期,相当于国外的司图特冰期(Sturtian glaciation)和马林诺冰期(Marinoan glaciation)。浙西江山和赣东广丰等地则只保存了一套冰碛岩和含锰碳酸盐岩地层,记录了冰期-解冻期两个阶段的沉积,地质年代为南沱冰期。由上可见,南沱冰期比古城冰期规模更大,冰碛沉积的范围更广泛,对铁、锰、硅及磷的富集成矿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根据中-朝地台西缘、南缘以及东缘分布的成冰纪冰碛层与间冰期的沉积特征,并与劳伦古陆西缘成冰系拉皮坦群(850/750 Ma或720 Ma)至希波贝德组对比,将中-朝地台上的成冰系与相当于斯图特冰期的拉皮坦群对比,进而与我国南方南华系莲沱组(漾水河组)/长安组-古城组-大塘坡组(富禄组)对比而置于南华系中下部,其底界年龄在850/750 Ma左右,或720 Ma,其上被早寒武世地层假整合覆盖,可能缺失南沱期及震旦纪沉积。另外,通过中-朝地台上成冰系的地层结构、区域对比以及沉积类型等,笔者从岩石地层、层序地层、磁性地层、冰碛层特点以及气候-地层序列等多方面与我国南方南华系中下部进行对比,重新厘定并确认了中-朝地台上的南华系,否定了中-朝地台上的冰碛层归属埃迪卡拉纪/震旦纪的时代意见,进而为重新认识中-朝地台南华系地层系统开辟了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7.
皖南新元古代两次冰期事件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13  
新元古代的冰期事件一直是地质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包括中国在内 ,世界许多地区新元古代地层中普遍发育有一至两层冰碛岩 ,有的地区甚至可以见到三层冰碛岩 ,在冰碛岩之上往往有碳酸盐岩盖层 ( Cap Carbonate)。通过对皖南休宁新元古代冰碛岩的岩石地层学 ,以及碳、氧稳定同位素化学地层学的研究 ,证实了休宁新元古代地层存在两期冰川的记录 ,并通过与国内外同时代典型地层剖面的对比 ,认为休宁蓝田剖面的两层冰碛岩可能分别相当于 Sturtian冰期和 Marinoan冰期的沉积 ,其时代分别约为 710— 73 0 Ma,5 90— 60 0 Ma  相似文献   

8.
中国东部(含庐山)第四纪冰期之争,表现在地貌、沉积与冰川发生条件三个方面。笔者认为:庐山冰川仅发生在早更新世,并建立了金锭山冰期。中晚更新世没有冰川发生,前人提及的某些冰川作用证据需要重新认识。庐山晚新生代地层分为18个层组,含11级阶地,只有一个可靠的冰碛层,其他为非冰碛层或似冰碛层。  相似文献   

9.
甘肃龙首山地区韩母山群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肃龙首山地区的韩母山群包括下部的烧火筒沟组和上部的草大坂组。对于草大坂组的时代一直存在争议,一种观点根据其岩性主张置于寒武系,另一种观点是因其下部含冰碛砾岩主张置于震旦系。最近在金川黑沟一带的韩母山群的草大坂组中采到许多海百合茎、海绵骨针及瓶筐石化石,基本可以确定草大坂组是一个寒武纪—早奥陶世的地层单位,而非震旦纪地层。震旦纪的烧火筒沟组的冰碛砾岩沉积特征明显,区域上可与贺兰山一带的正目观组相对比。  相似文献   

10.
龙首山地区的震旦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介绍了龙首山地区震旦纪地层的划分和分布情况。根据同位素年龄测定资料和微古植物确定了其形成时代。认为龙首山地区震旦纪沉积建造经历了一种由造陆建造向造海建造的演化,地壳运动由活动向不活动的转化,反映在沉积建造序列上为陆源碳酸盐岩建造—冰碛岩建造、火山凝灰岩建造—陆源碎屑岩建造。沉祝构造背景可能为大陆裂谷。  相似文献   

11.
震旦纪是扬子区的重要成矿期,这一时期形成了一系列沉积矿床,如贵州的大塘坡锰矿、湖南民乐锰矿、江口锰矿、湘潭锰矿和贵州开阳磷矿、湘西磷矿、保康磷矿、荆襄磷矿等。对于这些矿床的成因已有不少学者进行过论述,但各家观点不尽一致。这些矿床基本上都分布在贝义西(长安)冰期的冰碛岩和南沱期冰碛岩之上。本文以此为基点展开对震旦纪沉积矿产的控矿、成矿因素的探讨。一、地层概述  相似文献   

12.
东秦岭北坡,陕西洛南地区,有一套古老的冰碛层,在洛南县石门以北,洛(南)-华(县)公路23公里处、上张湾一带出露良好,该处地层剖面清晰,露头连续,顶底界限清楚,岩石变质轻微,岩性特殊,结构明显,便于观察研究。 自1958年杨志坚报告豫西“临汝冰碛层”以后,1963年王日伦指出,洛南地区有冰碛层存在,并与罗圈组对比。1976年陕西省地质局六队、区调队,进一步肯定了冰碛层的存在,并作了比较详细的研究和划分。其间,西北大学、西北地质研究所、河南省地质研究所等亦曾进行过一些零星的工作。  相似文献   

13.
以塔里木盆地西北缘和东北缘南区南华系—寒武系野外地质调查为基础,结合古地磁成图及前人研究资料,针对构造-沉积事件等探讨盆地北缘南华纪—寒武纪成盆演化过程。研究区保存了完整的南华纪—寒武纪地层,其中塔东北缘以冰碛岩、碎屑岩(富含有机质)和碳酸盐岩为主,夹多层火山岩;塔西北缘以碎屑岩和碳酸盐岩为主,冰碛岩及火山岩夹层少。塔里木陆块从属于罗迪尼亚超大陆,其北缘邻近澳洲西缘,南华纪—震旦纪发生深度裂解。在它的东北缘和西北缘发育两支裂谷,形成厚层裂谷-被动边缘沉积。南华系—中奥陶统为盆地残留的较早的裂谷-被动陆缘盆地沉积,可划分为南华纪断陷期(超大陆裂解期)和震旦纪-中奥陶世沉降期(板块漂移期)。  相似文献   

14.
完善中国晚前寒武纪地层的标准剖面,使其成为国际地层对比的参考标准,是中国地质学家的追 求。华北蓟县剖面和扬子块体三峡剖面一直被视为中国的标准剖面,多学科的研究、特别是生物地层和雪球事 件地层学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笔者试图通过化学地层学研究手段,对华北块体南缘豫西地区中-新元古 代地层中碳酸盐岩进行氧碳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试图建立新的扬子块体与华北块体震旦纪地层对比桥梁。同 时,对华北南缘新元古代碳酸盐岩地层的形成环境进行了分析,解释了华北新元古代冰碛岩的时空关系。  相似文献   

15.
昆仑山口羌塘组湖相层的ESR年龄测定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昆仑山垭口盆地内被磁性地层学定为羌塘组的湖相层[1~3]及其上覆冰碛物和冰水-冲积砾石层,被认为是西大滩断裂自西30km处左旋走滑位移至此[1,4]形成的。因此,确定湖相层和冰碛物的形成时代对恢复青藏高原第四纪早期气候环境演变过程和昆仑山断裂左旋滑动速率均具有重要的意义。昆仑山垭口地区早更新世及以前的地层有惊仙谷组(>2.5MaB.P.)、羌塘组(2.5~0.7MaB.P.)和望昆冰碛层(0.7~0.6MaB.P.)。惊仙谷组地层由冲积扇沉积体系构成;而羌塘组则由湖泊和扇三角洲体系构成[3];望昆冰碛层不整合覆盖在基岩、惊仙谷组和羌塘组之上,以含原产地在西大滩西  相似文献   

16.
余以生 《甘肃地质》1994,(Z1):54-89
甘肃的震旦系可分为3个地层区、2个地层分区和2个地层小区。各沉积区所建的地层系统和层型剖面与邻区及我国有关的层型剖面进行了对比。在北山地区首次发现了典型的震旦系冰碛层剖面,除个别分区外,各区均有冰碛层分布。  相似文献   

17.
塔里木盆地西南缘南华纪冰碛岩特征与地层对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笔者通过对塔里木盆地西南缘南华纪—震旦纪地层研究,以及南华纪冰碛岩的沉积特征,包括粒度分析、砂岩的成分物源区判别,初步建立了该地区的南华纪—震旦纪沉积序列。特别是砂岩的成分物源区判别使我们得出南华系冰碛岩和间冰期沉积物来源于从再旋回造山带到切割岛弧(被剥蚀岛弧)和过渡岛弧。通过成分物源区判别使我们认识到塔里木盆地西南缘前寒武系基底之上再旋回造山带盖层性质,对恢复整个塔里木盆地的原型盆地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1934年高振西、熊永先、高平等曾详细研究我国北部的震旦纪地层,奠定了震旦纪地层的分层基础。其后,随着地质工作的发展和实际资料的积累,许多研究者都发表过有关震旦纪地层划分的论著。特别是近几年来,同一性质的论文,更屡见於各种地质文献中。值得注意的是,作者们争论症结主要是震旦系上限问题,多数作者主张把上部震旦纪下马岭层及景儿峪层划入下寒武系。  相似文献   

19.
福建省构造运动,构造层划分及其主要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李兼海 《福建地质》1998,17(3):115-130
研究构造运动及构造层特征是查明地壳构造演化历史的重要证据,从福建省目前建立的地层序列分析,自古元古代以来,省内初步可划分出15次构造运动,并分别归属迪口,晋宁,加里东,印支,燕山,喜马拉雅6个构造旋回,文中对地震旦纪地层次建立构造地层单位,并阐述了各构造运动,构造旋回,构造阶段和构造层,亚构造层的基本特征,较系统地反映了福建省地壳构造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20.
<正> 塔里木盆地震旦纪以来的区域构造演化经历了震旦纪—中泥盆世、晚泥盆世—三叠纪、侏罗纪—第四纪三个构造旋回。其中震旦纪—中泥盆世构造旋回可进一步划分为震旦纪—奥陶纪克拉通边缘裂陷盆地阶段和志留纪—中泥盆世弧后前陆盆地阶段,其层序地层的划分及特征见表1、表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