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研究了航空重力测量分辨率与飞行高度的关系,表明对于300 km/h的飞行速度和2.5 km的飞行高度在山区和平地可恢复的最小波长分辨率分别为9 km和14 km,在此高度该频段重力异常的衰减率约为50%.探讨了低通滤波器截止频率对航空重力测量沿线分辨率和精度的影响,对于大同航空重力测量,滤波尺度为150,200,250 s时,沿线的半波长分辨率分别为7.5,10和12.5 km,相应的精度分别为7.5,6.2和5.5 mGal.  相似文献   

2.
我国绝对重力观测结果和重力测量精度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文内给出全国36个点绝对重力观测结果。观测结果表明,在国家重力基本网的一些点上,其重力值新测绝对重力值之间存在明显偏差。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来,我们在野外和室内均用PC—1500袖珍机对流动重力重复测量数据进行计算整理。虽然与手工计算相比有明显优势,但是由于运算速度慢一些项目处理性能很差,数据只能顺序录入磁带、顺序计算,不能进行多种形式处理,查找困难且不宜长期保存,同时室内整理费时而工作量大,往往延误成果报送和及时利用。为此从1986年11月开始设计建立重力资料数据库管理系统,经过反复修改于1987年11月完成了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建设、调试工作,目前已投入使用,为准确、迅速提供成果,提出会商意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随着对重力测量精度要求的逐步提高,对各种误差的研究日渐深入,正确了解重力测量结果中各类误差的性质、来源、量级以及如何加以改正都是十分重要的问题。许多文献表明,当前各类误差中第一类半系统误差数值最大,它主要是由重力仪格值的误差引起的。而重力仪格值的误差在格值测定时就存在,这是由于重力仪自身的性能以及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使仪器格值发生波动和改变,从而增大了格值的误差。目前,我们还没有办法解决由重力仪自身性能所造成的仪器格值的改变,但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可通过一定的方法加以改善,现就温度变化对重力仪格值的影响作一简述。  相似文献   

5.
高精度绝对重力测量对地震活动监测具有重要意义,从重力数据精度与地震三要素的时空关系出发,定量分析数次大地震发生时震源、震级与重力变化值的相关关系。结合不同精度重力资料的研究成果,总结原始重力数据可用的研究方向。结果表明,目前国内大部分绝对重力仪能提供时间跨度一年以上、MS6.0远震或MS6.0地方震的重力资料,及地下构造研究的长期缓慢重力场变化数据等。但对于一年以内MS6.0近震观测及临震监测和板块运动监测,系统偏差和精度要求较高,需要依赖FG-5等进口仪器提供原始数据。  相似文献   

6.
目前经常出现某某地区的某某测段上重力变了某某微伽,一经检查,这种变化不存在了。有的数据变化虽未检查落实,但并没有发现明显的构造变动。这说明工作的质量还不是很好的,需要改进。 流动重力测量中有待改进的地方很多,我认为目前的首要问题是:1.要认清地震预报中流动重力测量的特点;2.要合理布设测点;3.要尽可能减小系统误差。其它的问题,如重力仪格值的标定等问题,虽然还没有解决得很好,但已为大家所重视了,本文不再赘述。  相似文献   

7.
流动重力测量作为一种中短期地震预报的手段,在全国地震系统许多单位较为广泛地用于实际工作中。  相似文献   

8.
流动重力测量结果及其与地震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兰州-天水-武都地区重力网1991-1999年9期复测的重力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结合地质构造分析了重力场变化与永登5.8级和宕昌3.9级地震的关系。结果表明,这2次地震前后,靠近震中的测点的重力值有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9.
绝对重力测量在云南和北京观测到的重力时间变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贾民育 Torge  W 《中国地震》1999,15(1):54-64
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与德国汉诺威大学大地测量研究所于1990,1992和1995年共同在滇西地震预报实验场和昆明进行了3次绝对重力测量。此外,1990,1992年在北京,1990年在武汉也进行了绝对重力测量。通过对各次绝对测量的结果进行比较,并与其它重力仪获得的数据的对比估算了它们的可靠性,进而详细地讨论了各个测点的重力变化。  相似文献   

10.
海底重力测量以其高精度、横向高分辨率等优势,完善了海洋勘探技术体系,为基础地质研究、资源勘查、重大工程建设、大地水准面精化等提供支持。通过在渤海海域开展海底重力测量,取得了约15 000 km2的重力数据,对海底重力测量精度的影响因素及评价方法进行了研究。海底重力测量精度相比于陆域存在诸多干扰因素,主要受水深、海底底质、海况、平面和高程测量精度、近区地形改正等因素的影响。本文以测点布格重力异常值为评价指标,研究分析各项因素对海底重力测量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①超浅水域,环境干扰对海底重力测量精度影响较大;②海底底质较硬区域,重力测量精度较高;③风力对海底重力测量精度影响较小,引起的海浪、海流会有限地影响观测精度;④平面定位精度对海底重力测量精度影响相对较小;⑤高程是海底重力测量精度影响最大的因素;⑥海底地形平缓区域、近区地形改正对重力精度的影响可忽略不计。同时评估了相对重力值法、布格重力异常值法、重力异常插值法3种质量检查方法,研究揭示以布格重力异常值为指标的评价方法更具合理性,符合海底重力测量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为加强豫北地区的地震监测工作,1982年以来,河南省地震局在豫北地区布设了一个流动重力观测网,定期开展观测,周期为三个月,至今已进行了八期测量,其中从1983年6月以来的六期为正式观测。该网由三十测点、三十六个测段、七个小网组成(图1)。  相似文献   

12.
为分析控制点对区域流动重力测网平差精度的影响,利用江苏测区的流动重力观测数据,从参与平差计算的控制点数量以及空间分布两个角度,分析控制点对平差后的重力测网精度的影响规律,并进一步分析了本区域测网的监测能力。结果显示:采用单个基准点进行平差计算,基准点应当选择尽量靠近测网几何中心或多个闭合环节点的位置;当采用在空间分布上较为均匀控制点平差计算时,控制点周边测点与测网中部测点的点值精度并没有明显的差别。结合江苏区域重力测网的空间分辨率和观测数据平差处理精度,认为江苏重力测网对5级以上地震具有较好的监测效果,同时对4~5级地震也具有一定的监测能力。结果可为重力数据处理中合理的采用基准点进行平差、提升资料处理精度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本文系统地讨论了地震重力测量中地球重力场相对变化(△g 变化)的若干因素,并定量地作了计算。计算表明:在消除了仪器格值、气温等因素影响后,重力相对变化主要是深部物质运动的结果,其次是岩石圈中地下水水位变化引起的,地下水变化作用的量级小于50微加。并就唐山震例作了计算分析。  相似文献   

14.
15.
讨论了流动重力的一般概念,分析和研究了流动重力(相对重力)数据处理的理论和方法。实例表明,实际发生地震的情况和重力变化高梯度带的走向对应较好。指出,用此方法可能给出地震趋势的预测。  相似文献   

16.
17.
鉴于全国有关单位野外流动重力测量使用三台仪器测量比较多,本文以三台仪器同时测量同一段差真值相等,各台仪器测量自差真值等于零为条件,对测量误差进行分析、估算和改正。  相似文献   

18.
2013年以来华南地区先后发生2013年9月4日福建仙游MS4.8、2017年7月15日广西南丹MS4.0、2018年3月20日广东阳西ML4.2、2019年3月5日广东雷州ML4.1、2019年8月20日海南三亚MS4.2、2019年10月12日广西北流MS5.2、2019年11月25日广西靖西MS5.2与2021年8月4日广西德保MS4.8等中强地震。通过系统梳理以上中强震例震前不同时空尺度流动重力变化特征,总结提炼地震孕育与重力变化异常时空演化特征之间的关系,分析利用流动重力地震观测资料开展地震预测的“时、空、强”定量依据。结果表明:华南地区多次4、5级左右地震震前出现局部重力场变化,且地震易发生在与构造活动有关联的重力变化四象限中心地带或正、负异常区过渡的高梯度带附近;华南地区4、5级左右地震前重力变化时变距和量级分析表明:震级为4级时,重力变化异常范围约100 km,重力变化异常量级约40μGal,震级为5级时,重力变化异常范围约150 km,重力变化异常量级约50μGal;目前流动重力观测多为1~2期/年的复测周期,未能对震前重力场演化过程进行较详细跟踪,在时间上流动重力以...  相似文献   

19.
利用2014-2015年南天山地区45个测点的2期流动地磁资料,分析喀什及邻近区域相邻两期岩石圈磁场的动态变化特征,同时,利用2014-2016年170个测点的4期流动重力资料,分析不同时间尺度的重力场动态变化信息。研究表明:皮山6.5级地震的发生对皮山一带的地磁矢量分布特征影响较大,总磁场强度、磁偏角和磁倾角均有变化;无论是半年尺度还是一年尺度的重力变化图像都显示乌恰一直处于重力变化的高梯度带;综合多手段的观测资料对震情形势的判定更为准确。  相似文献   

20.
对实测的西藏高原布格重力异常和自由空间异常的分析发现,青藏高原四周为重力异常梯级带、地壳厚度陡变带和一系列深大断裂带,从而推断青藏高原可能为一断块高原;现代欧亚板块和印度板块碰撞挤压带不是雅鲁藏布江断裂带,而是在喜马拉雅山和雅鲁藏布江的中间地带。对重力复测资料分析的结果表明,西藏地区重力场变化之敏感点在雅鲁藏布江与其稍偏南一带以及该区北东向的深大断裂带上。西藏地区的地壳运动尤其是新生代以来的地壳活动也集中表现在深大断裂带及其附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