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城市生态足迹计算分析--以西安市为例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依据生态足迹计算方法并尝试性地运用了生态服务价值的有关理论,运用西安市2002年统计资料,对西安市2002年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西安市2002年人均生态足迹为1.3402hm^2,可利用的人均生态承载力0.2972hm^22,生态赤字1.0430hm^2,反映了西安市的生产、生活强度超过了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西安市生态系统处于人类的过度开发利用之下。通过分析西安市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压力和影响程度,可为城市生态研究、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2.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大庆市可持续发展动态评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生态足迹作为定量测度区域可持续发展程度的有效指标,其核心是测量人类对自然生态服务的需求和自然所提供的生态服务之间的差距,使人类认识到自身生存发展对生态系统构成的压力状况,进而协助人类做出明智的选择。该文以我国能源重化工基地大庆市为研究区域,对其1980—2001年的生态足迹计算分析得出,该市1980年人均生态盈余为0.329hm^2,1988年为0.106hm^2;1992年生态足迹人均赤字为0.670hm^2,1996年为2.080hm^2,2001年为2.331hm^2。大庆市20多年来生态足迹由盈余发展到严重的赤字,表明其人口消费需求超过了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生态环境呈现逐步恶化的趋势,可持续发展状况不容乐观。最后提出大庆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3.
云南省2003年的生态足迹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以云南省2003年的统计数据为基础,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云南省的生态-经济协调状况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云南省2003年的人均生态足迹为1.483hm^2,可直接利用的人均生态承载力为1.253hm^2,人均存在的生态赤字为0.23hm^2/人,这充分说明了当前的经济发展已超过了区域自身的承载能力。  相似文献   

4.
新疆艾比湖地区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对艾比湖地区2003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显示,2003年艾比湖地区的人均生态足迹为4.222hm^2,而实际生态承载力为3.193hm^2,人均生态赤字为1.029hm^2。表明艾比湖地区的发展模式处于一种不可持续的状态。从该区人均生态足迹的供给需求结构看,耕地、建筑用地、林地、化石燃料用地出现人均生态赤字,表明艾比湖地区经济发展处于初级阶段,主要以消耗当地土地和能源资源来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活需求。水域、草地虽出现人均生态盈余,但这并不意味着绝对生态供给丰富,主要与地方采取的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措施等有关。  相似文献   

5.
生态足迹是定量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方法,在介绍生态足迹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对辽宁省2010的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进行计算和比较,结果表明,2010年辽宁省人均生态足迹为2.54968hm^2,而可利用的人均生态承载面积仅0.79477hm^2,人均生态赤字1.75492hm^2。在现有发展和消费水平下,辽宁省发展超出了其生态系统可承受的范围,其发展的生态压力相对较大。为促使辽宁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为政府部门更好地制定发展战略及其发展规划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据此,提出减少生态足迹和缓解生态环境压力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海南省1988~2004年生态足迹动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生态足迹方法是分析国家或地区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方法。文章对海南省1988-2004年的生态足迹进行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1988~2004年,海南省人均生态足迹由0.5894hm^2升至2.1423hm^2,增长率为263.5%,年均增长16.5%;海南省人均生态承载力由1.7857hm2降至1.4605hm^2,下降率为22.1%,年均下降1.4%;海南省人均生态盈余/赤字由盈余1.2863hm^2降至赤字0.6818hm^2,下降率为836.4%,年均下降52.3%。生态赤字在2000年开始出现持续上升,海洋足迹需求过大是其主要原因。只要改变海洋开发方式,减少海洋足迹需求以致于不超过其生态承载力,海南就基本能够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鹤壁市生态足迹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足迹分析是一种基于生物物理量的可持续发展度量方法,是一种基于考虑人类及其发展与生态环境关系的方法。通过跟踪区域能源与资源消费,并将其转化为相应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与生态承载力相比较,判定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状态。采用鹤壁市2002年的统计数据进行生态足迹分析,结果表明,2002年鹤壁市生态足迹为6.9279hm^2/人,人均生态承载力面积为0.3781hm^2,生态赤字为6.5498hm^2/人,揭示了当前鹤壁市处于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状态。  相似文献   

8.
通过运用生态足迹计算方法,对长沙县2005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得出长沙县人均生态足迹是2.52hm^2/人,以及全县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60 hm^2/人,从而可以看出全县人均生态赤字为1.92 hm^2/人,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县生态赤字最多的是化石燃料土地,然后依次为耕地、水域、草地,这表明全县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已经大大地超出了生态环境承载力,工业的飞速发展对化石燃料的消耗和耕地的占用的急剧增加是产生生态赤字的主要原因,同时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压力。  相似文献   

9.
城市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以广州为例   总被引:123,自引:6,他引:117  
生态足迹是近年来较为流行的定量测度人类对自然利用程度的新方法。生态足迹分析可定量反映城市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产生的压力和影响程度,为城市生态系统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研究方向。本文以广州市为案例,估算2000年广州市的生态足迹,并分析了1995~2000年间广州生态足迹动态变化过程。结果表明:2000年广州市生态足迹为2.5ha/人,当地生态承载力为0.2ha/人,生态足迹是生态承载力的12倍半;近5年间万元GDP生态足迹逐年下降,但人均生态足迹略有上升。这说明广州市总体上经济发展方式正逐步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但今后仍需注重提高其资源利用效率,提倡节约型的生产和生活消费模式,减少其生态足迹,逐步迈向生态城市,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兰州大学(盘旋路校区)2003年生态足迹调查分析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人均消费产品的数量是计算区域人均生态足迹关键和基础的一步。通过实地问卷调查,运用自下而上法收集资料,计算小尺度生态足迹。兰州大学(盘旋路校区)2003年的生态足迹计算结果为:人均生态足迹0.892hm^2,男、女生的人均生态足迹分别为0.976hm^2和0.788hm^2。这些数据与全国或者西部的人均生态足迹相比明显偏低,但总生态足迹为4119.3hm^2,是校园面积的73.7倍。因此,应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学生的生态足迹,真正做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生态足迹模型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程度的生物物理评价方法,以其较为科学、完善的理论基础和精简统一的指标体系,以及方法的普适性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大量应用。利用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对福建南平地区2000~2003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南平地区人均生态足迹由2000年的1.750 hm2上升到2003年的2.057 hm2,生态赤字由2000年0.465 hm2上升至2003年的0.735 hm2,年均增长速率为16.96%,说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逐年增加,目前已超出了自然生态系统生态承载力的范围,生态环境处于不安全状态。  相似文献   

12.
基于生态足迹的中国四大沙地地区可持续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于娜  赵媛媛  丁国栋  崔晓  彭玏 《干旱区地理》2018,41(6):1310-1320
基于社会经济统计数据,采用生产性生态足迹模型,评估并对比了我国四大沙地地区2000年和2015年的生产性生态足迹和生态赤字/盈余状态,以揭示区域的可持续性。结果表明:2000-2015年,四大沙地地区人均生态足迹总体呈现增加趋势,毛乌素沙地地区人均生态足迹年均增长率最高,达20.85%,增长量为79.21 hm2·人-1;人均生态足迹主要以化石能源足迹和草地足迹为主;2000-2015年四大沙地地区生态赤字程度在不断增强,毛乌素沙地地区人均生态赤字变化量最大,达79.51 hm2·人-1,造成赤字程度加大的主要原因是地区化石能源的大量生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资源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当前四大沙地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仍以自然资源大量生产和消耗为代价,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仍存在挑战,需要根据各地区的具体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以维持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生态足迹作为一种定量度测区域可持续发展程度有效的生物物理方法,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通过应用该方法对我国有色金属基地白银市2003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和分析,认为白银市人均生态赤字达1.341 28 hm2,超出生态承载力的186%,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已对生态系统平衡构成威胁;生态足迹的需求空间以化石燃料用地为主,其需求空间占全部需求空间的65.5%,是生态足迹总供给面积的1.52倍.通过生态度足迹的分析,有利于探讨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相关问题,最后提出白银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14.
生态足迹理论在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中的应用及改进   总被引:59,自引:1,他引:59  
综述了生态足迹理论及其在全球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的应用成果,发现生态足迹理论在用于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时遇到了困难,主要表现为其对区域发展可持续性的评价结果与可持续发展理论所阐述的基本原则不一致,认为这主要是将基于全球生态系统的生态足迹理论不适当地用在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所导致的,而根本的原因是生态足迹概念本身的定义不够确切。本文将生态足迹区分为消费性生态足迹和生产性生态足迹,对传统的生态足迹理论进行改进,并以生产性生态足迹作为评价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以期更真实地反映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通过比较全球生态赤字和区域人均消费性生态赤字可以对区域发展公平性做出评价。  相似文献   

15.
基于生态足迹的西安城市生态游憩空间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生态游憩空间是进行城市生态游憩活动的重要基础,生态游憩空间的合理配置是生态休闲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基于生态足迹理论模型,构建生态压力指数标准,并结合空间叠加分析法分析了西安市市区生态游憩空间的分布现状以及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盈亏和生态压力情况。结果表明:西安市市区的人均生态赤字达到了1.4136 hm2/人,生态压力指数为13.2,生态环境状况极不安全;并且区域内生态游憩空间布局和当地的生态环境状况相矛盾。针对西安市生态游憩空间目前存在的问题,对生态游憩空间布局进行优化调整,构建西安市生态游憩廊道系统,对西安市未来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城市优质生活环境的塑造和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