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采用热重与测汞仪联用技术,对5种不同煤化程度的煤进行氧化热解实验,研究不同煤化程度煤的热解过程及煤中汞的释放规律。结果表明:X射线衍射(XRD)曲线中衍射峰的特征可反应煤化程度,衍射峰的高度越高,宽度越窄,煤化程度就越高。不同煤化程度的煤在氧气中热解,质量损失随煤化程度的加深而增大,且随着煤化程度的加深,氧化热解的起始温度、最大热分解温度、终止温度也逐渐升高。随着煤化程度的升高,煤中汞释放所需的时间逐渐增加,且汞释放最大值所对应的热重(TG)曲线热解率最大的温度随煤化程度的加深而升高。   相似文献   

2.
煤变质作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杨起 《现代地质》1992,6(4):437-443
本文从4个方面扼要地讨论了煤变质作用的近期进展。在煤级参数方面对镜质体反射率及其缺点和弥补的方法做了介绍,简述了近来提出的新的煤级参数。在煤化作用机理与特点方面概述了涉及煤化作用的煤结构研究新进展及其在煤化过程的演变中与镜质体反射率、挥发份的内在联系;煤化作用跃变与沥青化作用;“惰性组的煤化径迹”——煤化作用的一个新的方面。新的煤变质作用类型探讨。煤变质因素和煤化作用平衡,煤变质作用研究应用于其它地质学科。最后提出了应进一步研究的煤变质问题。  相似文献   

3.
唐亚兰 《矿床地质》1988,7(3):89-96
对不同变质程度的煤进行了手标本和显微镜下研究、物理性质测定、化学成分分析以及 X 射线、红外光谱和顺磁共振分析。阐明了煤化过程中不同变质程度煤所表现出的一系列特征;探讨了其中的变化规律,确定出煤化过程是不可逆的渐变过程,是非芳环结构不断破坏,芳环结构不断稠合的过程。内部结构的变化使煤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岩石学特征发生相应的变化,并伴随围岩粘土矿物组合和含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腐泥煤的煤化作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腐泥煤的煤化作用特征目前了解甚少.对我国产出的不同时代、不同煤化程度腐泥煤,结合热模拟试验,并通过与腐殖煤的对比,较系统地研究了在煤化作用过程中,腐泥煤的宏观和微观岩石学特征、元素组成和化学结构的演变规律。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腐泥煤的煤化作用机理,研究了其煤化程度指标,提出了其煤级划分方案。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西南地区古生代受海影响煤和陆相煤以及中生代陆相煤3个系列煤样的对比研究,探讨了西南地区煤岩及碳、氢、氧、氮等元素的含量特征;首次提出了只要煤化程度恰当,中生代煤的粘结性并不比古生代弱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西北地区中侏罗统的煤层多为不粘煤、弱粘煤,其煤岩组分以丝炭居多,也见有镜煤透镜体,以镜煤反射率可将其变质程度分为Ⅰ、Ⅱ、Ⅲ阶段,它与惰质组含量有很大关系。惰质组含量高、煤化程度低是造成二氧化碳分解率高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笔者对抚顺煤田各种成因类型的煤和各种显微组分的荧光特性作了系统的测试、分析比较和分类,从而认为荧光煤岩研究是研究低煤化程度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煤的吸附能力与其煤化程度和煤岩组成间的关系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通过容量法等温高压吸附试验,对不同时代和矿区共65个煤样的吸附能力进行了研究,并由此获得了煤吸附能力与其煤化程度和煤岩组成间的某些关系。  相似文献   

9.
煤变质古地温恢复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煤和其它有机质一样,其变质作用主要取决于所遭受的最高温度及其持续的时间,压力不是主导因素。在煤化作用过程中压力仅能使煤的物理结构、构造发生变化,对中变质阶段的煤化作用却起延滞作用,温度的升高能大大加速煤化作用进程,故煤的煤化作用可以说是一种热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0.
鸡西煤田煤的变质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列克  金伟 《地球科学》1996,21(6):641-644
鸡西煤田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煤类比较齐全,针对鸡西煤田煤的变质作用复杂,各种变质作用叠架的特点,从煤岩学,煤化学及岩石等几方面着重分析了煤的深成变质和区域岩浆热变质的特点,并进一步明确了深成变质作用奠定了鸡西煤田煤变质的基础,而区域岩浆热变质作用是形成中变质程度烟煤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煤体性质对煤吸附容量的控制作用探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煤体性质是影响煤吸附容量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对中国华北和西北两个重要煤层气富集区煤的煤岩学、煤化学和等温吸附实验分析,从煤级、显微组分、煤体变形三个方面对煤的吸附容量及其控制因素进行了, 分析探讨。结果表明,水分平衡条件下煤的吸附容量与煤阶的关系为倒U字型,吸附容量随煤阶的变化为跃变式, 基本与四次煤化作用跃变阶段相对应,主要受控于煤化作用过程中煤的亲甲烷能力和孔隙度的变化;煤体中惰质组含量较高时,其对煤体的吸附容量的影响较为明显,主要与惰质组中丝质体的高吸附能力有关;在构造应力作用下,煤体表面物化发生的变化使构造煤吸附容量比同一矿区同一煤层原生结构煤高。  相似文献   

12.
深成煤化作用是川南地区煤化作用的主导因素,本文着重阐明了构造对煤类分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我国2 000 m以浅的焦煤煤层气资源量约1.214 7×1012 m3,占全国煤层气总资源量的3.3%,主要分布在华北、西北和西南等三大含气区。为了评价我国焦煤煤层气资源潜力,收集和测试了全国范围内的82件焦煤煤样的煤岩、煤质、工业分析、压汞实验和等温吸附实验数据,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煤化程度的增加,焦煤碳元素质量分数增加,而挥发分、氧元素和氢元素逐渐减小,且氧元素减少的速度大于氢元素;焦煤大孔、小孔和微孔较为发育,中孔发育较差;比表面积主要集中在小孔和微孔,大孔和中孔对比表面积的贡献甚微;焦煤孔隙度和总孔容与煤阶之间显示出"U"型关系,当1.20%max<1.40%时,焦煤的孔隙度和总孔容随着煤化程度的增加而减少,在Rmax=1.40%附近孔隙度和总孔容达到最低值,当1.40%max<1.70%,孔隙度和总孔容随着煤化程度的增加而增大;焦煤饱和吸附量平均约20.79 cm3/g,Langmuir压力随着煤化程度的增加而减小,Langmuir体积随着煤化程度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4.
次火山热变质煤中Ge、Ga、As、S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五牧场区是内蒙东部伊敏褐煤盆地中一个因次火山侵入作用形成的局部的烟煤区。在煤变质过程中,锗、硫从高变质煤中逸出,并在上部低变质煤中富集。锗、硫、砷与煤中有机质呈正相关,镓与煤中灰分呈正相关,随变质程度增加相关性下降。   相似文献   

15.
早期煤化作用机制与有机质早期成烃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未熟和低熟油气田的发现、生物气藏的勘探和开发,极大地促进了对有机质早期转变的研究;而有机质早期转变机制的正确认识对于煤和干酪根中显微组分的成因、后期热演化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对早期煤化作用机制和有机质早期成烃作用的研究现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6.
煤内生裂隙的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多年对煤层裂隙的几何形态、分布规律、性质、与煤层的组合关系等的研究,认为煤内生裂隙是在煤化作用过程中,由于脱水、脱挥发分、煤体积收缩作用产生或者是由于煤化作用生成的水、气体及温度升高,孔隙产生膨胀,形成异常高压产生的;裂隙的发育方向因受区域应力场的控制,区域上具有一致性,且走向与最大主应力方向一致;内生裂隙属于张性裂隙。  相似文献   

17.
煤中微量元素富集的主要因素分析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在对兖州矿区煤中微量元素成因分析及总结前人结论的基础上,将煤中微量元素富集因素划分为原生、次生和后生三个阶段,分别对每一个阶段影响微量元素富集的主要因素进行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煤在形成的过程中影响微量元素迁移、富集的因素很多,植物生长的种类、生长中水化学条件、泥炭沼泽形成中大气、海水的入侵、煤在煤化过程中岩浆热液的作用、煤与顶、底板岩石的物质交换作用等都影响着煤中微量元素富集。因此,煤中微量元素的形成、聚集是煤在形成的各个时期、各种地质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煤层气储层的显微孔裂隙成因分类及其应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采用煤岩学方法研究煤储层特性,可直接观察孔裂隙的分布、形态、数量、充填状态等特征,有利于查明显微孔裂隙成因、影响因素及演化规律。将显微孔隙分为生物成因孔和非生物成因孔;显微裂隙划分出内生裂隙、继承性裂隙、层面裂隙和构造裂隙;分别研究了各类显微孔裂隙在煤储层中的分布、随煤化作用的演化规律及其与渗透率的关系,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