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 毫秒
1.
利用甘肃省58个台站1961年12月-1991年2月的平均气温资料,采用旋转主分量分析方法,研究了甘肃省冬月平均气温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30年来,全省有3个主要气温变化异常区,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2.
湖南汛期降水异常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6  
利用湖南19个测站23年(1959~2001年)4~9月的降水量资料,用EOF、REOF、小波分析对湖南汛期降水的特征场分布、分区特征、周期性和突变性等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诊断研究。研究结果表明:EOF分析得到的前三个典型场可以很好的反映湖南汛期降水空间分布的异常结构,即具有整体一致的空间结构,南北相反的空间结构,中部和周围地区相反变化的空间结构。旋转后的前6个空间模态可以较好地代表湖南汛期降水的6个异常敏感区:湘北、湘中、湘南、湘东南、湘西、湘东北。利用小波分析方法研究湖南汛期降水的周期性及其突变性发现,湖南汛期降水存在着明显的3年、7年和23年的特征时间尺度和周期性振荡;并且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湖南汛期的降水将逐年减少,并将转入干旱时期。  相似文献   

3.
中国夏季月平均气温异常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李栋梁  吴洪宝 《高原气象》1995,14(2):165-175
本文采用1951-1990年历年月平均气温标准化距平资料,对中国40年夏季(6-8月)温度异常的窨结构及时间演变特征作了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夏季温度异常在空间上主要表现为长江中下游、华南、东北、青藏高原、西北和华北等六个主要类型。旋转主分量的时间变化趋势反映了中国各主要气候区夏季气温的异常特点。40年来的基本趋势是:长江中下游由热-凉;华南、西北由热-凉-热;东北、华北、青藏高原由凉-热。夏季月平  相似文献   

4.
中国西北夏季降水特征及其异常研究   总被引:102,自引:5,他引:10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栋梁  谢金南  王文 《大气科学》1997,21(3):331-340
本文利用中国西北五省(区)90个测站,1960~1990历年6~8月降水量资料,采用EOF、REOF、波谱分析及大气环流模式,对夏季降水量的空间异常特征、时间变化规律以及降水异常的主要成因进行了诊断研究和数值试验。结果表明:未旋转的前3个载荷向量场可以较好地反映西北夏季降水整体异常结构,即全区一致的多雨或少雨型;东西相反变化的东多(少)西少(多)型;南北相反变化的南多(少)北少(多)型。旋转后的前6个载荷向量可较好地代表西北夏季降水的6个主要异常敏感区:青藏高原东侧区、渭水流域区、青海高原区、北疆区、沙漠盆地区和河西走廊区。旋转主分量和代表站资料反映出近30~60年中,西北地区最干旱的时段在60至70年代。80年代至90年代初,除沙漠盆地外,各区程度不同地呈现出降水增加趋势。当初夏(6月)青藏高原下垫面感热异常偏强时,有利于同期西北大部地区降水偏多,而使7~8月西北西部、北部降水偏少;东部、南部降水偏多。利用IAP 2-L AGCM数值试验表明,在夏季青藏高原下垫面感热大面积异常增强时,由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明显西伸,江淮处于副高西伸脊控制下,冷暖气流在长江和黄河上游交绥,有利于中国西北东南部降水偏多,多雨区在青海东南、甘肃南部及陕西东部。少雨中心区在西北地区西部。  相似文献   

5.
运用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非线性主成分分析法(nonlinear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NLP-CA)对中国1951—2003年53 a四季气温距平场(surface air temperature anomaly,SATA)进行分析,NLPCA第一模态结果显示中国四季气温异常具有一定的非线性特征,并且具有显著的季节性差异,即春、夏两季的非线性较强,秋、冬两季较弱。一维NLPCA对原始气温距平场的近似比一维PCA(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更好地反映了气温场的实际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6.
我国西北地区冬季平均气温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李栋梁  彭素琴  姚辉 《大气科学》1995,19(2):192-199
本文对我国西北五省(区)135个测站、1960-1990(代表站1951-1990)年冬季(12-2月)平均气温资料用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就西北区冬季气温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西北地区冬季平均气温变化在空间上具有很好的一致性,但也存在由于地理位置、地形、冷空气入侵路径等的不同而引起气温变化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分析认为,30-40年来西北地区冬季气温总趋势是在波动中逐渐变暖的。60年代最低,70年代较60年代升高0.4℃,80年代较70年代升高0.6℃,较60年代升高1.0℃,冬暖趋势明显。青藏高原及个别高山站冬季气温变化趋势与上述情况有所不同,特别是80年代气温下降明显,表现为冬冷。西北区冬季气温年际变化具有8年周期。  相似文献   

7.
通过1961~2000年江苏省13个站年平均气温距平场时间序列的EOF分析,探讨江苏省年平均气温异常的演变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合成分析,对其前期及同期500hPa高度距平场、海温距平场的特征进行研究,得到了一些对本地年平均气温有预测意义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华东地区月平均气温统计降尺度方法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红霞  汤剑平 《气象科学》2015,35(6):760-768
用中国地面气象观测站的逐日气温观测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别使用基于多元线性回归(MLR)和3种主成分分析(PCA)的统计降尺度方法,对1959-2008年的华东地区的月平均气温分两个时段进行统计降尺度分析并加以检验,比较了不同降尺度方法的结果。结果表明:对于华东地区气温的统计降尺度预报,基于MLR的统计降尺度方法相对于3种PCA方法而言,对单站年际变化模拟方面有一定优势。PCA方法应用于统计降尺度时,预报因子的区域选择是影响统计降尺度结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温度进行统计降尺度分析时,预报因子中包含温度因子是非常必要的;所试验的4种降尺度方法,对各站点多年平均情况的模拟要好于对区域平均的年际变化的模拟。  相似文献   

9.
中国西北地区秋季降水异常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35,自引:16,他引:35  
利用陕、甘、宁、青四省(区)分布均匀的63个测站近40a的秋季降水资料,通过EOF、REOF、周期分析、小波分析等方法对中国西北东部地区秋季降水异常的空间分布、时间演变及周期变化等特征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诊断研究,并就其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之间的相关关系作了统计分析,得到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中国冬季月平均气温异常的旋转EOF分析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7  
对中国冬季月平均气温标准化距平场做旋转经验正交函数分析,用前6个REOF表示主要空间型,依次为华南型、东北型、西北西部型、青藏高原东部型、西南型和华北型。取对应的时间系数分析时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除青藏高原和华南不明显以外,其它地区吴现显著变暖趋势,前冬与后冬的距平以异号为主,在相同的周期变化中,西北的位相比青藏高原落后,比其他地区超前。  相似文献   

11.
中国冬季地温场变化特征及与夏季降水场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8,他引:9  
利用我国141个测站1980-1997年间12月-2月3.2m深度地温资料和中国160个测站1951-1997年间6-8月降水资料,采用主成分、旋转主成分分析,对冬季地温的空间异常特征、时间变化规律以及与夏季降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未旋转的前3个载荷向量场可以较好地反映中国冬季地温整体异常结构,即全区一致的高温或低温;东西相反的东高(低)西低(高)型;南北相反南高(低)北低(高)型。旋转后的前4个载荷向量场可较好地代表中国冬季地温的4个主要异常敏感区:北方区、淮河区、西北区和江南区。旋转主分量和代表站资料反映出90年代以来西北区、华南区冬季地温呈下降趋势,北方区、淮河区、江南区呈明显上升趋势。当北方冬季地温偏高时,有利于7月黄河以北大部分地方降水偏多;当淮河区冬季地温偏高时,有利于7月江淮流域降水偏多,而使黄河以北、长江以南降水偏少;当西北区冬季地温偏高时,有利于7月江淮流域降水偏少;当江南冬季地温偏高时,有利于7月四川-云南南部降水偏多。  相似文献   

12.
利用世界气象组织划分气候异常的标准, 统计了广西86站1961—1998年的气温和降水资料, 得出了广西近40a气温、降水异常的时空分布特征, 发现异常的出现以局部性较多, 全区性较少, 90 年代的4 月、7 月、9月、10月月平均气温异常较频繁, 月降水量异常较多的是1 月、3月、6 月、7 月  相似文献   

13.
平流层下部气温年际异常的旋转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旋转主成分方法分析了北半球冬季平流层下部月平均气温距平,得到的4个主要的空间分布型,分别表示中纬、低纬的纬向对称异常、太平洋北部暖中心和极区冷中心的异常。还指出中纬异常的时间演变最单调,整个冬季有持续性,年际变化呈现明显的准两年振荡周期(QBD)。  相似文献   

14.
北半球夏季500hPa候平均高度场异常持续性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剑民  钱传海 《大气科学》1994,18(2):200-206
本文应用环流持续性异常判据和旋转主分量分析方法,对1951—1986年间夏季北半球500hPa逐候平均高度场进行了计算分析,探讨夏季持续性环流异常的地理分布及持续期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前11项旋转主分量的主要高荷载中心,与持续异常的高频数中心或其邻近区域大都基本吻合;候平均环流异常的持续性略高于马尔柯夫过程。但某些区域季节性环流异常及多年趋势性环流异常,通常是由某些环流系统或作用中心多次替换、反复出现的持续性异常所组成的。夏季副热带系统是这类异常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说明了共轭方程方法的可行性,使用历史资料代入共轭函数公式中计算了东北地区12月、6月月平均温度距平,并与实况进行了比较。为了建立东北地区12月、6月平均气温距平的长期预报方法,使用预报时间半年前的海温作参数化月平均热流量距平,代入简化的共轭函数公式中得到了预报值。  相似文献   

16.
我国夏季气温、降水场的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嘉佑 《大气科学》1991,15(3):124-132
本文用主分量及转动主分量分析方法对我国夏季气温及降水量场(1951—1985年期间)的时空特征进行了研究。从所提取的空间模式中发现气温的解释方差较降水的大,且具有较好的均匀性;从对应的时间分量分析发现气温与降水均具有2—3年的主要变化周期,与东亚大气环流的关系分析中以气温表现较为密切。 对气温和降水场时空特征的稳定性分析表明,无论在持续性、周期性及与东亚大气环流的关系上,进入70年代后均有较明显的变化。比较表明气温场的稳定性较降水为好。 气温场与降水场相互关系分析发现它们有显著的反相关,表现显著的地区为长江中下游、华南及华北等。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东北南部冬季气温异常及其大气环流特征变化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在对东北冬季气温异常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探讨了影响其异常的同期因子——该地区上空大尺度环流异常特征。发现:东北冬季气温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处于冷期,60年代达到低谷,80年代中期以后一直处于暖期,90年代为49年来最暖期,1986年是由冷转暖的明显突变点;气温异常存在3~4年、8~9年的年际周期及16~18年的年代际周期;东北地区冬季气温异常与黄河以北地区一致性非常好,是49年全国增暖最显著的地区之一;冷、暖冬年,欧亚中高纬度大气环流异常存在显著的差异,西伯利亚高压、亚洲极涡、贝加尔湖高压脊、东亚大槽及极锋急流是影响其异常的同期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18.
北半球月平均环流异常垂直结构的综合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用一种时空综合的经验正交函数分析方法,对北半球100、500和700hPa三层月平均高度距平场进行展开,得到了不仅能反映各层高度距平场本身的空间结构分布特征,而且能同时反映各层高层距平场之间有机联系的特征向量场.分析结果表明:北半球月平均环流异常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相当正压性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